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观后感10篇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是一部由高畑勋执导,杉山佳寿子 / 宮内幸平 / 中西妙子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一):在我还是个少男的时候
在我还是个少男的时候 ,看了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 》,如今情节早已忘记了,但那种美好的感觉是如何也抹不掉的。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女孩,开朗、乐观,像山坡上绽放的雪莲花,清澈透明又调皮。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木头房子里有个白胡子老爷爷。不知哪段情节在我的记忆里还种下了点悲伤。
找来它的原声听了一下,当主题曲响起,熟悉极了。忘了情节,对旋律的记忆却如此清晰的被唤醒了 ……
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宫崎骏的又一力作 ,想想我的童年还是蛮幸运的,那个时候国产动画片的水平还蛮高,国外的动画片也没有被广电总局屏蔽,尤其是日本动画片,那时候中日关系还算凑合,那是邓小平和田中角荣的时代,北京有了日本援建的中日友好医院,长春有了中日友好街……日本的文化产品也就不再那么受抵制,而且那是一个娱乐多么匮乏的时代啊,我们却能看到《花仙子》《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大白鲸》《圣斗士星矢》等一系列优秀动画片,除此之外我们的郑渊洁叔叔也处于黄金高产期,一部部优秀的童话让我曾经模仿他的口气写了厚厚的一本科幻童话。
这些都随着我的后少男时代的来临而结束了 ,郑叔叔开始在童话里玩色情,号称其童话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看,我可爱的舒克贝塔历险记也被他狗尾续貂的糟蹋,我曾写信给他,说不要再续写舒克贝塔历险记了,都好几百集了,越来越不知所云,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这么糟蹋啊。他给我回信了,里面有两张空白的舒克贝塔的课程表。
国产动画片也越来越没法看了,什么海尔兄弟,什么XXXXX,那时我还小,但我知道恶心。
最近又看了奥运的动画片,连葫芦娃都不如,我觉得郑叔叔应该又有写的了,《五个小怪兽折腾地球》多好的题材啊。
都这么多年了,中国的动画片除了宝莲灯乏善可陈,中国元素在《功夫熊猫》里却大放异彩。是我们文化苍白吗?不!一定是足协的阎主席离任后去主抓文艺工作了,我只能这么想。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二):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 至纯至美
最近看了世界名作剧场的前身,1974年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动画共52集,叙事手法朴实无华,但绝非冗长之作。它以出色的人物塑造、真挚感人的角色互动、壮观与秀丽并存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将观众的身心全拉进主人公小海蒂的世界——真叫人恋恋难舍,不忍心结尾到来。
动画讲述了出生农村的瑞士小女孩海蒂5~9岁的生活,共三个份量相当的阶段:与爷爷一同住在山中小屋,尽享美好自然的山上篇;被姨妈拐到城市,为教条约束和思乡之情所折磨的法兰克福篇;重回阿尔卑斯并帮助法拉克福的友人克拉拉脱离轮椅的友人篇。
山上篇的一条线索是季节的变化,另一条线索是海蒂钟爱的动物。前者引导观众透过海蒂的眼睛去感受阿尔卑斯之美,是自内而外的过程。宫崎骏作为场面设定和画面构成的负责,在这个时期已经确立鲜艳又写实的视觉风格。连绵不绝的花海、点燃崖壁的秋日霞光、银色的冬季,由眼睛引发心灵的共鸣。观众不自觉中认同了海蒂成日哇哇大叫在牧场上奔跑的举动,喜欢上小主角的爽朗天性;‘森林系的生活理所当然是健康快乐的生活’这类想法的种子亦悄然埋在观众心中。后者则以旁观的视角,讲述海蒂对生灵的热爱和同情,是由外及里的过程。观众看到她如何悉心照料掉出窝的小鸟,如何为喜欢的羊羔不被宰杀付出各种努力,不断地发现海蒂性格的方方面面。即便观众不一定认同她耍性子执意保护小羊,以及为动物不顾自身安危的做法,对海蒂的熟悉程度却如家人一样了。
山上篇没有长线贯穿,居然将一年四季都细说个遍,听起来像是导演在敷衍观众。然而每集故事虽小,却是精挑细选、潜心经营的。到该篇结束的时候,观众对海蒂和爷爷的生活已经了熟于心,仿佛早已是亲人。许多场景作为海蒂值得珍藏的宝贵回忆后来出现在法兰克福篇中,为观众理解海蒂的苦闷提供重要的基础。
与平淡显真淳、点滴露温情的山上篇不同,法兰克福篇集中于角色冲突的描写。冲突的一方是德国富商泽泽曼家为人苛刻、死板霸道的女管家罗登迈娅小姐。和许多动画喜欢塑造典型化的反派类似,管家的性格通过各种细节迅速搭建起来,而且跟主角针锋相对。她一次次折磨海蒂的心灵,最后甚至残忍到不准海蒂流露思乡苦,以免干扰喜爱海蒂、担心海蒂离开的大小姐克拉拉的情绪。尽管观众看得愈来愈揪心,深切感受到海蒂的凄楚,对管家个人的塑造来说只是单一负面形象的不断加深,意义并不大。
本篇中冲突主要的作用其实是以理念对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批判。罗登迈娅小姐代表的是僵化、功利的世俗规矩,奉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社会礼仪。尽管本性并不奸恶势力,她盲目服从此种文化,对主人家忠实勤恳之外已失去平常的感情。她不懂人生乐趣,成了清教徒式的欢乐杀手。她心无慈善,无法理解克拉拉和海蒂的友谊,最终反倒伤害了她心疼的克拉拉。与她对决、代表作者理想的则是克拉拉的祖母,片中的老夫人。她不拘泥于社会地位,为人亲切,智慧又风趣。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不惜跟管家对着干。生活苦闷的克拉拉和海蒂更视她为黑暗中的光。动画还特意从教育方面表现两种理念的差别:管家只会居高临下独裁式地要求孩子,急着把孩子训练成‘淑女’;老夫人会花心思观察教育的对象,不去勉强而是启发性地通过唤起孩子的兴趣传授知识。
法兰克福篇里虽然没有开阔的乡野风光,增加了人物也没展开群戏,但对少女间友谊的刻画可圈可点。友情从宽松的阿尔卑斯来到压抑的法兰克福,催生它开花的滋养不再是简单的朝夕相处、竹马青梅。克拉拉和海蒂各自的孤独无助、成长经历的巨大差异、还有一起面对女管家的小小心愿,让友谊多了秘密、心心相依和别出心裁的成分。或许正因为俩人不单一起经历了欢乐更相伴撑过苦涩时光,海蒂与克拉拉后来虽相隔遥远却仍能维持强烈的思念,这样一来便有了第三篇。
友人篇是主线最明确的一篇,主打友情和励志。克拉拉和海蒂渴望的重逢在泽泽曼一家希望克拉拉身体状况在瑞士得到改善的驱动下终于成行。飞出法兰克福鸟笼的克拉拉,在大自然和伙伴们身上寻到克服腿疾的意志力和勇气。整个复健治疗的故事可贵地保持了合理和真实的一面,没有掉进日本动画常落入的有志事尽成的陷阱。克拉拉正式进入复健环节前,对她具备站起来的物理条件也做足了铺垫,例如她有足够结实的腰和身体等等。
友人篇在剧情上实现了圆满,海蒂一家、彼特一家和克拉拉一家都在此篇中得到更光明的出路。帮助的无私和感恩的慷慨是贯穿本篇的另一对重要情感,观众的身心也因为里面美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享受和满足。友人篇同时令整个故事的内涵变得完整。山上篇中的勇气和坚韧,法兰克福篇中因禁锢而生的对自由的渴望,终于在这一篇中结合,获得了解放与成功。概括一下便是自力更生的乡村精神改造了依附性较强城市生活。相对不那么明显的还有城市对乡村的影响,海蒂若不是在法兰克福学会并喜欢上了看书,海蒂爷爷断不会下决心让海蒂上学。总而言之,友人篇里不同世界的人们在同一舞台上改变彼此,虽然并没有激烈的剧情,却可称得上是群戏。
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整体素质,是各项动画要素都非常均衡且优秀的作品。在故事方面,导演高畑勋发挥了他擅长的扑捉点滴并倾注温情的优势,观众很容易向剧中人物投射自己的情感。因此尽管是人物都非常单纯的儿童动画,却给人以真实之感,动人心肠。加上剧情起落控制得当,虽然是很长的动画,也不会令观众觉得疲劳。宫崎骏贡献的画面亦是成就本片精品佳作的利器,之前已有叙述,相信赏心悦目是所有观众的共同感受。渡边岳夫是另一大功臣,片中无论是管弦作品或民谣不单是独拿出来听好,放在动画里还很具临场感。尤其是多首阿尔卑斯风情十足的歌曲,道地得令人惊讶。也难怪本片在欧洲播放时,没人相信是日本制作的呢。
总之,大力推荐这部历久弥新的动画!世界名作剧场,还要食更多更多!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三):相关原声带、台湾版、日本原版 下-载
简介里面也提到一点了,但是那个http的已经不是很有效了。
驴子上面还是有点好东西的~
原声带:源还不错,速度尚好。我会一直保源!听这个又找到以前的感觉了~极度推荐!
简介里面的台湾版的驴子地址已经更改:
日本原版(更新到03话),源一般,正在下…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四):宫崎骏的早期佳作
某年暑假,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中央二的这部动画。一天2集的节奏,看完以后,一整天就没什么要紧事了。
时隔多年后想起,在网络上搜索记忆中的名字,才发现居然是宫崎骏制作。难怪看龙猫的时,觉得里面的妹妹小梅有种熟悉的气质,和海蒂放一块是不是很像一家人?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五):静默而漫长的暑假时光——好想回到小时候
听起那张最爱的碟,好想回到小时候的暑假。
漫长而寂静的暑假,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常常在大人午睡后的时间溜出家门。
这个时候在大院儿里是不会遇到大人的,一切都在炎热的太阳下蓬勃生长,我一个人安静的玩,有向日葵、蓖麻、还有好不认识的植物,偶尔有蚂蚱在草丛里蹦来蹦去,找到一个繁荣的蚂蚁窝可以蹲在那儿看上半天,水塔哗啦啦流着过多的水,知了大合唱着:知了——知了——
那个16开本的《暑假作业》好像怎么都做不完,妈妈会做自制的雪糕,要每隔几天经过允许才可以从冰箱里拿出来吃。
大人们午睡快醒的时候,就乖乖回到家,假装也刚睡过的样子。爸爸会切开一个冰凉沙甜的西瓜,那时西瓜好甜啊——
晚饭后,有时就在家不出门,看电视,吊扇慢慢的转着,有时要“被迫”和妈妈出去散步
小学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和弟弟玩了一夏天的动物棋,就是一象二狮三飞虎什么的,还有人记得吗?
初中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看完了整本红楼梦和一半的水浒传——聚义之后就不喜欢看了,喜欢三毛大概也是从初中的某个暑假开始的。
小时候的一个暑假,和弟弟每天上午早饭过后就一起期待一部叫做《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动画片……
多年以后我开始在网上买东西,专门搜索过这部动画片,发现好多人也在网上找它,大家的回忆都是那么快乐,关联着小时候的暑假(有传这是宫崎骏的作品,可在宫崎骏作品如此流行的今天好像没人提到这部),好想知道,小女孩离开阿尔卑斯山到了城里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暑假,静默的、漫长的、淡蓝色、澄净的——
好想,好想,好想,回到小时候。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六):现在看才知道大人世界的复杂
原以为第一次看的宫崎骏的作品是《天空之城》,其实早在小学就看过了。可能是在1994年夏天,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中央二台就播过这部动画,没有看完,只记得是一个小姑娘在牧场的生活,但是对片尾曲的旋律印象很深刻,一听到就会想起小学的暑假。成年以后才知道这部动画是《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导演是高畑勋,宫崎骏负责场面设定和画面构成。
以前以为这部动画就是讲海蒂在牧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成年了再来看这部四十多年前的动画,才发现大人世界的复杂。海蒂1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由阿姨抚养,经常四处寄养,抚养4年后阿姨也不堪重负,她自己也要去法兰克福工作,就把只有5岁的海蒂丢给了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海蒂喜欢山上的生活,还有一个玩伴彼得。阿姨的工作稳定了,认识了一户有钱人家,又把海蒂骗到法兰克福,送到那个有钱人家去陪伴大小姐克拉拉。海蒂终究不适应城里的大户人家的生活,还出现了梦游,他们就把海蒂送了回去。后来克拉拉也去找海蒂玩,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还能够走路了。
这部动画是儿童向的,剧情不复杂,没有跌宕起伏、惊险刺激,主要是表现片中人物的善良与淳朴。自以为足够理性和冷静,看电影都很难动容,何况是动画。不过,当看到海蒂与克拉拉离别时,海蒂与克拉拉重逢时,克拉拉的奶奶和爸爸惊喜地看到克拉拉能够自己行走时,我的心中有一些感动。
孤儿与孤寡老人相依为命,但海蒂过得很快乐。自己用干草铺床,捉蝴蝶,给羊喂盐,去山上玩,看到黑角老大和小可爱(可能是土拨鼠),养雏鸟,学吹口哨,挤羊奶,帮忙做奶酪,坐雪橇,在雪地做陷阱戏弄爷爷家的大狗约瑟夫,却把自己给坑了。小孩子就是容易满足,爷爷给她做了一个高脚凳,她都可以高兴半天。海蒂很善良,看到摘的花枯萎了也会难过;因彼得的奶奶看不见而哭泣;为在暴风雪前执意进山的猎人而担心;为了让小羊不被主人宰杀,她和彼得爬上悬崖峭壁去摘药草给小雪催乳;到法兰克福后,收养了小猫(却被送走),为彼得的奶奶省下的白面包(却长了霉)。当然,海蒂有时也是个熊孩子,到处乱跑,甚至差点丧了命。
比起海蒂,克拉拉更让人怜爱。克拉拉穿一身蓝色连衣裙,一头金发,头发上扎着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很文静,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12岁了,却还走不了路,其实是心病。克拉拉虽然有伪残疾,性格却不是很敏感的那种,还算开朗。遇到挫折时,也会哭泣。住在海蒂家时,经过努力,在海蒂和彼得的帮助下,慢慢地能站起来了,能够走了。克拉拉很善良,多次给海蒂和彼得一家送去了礼物,会因为麻烦海蒂和彼得带她一起玩而感到内疚。
爷爷给人一种性格怪僻的感觉,独居在山上,话很少,脾气不好。海蒂去了之后,人也变得开朗了,甚至会笑了,还帮彼得家修理木屋,在海蒂的请求下,在暴雪天去搜救作死去打猎的人。海蒂从法兰克福回来后,跟村里的人打交道也多了一点,冬季还搬到村子里住。爷爷对克拉拉也很疼爱。
整部动画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海蒂的阿姨给人一种自私的感觉,太会算计。她一个人带小孩,还没有结婚,又要去工作,其实也不容易,她如果好好跟爷爷商量,也不至于撕破脸。阿姨认识了有钱人,又厚着脸皮去找爷爷,想让海蒂去陪伴有钱人家的大小姐,还说大小姐身体不好,如果海蒂获得主家的喜欢,如果有一天大小姐去世了,把海蒂收为养女也说不定,这就太市侩了,好在后来阿姨再未出来。克拉拉家的女管家不受观众待见,人其实还不坏,就是太古板,讨厌动物,后来她陪克拉拉去海蒂家,不时出丑,也算是观众的开心果。
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这部动画,心境是不同的。山上的生活其实也算艰苦的,床是干草做的,把一个布袋撕开就算被子,吃的是面包、羊奶、奶酪。光脚走在草原上不扎脚吗?睡在干草铺的床上不会又硬又扎人吗,草里不会有虫吗,草屑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吗?布袋做被子,没有洗过,不脏吗,山上的晚上那么冷,盖这么点不够吧?阁楼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不冷吗?天天吃面包、奶酪、羊奶,不会腻吗,蔬果摄入不足,不会便秘吗?克拉拉腿脚不方便,她去山上住,怎么上厕所、洗澡呢?
海蒂刚出场时穿得厚厚的,像个俄罗斯套娃。牧童彼得就是个吃货,用食物就可以搞定。克拉拉家的男仆长得像个猩猩。爷爷家的约瑟夫是圣伯纳犬,高冷傲娇,整天打呵欠,很慵懒的感觉,但在关键时候又靠得住,可以当牧羊犬和搜救犬,喜欢吃蜗牛。当剧情变得很欢乐时,羊群也会发“羊癫疯”,原地伸直四条腿蹦起老高,相当魔性。
彼得的声优就是《哆啦A梦》中的野比大雄的声优小原乃梨子。片尾曲《まっててごらん》由大杉久美子演唱,就是唱《哆啦A梦之歌》的那位大妈。
希望看到这部动画能出续集,克拉拉家可以把海蒂家附近的村子中的空房子重新建造、装修一下,作为夏季的度假别墅,这样克拉拉就能经常找海蒂一起玩了。希望看到克拉拉长大成人,穿上婚纱,获得幸福,希望看到海蒂和彼得由青梅竹马变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七):这是我小时候的执念呀
人生这么圆满,再强的执念,总有一天会自然而然地破解的:
比如说有一部困扰了我一整个童年的动画片,
小时候在光碟上看到它的花絮后,
我就粉上了它,
然而这个光碟上只有花絮,
以及一首风马牛不相及的少儿歌曲,
所以我总不知道这部动画叫什么。
但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所以我小学六年看了无数遍它的花絮,
把情节都记下来了,
虽然暂时没有什么用,
但是十几年后,《海蒂和爷爷》横空出世,
当年放过无数遍的场景在这部电影里又出现了,
以真人版的形式,
原来这部动画片叫《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呀!
即使我已经不再想追它了。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八):阿尔卑斯的回忆
昨天在QQ上遇到在法国留学的表弟,尽管学校不在巴黎,但得知他游历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卢浮宫等著名景点,羡慕不已。我们又谈起了阿尔卑斯山,表弟的学校离Alps很近,但由于课业繁重,还未抽空一游。
对阿尔卑斯山的印象,唯一的来源就是小学时看的一个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主人公小莲(香港版的这样翻译,记得早期大陆版的是哈依吉)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在姨妈抚养她期间经常被寄放到别人家,但小莲天真、善良、好奇、感恩的性格和品质,使她在逆境中快乐地生活。
在被送往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家时,小莲用自己乐观的心态感染了孤僻的爷爷。用干草做床垫、被子和枕头,躺在一个漏风窗边的地板上,竟然可以让小莲不住地喊出“哇!真是太棒了!”在爷爷准备晚餐时,小莲踩着椅子,费力地拿出放在高处的餐具,摆好后,静静地等待着,多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啊。
在和小兔子(一个放羊的男孩)上山放羊的途中,一花一草似乎都成为了小莲的朋友。小莲时而倾听花草的对话,时而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相反,成年人世界中的虚伪和冷漠,也在后续的剧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儿童世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说是该卡通片的作者——宫崎骏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成年人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许多孩子的天真和可爱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消失殆尽。
在该片结尾,宫崎骏讲述了小莲、小兔子和爷爷帮助一个贵族小女孩摆脱轮椅、重新站立并学会走路的曲折故事,在此,作者极力突出一个观点,那就是纯真的爱可以战胜一切,冲破成见,摆脱成年人世界的种种思想束缚和观念禁锢。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中,贵族小女孩、小莲和小兔子终于可以一起在阿尔卑斯山的草场上奔跑、嬉戏,可见,宫崎骏并没有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以春天为背景,以三个身份不同的孩子快乐奔跑为事件,说明作者对现实世界仍充满美好的希望和向往。也许,这也是最能打动我的一种剧情处理方式吧。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九):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除了这个动画片,对美国电影《海蒂》印象也极为深刻,那个活泼灵动的少女啊!故事主角是一位孤女 Heidi (哈伊吉/小莲),她自幼失去双亲,於是就由姨妈照顾,后来由於姨妈要到外处工作,Heidi 便去投靠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爷爷性情古怪,跟村民不合,长久以来就离群索居,独自住在山区的木屋中,当 Heidi 来到爷爷家,她的纯真及率直终於融化了爷爷的心。在此 Heidi 也交到一位新朋友-牧童男孩 Peter ,他们一同徜徉在群山绿野之间,生活悠哉快活。但是后来 Heidi 却被迫离开山区,被送到法兰克福当一位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 Klara 的玩伴,来到新环境,又面对脾气古怪的大小姐,Heidi 要如何让自己的乐观继续感染他人?她又何时才能再度回到阿尔卑斯山和爷爷与 Peter 相聚?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观后感(十):接受灵魂深处的招唤
写于2010年6月29日 2013年1月21日整理
我不记得第一次看这个动画片时我是多少岁了,大概也不小了,有十几岁了吧,只记得某个暑假下午吃完饭就等着看小莲在画面上蹦蹦跳跳和那熟悉的听起来有特殊味道的主题曲。那时候,电视上这个动画片叫“小莲的故事”,每天追着看,不到半个小时,每天都意犹未尽。
某天看到动画电影《龙猫》,想着那些画面和风格,脑海里就跳出这个动画片,后来才得知,它确实和龙猫是出自同一个源头。当然,由于是连续剧,所以没有电影做得那么仔细,但我还是被阿尔卑斯山如画的风景和异国风情吸引了,或许,我还曾想过,如果我从小就出生在那里多好。
有了网络,看那些曾经的感动就方便多了,细细回味了一遍,孩子的世界确实很单纯,正是因为单纯,所以快乐。再想,小莲长大后会如何?继续待在山里和小豆子结为夫妇?还是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小芬?但其实,无论如何,这只是我的选择,并不是小莲的选择,呵呵。。
回看的这次,还是很向往和沉浸美景和简单的生活,然而,看到最后,小芬从站起来到会行走的那几集,心里比以前多了莫名的感动。人要克服自己莫名的恐惧真的不容易,但是只要有站起来过,不管如何,到最后,终是会独立行走的,因为,灵魂对自由和谐的向往,是任何恐惧和困难都不能抹杀的。
只要站起来了,或许你还不习惯很多景物矮了很多,或许你还不习惯天突然宽了很多,或许你还不习惯没有依赖和依靠,或许你会暂时的感到天旋地转,或许你心里还是无比渴望曾经带给你有限自由的轮椅,而且你偶然还会为已然毁坏的轮椅而哭泣,或许你还不敢独立迈出第一步,或许现在看来,你比曾经坐轮椅的你更加没有自由了,但是你已经站起来了,接受我们灵魂深处的招唤,不管需要多少努力和奋斗,不管还有多少跌倒和泪水,我们终将可以自由的行走,而且,我们还将自由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