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智慧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生的智慧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1 04:1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智慧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叔本华 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精选点评:

  ●书名引发好奇 想看叔本华怎么写鸡汤 看了一半发现这不是鸡汤是当头一盆冷水 叔本华更像是冷眼旁观这个世界 也因此更悲观更通透 [快意享受的否定性质和痛苦的肯定性质,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一个人的本性] 道理我都懂几乎是对我人生观的一次系统阐述 但是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看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看的过程中产生的阴暗想法:叔本华究竟是年少气盛还是因为太过孤独而为此寻求借口

  ●找到初中读《培根随笔》时的心情了。谢谢叔本华。里面的一些文字很真诚,读来感同身受得无以复加,恨不得一大哭。这种偶尔发现自己有那么几个瞬间并不孤独,我的感受也曾经是别人的感受的感觉真好。叔本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会再读。谢谢韦启昌先生的翻译!以及最后的附录,非常认真。

  ●值得一生去体会的书

  ●關於「孤獨」和「獨處」的論述觀點深得我心。

  ●遇到这本书,真是人生幸事。

  ●受益不少,稍稍有点啰嗦,但已经是最严谨、最有营养的心灵鸡汤了

  ●我是那庸人还是天才呢?如果没有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天才那就是庸人无疑了。 叔本华的哲学很有佛教的味道。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使人痛苦,快乐转瞬即逝,只有痛苦是永恒的。只有告别这欲望,保持身体健康和内心的宁静,对世间的事情采取观照的态度而不是想要得到。简直就是佛家的修炼方法,怪不得叔本华喜欢读佛陀。 没读之前只知道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的,其实正是悲观才蕴含着乐观。毕竟生活是无常的,乐观只会带来失望。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有点可笑和自大。其实可以让自己身体健康,内心平静就很难了。外在财富和声望终究是稀缺的,人人心向往之,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而内心的平和是无限的。 不过比较可怜的是,比起出身富商家庭的叔本华,大部分人光是要摆脱匮乏就费尽全力了……

  ●叔本华说,好书要连着一气呵成读两遍。第一次读完就受益匪浅,那就再来一遍。或许是第一次读的时候就很认真很投入,在第二次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收获。不过不遗憾,这本书我想等过些年,我增加了一些人生经验时,再读。这本书叔本华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 这本书是叔本华晚年对自己哲学的总结,每个思想点每个例子都让我信服。真想读他那些详细的哲学论点。也勾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这本书开启了我全新的思想新境界,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现在此刻的心情,也没法形容那种带给精神上巨大的满足和愉悦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思考。只想把他的书作为自己的精神源泉。这是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自我肯定,也是心灵和精神汲取营养的巨大震撼。

  ●还不错,除了书写骑士那一章节拖沓,其他都还不错,发人深省,生活的实质本就是痛苦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无,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而我本就是一个享受独处的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做一个在庸俗中的孤独人吧

  叔本华定义了人生能够得到的三方面好处:人的自身(健康,道德品格,精神智力,潜在发展等),身外之物(钱财,名誉,地位,声望等),人的表象(外貌,力量等),又着重于“人的自身”方面,阐释了幸福的达成条件是独立和闲暇,而阻止人类获得幸福的两个死敌,则是痛苦和无聊。

(以下总结部分为抄录叔本华原著,顺序按我自己的理解重新调整)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追求生命的无我之境

  看叔本华诠释如何获得幸福使用的文字如此的平静,宛如一个老者在详述自己一生的精华总结一般。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不停的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贫穷带给容肉体的痛苦以及富有带给精神的无聊。既然外在因素不能给予自身满足,那么只有在精神层面寻找答案。

  正如文中引亚里士多德的话,决定命运的差别在于三个方面,自身/财产/名声。世人追名逐利却不知道精神丰富才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幸福是一种自我愉悦,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外在因素给予的影响只能是短暂的,而思想意识上的丰满却是填补内心空缺最好的良药。

  青年时不建构内心,在到达山顶终于看到前方通往死亡的道路来临时会不知所措,于是相比于时间的流逝,变本加厉的抓紧金钱和名誉以为对冲,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当内心充实强大到能够直面这个终极问题的时候,人也就获得了最大的平静。那么在那之前一直努力追求身外之物,似乎有些南辕北辙。这点和佛教里的要求六根清净,摆脱一切欲望追求无我境界非常相似。所以哲学和宗教在面对终极问题的时候是殊途同归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

  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

  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四):叔本华如果转行当作家 估计也是一位大文豪

  我看这本书时比较慢,不是一目十行地扫过,很多句子都会反复琢磨好几遍。在我看来叔本华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语言的艺术家。他的语句旁征博引,透出知识的丰富;更是善于比喻,很多例子既精准,又深刻。

  对于他的大部分思想我是很赞同的,比如幸福的两大杀手是痛苦和无聊,财富如海水越饮越渴,后面泛论中很多警句简直就是人生真理。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个人在看哲学著作时都应该保持一种辨别力,不然很容易被他们的思想观点带偏,因为他们的观点都有充足的论据证明他们的观点,所以叔本华自己在谈论教育的时候认为,在有自己的判断力之前最好不要接受任何可能偏颇的观点,接受一些趋近真理的知识,值得推敲的经典,这样虽然可能许多知识是狭隘的片面的,但它不需要以后再浪费时间去修改,只需适当的打磨即可。叔本华对于痛苦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但对于一些快乐的观点我目前还是不予采纳的,不然就会陷入一种无尽的悲观思想,对生活丧失目标。这与他观点的无聊逐渐趋近,背离本意了。

  这本书真的比成功学,鸡汤文好上千百倍,很多时候看一本哲学书带来的思想启发远多于它们,这本书值得多看几遍,以后有时间的话。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这样的叙述从来不曾出现在书里,故作姿态、吹捧得意都销声匿迹,我看到的是很多朴素的真理,他的观点总是很确切很真实,揭开了许许多多虚伪与矫饰的面纱。读着读着经常惊叹这样的理性与客观,深度的思考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关系、战争、情感、追求等等等等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的本质,虽然真理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一直以为读书为了生活,读到最后发现没有生活经历根本读不懂书,就像叔本华最后一章论青年所说的那样,“大多数人用观看代替了思考”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而克服天性怎会如此容易,两百多年前作者怀着使命留下这些东西,真理就是真理,多少观点与预言,格言与建议越发成立,大浪淘沙,时间的检验只会让它愈发熠熠生辉。抱着为生活答疑解惑的目的我翻开了第一页,最后读到了自己,刻意追求幸福的青年不正是此时的自己?作者强调精神安宁是幸福的真谛,而读他的作品正不失为获取安宁的好途径,青年时期读到的需要日后一一经历检验,我想这糟糕生活的本质正藏在每一阶段的经历里。“饱满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月桂花冠到了他生命的暮年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而他坦言“此刻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生活的本质本是虚无,我想他正是参透了这个奥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怀着铁一般的信念,研究他所选择的糟糕透顶的人生,然后静观其变,人生的智慧或许就藏在这朴素的真理之中……

  沙海拾贝,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