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丑娘”走了,海清痛哭,贾玲悼念:为什么我说人要知足
清欢:其实,活在世上,根本不怕贫穷,怕的是心穷。
“丑娘”张少华走了。
今天下午,经纪公司花火乐娱在微博贴出讣告:
张少华老师于2021年3月23日11时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5岁。
因为老人家一生简朴,留下的遗嘱也是后事从简,不能麻烦大家,所以家属在丧事办完之后才发布消息。
希望张少华老师在另一个世界安详快乐。
提起张少华的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是你一定看过她演的戏。
她饰演过很多经典的角色。
《大宅门》里常念叨着“要好好念书”的李香秀母亲;
《常回家看看》里一个人拉拔了七个儿子长大的姚老太;
最为经典的是《我的丑娘》里的王翠菊,一位饱经苦难,感动国人的母亲角色。
提起“妈妈专业户”,必有张少华的名字。
1946年,张少华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
3岁那年,张少华的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维持家业。
一家十几口人,吃饱饭都成了奢望。
年少的张少华对母亲的印象总是烛光里的身影。
每次她半夜醒来,就看到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地补衣服或纳鞋底。
吃饭时,母亲总是让孩子先吃,自己吃剩下的,没有吃的就说不饿。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有母亲在,她就觉得很幸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替家里减轻负担,张少华13岁时考入了中国评剧院。
她说:一个月16块钱工资,可以让母亲少操劳一些。
在评剧院,张少华学习了6年青衣。
青衣是戏剧行当里的女主角,端庄美丽,是所有女孩的梦想。
一开始张少华是想有口饭吃,慢慢地,她爱上了唱戏。
不管是大角儿小角色、正派反派,她都如痴如醉地表演。
1993年张少华开始涉足荧屏。
因为外形不够突出,不能担纲女主角。
但是张少华无所谓,能做一做绿叶也很满足。
像《还珠格格》中紫薇的舅母、《大宅门》中的马立秋、《五月槐花香》中的冯妈等。
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张少华总能演得入木三分。
这得益于她的敬业。
陈凯歌拍摄《梅兰芳》的时候,执意要让张少华出演。
虽然只有短短几场戏,出场也不多,但是张少华格外认真。
光是人物塑造的笔记,就写了十几页纸。
张少华经常说一句话是:“演戏的时候,首先要支持别人。”
就算是做绿叶,也要做出绿叶的意义。
“众人捧柴火焰高,就算是任何人物,一句话都说不好,那也会给这出戏折分。
演戏就像一颗菜,光有菜心儿不行,得有菜帮儿,你必须有一个像我这样的老帮伙。”
2005年,凭借电视剧《秘密》中的男主角母亲一角,
张少华以70岁高龄拿下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大放光彩。
本来剧中张少华扮演的是配角,但是评委们都被她扮演的角色感动,硬生生把配角变成了主角。
在颁奖现场,她说:
“这个奖其实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给我机会的导演和圈里的朋友的。我这个老太太一辈子没得过奖,也不在乎得奖。我只想老老实实演戏,认认真真做人。
一番话,让人肃然起敬。
现在人人为了争名夺利挤破了头,这般豁达与质朴的有几个呢?
不得不说,就冲这番话,老太太就值这个奖。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她领奖前一天,她的母亲去世。
张少华总说:“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母亲的去世也让她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演绎一位和母亲一样伟大的形象,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就在母亲去世两年后,张少华迎来了这样的机会,电视剧《我的丑娘》邀请她担任剧中的女主角。
接到邀约,张少华激动不已,拍了几十年戏,这是第一次有人找她演女主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就是她一心渴盼的伟大的母亲的角色。
《我的丑娘》讲述的是,农村小伙王大春进城务工,出于虚荣心,他不愿意与进城找自己的丑娘相认,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在剧中,丑娘是一个悲情的角色,有很多的哭戏。
据说张少华拍完这部戏,流下的眼泪能有一茶缸子,而她在剧中从没有用过眼药水。
对比现在那些干嚎不出眼泪的女主角,张少华的哭戏显然更能打动人心。
为了把戏拍的生动,她不计形象,假装沿街乞讨。
结果路人真以为她是个要饭的老太太,往要饭的罐儿里塞钱,最大的面值是20块钱!
2008年《我的丑娘》播出大火,张少华真正地成为了“国民妈妈”。
现在提起“丑娘”,不少人依然能想起当初全家追剧,一起泪流满面的场景。
有网友评论说:“老人家演技入木三分,看这个电视剧分分钟感动哭!”
电视剧这么成功,但张少华从不居功自傲。
她谦虚地说:“虽然我尽力了,但不敢说很满意。电视就是遗憾的艺术。”
在张少华的演艺生涯中,曾饰演一百多位母亲的角色。
她总是深入角色,对剧中的孩子倾注了母爱。
很多演员在张少华去世之后,就悲痛地表示“妈妈走了”。
海清在微博上发文悼念:少华妈妈,愿离苦得乐。
贾玲也深表伤心:看着您的戏,一路走好。
他们还只是戏中的母亲和孩子,就已经如此伤心。
比他们更伤心的,是张少华真正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张少华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妈妈”。
年轻时为了生计,她和同样是评剧演员的丈夫经常外出拍戏,把孩子丢给姥姥照管,直到儿子十多岁才接回来。
为此,张少华很是内疚,觉得亏欠了孩子。
还好儿子非常孝顺,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从未有过埋怨。
张少华儿子十分出息,考上了清华大学,在建筑出版社做编辑,还在北京贷款买了房子。
北京寸土寸金,买下一套房子,所承担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张少华对孩子好的方式,就是在经济上支援,让孩子的压力不要那么大。
她曾经说过,自己挣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帮儿子还贷房款,弥补自己对孩子缺失的母爱。
这也是全天下所有母亲的心,无论对孩子如何付出,总觉得对孩子有所亏待。
就因为这事,外界一直谣传张少华的儿子“啃老”,殊不知这是老太太的一片慈母心肠。
哪个做母亲的愿意看到孩子每日为了房贷发愁呢?
母爱无私,为了孩子付出,她是甘之如饴的。
除了替孩子还房贷,张少华自己是舍不得给自己花钱的。
因为是苦出身,张少华很少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
老太太一生安贫乐道,哪怕是成名之后,也一直住在以前评剧院分派的40平米老房子里。
跟张少华合作过的演员杨志刚拜了她做干娘,说要贴钱给她换一个房子,但老太太自己一直不愿意。
她老说“知足常乐,有房子住,冻不着淋不着,这就已经很好了!”
不讲究住,她也不讲究吃穿。
她是经常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路上碰到影迷还亲切地跟人家合影。
有一回,海清请她吃了一顿120一斤的饺子,老太太却觉得太奢靡了,笑着说“这饺子吃二两没白活”。
其实对于明星而言,120块算什么呢?
那些顿顿金箔冰淇淋、深海鱼子酱的明星还少吗?
穿的呢,老太太不了解什么是名牌。
一件红马甲可以穿很多年不换,一双三十五块钱买的棉鞋也是经常在脚上。
就连有次上节目,也是临时买了一件衣服,39块。
张少华在采访时曾经说过:
“买裤子,我可以去最便宜的地方换拉链;
买蔬菜,每个人都愿意在菜市场和我聊天。
有生活,就要有自信。
当我去上海拍电影的时候,我会去最便宜的市场。
我自己也喜欢这种生活。”
这一份朴素,在浮华的娱乐圈是相当罕见的。
谁不是一身光华灿烂,宁愿不要里子,也要做出一副光鲜亮丽的外表来给人看。
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也是如此。
“知足常乐”四个字,我们常听常说,却少有能做到的。
看到别人有的,总要去羡慕、去渴望,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获取。
很多人为了表面的光鲜,为了一时的享受,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底线。
于是我们看到大学生裸贷,被追债自杀;
我们看到25岁女孩因为还不起网贷,勒死亲生母亲;
我们看到女护士为了还赌债,委身于中年医生;
我们看到17岁小伙子割肾买苹果手机,轰动全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活在世上,根本不怕贫穷,怕的是心穷。
人穷,我们可以通过双手创造财富,而心穷,是怎么也不能补足的。
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
这些社会,永远有很多诱惑,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有很多陷阱,等着我们去跳。
一不小心做错了选择,命运将截然不同。
唯有控制那些不该有的欲望,知足长乐,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