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间的光》的读后感大全
《大洋之间的光》是一本由[英] M. L.斯特德曼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一):好书
经历一战的汤姆,偶遇伊丽莎白。两人很快喜欢上对方,汤姆作为以为看守人,带伊丽莎白去杰纳斯。后来结婚,伊丽莎白经历三次流产后捡到一个死去的父亲和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抚养,并不告诉别人。他们回到大陆为孩子洗礼,突然得知孩子的亲生妈妈 还活着,把孩子抚养和还给亲生妈妈的念头挤在两颗人心中,故事开始了……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二):人性之光
爱极了斯特德曼笔下那段在杰纳斯岩上的日子,汤姆独自在灯塔中的时光安静又纯粹,默默地忙碌,仿佛是对历经枪林弹雨灵魂的救赎:与伊莎贝尔的二人世界,使这里变成了传说中的伊甸园,好似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全世界只有你我的温暖与踏实:路西降临后的杰纳斯岩更妙,在他的笔下,露西是天使般的存在,她单纯无邪乖巧又可爱,仿佛一根救命稻草,更确切的说是伊莎贝尔生命中的光,重新为这个家庭晕染了一层美好的光芒。随后,人性与道德碰撞打破了这种宁静,相信所有读者都会对这种感情产生共鸣,我们理解丽莎贝尔的不舍,明白安娜的心痛,明白汤姆的纠结,同时也理解告密者所面临的现实窘境。现实,理想,人性,爱的主题另这本书是鲜活的,真实的。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岩,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单纯的爱,也愿每个人可以无需经受这样的煎熬,能够拥有温暖踏实又让人心安的爱。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三):悲欢离合 接受与前进
《大洋之间的光》
看书时百感交集,自己是个理想派希望一切能向最美好的方向发展所有谎言都将永远隐瞒,露西在汤姆夫妇照顾下健康成长…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谎言最终会被会被发现,说谎的人会受到惩罚,而这一切的后果换来的是良心的平静与道德的发扬。
汤姆夫妇饱受丧子之痛是不幸的,但对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是令世人(至少我这么认为)羡慕他们又是幸福的。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无法改变的事,痛苦的也好开心的也好,宝贵的是最终你平静的接受它,跨过去就是轻装重新的出发。生而为人,不要欺骗与辜负自己以及身边爱你的人。有时候你欺骗了良心得到短暂的愉悦,可是因为你是理智又不愚蠢的,内心深处自我的斗争经常让我们夜不能寐,你选择承认错误并坚决坦率、毫不后悔的接受所有降临到身上的惩罚即使是远离亲爱的人。
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四):人性虽有私心,但善良的人会被时间治愈。
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生存下来的汤姆,遇到伊奇后,在杰纳斯度过了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虽然生活条件艰难,工作也是无尽的重复,但相爱的人啊总是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无奈三次命运捉弄,他们无法孕育自己的孩子,伊奇绝望至极,一次意外,他们遇到了露西,或许带着一点私心,将其作为上帝的恩赐留在身边,即便汤姆带着疑惑、担忧也动容了,他是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看到这儿,有一瞬间,希望就这样“一家三口”生活在杰纳斯吧!看来自己也是这样自私的人呢。
后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母亲健在,一个形容枯槁的女人,在泪水中期待着自己的丈夫及女儿,汤姆懊悔了,伊奇害怕了。他们曾经的一个决定,让三个人的生活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怎么办?
最终,孩子还是回到了生母身边,汤姆和伊奇也搬离了帕特吉乌斯,岁月冲淡了一切,小说最后剩下的平静祥和让人感到舒适,汤姆对妻子的爱无疑是伟大的。
合上书,我又想起了杰纳斯的灯塔,无边际的大海,温暖的阳光以及不会被打扰的幸福。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五):无法责怪你,却也永远无法原谅你。
这是我不会改变的态度,
虽然我只是一个读书的其他人。
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和汤姆结婚,她不会生活在灯塔上,她大概不会失去三个孩子。但是生活没办法说如果。因为每一天的经历都是必需且无法改变的。我们没人能改变时间。
是伊丽莎白给了孩子充满爱的照顾,是她在尝试拯救汤姆的内心。因此我敬佩她,感激她,认可她。所以我无法怪她。毕竟她的的确确尽力做了一个母亲。
但我永远无法原谅她。
因为是她让所有人陷入痛苦。或许我没有责怪她的资格,但谁的生活没有充满痛苦?伊丽莎白没有寻求帮助,她责怪汤姆生活在荒无人烟的灯塔上,她责怪汤姆背叛了他最终让整件事陷入黑暗。但她没有错么?选择爱上汤姆的是她,选择来到岛上的是她,选择流产依旧不寻求帮助还埋怨汤姆的依然是她,汤姆在做正确的事,报告父亲的死亡,将孩子送到有更多人的地方。是伊丽莎白做错了事情。蒙住眼睛看烟花,再漫长的光炫迷离也终将被黑暗淹没。纸包不住火。我很无情的这样讲。但好像也不能怪她,毕竟除了伴侣无人在旁的生活确实让人疯狂,或许是伊丽莎白本身的性格问题,或许是选择的错。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但我固执的认为,伊丽莎白做错了。汤姆也错了。他不该为了濒临崩溃的妻子,留下这个孩子。
我无法责怪你,却也永远无法原谅你。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六):错综复杂的情感,人性的善良孰对孰错?
凌晨三点半,合上《大洋之间的光》最后一页,眼角的泪痕还很湿润。小说的后三分之二的内容,我用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了,也许是因为故事的高潮慢慢到来,我总是心切的想知道结局。可是没想到的是,故事的结局却令我潸然泪下,最后一个章节,我几乎是在眼泪模糊了视线的状态下,读完了最后一页。结局或许对于亲生母亲汉娜和露西格蕾丝来说,是一个公平和合理的安排,就像最后露西格蕾丝的名字一样。但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来说,真的太过于残忍。在读到伊莎贝尔癌症晚期快离开的时候,我一度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行间的字,期待结局她可以和她的小露西见上最后的一面。可是,最后和露西格蕾丝见面的只是她的一封信和她十分珍爱保留的露西小时候的物件。我曾在读到主人公汤姆舍伯恩寄信和银铃给汉娜,最后坦白一切真相的时候,我像书里的伊莎贝尔一样憎恨他。可是合上书平息之后,慢慢想来,他最后勇敢的坦白一切,才是人性真正该做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也许小说如果以汉娜作为主人公,那关于汉娜失去丈夫和孩子的痛苦会描写的更加凄惨和悲怜,我大概又会憎恨伊莎贝尔。这就是人类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全世界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从出生到死亡真正的互通彼此感同身受。所以,这大概就是人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这种情感的存在,只是有的人感受的强烈有的人很轻微,有的人会很长有的人只是一瞬间。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七):同一个问题:一个人究竟该如何过好他的一生?
最近读完了《大洋之间的光》。
让我联想到深夜食堂《马克的女儿》。汤姆和马克做出同样的抉择。相比,前者不仅仅让我们痛、让我们哭,还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怒骂,人生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的折腾?
看完书的人,或许很多人都会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汤姆,或许在看到小露西时,就不会收养,免去后面的麻烦?
(那小露西未卜的命运呢?)
如果我是汤姆,就和妻子伊莎贝尔站在一起,始终把露西留在身边?
(那汉娜疯狂的执念呢?)
人生,难免是这样的两难。
不忍夺去妻子伊莎贝尔失而复得的希望,也对小露西心生怜悯,汤姆所以将她留了下来,一家人因此获得了快乐的时光。
当得知露西的母亲汉娜,将孩子作为唯一的慰藉在找寻时,汤姆又犹豫了:一面是幸福的“一家人”,另一面是可怜、饱受苦痛寻找孩子的母亲。他备受煎熬,最终还是遵循内心,选择独立承担这一切痛苦,即便其他人依旧会痛苦,会受伤。
这就是他的选择!即便时隔多年,当再次与露西相见,他依旧会坚持。“露西,希望你能原谅我,原谅我将你留下,又让你离开。你要知道我们一直爱着你。”
上一刻,我们向左,下一秒,却不得不向右。人生,难免是这样的两难。
或许我已不是我,但我还是我,这就是人生。
Leo 03/19/2018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八):就是喜欢汤姆你咬我啊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几乎一看下去就很想一直看完不想被打断的那种。
处于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去看汤姆那种经历过战争,在战场上看着自己的战友死亡,亲手解决敌人的生命,然后自己活了下来,在一个和平年代,那么的想要找一个地方离群索居,什么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心里是有多孤独啊。依然很能……感同身受吧。
守塔人的设定让我想起《权利的游戏》里面的守夜人snow。同样是背负了一身的绝望,选择踏上一条宁愿孤独一生的道路。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什么好留恋的了吧。
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能理解他觉得把露西留下来,会觉得特别对不起汉娜,有些人觉得汤姆很矫情。明明可以获得幸福却要一手断送,虽然妻子跟露西才应该是他生命的全部,可是明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留着也会害怕把,把自己难得才拽在手上的幸福还给别人,是多么勇敢的行为,我觉得我是不敢,但我佩服他。
而在我看来,反倒是伊莎贝尔矫情得多。可能我不是一个母亲,你也不用批判我我不理解母爱的伟大。在我看来爱情应该是你们共同去面对难关,我觉得她爱露西更胜过于爱汤姆,或者爱自己更胜于爱汤姆。看前半部分我一直以为汉娜收到的信是伊莎贝尔写的,我以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更能够理解另外一个失去孩子母亲的痛,然而看到最后不是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所以更加会觉得汤姆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闪闪发着光,让人又爱又恨,如果最后伊莎贝尔真的选择把他送进监狱,其实他也是理解的吧,所以他哪里矫情了。
故事的结局有些人觉得不够美好,他们一家三口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露西回到了母亲汉娜的身边,但如果美好是虚假的,早点结束就是最好的选择,露西总有一天会长大,会长得跟汤姆跟伊莎贝尔不一样,迟早会知道他们不是自己的亲身父母,到时候再痛只会比现在更加痛,到时候恨也会比现在更恨吧,所以既然错了早点收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九):是大洋之间的光,更是人心中的光
直到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仍然在欧洲大陆的上空挥之不去,不为别的,只因那场战争太惨烈,太血腥,代价也太大了。战争的起因他,诸多国家的矛盾纠葛在一起,被长久的因为某种目的被压制了下来,忽然有一天,这种矛盾已经没有办法再压制,它爆发了。于是,这场战争就开始了。
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战死沙场,更有2000万人因为这场战争而受伤。这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而这场战争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计数。
战争过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而军工科技在战争的催化下蓬勃发展,不止如此,有关战争的文学也是异军突起,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什么样感人的故事,一旦以战争为背景,马上也会因为氛围,变得有些凄凉。
《大洋之间的光》便是以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为时间背景创造的小说。汤姆在一战结束以后来到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岛,在澳大利亚那种地方,小岛与小岛之间都隔得很远,所以汤姆也算是离群索居了,汤姆的妻子也很漂亮,按说汤姆的人生也算是完满了,从一战总幸存本就不是易事,又有个漂亮的媳妇。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开玩笑一样,上天偏偏不给这两人一个爱情的结晶——他们没有孩子。因为这事,汤姆的妻子当然非常伤心,而这个偏僻的小岛上总是有那么一点不确定的因素,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当他们因为没有孩子而愁眉不展的时候,汤姆的妻子在一条被冲上小岛的破船上发现了一名已经死掉的男子和一个活着的婴儿。
对于这个孩子,汤姆和他的妻子自然是视若己出,但好景不长,汤姆和妻子回到内陆的小镇的时候、意外的遇见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自己的孩子丢了,做母亲的状若疯狂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吗?
作者构建了这样的一个美妙的场景,又给出了一个让人四份揪心的道德两难的问题。本书的内容也就因此而展开,但因为书中的情节太过巧合,所以难免给人一种剧情狗血的感觉,然而这并不是重点,本书的重点是汤姆和他的妻子如何面对自己捡来的孩子和这孩子的生母,之后的情节又是怎样的呢?留待大家的好奇心去挖掘咯。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十):人性是善良的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是没办法理解风雨飘摇中,人如浮萍漂泊的无奈。每一次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是无尽的,而战争的后遗症伴随也是一生的,“战争会让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时候生比死更需要勇气。作为一名从战场中侥幸生存的士兵,他带着死去同伴弥留的生的意志,带着滚滚硝烟浸泡的心肺,选择成为一名可能孤独一生的守塔人,故事从这里就开始了……
本书第一章正文起始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同年十一月十一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结束,一名刚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带着茫然与挣扎,希望在灯塔得到内心的救赎。人的际遇在于,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如士兵永远不会知道在他即将进入灯塔之前遇上一位美丽的女士,就如士兵永远不会知道捡到小女孩以后的最终选择,而很多转折在这时就发生了不一样的结局。
本书2012年正式出版,引发了轰动,作者精湛的文笔,流畅的情境,将人性的真善美淋漓精致的描绘,原版无遗更能贴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尝试原版的魅力。而本书为中文译本的第三个版本,经过初步对比,瓣友评价之前的译本已经非常贴合原版,故事发展的轮廓大同小异,我想此次的改版,应该更多注重的是读者阅读全书的舒适感及书的收藏价值,还未阅读过此书的人,可以自行挑选阅读。此外,本书电影版《大洋之间的灯光》已于2016年上线,并获得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电影给观者在视觉体验上效果更直观更震撼,但电影的弊端在于,人物的情感把握太过仓促,一闪而逝的灵感体悟。时间充沛的人可以从电影入手轮廓,书籍入手情感,不建议先书籍后电影,因为拍摄手法,演员演技等方面,对于吹毛求疵的人来说,电影很容易被吐槽。当然,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很显然的是,故事本身却是充满可究性,人性在特定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选择,而善良是对这个世界最温柔的回馈。
经历过寒冬的人,当一树桃花夹芳香,燕子闹腾着起了一个春,会心存感恩,感恩上苍之德。内心有秘密沟痕的人,只有坦然面对,时间才能让沟痕慢慢愈合,而隐瞒会如黏在喉咙里的发丝,不会危害却始终会难受。故事的结局是美满的,过程却是跌宕起伏的,如此纠结的人生,如此真实的人性,折腾折腾,人生才会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