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100字

2021-03-21 04:5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100字

  《正倉院考古記》是一本由傅芸子著作,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倉院考古記》精选点评:

  ●斗拱都没有,还真是个仓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他国之器可否立国?

  ●赶着11月去看令和大展前先翻一翻,图片太棒!虽然网上文章和介绍众多,但大多还是讲五弦琵琶螺xi镜子那几样,现在至少可以按照这本再去按图索骥。大唐审美确实融合寰宇独步天下,穿过千年摆到现在来看依然至高,审美到底是怎样一种不朽的标准,真是有趣~ps:我古文果然是很差,读起来好累啊……再次感谢有大图……

  ●原本用的《正仓院御物图录》照片都被替换为尺幅较广的彩图,《图录》十八辑幸而找到电子版。中间记述清晰,虽然采用日人著作较多,但能和原田淑人、林谦三等人对话已经不错。南双陆、御书杂集、伎乐舞和中仓中棚所储文房,都挺感兴趣,末尾灵芝角的鹿形,源头应该还是中亚,回身射猎图殆又是波斯图像遗种。装饰太华美的东西反倒兴趣不大。

  ●搬家搬成狗了,抽空看了这本书聊以解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统治阶级的奢靡。

  ●图片质量颇高。考据也可谓精到。北仓所藏金银平文琴上人物纹样,应如梁庄爱伦所考,为七贤图像。网上查到,傅芸子先生1948年病逝,不太明白编辑在作者简介处的卒年画了个问号是什么原因。

  ●优点是作者古文化底蕴对解释展品提供了丰富的点,所谓你有多少东西就能看到多少盛唐。缺点是不系统,所以要配上我在日本买的介绍正仓院的系统书籍一起看,就非常完美了。还有一个小缺点就是真心贵啊哈哈。犹豫一下还是5星吧,中国人写的正仓院里,算是好的了

  ●正仓院在国内宣传力度不大,相关书籍不多,这本成书于上世纪的正仓院考古记是必读之作。书本身不厚,此版本增加了文物照片,但是读起来还是需要费一些耐心。书中对于正仓院藏品来历及形成时代做了详细考证或说明,印象最深的还是附录关于红牙拨镂尺为唐尺的讨论,里面包含了大量隋唐宋的度量考证,恰好第二天参加中国量测联盟峰会,听到计量法改革内容,本以为确认创建统一度量衡就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但是发现传承管理也很需要智慧。看完此书去参观了第71回正仓院展,可能因为东京博物馆也同步在展,本次奈良博物馆的文物比往年少了十几件,但是所见仍属精品。书中有十几件文物在现场得以见到,除此之外最有趣的文物是一人捕捉其同事争论时的样子而在文稿背面画下的大大论,样子非常活泼传神,和其他几个日本国宝级文物一起被印成一组明信片。

  ●看到图上的花纹和图案有时候会忍不住用手摸摸...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传承和感动啊...看这本因为薛爱华的书提到了奈良的正仓院

  ●日本的正仓院,一个八世纪的唐代中国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一):书中所提唐代工艺美术归结

  1.平脱:系剪金银薄片为种种文样,以胶漆粘于器上,再髹漆数重,脱落出其文样后遂成。

  2,工细:尚有于金银薄片上,更镌以极细花纹者。日本学者谓之毛雕。

  3,夹缬:盛唐染色工艺,法以二板镂同样图案花纹,夹帛染之,并可施二三重染色,染毕解板,花纹相对,左右均整,色彩宜人。

  玄宗之妹,柳婕妤创此。—《唐语林》

  4,臈缬:系以蜜蜡于布上描成纹样,浸染料中,及蜡脱落,留其文样,再蒸而精制之乃成。更有施二三重染者,尤形丽巧。

  4,末金缕:于漆面播金屑成花纹,即今日“莳绘”之所昉。

  5,木画:法以紫檀或桑木为地,杂嵌染色象牙、黄杨木,鹿角等,巧现人物鸟兽花草及各种图案,穷极瑰丽,或尤胜于螺钿。

  7,拨镂:系以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镌以花纹,所染诸色,层层现出,或更有于上再传他色者,尤形纤丽工巧。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二):【转】傅耕野:傅芸子的东瀛访古

  

【作者简介】傅耕野,(1923-2006),名功赞,字耕野,别号京华髯翁、长白布衣。满族正白旗人,老姓沙济富察氏。幼承家学,嗜爱文史,文喜简洁,不多用一字;耕野书法由描红开始;中年划右,“检查”不断;晚年窗课,专攻行书。师从柳公权、郑板桥、何绍基、黄山谷,七十余年笔讲不辍。耕野中年画竹,学郑板桥兼得王森然先生粗竹技巧,以《朱竹墨蝉》问世;晚年多画《清白世家》图。一九九九年一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傅耕野书画集》;二 000 年十一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随心集》文集。一九九八年秋,由傅耕野书写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石碑,立于居庸关道侧。二 000 年五月,应浙江省人民政府邀请,傅耕野为杭州西湖灵隐寺、西湖龙井御茶园题匾,为浙江省子云轩藏画阁绘《竹石》。同年秋,西湖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建成,悬挂出傅耕野所写的《五百罗汉堂》横匾。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三):日本的正倉院,一個八世紀的唐代中國

  暑假讀《撒馬爾罕的金桃》,薛愛華在這本講唐代舶來品的著作中頻繁地引用了日本正倉院的藏品資料,叫人多少有些好奇。於是找來這本《正倉院考古記》,這本是傅芸子先生赴日講學期間向國內報紙的一篇參觀考據集子,但先生做得十分用功,精選了正倉院唐代部份藏品中的代表做了相應的講解。

  一本不到200頁的冊子我看了三天,拋去筆記時間不提,真正是被正倉院的唐代文物美到震撼,對著書中所附圖片觀賞摩挲愛不釋手。不同於出土文物黯淡的光彩,正倉院的文物是從唐代開始便一直妥善保管于寺廟院內的。因與天皇息息相關,日本人對這批文物相當敬畏。跟很多保留至今的古代遺蹟、文物一樣,正倉院有著那種神奇的受皇天神靈庇佑的故事──曾遭雷災、火劫,但終究沒有損傷其中文物一絲一毫,當然更令人感動──甚至嫉妒的是,原序里提到:“戰國牆垣朽敗,流浪之徒連年自由出入園內,甚至自由起臥于地板下時,亦無有敢損毀寶庫牆壁者。”文物多毀於人禍在這個世界上已不是新鮮事,說到這裡,又似乎要扯回虛無縹緲的國民性問題,表過不提。

  傅芸子先生的考證很有意思,我非考古專業人士,但看到好幾處以詩詞證古物之處,不免心有慼慼焉,如螺鈿琵琶,輔以張籍《宮詞》:“”黃金捍撥紫檀槽,絃索初張調更高“,因而證以紫檀為槽,于音調上有莫大關係。觀鳥毛立女屏風,屏風上仕女以翠鈿飾面(常見為朱鈿),則有溫庭筠”眉間翠鈿深“,細細聯想之下,歷歷在目也。而先生廣參群籍,多處都從細節上讀出文章,如塵尾、如鳥毛裙、如尺八……這些都可待讀者自己在閱讀中細細發掘。

  看豆瓣的短評,好幾處提到“禮失求于野”,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心酸中懷扣著欣喜的短語。《刺客聶隱娘》拍大唐,要去日本取景;中國人要研究正經的唐代建築,要去日本看;想聽到唐代的音樂,要參考日本雅樂;而如今,我們要了解唐代的器物,想藉此窺探唐人的生活,恰恰奈良還有一間正倉院。從某個角度上看來,日本彷彿心甘情願地充當著唐代的一顆活化石,彷彿是在感激赴唐學習的遣唐使跟東渡日本的唐人為這個國家早期文明建立做出的那些貢獻。而傅芸子先生在序言里感謝吉川幸次郎極力推薦自己著作,使之得以出版刊行,不由得讓我想到前段時間讀《兩個故宮的離合》,裡面亦有相當多的日本文化政界人士,為中台故宮能在日本實現聯展奔走出力,甚至不惜耗費了近一生的精力投注其中。或許,相對文物的地理位置,日本人這種為文化傾力相助的舉動,才真正能讓人感受到“禮失求于野”的道理所在。

  *這本書上海書畫出版社做得很好,但是我從學校圖書館借的這本從25到40面出現了重複裝訂的現象,書脊寬度有限,而這本書紙相當厚,所以我想沒有因此崩開的原因是不是整批出錯的緣故?

  **另外,書中”雙陸“和”雙六“都在正文中各自出現多次,本同一物品之異名,一般來說應以雙陸為正稱,文編沒有注意到這麼大面積的問題實在詭異。

  《正倉院考古記》读后感(四):书边小识

  根据作者的自述,略整理此书写作的有关年表如下:

  1933年以前,作者据《东瀛珠光》得知正仓院宝物。案:此为日本明治末期(1908-1910)年间刊物,其中的重要推动者是大村西崖。同氏还著有《正仓院记》。

  1933年,东渡日本,担任京都帝国大学讲师。(17页)

  1934年,11月5日,与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水野清一等第一次入正仓院参观。(17页)

  1936年,6月,参观所见之初稿发表于《国闻周报》第十三卷第21-24期。(12页)

  1937-1940年,初稿为前帝室博物馆总长杉荣三郎所见,继又许作者入览,前後凡四次。(11页)

  1941年,《正仓院考古记》由文求堂书店出版。

  关于正仓院,以下几种早期书目比较重要:

  【1】大村西崖《正仓院志》,东京:审美书院,1925年。(北大藏)

  【2】《正仓院御物图录》,东京帝室博物馆刊行,1928年起。(国图藏1-2辑,不全)

  【3】《正仓院御物别棚目录》,东京帝室博物馆刊行,1925年。(北大藏)

  【4】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东京:文求堂,1941年。(北大藏)

  此书41年版的图片,是根据《正仓院御物图录》和帝室博物馆特许,补拍了一些照片。我从北大借到41年的版本对了一下,存在一些出入。原书的图版绝大部分此书都换成了彩色版,但有一些缺失,比如79页图“笔”,缺初版图版二四之二“唐开元贞家墨”。类似的缺失还有几处。还有些虽然大致是一个物件,角度、广狭有所不同,比如53页“圣武天皇御写杂集”,初版插图七展示的卷尾。51页《东大寺献物帐》,初版插图六多最右三行,但新版也有增加,比如81页“《最胜王经》帙”。使用的时候,最好还是两版的图对一下比较好。

  书首周作人的序里有一段话,讲中日文化的区别,颇可以反映他在战时北平的心态,也抄一下:

  夫正仓院御物在日本为国宝,其重要意义所当别论,在异国之人立场自未免稍异,不佞所最感兴味者,乃在于因诸遗物得以窥见中国过去文化之一斑,而此种种名物在中国又多已无考,日本独尚有保存,千百年后足供后人瞻仰赞叹,其为惠实大矣。若日本特殊文化,研究非易,泰西法勒耳翁辈虽有论列,今未及问津,宁从盖阙。唯古称同种同文,则语本无根,泥古而不通今,论学大忌,如或以与中国有关之资料为唯一证据,以为日本古文化即是如此,斯则陷于大谬,无一是处,有如瞽人扪烛以为是日,不但按灭烛光,抑且将灼其指矣。

  日期署的是“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三十日”。不到三个月後,周氏出任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

  正仓院宝物链接:

  http://shosoin.kunaicho.go.jp/shosoinPublic/top.d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