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锦集
《老干妈陶华碧》是一本由王金阳著作,汇智博达|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一):作者让我觉得我家旁边买猪肉的大叔或许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老干妈的成功是一个奇迹,所谓奇迹就必然是不可思议的,难以复制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溢美之词,而且文字重复程度很高,老干妈本身就是神话,赞扬无可厚非。可50页可以写完的内容,硬是凑了200页,这不是文学作品,要循环往复讲究情感故事。
除此之为,作者还提炼了一些所谓的“优秀企业家品质”的论述。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意味,实在不敢苟同。
总结一下,没有深度的一本书,可以简单的一窥老干妈的经验成长历程和理念。
:溢美的描述还有个好处就是读着读着就想让你流口水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二):大道至简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三):读完还是对“老干妈”缺乏深入了解的一本书
怎么说呢,抱着很大的兴趣读这本书,想从中深入了解一下“老干妈”陶华碧的创业故事,个人成功经验,企业发展经历等。但是通读全书后觉得较为失望,各章节基本都是浅尝辄止,就是一篇篇小“议论文”按照一定主题拼凑起来的,缺乏对陶华碧个人以及企业故事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甚至还不如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丰富。
举几个例子,比如“老干妈”的创业起初,本该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地方,结果太简略,贵人杨老师,饭店女老板连名字都没有介绍。又比如跟“老干爹”的诉讼,本应该是电光火石的段落,结果就真只有平平淡淡的简略结果,如同流水账一般。又比如“老干妈”几十年不贷款这件事,在至少三个章节反复出现“你们不就是想要点利息嘛。”重复过多,无甚新意。
当然,全书文笔尚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是中外网友给“老干妈”的留言。但是,这部分实在是太少了。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四):人生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大器晚成
陶华碧,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和品牌。在没有了解这个酱幕后的创始人,一直觉得这种经典的酱的制作背后是怎么一位伟大的人物。
非常有幸读到这本书了解国民豆鼓酱女神。她的前半生可以说经历了大起大落,人生坎坷苦不堪言,丈夫的早逝,加上两个儿子的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个柔弱的女性身上,她在街头摆过地摊,做过苦工,创业前期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她,她坚韧善良,做酱的初期,她全力无条件支持贫困大学生,要知道,当时的她并不富裕,能有这样的善举实属难能可贵的,我觉得人最难得的品质虽然是舍得,但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世人其实都明白这些道理,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她做到了!作者文字清晰简单,却最易打动人心。
她踏实勇敢,一步一步默默做自己的事业,先是从工厂20多人发展到如今2000多人的大规模,生活给她的困难,她默默的扛起来,从不埋怨,她文化不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她的企业管理能力确有着惊人的天赋。虽然如此,她也利用时间活到老学到老,完善自己的品牌,科研新的品种。这样就有了后续的麻辣酱系列。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的人出生就不愁吃喝,有的人25岁当上了领导,有的人40岁还是一事无成,不管你在哪个人生阶段,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大事都是由很多小事凝聚而成的。人生不管成败,只要你不放弃,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大器晚成。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五):“老干妈”就是陶华碧最好的名片,陶华碧就是“老干妈”最好的品牌
提起陶华碧,可能很多人一头雾水、茫然不知。但是提起“老干妈”辣椒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众所周知,“老干妈”是辣椒酱,所以它的辣是特色。这款辣椒酱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辣有着一股浓浓的香气,那种浸泡着油的香气。它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即使是一清二白的面条,加上一点就会别有一番滋味。我有很多不吃辣的朋友,但是他们却很喜欢“老干妈”。
而“老干妈”罐子上印着的头像,就是创始人陶华碧,被称为调味品行业的励志版“国民女神”。很难想象,将不足十元的辣酱做到和茅台齐名的,是个没背景、没资金、不识字的农妇,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老干妈征服世界并且像百事可乐一样创造出销售奇迹。
为什么会叫“老干妈”呢?或许你和我一样有这个疑惑,这里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附近学校的中专生,家穷,常到陶华碧早期摆的粉摊上吃粉,当她得知这位学生的家世后,不收钱。结果那位小伙子,还常带其他同学来吃。大家觉得她心肠好,干脆叫她“老干妈”。谁也没想到,日后“老干妈”竟成了她的金字招牌。
陶华碧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陶华碧一直以来都是现货现提,从不贷款,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打广告的标签让老干妈在“资本为王”的市场环境里显得特立独行。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格格不入”的还有,老干妈的市场知名度以及资金流,早具备上市的资格,却一直“拒绝上市”,陶华碧认为:“上市就是骗人钱。”
有人提议既然“老干妈”如此热销,为何不加价,反正消费者也认可了这个品牌,陶华碧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这些出主意的“参谋”。所以说,“老干妈”就是陶华碧最好的名片,陶华碧就是“老干妈”最好的品牌。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六):传奇人物陶华碧
一开始我觉得老干妈是一个团队,他们只是用一个比较醒目的方式做品牌,没想到一切都是陶华碧一人打造的。不只是现在,在她那个时候上过学的人也是多得数不胜数了,但是她大字不识一个却还能够作出如此一番成就,不得不佩服她。陶华碧的照片十分醒目,并不是因为这张照片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它很朴实,可以说这种设计是天作之合,这比无脑做广告的效果肯定是好得多。
像大部分创业者一样,她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之前也是做过很多其他的事情,直到最后有了经验的实力基础以后,才终于创立了老干妈这个经久不衰的品牌。她让我想到了一个日本的纪录片,叫《寿司之神》,其实这两位主角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他们都是专注自己的本行,不断在进步,他们拿自己做比较,在每天同样的工作中完成新的创造,这是他们成功的主要秘诀。
做生意当然需要新颖的理念,但是这不代表过去的理念在现代就不受用了,所有东西都是在进步的,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现在年轻人的创业之所以很少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没有打好。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是能够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无论从做人做事上,陶华碧都能够给人们做一个榜样。看完书中的记录,我再吃冰箱里的老干妈会有不同的味道,我尝到了这一路的努力,虽然是平凡的辣椒酱,却是一段励志之路的证明。这个故事甚至可以走向全世界,她代表了我们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七):老干妈陶华碧
老干妈,一个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名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几乎都吃过,都被辣的很过瘾过,几乎每个超市的货架上都会必备这款辣椒酱,平民又实惠,居家旅行必备神奇。
关于老干妈,有过很多传奇的故事,以前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老师将过陶华碧的故事,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为了养家糊口,自己就筹谋开了一个小的饭馆,说是小的饭馆,其实就是用一些破旧的东西搭建的一个简易的小屋,原本是专卖凉粉和冷面的生意,为了赢得顾客,她冥思苦想,琢磨出了别人没有的独到的“绝点子”:别人不过是加点胡椒、味精、酱油和小葱等材料,她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而且陶华碧的辣椒酱都是按照一丝不苟的工艺环节制作的,没有存在偷工减料的事情,所以制作出来的辣椒酱不仅闻着香,吃着也是辣的爽。因为偶尔一次的辣椒酱没有备货,来的客人看见没有辣椒酱就没有来陶华碧这里吃饭,机敏的陶华碧嗅出了商业的信息,后来干脆停掉自己的摊子,专门的去卖自己的辣椒酱,而后又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各种辣椒酱的改良以及开发新的口味。陶华碧的生意虽然做火了,但是她的辣椒酱的价格一直是平民的价格,实惠,所有的人都能吃的起。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在管理自己的企业上,知道自己的能力与那些正规的高企管理的差别,就另辟新路,用真情感动她们,你对工人怎么样,工人都是心知肚明的,都是知道感恩,自然也是会对你好的。信,也是陶华碧很重视的一个事情,在公司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追回自己的产品,并且当众销毁,让此类事情从此杜绝。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农民出身,也许是陶华碧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过自己是农民出身,在工人的工资上从来不拖欠,并且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员工,还出资帮助,所以在一些人离开老干妈的想回来的时候,陶华碧也是敞开了怀抱去欢迎她们,接纳他们,每个人遇到这样的老板,还有几个人愿意离开呢?
把一个行业做精。不要去贪大,要先把自己做强,做成精钢、好钢,吃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可以延续下去。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八):讲一个神奇辣酱的故事
传记类的图书,个人觉得作者需要在充分地了解主人公,抓住人物的特点,并根据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后,写出来的才能算是一部好的传记类作品。
今天这部传记作品的主人公是“老干妈”陶华碧,如作者所言,一个人没吃过海参鲍鱼不稀奇,若是他没吃过老干妈的辣酱才是稀奇事。确实如此,老干妈辣酱真的是畅销全国,遍布各大商超、农村小店。最近老干妈在网络上特别火爆是因为在国外,许许多多外国人都爱上了老干妈的味道,陶华碧也被成为教母,所以不得不说老干妈真的是很成功的一种产品。
大家常吃老干妈,多多少少也会对老干妈有些了解。作者从老干妈陶华碧年轻时写起,丈夫英年早逝,她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但是她不向命运屈服,卖菜、卖凉粉,她为人实在,讲究诚信为本,通过努力开了实惠饭店,结果发现油辣椒有着无穷潜力,转而经营调味品老干妈风味豆豉油辣椒,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全书内容涵盖了老干妈发展的方方面面,可谓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大致跟随时间的脚步了解老干妈企业的发展历程。但是还是略感不够深入,没有与同时期或者同行业企业进行更加详细的对比,我们知道老干妈成功了,但是依然读不出其成功的独门秘笈。另外,页数刚刚好为200页,书中的小篇章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单独成一篇文章,但是合集成书内容上难免存在一些重复,给人一种凑内容的感觉。
如果你想了解饭桌上摆着的那瓶老干妈辣酱,那就试着读读这本书吧,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九):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好运气是成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成份,对于很多人来说,坚持并不难,难的是对正确目标的坚持,老干妈的成功看似偶然,但也必然,她坚持的就是要做一个“吃饭拿出来,饭后拿下来”的辣椒酱,在很多人眼里,这不仅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而是随影如形的开胃菜。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知道无为而治是春秋时老庄的智慧,但是这种“无为”并非真的“无为”,而是让各种角色都能安分守己,立足本职、以职为训,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胡乱地发挥想象。以老干妈的能耐,她早期一定是不懂管理的,所以她也没有刻意追求管理,而是用心做好产品,用产品的质量去说话,在此基础上,讲求诚信,相比而言,讲诚信是最便宜的致胜之道,让更多的人敢于放下伪装,露出真容,清清白白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做事。如果说口口相传是最朴素的营销,那么此种营销的核心就是诚信,音叟无欺,相反的那些拉虎皮作大旗的,固然风风光光地烧钱,但是时间久了,人们就会唾弃其华丽的外表,直接或间接地连同你的产品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商业的故事永远不是成王败寇,不是说学逗唱,而是通过商业看透人性,在市场竞争中历练自己,教育众生。
《老干妈陶华碧》读后感(十):实体创业当如老干妈
最近号称治疗白内障的医药莎普爱斯终于被“丁香医生”请下神坛,每年营收为7.54亿元,毛利润94.59%,高达3成的广告投入造势起来的眼药王国,一朝崩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贵州一家民营企业,不做广告,不请代言,却在品牌之林里屹立不倒,成为中外消费者交口称赞的“女神”。
她,就是40多岁创业的老干妈陶华碧,2016年,老干妈年销售额达45亿。
最近在读台海出版社作品《老干妈陶华碧-互联网时代的IP大赢家》,文章对陶华碧生平、发迹、管理理念进行了细节上阐述,对企业管理及营销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陶华碧嫁与一小会计,夫妻恩爱,但会计先生体痨多病,举借外债都没有医好,陶华碧成了寡妇之后,除了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还得偿还多年欠款,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不可谓不艰难。然而陶华碧很快就还完欠款,把孩子培养成才,还鼓起勇气,开始创业,不到二十年,一个50人的小厂发展壮大为2000人多的大企业。
老干妈从小深谙“辣”之道,一双巧手做出的豆豉酱味儿绵长、劲道,让人回味无穷。其实一切都源自她贫穷的人生,“惨”也往往意味着人生的境界财富,从中,她悟出从业实体的真谛——回归产品。老干妈的豆豉、辣椒、茶籽油、鸡丁等等,都甄选优质原材,工艺也绝不毛糙含糊,正因如此才有中外咸宜的口感。
在21世纪资本先行的商海中,陶华碧坚持本心——不贷款、不融资,所扩充的规模完全靠自有资金周转,银行三番五次想做成她这个客户,但她却赤裸裸地回答:“你们不就是想多收我的利息吗?”想必,贵州的国行和民行都放弃她这块啃不到嘴的肥肉了吧。
其实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并不懂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什么商业模式、品牌塑造、融资投资……但她白手起家,并大获成功,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身上具备的特质都只是我们常见的坚韧、敢闯、诚信、硬气、努力。但综合于一身,并做到了极致,也就成了陶华碧辉煌腾达的秘诀。
现流行许多成功学,世人趋之若鹜。其实有时候成功往往也很简单,除了一些机遇,更多的是性格上的东西。性格决定人生,积极的态度才有出色的人生——此话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也是个人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
再回归作品,本书过于神化老干妈,文字大肆渲染,有些章节过于唯心论,不够公正客观,作为传记,这是很明显的缺点。此外,书名取得过大过空,名不副实,也足够让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