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图马在安第斯山的读后感大全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精选点评:
●小人物软弱的恶意比恐怖组织还要可怕,他无处不在,你所途经的每一个脚印,思绪的每一个落点都藏着他们磨钝的刀子。在最害怕最绝望的关头,你看见的是人心的恐怖,偶尔也能看见勇敢者的光辉。略萨将这两条线交织在神秘的恐怖的安第斯山,下笔卓绝之功力及深刻之用心令人惊叹。 文笔谨慎克制,优雅流畅,充满人性的关怀,是略萨一如既往的风格。精巧的架构设计,依然令人叹绝。 这是一则侦探故事,又完全不是侦探故事。略萨没有注意在复杂的情节,他叙写安第斯山的民俗,叙写酒神阿库斯在现代社会的衰亡。略萨的视角一贯冷静,不论正义或者邪魔,终归消散在安第斯山的月光下。
●阴暗压抑的社会与纯粹美好的爱情,每一节把早上和夜晚以这两者划分。荒诞的暴力、腐败与同样执着到荒诞的爱情故事。当现实无法依托,绝望的人只能幻想超现实的东西,当爱情遭受重创也只能在回忆中独自啜泣,秘鲁没有奇迹,有的只是绝望之人荒诞的梦。
●这个小说最为魔幻的地方,莫过于自诩为无产阶级的恐怖分子,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国家与仍然活在封建迷信中的百姓这三者的奇妙共存。
●略萨啊。
●页74。看不进去
●第一次接触政治讽喻类小说,虽说是作业,但认真看完,写完论文后,是真的喜欢这个题材,这种叙事,略萨不负盛名。
●任何一个曾经出现过的文明,现在看来都有其野蛮之处。 而正是这种野蛮,让每个人都缄默不言。
●有几个片段堪称典范
●很棒
●魔幻现实主义的要义,是人鬼莫辨。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读后感(一):革命、迷信与爱情
革命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打碎一切,破坏一切,不留下一切。
迷信的人寒来暑往,亘古不变。正如安第斯山上的浓雾,把本就神秘的群山搞得乌烟瘴气。
恋爱的人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在那小世界中只有他们俩,两个相依为命的人能冲破重重阻碍、化险为夷。
到头来,轰轰烈烈的革命黯然落幕,狂热的信徒继续排队作愚昧的祭品,唯有相爱的人能在短暂的欢愉中获得永生、体会永恒。“永恒”,这两个简单的字眼,它不需要时间的长度来支撑。只要真爱在,即便仅有片刻,也是永恒。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读后感(二):散记
本书93年,作者57岁完成。末日之战81年,45岁完成。潘达雷昂73年,36岁完成。
我的观感如下:
在语言上全面后退,末日之战的语言偏长句,此本偏短句,我更喜欢长句。在结构上,与末日之战比是在大幅前进,与潘达雷昂比是后退,但潘达雷昂的结构根本不可持续,这本书的结构可以一直用。我能隐约看到公羊的影子。
人物:本书的出场人物大致是外部人物进来,大部分时间是在以出场人物进行叙事,换言之出场人物的视角决定了叙事视角。本故事的叙事时视角是相当精英化。本书基本上就是一群精英来到一处地方的见闻(此处我视利图马和其助手也是精英一员,虽然档次并不高。)
结构:本书给我的观感就是几部中短篇的拼合。此种拼合大致为,先把每个的简史按传统思路写好,而后依据结构进行有机拼合。大致是,利图马和其助手的故事线贯穿每章,而后每章再叙事其他事件,这种其他事件大致由两部分构成。
1.外部人物进入过程,法国人还有一位植物学家。(注意,这是很精英化的身份)
2.本土人物的简史,如失踪者,酒店夫妻等。(这类人物虽然很平民化,但我总觉得作者的选取的素材非常精英)
这两者与主体故事(利图马和其助手事件)重大不同在于时间线并不一致,而且两者的分隔依靠段落,而非文字。这种时间线的不一致会带来奇妙的效果。
比如,我先讲A杀死了B,而后我讲B是如何一步步被杀死。也就是我先给了结果,而后再一步步把过程写出来。
启发
略萨的写作一个技巧是,当一个人陷入某种幻想时,略萨就把他所幻想的事件同样写出。只不过这种幻想事件并不是单纯依赖于人物幻想,而是依赖于作者之手。这是作家借由人物的幻想塑造了两个时空,过去和现在。由于这两个时空借由幻想存在,这就给了第一段写过去、第二段写现在提供了依据。
回忆之物的具体化,当人们回忆过去时,这时过去已经依靠记忆复活,也就是说人物陷入一种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之中。就像一部电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A在回忆三十年前,第二部分讲A三十年在干啥。影片第一分钟讲A三十年在干每件事,第二分析即插入A三十年后对这件事的评价,以此来达到过去和现在对话的效果。
我以为,略萨那种形式,应该适合来探索记忆。
当然如果探讨记忆的虚假性当然更好了。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读后感(三):安第斯山下的三线叙事
不得不承认,有些作家就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才华——把一个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的才华。在我看来,略萨绝对是其中之一,甚至是佼佼者。
我认为从读完之后的角度再看《利图马在安第斯山》,应该着重从结构上看,并且是抽丝剥茧地看。第一层:第一部、第二部、尾声。第二层:除了尾声,每一部里用序号分开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等。第三层:除了尾声,每一节里各自独立的三个部分,即“现在进行时”,利图马追寻三个失踪者的线索的第一部分;“过去完成时”,包含各人物的短篇故事的第二部分,有的用了第三人称,有的用了第一人称,包括前来旅行的法国人、失踪三人、自然科学家、女巫(酒吧夫人);“过去进行时”,每夜托马斯向班长利图马讲述的爱情故事。
在第三层中,三个部分的叙事在每一节里分属三个时间线,又在每一节里同时进行。风格是不一样的,若将三个部分各自组合起来,会发现他们可以独自成为完整的文本。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中篇伪侦探小说。利图马就是那个侦探,只不过他没有福尔摩斯般的本领,并且在整个失踪案件中,几乎丧失自我。纳克斯的人们自私、怯懦,对所有恐怖分子暴行、拿活人祭祀山神迷信行为、出卖弱势者换取自身安全等守口如瓶、密不透风,是他们最为突出的特点。所以利图马几乎没有任何头绪,甚至认为唯有相信拦路鬼、幽灵、阿普,以及这些神秘之物带走或杀死三个失踪者的传言,才能让自己好受。
单独看第二部分,那就是不同个体在安第斯山下遭遇的短篇集。人们不仅要面对古老的迷信的威胁,还要时刻提防名为“光辉道路”恐怖分子的侵入和屠杀。当然,对于他们,最恐怖的还是已经腐朽的人性,泥石流无法杀死他们,麻木自私却可以让他们任意一个一夜间消失。在这些“短篇”中,野蛮和文明的对抗非常激烈。“光辉道路”眼中只有革命和斗争,对象征文明的法国情侣、哈古特夫人一派科学家的机械讯问、杀害,正是其野蛮一面。白化人良心发现,寻找当初怀孕女孩和孩子,结果换来成为恐怖分子首领的女孩的射杀;恐怖分子发起民众间的互相揭露和虐待,狂热和愚昧就如同瘟疫般爆发。这些“短篇”充满了杀戮,我认为是《利图马》中写得最好的。
第三部分有点浪漫主义色彩。托马斯和梅塞德丝这对恋人的逃亡有种荒野大狂飙的感觉。托马斯作为纯洁小伙,对爱情的态度最终让他收获圆满结局。
三个部分像小河在尾声汇入大海。谜底解开了,真相很简单,但真相之残酷,是利图马从不敢想象的。更残酷的紧随真相,便是人性之恶已然深深扎根人们心中,如同工人所言“嘴巴里的口味……不管你怎样刷牙漱口,都不能去掉那种口味。我现在就感觉到有那种口味。在我的舌头上,在我的牙齿上。也在喉咙里。甚至在肚子里,我都感觉到了。仿佛刚刚咀嚼过。”
《利图马在安第斯山》读后感(四):【第一百二十六頁書】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利圖馬在安第斯山》
今年年初,由於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發表了一段不甚友善的言論,人們一度憂心他的作品會在國內被全線封殺。為了扛過那段言論氣氛極度緊張的時期,各大書店也的確短暫地把這位秘魯文豪的著作下架,聞風而動的讀者紛紛到孔夫子舊書網“搶購”碩果僅存的“孤本”,以至於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加西亞·馬爾克斯與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事實上,這只是虛驚一場,略薩那幾句張口就來的胡謅很快就被淹沒在洶湧而至的新聞、流言、通報與虛虛實實的小道消息之中,一番虛與委蛇之後,略薩的書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書架上了。
讀罷《利圖馬在安第斯山》這部小說,我不由得又聯想起這段令人啼笑皆非的逸聞,這場來得莫名其妙的“略薩熱”源於一個捕風捉影的“封殺”傳聞,這便是流言蜚語的力量,雖然發達的網絡加速了謠言的散播,但這絕不獨是這個時代的專利,乾隆年間的“叫魂”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利圖馬在安第斯山》中的“山神阿普”又是一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原著,李德明譯《利圖馬在安第斯山》(2017)人民文學出版社哨所班長利圖馬和助手托馬斯前去安第斯山深處的小鎮納克斯,對三起神秘的人員失蹤案進行調查。起初,利圖馬認為作案的嫌疑人是活躍在這片山區的恐怖組織,但隨著案情漸漸浮出水面,其中一些線索與受訪人士的證言讓利圖馬愈發懷疑,這個鎮上的人們為了祭祀“山神阿普”而將外來人“獻祭”,就像中國古代“河伯娶媳婦”那樣的風俗。
儘管從來就沒有人見到過“山神阿普”是長什麼樣子的,但是篤信這個傳說的人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好像只要在山中深呼吸就能感受到這位無處不在的神明——故作深情地作出這番闡述的並非目不識丁的土人,而是一位出生在北歐、醉心於秘魯傳統文化的美國學者,他所代表的一類群體在當下亦不鮮見,就是那些厭倦了職場的白領,他們爭相逃離大都市,前往廣袤的藏區滌蕩心靈。
神秘而瑰麗的安第斯山脈作為拉美文學爆炸的旗幟性人物,略薩與他的同儕羅貝托·波拉尼奧、加西亞·馬爾克斯一樣“頑皮”,喜歡在行文結構中耍點小詭計,諸如故意模糊說話者的身份(使讀者一時間有點茫然,到底誰在說話)、自述與旁述梅花間竹(反復切換的視角讓人昏頭轉向)、多線劇情的雜糅(若非一口氣看完,我們便很容易忘記哪樁事情發生在哪個角色身上)等等。
在《利圖馬在安第斯山》之中,除了籠罩著恐怖氣氛的失蹤事件,還有一根看似毫不搭調的副線貫穿始終,那就是托馬斯與妓女梅塞德絲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在哨所值勤那些百無聊賴的日子裡,托馬斯每晚都會給利圖馬講述他如何為了救出情人衝冠一怒殺死軍官、而後被仇家追殺而亡命天涯的羅曼史,要不是在書的結尾處,梅塞德絲突如其來地拜訪哨所,我還以為這個英雄救美的故事完全來自托馬斯的意淫。
與托馬斯的愛情故事一樣充滿奇幻色彩的,還有一對胡言亂語的夫婦,男主人是本地一家酒館的老闆,終日處在醉醺醺的狀態,女主人則是一個會算命的女巫,她告訴利圖馬這片山裡有兇惡的攔路鬼,那些失蹤的人想必是被攔路鬼抓走並吸乾了他們的油脂。
略薩花費了不少筆墨在女巫身上,單單是寫女巫的出身和經歷就有好幾個小節。雖然整部小說乍看如同碎片般,一會兒懸疑,一會兒言情,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規律:每個章節都分成三個部分,一是利圖馬的調查,二是托馬斯的愛情,三是一篇與主線劇情相關的“人物小傳”——除了自稱幫助前任丈夫殺死攔路鬼的女巫,還有上文提到的沉浸在秘魯文化中不能自拔的美國學者、被殘酷殺害的一對法國情侶以及致力於建立羊駝保護區的哈古特夫人(同樣被武裝分子當成“帝國主義殖民者”而遭到屠殺)。
這些看似零散的人物與情節拼湊起來,一幅宏大的當代秘魯風情畫便如同捲軸一樣徐徐展現在眼前——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度,既有遠古神話,也有共產主義,既有巫師,也有軍隊,既有靜謐的湖光山色,也有殘酷的革命戰爭。正如利圖馬親身經歷的那場泥石流,置身於其中者都會感到迷惘而無力:
他踡曲身子,緊貼著岩石,趴在那裡,看著巨大的石頭、巨大的土塊、各種形狀的岩體從他的左側、右側和頭頂飛過,覺得藏身的那塊岩石,在那麼多土、石的撞擊下——有的破碎,有的被彈了回去——開始動搖了。還能堅持多久?他預感將有一塊巨石從大山之頂滾落下來,撞在保護他的那塊岩石上,眨眼間它會碎成粉末,他也粉身碎骨。他閉著眼睛,看見自己身體變成了“乳糖”、骨頭、鮮血、頭髮、衣服和鞋子折斷、破碎,所有東西混雜在一起,血肉不分,臭氣熏天,埋在泥水裡,像一團糊狀物那樣向,向,向山下流去。*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