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是一本由[英] 尼尔·麦格雷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6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一):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书的内容值五星,但是这个装帧我真的要扣一星,太容易坏了啊我的老大哥,我自认为看书还是小心翼翼的,三本全散了,尤其是第二册简直惨不忍睹,你让一个强迫症怎么活,我可是还想再多刷几遍的!

  说回书本身吧,我已经成功爱上了这个大英博物馆馆长啊。其实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很浮躁了,所以这种历史类的书籍我很难沉下心来认真看。可是这本书啊大部分内容都好有趣,导致我一方面想快点看完,一方面又舍不得结束,哎呀这种矛盾爱意真是很挠心啊,所以以后有时间二刷三刷!

  之前看法证先锋的时候,法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会说谎但证物不会”,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在这些历史文物上啊,那些没有文字记录年代,我们只能从这些物件上来追寻先人的踪迹。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物品是法国出土的那对酒壶,看到的第一眼我就惊艳到了,也太太太美了吧,真的就是古人的智慧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世人说美分两种,一种是看着让你嫉妒的美,一种是美到你都没有嫉妒心了只能膜拜,这个大概就是第二种了吧。

  其实吧,我看到很多人在酸大英博物馆很多展品都是非法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这个确实是事实。可是我们不要太过跟风恶化这件事情人家耗费这么多财力物力替我们保管了这么多东西,它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这是面向世界上所有人的展览,是英国的也是世界的,谁都可以来看。而且我们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当年没有把它拿走,可能也是被自己国人给破坏掉了,历史上很多事件不久有力证明了吗?所以啊,既然发展已经不可逆了,不如顺其自然

  其实我感觉我这脑子吧,可能看书过了一遍就是没有记忆了,关于这一点我真是很头疼啊,以后一定要多多重温一下。

  最后,超想去英国,超想去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二):博物馆里的世界史

  如果是要写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书,总免不了某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譬如人类的起源、人口的迁徙、国族的争斗等等,一切都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淘洗出来的结果就是所有政治正确的论述:阶级流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另一种可能就是或八卦或戏谑或悲壮地臧否人物,最后得出似是似非的结论

  还有别的可能吗?至少,这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给予了我们一个稍显特别回答:以藏品之珍贵全面著称的大英博物馆与BBC-4合作的“通过文物看历史”广播项目从策划到准备固定播出历经两年,从博物馆中选择了100件藏品,以文物为切入点讲述相关的历史,受到了很高赞誉,最终这套节目变成了经由馆长执笔、我们手中的这本“世界简史”。

  正如在导言中所说,“文物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群体及其复杂演变过程,而非一些独立事件,她们所讲述的是制造它们的时代故事,也是她们经历重塑与迁徙的时代的故事,有时,她们还能获得超越制造者原本意图的含义。”从物品的设计制造、使用遭遇各种或必然或偶然的经历,最后悄然出现在博物馆的钢化玻璃之内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注视,文物藏品给予了我们解读历史的材料和程式。

  但这必将是“知易行难”的行动,尤其是大英博物馆为自己设置的难题:在展示200万年人类史的浩瀚藏品中,仅仅选择其中的100件文物讲述一部世界历史。最终,这100件物品被分为二十个主题,从第一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到最后一部分“我们制造的世界”,从第一件古埃及大祭司的木乃伊,到第一百件生产中国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物品不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也避免了仅仅向享有盛誉艺术品或者权贵阶层的偏斜,让这部书在远古与现代之间、关键的历史政治事件与虽然平凡背后却颇有历史意味的日常生活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枯燥无趣的物质史。物品跨越时空进入我们的讨论语境,历史与当下产生的奇妙火花让更大的主题和更广泛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这同样也是本书的新意所在:木乃伊棺木(第1节)不仅有它的历史传统重见天日际遇,还有现代的CT扫描技术让我们在不解开裹布的情况下还原其中的躯体;来自威尔士的黄金披肩(第19节)不但用其精湛的工艺和流线型的美感震撼了我们,更有一段令人扼腕的墓葬被贪心的采石工们私下瓜分而导致关键证据丢失、通过碎片还原的披肩来历成谜的令人遗憾的故事;中国元朝的大卫对瓶(第64节),在几百年间享誉世界、象征着中国特色的青花瓷,既反映了生产它的中国盛极一时的疆土,更讲述了它的游历——起源于伊朗的蓝白配色、少数民族治下的中国制造、最终成为在欧洲备受追捧的奢侈品;而对第100件物品选择的讨论,从人类为征服南极洲而设计的服装,到足球,到智能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到最终确定为一台来自深圳的小小的太阳能充电和照明设备,其理由尤为凸显了本书讲述历史的方式角度,电力与电灯改变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太阳能则代表了我们未来生活的理念,它象征着健康安全平等,更包含着未来无限的可能。

  而在专业的考古学知识与人类学知识架构等之外,我们阅读历史和理解物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尝试,还离不开作者所强调的“诗意想象”,丢勒通过他人的文字描述画出了他从未见过的异域生物《犀牛》(第75节),庞大的似乎身披盔甲的身躯、布满鳞片的皮肤、头上的尖角,每一个栩栩如生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震慑,不但以插图的形式进入了各种自然作品,其后最终以各种形式出版的销量可以百万计。然而我们知道,这幅出自想象的版画没能真实反应犀牛的形象,但这种错误又何尝不是我们试图认识历史的绝妙譬喻?我们同样在“想象并理解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只能通过他人的描述和经历来了解的世界”。因此,这本雄心壮志的世界历史书,在标题里写的是“a history”而非“the history”。在历史面前,谦卑必要的,但这无损200万年人类史的创造和伟大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可以改变的自己

  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始终复杂难解,真实的记载、时间的湮灭与人为的掩饰相伴随行。

  历史一直都是并将继续被误读、篡改和修正,在这些篡改和修正中,一定程度的真实艰难地维持着。其中,由于改动起来简单操作成本低,文字记载的所谓“信史”往往会成为谎言的重灾区、真理部治下的报纸文献和文部科学省的历史教科书。

  因此,难得保存下来的文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文物与记载的两相对照也为后人的甄别鉴识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正途。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最大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从馆藏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越从200万年前到公元前2010年的800万件藏品中选出100件,以今人的理解,试图最大限度地接近物品真实的“出身”及其代表的那个时代。

  而且这种接近是大纵深、全视野的,在某一主题之下、某一年代区间之内,选取全球范围山高水长的5件物品,对人类历史提供备忘、给出注解。

  比如“冰河时代后的食与性”一节,选取了制造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的鸟形杵、安萨哈利情侣雕像、埃及牛的黏土模型、玛雅玉米神像和绳纹陶罐。它们分别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勒斯坦、埃及、洪都拉斯和日本。

  在这一区间内,地球上多个地区独立发展起了农业或改进了渔业与猎捕。作为生存之本的食物的进一步充足稳定,使得人们开始有余力追求品种改良、口味改善甚至烹饪用品的工艺水平,以及由生命的自然延续发展而来的生殖象征与神灵的出现。

  这种共同的需求刺激与时空水土导致的差异选择,使得人们既呈现出相近的发展方向,又促成了千差万别的发展成果绵延至今,比如日本分细腻的海鲜与餐具、墨西哥玉米饼、尼罗河文明、对家庭关系普遍理解。而这一切,都是根据5件留存至今、可见可触的物品生发而来的。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那种我从未看到过的历史书。

  它没有不容置疑的说教,不去归纳历史意义中心思想,不标榜“人民万岁”,不是帝王家史,不强调高端的“奴隶-封建-资本”的历史发展绝对论。

  它特意略去了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重大事件”,而更倾向于人本身:进食与繁衍、享乐与掠夺、控制与争斗、力量与信仰、生存与欣赏好奇惩罚、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

  它记录那些被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事件、遗忘的人们,为其发声。

  它能让所有人强烈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切生活的自豪

  一部世界简史,归根结底是人的简史,是人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

  从200万年前至今,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断活动、探索,成功失败悲欢离合始终相随周而复始,抛开技术上的进化,或许主线轨迹从未改变。

  曾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其导言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博物馆都希望——或相信——对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

  而对于看到这本书的人们,不仅希望或相信我们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更希望或相信我们对自身、对人之所以为人,能有比昨天更清晰体会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四):我最喜欢的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

  我最喜欢的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

  一看到介绍,就有种感觉,这套书我肯定会喜欢,这是大英博物馆出版选择大英博物馆中一百件文物,来讲述世界历史。正好过年京东买100返20,下单第二天就送来了,真快。拿在手里,打开,爱不释手,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两天就读完了上册。感觉喜欢,可是没想到会这么喜欢。

  世界史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算起来大大小小的,也买过了快史套,这还是通史,没算国别史,没算专题史。可是要说认真地看完的,一套都没有,唯一认认真真看完一半的是《全球通史》的上卷,下卷就没看进去。其他基本上都是速读,速读其实就意味着不是很喜欢看,却在强迫自己看,我们读名著一般都是这种心态,你看看,这么好的书,这么权威的作品,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你不认真看对得起谁啊?你对得起你花的钱吗?最后这一句最能打动我的心,世界史一般是成套的,价格都挺贵的,买之前都是做过很多思想斗争的,所以看在钱的面子上,怎么也得硬着头皮读完啊!可是真的读不下去,怎么办啊?感谢老天,幸好读书方法中有一条,叫做速读,这一条就是为了世界史准备的吧!真是及时雨,救命草啊,呵呵,这回可算是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不再被看不下去而折磨,不再为纠结很久下决心买下来的书而自责了。

  可是当我拿着这套书的时候,我知道这书不需要速读了,要慢慢的品,慢慢的看,越是有意思,越是喜欢看的书,你肯定会慢慢地看,细细地看,让速读见鬼去吧。

  才选一百件,大英几百万件藏品,这可真是万里挑一,有点不过瘾啊,这么一套书,怎么也得介绍个几百件吧。不过每件藏品都有故事,都不一般,都要讲很多很多,所以要是几百件,那就不能叫简史了。看这套书就好像跟着一位志愿者在畅游大英博物馆,为你一件一件的讲,讲这些藏品的故事,对是故事,并不是历史,我们听历史,其实记住的也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而这些藏品不仅仅告诉我们历史的故事,它们本身就是故事,不但包含了历史,还通过它们我们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故事来。

  一块史前的玉斧,发现在英国,光滑如新没有使用过,可是欧洲不产玉石啊?不过就有人不信邪,真的在阿尔卑斯山上找到了古代的玉石矿,而且,而且竟然找到了开采出这块玉石的那快石头,并且因此确认,比这块石斧晚了几百年的一个石斧也是在此开采下来的,可惜那件晚辈的亲戚不在大英博物馆里。

  博物馆里面的木乃伊没有揭开亚麻裹尸布,不过现在有了先进医疗技术,可以送到伦敦医院里去,看看这里面的人怎么样了,不知道用不用挂号啊。

  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给学生们讲历史,我喜欢把我的课程视觉化,所以讲的内容都是和地理有关系,这回明白了,历史都在博物馆里面,只要把这些收藏品拿出来,做成幻灯片,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世界历史了。肯定比时间战役政治经济,更吸引人。

  本来以为大英出了这么好的书,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也肯定不甘其后,可是查了半天才发现,很多很多关于文物和藏品的故事都出自大英博物馆,看来卢浮宫和大都会要好好学习学习,这个事业可是功德无量啊!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五):充满愉悦与发现的诗意之旅

  编纂世界史从来就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且不说那些宏观抽象且枯燥的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即使微观领域的,也有建筑史、服饰史等等,而且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情形又错综复杂。如何将这些连起来可以绕地球无数个圈的观点和数据联缀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巨幅画卷,并脸不红心不跳地冠之以“世界史”之名?真是一个大难题。那么不妨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这个问题就是,历史的最终见证者是什么?

  是活生生的人吗?帝王将相抑或寻常人家,皆已化作一抔黄土。是汗牛充栋的书籍吗?且不说历代史家碍于政治权威不敢秉直而书,且不说很多民族甚至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么,见证历史这一伟大的任务好像只能落在不易被时间腐蚀的物身上。

  人们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认识世界,而后人又通过这种种穿越时空而来的物品来了解历史。“在一杯现代英国茶的背后,隐藏着维多利亚时期全盛的政治活动,隐藏着十九世纪帝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情状,隐藏着对工人阶级的驯服、对各大洲农业的重塑、数百万人的流动,以及全球航海业的发展。”(92节《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所以几乎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物的历史。

  这套煌煌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就是这样一部以物观史的伟大著作。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心遴选100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史。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为了做到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还引用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评述。

  这一百件物品,从第一件“大祭司的木乃伊”到最后一件“太阳能充电器与灯具”。说实话,当我看到最后一件物品竟然是充电器时,的确小小地吃惊了一下。充电器是你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小工具,当得知它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且被选入本书时,不仅要惊叹大英博物馆藏品之包容性,更要赞其准确把握未来世界走向的眼光。

  书的导言说,“这本书更贴切的名字也许是‘通过经历了不同世界的物品来讲述历史’,因为这些物品的一大特点便是,自面世以来,它们就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最终承载了制作之初完全无法想象的意义。”

  这些不断地变化或被改变的文物有北美鹿皮地图、复活节岛雕像、《女史箴图》、明代纸币等等。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物品,其中一件是丹王的凉鞋标签。丹王是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法老的凉鞋标签,拿到现在,其对应物是奥巴马的凉鞋价签诸如此类。那么它有什么资格从800万件馆藏中脱颖而出被选上呢?丹王凉鞋标签一面是凉鞋的图案,另一面则是丹王威风无限地打击敌人的图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统治者的画像。在丹王裕敌人之间还刻有一行令人胆寒的字:“彼辈将遭灭顶之灾”。这张凉鞋标签所传递的信息就是“逆我者亡”。“丹王的凉鞋标签是持久政治力量的高级课程的缩影。” 所以这里其实是通过丹王的凉鞋标签探讨了现代国家的管理问题。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世界简史,阅读过程中,常有一种上艺术鉴赏课+历史故事班+世界风俗史+顶级历史学者讲座等等的感觉。诗意不仅表现在对物品的选择,对物品充满诗意想象的精准描述,还表现在优雅的语言和诗性的表述和思考上,表现在撰写者对文物的珍惜和对历史的敬畏中。这种种诗意透过字里行间悠然地散发出来。这种诗意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第86节介绍的是非洲阿坎鼓。这件制作于非洲、后又被带到美洲、最终到达英国。从一只鼓的流浪中,鼓的主人,非洲黑人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旅也就露出水面,大批非洲人沦为奴隶,被运送到美洲种植园。而这只鼓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故乡记忆的源泉”,是“那些被夺去自由的人拼命抓紧的东西之一”。在这颠沛流离的奴隶生涯中,爵士乐精神也日益昭显——“反抗惯例、习俗、权威、平庸乃至伤痛;反对限制人的灵魂,反对一切阻碍灵魂自由翱翔之物。”

  还有87节介绍的夏威夷羽毛头盔。馆长以简洁优雅的语言讲述了夏威夷人与探险家库克船长之间的“友谊”与误会,以及最后的杀戮故事和库克船长死亡之谜。想象一下当时的事情经过以及画面,已经像一部电影般悬疑精彩了。不仅仅是介绍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馆长还进而引导读者思考:“在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物品在不同人群之间通常会起到沟通的作用,而非隔阂。但有的物品却会让我对这一点产生动摇。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看待这个世界及其自身的方式?我们能否找出指代那些我们之前一无所知的概念的对应词汇?”

  精美的文物图片,藏在历史缝隙处的故事,智性的观点和思考,充满挖宝的乐趣,遍地珍珠,俯仰之间,所获丰厚,令人满心惊喜。在2013年的尾巴上读到这套伟大的书,真真就像之前朋友推荐时说的那样,幸福感爆棚!~~~~~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六):静静地躺在万物的阴影里

  这是一本很罕见的书,从一个角度给了偶全新的视觉。

  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过程,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有如一件一件物件背后阴影里的一只眼睛,静静地盯着地面阳光的流逝。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那个时代是高尚还是堕落,它就在那里,不声不语。

  因为如今所见的历史,都是关乎政治,关乎经济,关乎家国天下,或者就是酒的历史,茶的历史,笔的历史。

  没有一本相对全貌一些的物的历史。不要信关于人的历史,人的历史都是假象,没有一本多为真言的历史。

  3:1954年,8岁的我第一迈进大英博物馆的大门,首先参观的就是木乃伊。我想,这至今仍是多数人初次参观时的首选。

  为什么木乃伊为成为首选?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要用一生去追寻“我是谁”。

  我也一样,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第一篇应该从哪里写起?是类人猿?是肯尼亚?是猩猩?都不是,是木乃伊,是国王,是法老,是一个死去多少个世纪的木乃伊。

  “历史”一直暗藏在物件的阴影里,不言不语,一直在那里。

  就像安静的大英博物馆。

  说到大英博物馆,一定有许多愤青对起口诛笔伐,因为它的掠夺。偶也一样,也一直对其愤怒不已。直到1994年第一次到敦煌,了解到敦煌众多物件如今的大致方位。才明白一点:如果没有这些掠夺,物件们恐怕早已消失在黄沙尽头。

  我心中很复杂,不知怎么来想这些。

  大英博物馆不知掠夺了多少物件,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躺就是三百年,两百年,一百年。

  无声无息。就像我们目前的这一段历史。

  前年去大英博物馆,在门口逡巡多时,忽然想起故宫,想起台北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竟然还想起了票价这个实在无聊的问题,心中顿时惶恐而凄然。

  第46则,写了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两玫残缺的金币背后,是一段世界史上最重点的政治与宗教巨变的阴影,阴影的起点就是632年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

  但伊斯兰的广大,却是发生在迁移之后,甚至之后很多年。一个核心的核,就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金币。

  在迁移发生六十多年后的世纪末,阿卜杜勒·马利克成为新的哈里发,他将他的头像铸在原来流行甚广的拜占庭金币金币之上。

  这只是一次无意的铸币,但阿卜杜勒·马利克却没有想到,这两种金币却安静地纪录了此前一个世纪、此后数个世纪的历史。

  无声无息的历史。

  第65则写了一把躺椅,多米尼加的躺椅,那种有如一张曲板做就的躺椅。

  我们如今都知,所谓价值(钱),对老物件来说,常常从起出身算起。那些被君王摸过碰过把玩过的,即使不过一把尿壶,也远远贵过一介普通百姓家中所供的神龛,甚至前者前者是百十年的光绪,后着乃一千年的宋朝遗民。

  这是世俗的可耻之处,但不是历史的魅力之处。历史没有魅力,就像一把勺,无论用于谁手,它永远是一把勺,可能盛饭,也可能舀屎,永远都只是一把勺。

  这把椅子,这把叫“都何”的椅子,无名无姓,但却映照着那个时代的阳光与暴雨。

  这是西班牙人登上岛屿后现在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物件,因为那些岁月里使用这些物件的人,在此后几百年的沧桑变幻中,都灭绝了。

  这是一把坐着会令人舒服的椅子,但椅子上的人(种)永远成了不冷不热的“历史”深处的他乡之人。

  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件都并不尊贵,但价值连城。

  特别值得推荐,尤其是天朝这些整政治历史、经济历史的大学教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七):颠覆常识的历史

  我总是被“全球通史”“世界简史”这样的名字吓到,觉得要用短短一部书讲完全人类的历史,这该是多大的工程啊!同时,我又有种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光读一部书就了解人类的历史,多划算啊!这样的书想必是提纲挈领重点突出的。——虽然我常常鄙视“一生不可不读的十本世界名著”之类,觉得那是给不肯老老实实读书的人偷懒的,好书难道才十本呢?其实,并非人人都是文学爱好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几本重要的书,不是很好么?同样,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外行,好好读一本这样的通史,已经很不错了。有人写出这样的书,真是功德无量!

  而且,挑选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展现200万年的人类史,是很不容易的。挑哪些呢?怎么讲呢?这件事非专家不办。还不能单纯介绍这件物品本身(那成了看图说话),更要讲出背后的意义,这就是眼光,这就是智慧。简单一件东西,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看来,却满满都是故事,精彩有趣。

  一、人之为人

  精致的工具

  书中讲到一把一百二十万至一百四时万年前的石斧,发掘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早期的工具如石制砍砸器往往较为粗糙原始,而这把奥杜威石斧则有了工艺上的飞跃。它不是能随便敲出来的,需要详细的计划、技巧,以及长时间的学习和改进,表明当时人类大脑的运作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这件石斧中还可能隐藏着有关语言的秘密,很可能,就是在制作这类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交谈。科学家使用现代医院的扫描设备来观察石匠工作时所使用的大脑区域。令人惊讶的是,现代人的大脑中制作石斧的部分与负责语言的部分高度重合!

  还有,如果他们能制造这样的工具,并且能交流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复杂技能,他们就很可能已经开始形成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能制造出这种工具的人,是和我们同样的人。:)

  艺术和宗教的萌芽

  在发过蒙塔斯特吕克发现了一件公元前一万一千年的雕刻作品,一段猛犸象牙上雕刻了两只驯鹿,一公一母,正在游泳。这件作品细节准确,非常写实。制作它的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只是想把自己生活的世界展现给自己看,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了。

  我想,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是不容易的,它表明人类的思维有了飞跃。

  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中,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从更深的层面让地球成为他们的家园,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宗教式的冲动。……(世界上伟大宗教)它们的主题是如何活在当下,活在此处,成为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

  二、文明的兴起:城市与国家

  一般认为“文化”与“文明”有点区别,任何一个村庄或部落都存在“文化”,而“文明”的标准包括有城市或国家,有文字。

  武力统治国家

  “如果你拥有一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人互不相识,而你只能和极少部分的居民直接交流,你将如何管理?自从我们居住的社群规模超过了部落或村庄,这个问题已困扰了政治家们超过五千年。”

  这块埃及法老丹王的凉鞋标签给我们的答案很简单:武力。画面中,丹王威风凛凛,敌人伏地求饶。

  实话说,这让我略有忧伤,因为感到人类一开始就与武力、争斗相伴,难怪直到今天世界上还这么多冲突。不过也没必要妇人之仁想得太多,这就是事实,呵呵。

  文字的作用

  发掘于伊拉克南部的早期写字板,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大小相当于现代人的鼠标。

  “我们总是容易把文字与诗歌、小说或历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联系起来。但其实早期的文学都是口述的,靠人们用心记忆,一代代朗诵或吟唱出来的。人们需要写下的是他们记不住、也编不成诗歌的东西。因此在世界各地,早期文字都是用来做记录、计数,或是像本节中的写字板一样,记录啤酒数量的。”

  文字的诞生未必是一件浪漫的事,相反可能与权力、压迫相关,有了文字就可以登记人口、收税。而且在相当长是历史时期,文字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秘密,他们掌握与神沟通的工具,掌握权力。

  人类学家、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写《弱者的武器》那个)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文明缘何难上山?在中国边境及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山地民族如苗族、瑶族,他们在历史上往往居住得很高而且没有政府、文字。斯科特的观点是,这种“没有文明”的状况很可能是他们主动的选择,只有往更高的山上走,才能逃避山下他族政府的控制;不用文字,才能避免被登记、征税。

  生产工具、艺术品、文字是我们生活中习见的东西,仔细考究,它们背后有丰富的含义,还很可能有悖于常识。多一些这样的知识,我们想必会变得更为成熟、理性,这就是历史研究的贡献之一。

  最后说一下,书里满满的彩图非常精美,享受极了,真想去大英博物馆亲眼看一看呀!能摸摸就更好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八):悠闲的博物馆之旅

  在开篇之初,作者便提到:“重访一个儿时参观过的博物馆,许多人会感慨我们自身变化之大,而物品却一如既往。”作为中国读者,恐怕很难有机会二次游览大英博物馆,唯一能够体会作者心境的途径,大概就是先读读这本《大英博物馆》,然后当有机会去实地游览的时候体会一下重访之趣。而对于那些已然有幸到访过大英博物馆的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不出家门的重访机会。

  时间和体力往往是制约我们尽兴的畅游博物馆的两个致命枷锁,为了闭馆时间的来临走马观花的在每一件展品前匆匆略过,或者是因为同伴的催促不得不离开才欣赏了一半的心头好?拜托,这根本就不是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而现在,这些烦恼被完全放在了一边,打开书,翻到你最喜欢的那件文物。然后呢?然后尽可以盯着它看到天荒地老,不会有管理员嚷嚷着“还有半小时就闭馆”,更不会有人说“哦,抱歉,我们今天闭馆不对外开放”。

  这本《大英博物馆》简直可以称之为你的私人博物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更妙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舒舒服服看文物的好途径(我绝不会告诉你们我现在正窝在床上,手边还放了半瓶梅子酒……)。板板正正的坐在桌子前,手边摊着笔记本做笔记;懒在床上享受着被窝余温和早上晒进屋里的太阳;在地铁上一边晃悠着一边听身边老大爷打瞌睡。只要开心,怎么看都可以。

  不会有成群结队到此一游的游客,聚集在某件展品前,让你像个猴子一样在后面蹦来跳去,就为了在闭馆前看一眼自己的心头好;或者有个看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同伴不停的催促你“嘿!那边那个看上去很好玩儿,我们过去看看。”唯一的打搅大概来自你家的猫咪,它充满好奇之心的凑过来,然后趴在你的腿上打呼噜。

  也不必担心为了一件展品而将身体弯成一个完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以至于十几分钟后要像老人家一样扭腰捶腿;也不必担心为了清楚的观察细节,而将脸凑的过近,以至于管理员大声的嚷嚷“嘿!离玻璃远点儿!”

  尤其是那些体积小的让人头疼的展品,如此高像素的照片足以让你对着每一个细节研究上一整个下午。

  例如那枚美妙的带有亚历山大头像的硬币,发丝,头带,甚至眼球上的虹膜都清晰可见。仔细想想,就算是将这枚银币捧在手里,恐怕也要借助放大镜之类的工具,才能看清这一切细节之处。

  或者是那枚刻着“VOTES FOR WOMEN”字样的硬币,刀凿斧刻的痕迹连带着她背后所蕴含和爆发出的力量透过一张薄薄的纸,呼之欲出

  。

  若《大英博物馆》仅仅是一本精美的图册,那也不值得如此大书特书。与图片相得益彰的是书中精彩的文字,套用RAJ对格里森姆的一句评价,这本书同时兼备了准确性和趣味性。详实而丰富的史料,配以风趣幽默的文字,若是有幸听过BBC的广播,看书的时候还可以自己脑补一下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这简直是任何导游都无法提供的奢华享受。

  恐怕极少有书在写到鸟形杵的时候,会以餐馆的自助沙拉吧台开篇;或者在讲述沙普尔二世的银盘时,先将《太空漫游2001》搬上台面。麦克雷戈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阅历,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信手拈来,拼接在一起,带领着读者们进入这妙趣横生的文物国度。

  你尽可以依托书中为每一件文物铺陈的细致而宏达的背景展开无限的脑洞,这本书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可远比在博物馆中听讲解员讲解有趣的多。毕竟,没有多少讲解员会告诉你,打造石斧水平,与我们的语言能力息息相关;更不会在你看着石斧,幻想古代人在打造石斧时是唱着小曲儿还是大呼坑爹的时候,打断你的思路,催促着你往前走。你尽可以坐在那里,任由自己的脑洞开到和黑洞一样,吞噬所有的信息和思想。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为脑洞爱好者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比如讲到夏威夷羽毛头盔的那一章,作者叙述之精彩,简直可以在脑海中播放出一部3D电影。

  开场,必然有欢呼的人群和鸣响的礼炮,或许在人群之中,还有某位带着洋气礼帽的贵妇,她微微仰头,与库克船长目光交叠,暗送秋波。中间必然会夹杂着即将掀翻船只的狂风暴雨、和风雨之后犹如天堂的陆地。

  当地土著将羽毛头盔献给库克的时候,必然是全片最为色彩绚烂的一段镜头,图片上的那顶艳丽而风格独特的羽毛头盔,会被导演给予一个长时间的大特写。至于这个悲剧式的结尾如何展现,就要看你脑洞的导演是斯皮尔伯格还是卡梅伦了。

  而这些仅仅是其中一件展品,一篇文章所带来的享受,想象一下《大英博物馆》里面涵盖了一百件这样的物品,一百个这样的故事。它所能带给你的,是一百次奇妙的旅程和无数个可以沉浸在这个属于你的私人博物馆中的美好下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九):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坦诚地陈述三点——

  第一,我是个历史盲。读书时,历史学得最差,不仅世界史背得一塌糊涂,中国史从鸦片战争往后就彻底不想学了。鸦片战争之前的,至今仍然记不住中国朝代表,只误打误撞地背下了清朝的十任皇帝是“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和我一不小心从初中的劳技课上记住了食物烹调方法包括“拌炒爆煮烩烧炖蒸炸”是一个道理,只是碰巧。

  第二,我爱逛博物馆。至于原因,瞻仰伟大历史、感受灿烂文化、提升精神境界这些假大空的理由就撇去不谈了,说点实际的:其一,我买不起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宝贝,去博物馆养养眼睛也是好的。其二,博物馆因保护文物的需要,安装有先进的空气净化装置,即使外面PM2.5爆表,里面也是安全的(不信你带个PM检测仪去国博试试),既能养眼又能养肺,何乐而不为;其三,近年来,为了向同我一样“不读史无以明世”的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公立博物馆逐渐推行免费参观,拿身份证换张门票就成,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此,各省级博物馆也是如此。

  第三,我是个穷屌丝。虽然176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种类最繁多、藏品最丰富的伟大博物馆,且以“包括万象”与“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为宗旨,但姐买不起往返机票钱呐!

  所以,当这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简体中文版出炉的时候,我的心情,只能以“幸福”二字来形容。想想,只花108块人民币(打完折才六七十,没节操的网站敢给苹果三星这么打折么),就能不买机票、不挪一步、不请导游的听大英博物馆馆长通过100件馆藏展品,串讲200万年人类文明史,简直是VVVVVVIP级的享受啊。

  我,一介文史小白,以幸福指数最高值,把这套书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满足地说不出一句话来(此刻了解的世界史知识大概顺利超出人生最高阙值了)。为了正儿八经地写两句不被人怒扔臭鸡蛋的感想,又把这套书从头到尾再撸了一遍。

  以下,就是我想说的一些感想,如有剧透,您多担待——

  一、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1650年,曾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布道的厄舍尔大教主经过精密计算,得出人类的起点是公元前4004年的伊甸园,时间精确到10月23日,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嗯,看来主教认为祖先天秤座的)。1931年,一位受大英博物馆资助的年轻考古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偶尔发掘的一批石制砍砸器,却证明人类已有了200万年的历史。那柄简陋的砍砸器,是今天的瑞士军刀,茹毛饮血,启迪了人类最初的智慧。

  今天的我们站在罗丹和布朗库西的情侣接吻雕像面前,一定会慨叹爱情的动人,但早在1万1千年前,一双人类的手,已将一块历经冲刷的圆卵石,雕磨成了大英博物馆最动人的藏品,安萨哈利情侣雕像。

  这尊雕像看起来非常动人,不过凝视它的时候,我脑海里却自行出现了几句以前听过的打油诗,完全停不下来:“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轻轻地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真不容易,也是这几句打油诗让我记住了祖先的两个发源地,可是山顶洞人在哪里……咳,不好意思跑题了)

  我想说的是,最初的最初,人类不分地区,不分种族,都有过同样的起点,追逐过同样的事物。但当食物足以果腹、毛皮足以暖身,人类开始训化心灵、驯化自身、驯化社会。随之,阶级诞生,国家诞生。然后,征服伊始,毁灭与重建伊始……

  许多浩瀚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剩下一些遗物,历经劫难,得以幸存,其中极少数能够重见天日,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角落里,与我们相见。我们前去参观它们,从它们身旁匆匆经过,却很少有机会驻足,去耐心倾听它背后的故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和思维角度,见微知著,见端知末,200万年就是我们的来时路。

  二、谁为失败者发出他们的声音?

  活着的人们研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应该不只是一篇篇客观的记载和一组组冰冷的事实,关于胜败、衰荣、文明更迭。流淌在历史里的,应该还有血脉相承的温度,古今无异的哀乐,以及支撑生命的信仰。

  即便是历史知识如我一般匮乏的人,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知道汉莫拉比(如不记得,请听周杰伦《爱在西元前》)、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恺撒大帝、忽必烈、伊丽莎白女王等等曾经众横捭阖的君主,知道丝绸之路、欧洲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可是,你未必听说过莫切文明,两千年前他们曾建立起跟欧洲文明不相上下的美洲文明,如今却只活在并不完整的考古记录里;你未必听说过阿兹特克人,它们是被西班牙人彻底征服的印第安民族,如今的墨西哥城建立在他们的废墟之上。谁替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先生在这套书的导言里说:“……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虽然知易行难,可是馆长先生让这部以100件物品讲述的世界历史,虽然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却是一部整个世界都参与其中的历史。在美洲,无论是神秘消失的莫切文明还是被殖民者捣毁的阿兹特克文明,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成为塑造南美洲现代民族认同的基石。

  三、在迷人的细节里感受历史的诗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馆长先生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还因为他的幽默风趣、浪漫有爱。你不能想象一部严肃的世界史会有诗人掺和其中,天知道他们是多么天马行空的人。但馆长先生严肃地告诉你:“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人们曾经深信,那时的英国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国诗歌的基石、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认为是虚构的,那是一个想象中的由武士的荣耀和丰美的盛宴组成的世界。然而1939年,一座公元7世纪墓葬中出土的物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黑暗时代”的认知。原来伟大史诗中描述的英雄头盔是真的,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荣耀也是真的。

  也许头盔的主人是东盎格鲁的国王,然而他的尸体在酸性土壤中被彻底溶解,无迹可寻。历史不知道答案,诗歌给出了答案。《贝奥武甫》中有一节《最后的老兵》,部落里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将珍宝埋藏起来,说:待在这里吧,珍宝,你属于爵爷们,世界已经改变了。

  在不断改变的世界里,失败者被挫骨扬灰,胜利者也终成黄土。历史抹去一切罪恶、丑陋、虚伪,留下善意、美好、真诚。历史的诗意是什么呢?是1300年前,一位中国公主远嫁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以妙计将被视为国家机密的丝绸技术带给新子民。歌颂公主美德的画板在黄沙中掩埋千年,出土时,和田依然是一片绿洲,种养桑树,每年制造约一亿五千万米长的丝绸。

  这样的细节俯首皆是,它们令《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作为一部严肃世界史的同时,也闪烁着其他同类著作没有的温暖诗意。

  四、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搞笑。

  谈历史怎么能不谈八卦呢!我本来想说,历史是庄重的,但有时也很狗血,想了想,还是把“狗血”两个字改成了“搞笑”。

  是的,那些看似神圣的信仰,有时也许只是一套自圆其说的托词;那些今天的人会用的伎俩,古代的人们早已驾轻就熟;而那些活在伟大历史里的伟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虚荣、鸡贼以及各种毛病。

  大英博物馆有一尊玛雅玉米雕像,清晰呈现了玛雅人的信仰。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玉米,而他们自己是使用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面团制成的。读到这里,我立刻联想起大学时代听过的一堂至今记忆犹新的课,在亚洲某个黄种人部落,人们深信人是由神拿小麦面粉烤制而成的。烤得火候不够的,成了白人;烤得时间太长的,成了黑人;烤得刚刚好的,就是黄种人。不知是我那位冷幽默老师的胡诌瞎侃,还是确有其事。看来有一点是对的,我们的祖先客服重重困难学会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早在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就以昂贵的来因德纸草书“发行”了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应试宝典。和今天的成功学书籍一样,它有着粗红体字刻意突出的广告词:“通晓计算高招,掌握事务内涵,揭开一切秘密与难题。”

  统治古埃及长达66年的拉美西斯二世成就斐然,但并不骁勇善战的他不管战争是否获得胜利,都会勒令官方记录保持一致:拉美西斯取得了胜利!非但如此,他还将编造的胜利写在当时的facebook上——遍及埃及帝国的神庙上全是这句话,人们想不相信都难。

  至于奥古斯都嫌弃恺撒大帝骨瘦如柴又谢顶,便把自己三十多岁时的相貌刻在硬币上,并美化成一个目光灼灼、发型略显凌乱的美男子;倒霉的东晋孝武帝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三十岁了,我该去找更年轻漂亮的女子了”,当晚就被彪悍的妃子用被子给捂死了;罗塔林基亚国王洛泰尔想和生不出儿子的王后离婚、迎娶给自己生了俩孩儿的情妇,却被两位心怀鬼胎的叔叔阻止,洛泰尔去世后,两位叔叔果然瓜分了他的王国……这些故事,都写在书中的文物里,那么生动鲜活,似曾相识。

  《道德经》中有句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以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也昭示了人类文明两百万年来走过的历程——

  我们从同样的源头里来,流经不同的区域,创造不同的文化,最终将丢掉彼此之间的偏见、歧视、矛盾、误解,百川归流,汇入同一片大海。

  最后的最后,再补一句我之所以爱逛博物馆的最重要理由:每当我被现实生活的林林总总折磨得焦虑万分时,来到博物馆里,我就会迅速宁静下来。

  比如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里,我站在一块玉勾云形佩面前。虽然不知道一万年前的先祖为何要花长久的时间,打磨一块质地精良的玉石,但万年过后,这块玉勾云形佩温润的光辉照进我的心扉,提醒我,一切都不重要,请珍惜生命的美。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读后感(十):文物笔记整理(已到36)

  3月底去北京看了大英博物展,暑期估计还会再去一次上海看同一场展。之前走马观花,感觉文物有些对不上号,再此先细读书目,之后观展归来,再看其实。

  ==============================读书分割线=================================

  第一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公元前两百万年至公元前九千年)

  1、大祭司的木乃伊

  关键词:回溯

  不仅仅是图案,根据材料上的物质等内容,还可以推测出文物所处国度和他者的交流范围,获得更加详尽的历史。

  介绍内容没有涉及到一些神话传说,这些在国博的特展中有所涉及。

  对于散落在他国的文物,本国人的态度,这里我很认同:

说到底,埃及的方尖碑、石刻与雕像散落在全球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诚然,这会让我们想起殖民岁月,但同时,这也提醒了世界,这是我们的共同遗产。

  2、奥杜威石制砍砸器

  关键词:进化(begin)、制造、智慧

  奥杜威峡谷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人类制作工具的开端。人类与他们制造的物品之间那种爱恋与相互依赖的关系被开启。

  最早使用这些工具的人类大概并不是猎人,而是一些聪明的机会主义者。他们通过砍砸器得到营养丰富的骨髓,建立一个古老的良性循环。

你我都只是这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中最新一代的产品罢了。人们太习惯划分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始终想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因此我认为,在我们逐步了解自己,互相欣赏,尤其是在了解我们共同起源的过程中,一定会慢慢丢掉过去的很多偏见。

  3、奥杜威石斧

  关键词:进化(finish)、语言、旅行

  不仅仅是研究石斧,从神经学的角度研究制作石器的过程,令人惊讶的是,现代人的大脑中制作石斧的部分与负责语言的部分高度重合。

  石斧是我们通往世界其他地方的门票。相当于一把现代的瑞士军刀。

  4、游泳的驯鹿(猛犸象石雕)

  关键词:艺术

  五万年前,全世界人类开始绘制用于装饰和欣赏的图案,他们制造物品的目的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想探索这个世界呈现的秩序和模式。

为何现代人类都有创作艺术的冲动?为何世界各地的工具制造者最后都成了艺术家?他们需要建立真正紧密的社会纽带,需要仪式,需要宗教,而这一切都带来了艺术的繁荣。因为艺术的一部分就是对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喜悦、欣赏和赞颂。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5、克洛维斯矛尖(美国亚利桑那州)

  关键词:群体、灭绝

  可以轻松地杀死猛犸象,大量的出血让它变得衰弱。

生活并非不安定,只是还想去更好的地方:气候更温暖、生活更愉快的所在。也许这其中有某种精神上的因素,一种希望,认为自己终究会找到一片乐土。寻找天堂、寻找完美之地,这也许就是人类一直以来迁徙的根源。

  人类有两种故事:农民的故事和水手的故事。这里显然属于后者。

  第二部分:冰河时代后的食与性(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

  6、鸟形杵(巴布亚新几内亚)

  关键词:食物

  之前讲述的是水手的故事,现在要开始农民的故事啦~世界探索得差不多,就要乖乖定下心来定居啦。

在中东,他们选择了一种特别的草——小麦。在中国,人们选择了野生旱稻,非洲选择了高粱,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们则选择了含淀粉的植物块茎——芋头。

  用石杵捣碎芋头是女性的工作,为此她们得了较为严重的关节炎,捣碎可以使食物变得更有味道。

  7、安萨哈利情侣雕像

  关键词:性爱、心灵驯化

  解决了食物问题,接下来就是繁殖问题。

  这个雕像已经被岁月打磨得面目模糊,但是有意思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却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比如会像女人的乳房,会像男人的睾丸,会像本身要说明的那样——两个紧密相拥的小人。

这件特殊的物品,因直白地表现人类和人类性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巨变的一部分:人类开始驯化心灵,驯化自身,驯化社会。人们更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野生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8、埃及牛的黏土模型

  关键词:牛

  埃及牛已经灭绝,长得和现在的牛不太像。牛角水平向前伸展。

  牛对人类的重要性,类似于一个行走的食囊(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比如祭祀、耕地等等),当时几乎只有牛可以被人驯化。

  母牛被推崇为法老的创造者。

人们常说,我们所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克服重重困难学会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9、玛雅玉米神像(洪都拉斯科潘)

  关键词:宗教

  如果说牛只是一个影子,那么接下来由食物引发的宗教崇拜和宗教归属感就开始愈演愈烈了~

  玉米是中美洲的食物之神。

玛雅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玉米,而他们自己是用黄色与白色的玉米面团制成的。玉米神一方面表现了农作物循环的自然状态:播种、收获,再重新播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人类出生、死亡和重生另一循环的信仰。

  10、绳纹陶罐(日本)

  关键词:工艺进步

  对比之前“游泳的驯鹿”那件人类早期的艺术品,绳纹陶罐更注重实用性,材质也更“亲民”。

  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批陶罐来自日本,所以很有可能日本是最早使用陶罐的国家。日本在农业方面发展极为缓慢,因为他们主要依靠渔业为生,没事儿吃个小果子什么的,生活比其它地方的人应该都要舒适。在陶器方面的发展也遥遥领先。

  陶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陶器也在与时俱进,现代日本人给这个陶器的内壁还贴了一层金箔作装饰,成为日本茶道仪式的一个水罐。

  文物到了如今除了考古依然存在实用价值,这样真好。

  第三部分:最早的城市与国家(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

  11、丹王的凉鞋标签(埃及古城阿比多斯)

  关键词:政治、武力

  看名字可能会以为是像如今商场里贴了标签的鞋子,实际上的作用做相当于白领们进公司的门卡,属于陪葬品。丹王作为古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去往死亡世界的路上需要有身份认证的物件,这个标签必不可少。

标签上是人类史上第一张统治者的画像。在通知的最早期,统治者想要表现的就是征服敌人的总指挥形象,这一点值得玩味,但恐怕也让人有些灰心。这种最古老的方式,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当代的政治漫画。我想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一如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从历史中了解的一样,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而言,最具凝聚力的事莫过于团结一致对抗共同敌人,而敌人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战争对帮助埃及人建立国家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将内部矛盾嫁祸给外部矛盾。所以说,如果哪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我们是不是就会开始自称地球公民/世界公民,而不再是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公民了呢?

丹王的凉鞋标签是持久政治力量的高级课程的缩影。

  12、乌尔旗(旗帜存在争议,类似饰板)

  关键词:战争、等级

  大小如同一个小手提箱,也有点像一大条瑞士三角巧克力(反正实物应该挺小,说不定没图上大……)。看到现在最满意的一件藏品,有故事有内容,类似于三层长条状漫画。还有,真的是不能小看伊拉克啊,古老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文明,这个展里有好多文物都来自伊拉克。

乌尔旗的两面极佳地展示了早期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联系:财富之下常常掩盖着丑陋的暴力。一旦你富裕了,就必须不断战斗以保有财富。

  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适用。法律虽然是保障财富的屏障之一,但是世界在变化,同行之间的竞争无异于一种战斗,抢夺着彼此的资源与财富。

  13、印度印章

  关键词:毁灭

  印度印章目前无法破解其历史,因为其所代表的文明与城市都已经消失殆尽,几乎没有直接证据去解读它们。

当你面对一片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建筑不多、如同一张白纸的土地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画出一个个方格。你想要拥有它,而方格便是拥有它并建立秩序的方式。建筑能够给予空间秩序、和谐、美和韵律。这些伟大城市的彻底消失也是一种让人不安的讯号,它提醒我们,城市与文明有多么脆弱。

  城市与文明有多么脆弱,地球爆炸的那一刻,人类消失的那一刻,宇宙结束的那一刻。

  14、玉斧(英国坎特伯雷附近)

  关键词:欣赏

  选择英国的玉斧还不如用中国的玉制礼器作为参展对象(也许大英博没有?)。不过,对于英国也有玉斧作为欣赏的对象(貌似没有祭祀的功效),我还是很惊讶的。穿过了整个漫长的欧亚大陆,居然能达成某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也是很难得了。

他们本可以从山脚轻松地捡拾到玉石块,却选择一直攀缘到云端,也许就是为了在自己居住的世界与神灵和祖先居住的天国之间采集一块石头(集天地之灵气啊哈哈)。因此这块石头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和礼遇,似乎带有非凡的力量。它保存得如此完好,表明六千年前的人们同我们一样欣赏它的美丽,我们对奇珍异宝的喜爱确实由来已久。

  15、早期写字板(黏土板)

  关键词:文字

你可以说这样的书写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更像是一种记忆法,一种可以用来承载极复杂的符号集合。真正的文字上的重大突破,是人们第一次了解到一个象形符号,如写字板上的啤酒,不仅可以用来表示物品本身,也能表示与这一物品同音区别的物品。这样,文字变成了表音符号,所有的全新交流方式都变成可能。金钱、法律、贸易、雇佣:这些便是早期写作的内容。会计师掌握书写的年代远比诗人更早。文字在两个方面决定性地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其一是复杂的思考能力,其二是创造了新的实体。文字是彻头彻尾的行政系统的产物。

  最后一句话刷新认知。

  第四部分:文学与科学的开端(公元前两千年至公元前七百年)

  16、大洪水记录板(黏土写字板)

  关键词:文学、存在

  大英博物馆有超过十三万块的黏土板(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证明了《圣经》中的故事并不是首创。

我们越了解《圣经》所反对的是什么,就越了解《圣经》本身。《吉尔伽美什史诗》是某种共同文化的起源。它的分支包括《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和《圣经》,我们的全球文化确实是一脉相承的。文字从一种记录事实的手段变成了一种探求思想的手段。它改变了自己的本质,也改变了“我们”的本质:有了《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后,我们不只可以探寻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可以进驻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得以体验他人的存在方式。

  17、莱茵德纸草书(埃及古城底比斯)

  关键词:数学

  古埃及最著名的数学手卷。古埃及考公务员(贵族或者有钱人)必备,类似于我们的考试用书,只不过很贵,很贵(相当一头小山羊的钱)。

  记录了一道数学题,数字很大,涉及到了乘法口诀和加法混合,反正第一遍我算错了……

每一个成功的国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数学人才。推动国家的运转。

  数学很重要哦!

  18、米诺斯跳牛飞人(希腊克里特岛)

  据说是大英博物馆的特藏品之一,个人不是很喜欢……

  失蜡法制成,米诺斯文明,人类与牲畜间最复杂的关系。

  19、莫尔德黄金披肩(威尔士)

  关键词:黄金、谜

  很难想象在英国威尔士能挖出这么精致的东西!要知道英国本土根本找不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还存在的宫殿之类(除了巨石阵)。

  黄金披肩非常薄,工艺异常精美。如果熔铸在一起,只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

  一八三三年从墓中被发现,此后一直以碎片的方式散落各地,大英博物馆费了不少心思收购拼接。

  20、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花岗岩雕像)

  关键词:个人崇拜、集体力量

  拉美西斯这个人感觉和斯大林有点像……擅长宣传自己,而且不择手段,比如撒谎。

我认为原料的材质反映了人类寿命的生物时间与永恒的地质时间之间的关系,是雕像能够长存的基本条件。人的生命易逝,而雕像永存。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埃及雕像都曾经与死亡对话,与另一个世界对话。雕像也包含了一些极为平凡的东西,它是人类集体力量的结晶。

  之所以说极为平凡,是因为这些雕像并非创作艺术,而在很多方面更接近于修建高速公路。(可见那个时候的想法也已经很现代了,历史从未被超越,只是在循环,或者用马克思主义而言——螺旋式的上升?)

  很喜欢最后的那首诗,拉美西斯的雕像成为人类所有成就终将化为虚无的象征。永远别说永远,尽管永远很远。

吾乃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强者折服!此外空无一物,废墟四周,黄沙莽莽。寂静荒凉,伸向远方。

  第五部分 旧世界,新势力(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公元前三百年)

  中国建立大周朝啦!

  21、拉吉浮雕(石板,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

  关键词:亚述、拉吉、战争、难民

  存在意义有点像乌尔旗,但是比起等级,画面更注重于战后。亚述人打败拉吉人,将他们从自己的领土赶往亚述的其它边境,但至少没有屠城,甚至还让带着牲畜。比起斯大林把人赶到西伯利亚,路上能死一大半的策略,亚述人太“仁慈”了。

  人口迁移策略成为强权帝国的一个常用手段。

世间总有战争,总有死伤,总有难民。难民就像战争的残骸。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废墟与难民。

  22、塔哈尔卡的狮身人面像(花岗石、来自苏丹)

  关键词:文化融合

  尼罗河事实上并不能算属于埃及,因为它大部分流经埃及南部的苏丹。苏丹历史上普遍比埃及弱,但是也有反扑的时候——比如库施王国。塔哈尔卡王是苏丹的国王,他征服了埃及之后,进行文化融合,取长补短。所以这尊狮身人面像的特殊之处正在于脸上带有明显的黑人特质(我反正看图没看出来……)

  要和前文对照,库施王国的灭绝和拉吉、亚述人有关,库施的衰落在于和犹大国希西家(拉吉是其第二大城市,第一是耶路撒冷)结盟打击亚述人,结果犹大国被灭,自己也惹祸上身。

  23、中国西周康侯簋

  关键词:祭祀、天命

有一点差别极大:在中国,逝者会获得极大的尊重。

  反过来推理,在欧美,逝者是不是不会得到太大的尊重?不然,为何会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拿出来提呢?

  24、帕拉卡斯纺织品(秘鲁帕拉卡斯半岛)

  关键词:织物研究

刺绣的衣物对他们的意义,大致相当于同时期青铜器对中国人的意义。

  做工很精致,图案看似是可爱的小精灵,实则恐怖,小精灵手中挥舞着刀,抓着割下来的人头。到目前为止,都无法破解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

  25、克罗伊斯金币(黄金币、土耳其)

  关键词:货币

  一句谚语:“像克罗伊斯那样富有。”所谓的富有,事实上是吕底亚人掌握了解析出纯黄金的技术,有点像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但是吕底亚人的货币成为了本国和自己国家的标准,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虽然后来被波斯人灭了国……

人民与统治者全新的自我定位。

  第六部分:孔夫子时代的世界(公元前五百年到公元前三百年)

  从这个时代开始,全世界的社会都开始清除表达自己与他人的认识,发明制定了一些“治国方针”。这一时代被称为“思想帝国”时期。

  26、奥克苏斯双轮战车模型(黄金模型,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边境)

  关键词:波斯帝国、国家政策

  波斯帝国的理念是外柔内刚。

波斯人的统治地位,如同一道清晨的薄雾,淡淡地笼罩着整个帝国。你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却并不觉得突兀。

  这个比喻真是绝了!

罗马人采取的方式是让被征服者获得与征服者相同的身份认同,最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罗马人。而波斯的方式并非如此。只要你缴税、不造反,没有人会干涉你的生活。但是,政府如此辽阔的帝国不可能不流大量的血,若谁胆敢反抗波斯国王,必遭灭亡。

  罗马人和波斯人的治国理念不同:文化统一和文化融合。我好像更喜欢后者一点……

没有比波斯更能包容的民族了。譬如,他们穿米底亚人的服装,因为觉得穿起来更帅气。

  简直没有更帅气的理由了,突然开始喜欢起波斯来……

伊朗的历史中蕴藏着巨大的荣耀。在不同民族、宗教、语言的融合之下,形成了既复杂又宽松的文化,找到了让它们彼此关联、并涵盖、管理它们的方式。他们的政策既不过分松散,也不过于严苛,而是合理地将之结合起来。

  最后,忘了说,波斯帝国的死对头是希腊,我就说我怎么对波斯的印象那么差,原来是先学的希腊……

  27、帕台农雕像:半人马与拉庇泰人

  关键词:非人性、理性、政治策略

在古希腊人的世界中,凡事否通过争斗来解决。输赢决定一切。希腊人在世界上为自己定位的方式之一,就是将“敌人”与“他者”都视作“非人”,这便是他们与自己征服或痛恨的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尊雕像里,是人与半人马的战斗,印证了这种“他者性”的野蛮。这种对立性的思想说实话,我觉得不太利于世界和平……(不过中国古代好像也经常用吧,打脸)而且希腊人好傲娇啊,比如这句诠释:

我们不愿意生活在半人马的世界,我们希望生活在希腊的世界,雅典的世界。

  那是不是说到底,那种希腊荣耀在那时候,实际上是不是一种小市民的自我膨胀与满足呢?毕竟他们的“我们”只是一个城邦之中的一小部分人。

对雅典人而言,每个文明的城邦都需要战斗。理智的人们需要不断抗争野蛮的非理性。将对手非人化是危险的路,但如果你要发动战争,这会成为极佳的民众动员令。它所传达的信息是:要想避免混乱,就一直要用理性去战胜非理性。

  帕台农神庙可不是精明的希腊人的祭祀祈祷场所,实际上是他们的金库,是希波战争的军费来源,军费后来又变成了保护费。它的存在,有点像现在的埃菲尔铁塔,一开始真的是吃里不讨好,尴尬啊……

  雅典城内反对的人,认为它是在挥霍自己交的钱,还有人说它把雅典城装扮得像个妓女(哈哈哈哈,笑死我了)。雅典城外的人说“帕台农神庙是那种让人想往上吐口水,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踢上一脚的建筑物”。

帕台农神庙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继作为雅典娜处女神的神庙之后,它在好几个世纪内都是天主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其后又成为了清真寺。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真的有点像妓女了……想起了战国时期的夏姬。

  28、下于茨酒壶(法国东北部摩泽尔河)

  关键词:凯尔特艺术、文化偏见

  北欧社会早期的关键研究物品。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落井下石”(现在啪啪啪打脸)导致我们对于北欧文明的态度还停留在蛮荒阶段,认为其落后。实际上,人家过得也挺好,这个酒壶就是最好的证明,艺术创造力非常独特,有古代汉朝的风韵。

  29、奥尔梅克石制面具(墨西哥)

  关键词:审视自我(墨西哥文化)

在亚洲和欧洲,很显然,人们自我定义的方式通常是找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有时也模仿,但更多时候是与他人对立。奥尔梅克面具展现出一种只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的母体文化,他们希望的头像玉米。奥尔梅克人和玉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现在已经没人知道奥尔梅克文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了。

  30、中国铜钟

  关键词:孔子、礼、和

  主要是在讲述孔子的言论,历史上都背过,不重复。

如今流传下来的最接近古代的演奏方式不在中国,而在朝鲜半岛。

  第七部分 帝国缔造者(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十年)

  几个大人物开始搅弄风云:亚历山大、奥古斯都、阿育王

  31、带亚历山大头像的银币(土耳其古城兰萨库斯)

  关键词:武力

今天毛泽东的头像发挥着与两千多年前亚历山大头像一样的作用。

  亚历山大的头像经常变,但是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公羊角。公羊角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人尽皆知。公羊角代表宙斯-阿蒙神是希腊与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因此银币有双重含义:其一、亚历山大统治希腊与埃及;其二、他既是凡人,也是神——“宙斯·阿蒙神之子”。

已故者的名望更稳固,也更容易操控。社会越民主,就越难盗用前任领导人的声誉。

  32、阿育王柱

  关键词:宗教、民主

  一条不怎么起眼的石柱,石头上刻有两行圆形文字,被称为“大头针文”。

石柱是一种广博系统,阿育王的公告或法令雕刻其上,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到整个印度,甚至印度之外。据佛教文献记录,阿育王为王位“杀了九十九个兄弟”,这应该是一种比喻,但的确有许多兄弟遭到杀害。国家必须与一切宗教都保持距离。佛教没有成为国教,其他所有宗教都必须得到包容与尊重。在印度,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政治事务不涉及宗教”,而是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

  很先进的思想啊,沿用至今。

  33、罗塞塔石碑

  关键词:语言破解

  展览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展品!

在今天,石碑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不同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古希腊语,另外两种是古埃及语(象形文字),是罗塞塔石碑改变了一切,它戏剧性地将整个古埃及世界展现在学者眼前。

  罗塞塔石碑的来源:亚历山大→托勒密(五世:罗塞塔石碑)→埃及艳后→罗马帝国

  托勒密政府是亚历山大死后控制埃及这个地域的家族,托勒密五世开始,对于埃及的统治陷入混乱。托勒密五世十几岁继位,为了让埃及祭司支持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就在石碑上写下各种优惠政策,罗塞塔石碑的内容基本等于现在的公文。

  34、中国汉代漆杯

  关键词:送礼

  这只漆杯是汉朝皇帝送给边境将军,被发现在朝鲜平壤附近。漆杯非常贵重,价格相当于十个青铜杯。

馈赠礼物是帝王建立影响力的一个主要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外交与贿赂之间的模糊地带的行为。给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归属感是巩固帝国的重要策略。漆杯是工匠生产与官府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35、奥古斯都头像

  关键词:个人崇拜、政治

  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维哦。他是基督诞生时期的罗马统治者。虽然搞个人崇拜的大人物很多,比如拉美西斯啊、亚历山大啊,但是只有这件事纯粹以统治者的个人形象来表现权威的。

  它给出的信息是:我很伟大哦,我是你的君主哦,我凌驾于一切日常国政之上哦。但是讽刺的是,它曾被敌军俘获,并且较为屈辱地埋在台阶下面……(意味着你得天天被人踩……)所以说,奥古斯都的荣光并不像他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无缺。

奥古斯都使用自己三十多岁时的相貌,直到七十多岁去世都未曾改变。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如果要选十一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理论家来组成一支球队,奥古斯都应该是队长兼中场球员。奥古斯都的一生成了统治者如何获取并保有权力的范本。经营自身形象是巩固权利的关键。

  第八部分 古代享乐,现代香料(公园一年至公元五百年)

  36、沃伦杯(耶路撒冷附近)

  关键词:性态度

  我能说我个人很喜欢这件展品吗……好变态,我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