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寄余生》的读后感大全
《书海寄余生》是一本由赵小斌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朗朗书房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一):励志成为书虫
阅读完此书有种强烈的冲动,以前对好书推荐迟迟不付诸行动拜读的我,从此也想书海寄余生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怪自己太浮躁。
大学四年快过去了,自己究竟学了些什么,我不敢去细数,我怕一场空。所能做的只能从此刻开始,到研究生,到工作,到老去,都不放弃读书。也许有人说读书没什么用,人的大脑必定屈服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然而我相信也许即使你不经意间永印入眼帘的文字,那种瞬间撼动灵魂的颤栗感,那种阅读带来的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早已渗入你的血肉,流入你的骨髓,只需一个触动点,便会喷薄而出。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二):心有戚戚焉
作者所言,亦是我的心声,特摘录记之。 对于我的书的内在和外表,这里可以打两个未必恰当的比方:
一来可以看作自己的孩子,孕育其中,你最在意的肯定是她是否健康,至于未来长什么样,是男是女,在那个时间段并不是最关心的事儿;
二来也可看作一种感情,我二十年来见过的最动人的情话之一,便是“我喜欢的是你有趣的灵魂,又不是你的外表和皮囊,所以自然也无关美丑瘦胖”。
对于杀青之书,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能吸引读者的肯定还是那些文字背后的思想与灵魂,至于装帧和开本上的美观,那一定是加分项,而不是根本。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三):好饿的书虫
记得今年八月的书展上,无意中看到了范用先生编著的一本《买书琐记》,里面收录了现当代一些作家关于买书的小事。我随即拍了一张照片传给书虫,调侃道:这本书不会是你写的吧!怎想没过多久,他写的“买书琐记”,也就是这本《书海寄余生》问世了。作为一个执着的爱书人,能有一本自己写的书,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很为他高兴。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四):All days are reading days
说来自己也是爱书人,可能是由于耐心不足亦或者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执行力,回看之前读过的书,要么大多是鸡汤畅销文,要么是没有深入理解的经典作品。好在对书籍一直保持着喜爱,在想要重新找到热爱的路上,遇到这本《书海寄余生》,其中的推荐很赞不说,书虫先生的热爱非常感染人。读书人的动人之处在这些记录里体现地意犹未尽。一口气读完,从第一卷对家人的描写,让我着实感动到泪目,到第二卷对中国文学的力荐以及海外文学的品鉴,让我重拾对深度阅读的信心,对应该怎样度过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方向。 PS:推荐文中提到的Norah Jones,我爱的电梯音乐类型 ,赞。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五):书和家人
关注作者已经很久了。尤其相册里面有套张爱玲皇冠典藏精装版让我垂涎三尺。一直想去哀求作者忍痛割让,我知道这只能白费功夫,那段时间一直满世界的去寻找这套。但都徒劳无功。
从当当那到了签名版。当看到作者开始写家人的时候,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把书合上,开始想到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家人。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父母,哥哥,爱人女儿,就像《教父》里面唐说的那样,家人的概念。读到作者说自己家人时,我就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母亲也很爱书。我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大多的积蓄用来买书。虽然说自己的藏书跟作者比起来只能是九牛一毛。我这辈子也希望像他一样,能够坐拥书城。现在我的书也越来越多,母亲嘴上虽然说不要乱花钱买书了,但是却给我父亲说,看到喜欢书她心里感到很欣慰。我儿子没有出去花天酒地,打架闹事,吸毒赌博,单单喜欢书,我就很高兴了。我突然感到自己没有像母亲了解自己那样去了解她。也可能是书吧,让我自己更想要去理解她的苦衷了。
我每天唯一的快乐,就是去淘旧书市场,逛孔网,当当,京东,亚马逊什么的。这让我每天都充满了乐趣,当然也有不守信用的卖家发给你不符合描述的书,你满意答应给你退货,但你也得去因对麻烦还有付出几块钱的邮费。乐趣和麻烦都会有的。这就是淘书。每次母亲来我这看到我很多书,都会说,又买书什么书了。让我拿回去看看呗。我每次也会心疼不忍的说,妈,这本是绝版,妈,那本是精装版。母亲都会说,那我不看了,下次记的给我买几本故事会吧。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六):书虫的真情
豆瓣著名的书虫bookbug的书话终于变成纸质书,刚好当当2-1活动,这本签名书也就收下了。
虽然以前在豆瓣每篇都读过,不过,作为纸质书读起来,似乎感受并不一样。也许是同样对书的爱,在豆瓣读的时候更多地关心的是其中有关的书;周六一口气读完纸质书,感受到的却是一个书虫的真情:对父母、哥哥、恋人(爱人)、孩子、书友的真情。
一、本书印象
当初知道bookbug的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且使用16开本,心中还是有许多嘀咕的。一则中央编译社出书杂乱,编校质量参差;二则对大开本的书一直不感冒,占地方,不便放入书架。
不过,拿到书时,觉得这些嘀咕都是多余,反而印象是:排版大气,用纸考究,内文与图片排列细致,是中央编译版少见的制作。
当然,这与本书选用大量bookbug藏书照片有关,大量彩色照片的使用使16开本显示出一般16开本书所不具有的优势:照片与开本相得益彰。
至于编校质量,读完全书,个人觉得仅有不超过4处错误。这在当下,差错率应该很低了,可以忽略不计。
二、书虫的真情
这是读完全书个人的感受。
在本书中,虽然几乎每篇都与书有关,但更多的是袒露出的对父母、哥哥、恋人(爱人)、孩子的真情,细碎而真挚,几乎可以说随处可见。不管是父亲的行李箱,还是爱人的衣帽间、企鹅的书箱,处处显示出浓浓的情意。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七):读书买书藏书 其乐无穷
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读完了师兄的《书海寄余生》,无需像读辛德勇《蒐书记》那样正襟危坐,因为书中都是作者的读书回忆,在求学和工作之余的访书记,读起来惬意万分,读着读着让人有想读书买书藏书的欲望。
对师兄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心有戚戚,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疯狂读书的时候吧,会阅读自己能找到的一切书,这时候对世界是好奇的,想从书里找到答案,并且读书观没有建立起来,对于书籍来者不拒,现在有了自己的读书观,总会有所抉择,这样虽然会实现时间利用的最大化,但是也会失去看到别样风景的时候。至于访书,每个人也会有记忆吧,小时候总是会去书店、书摊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可惜到了大学这项爱好渐渐丧失掉了,大学读的懵懵懂懂,根本没有花时间去读书访书,后来到北京读研,也没有好好感受北京的文化氛围,没有去朝阳公园参加书市,没有去北大北师大的书店晃悠,甚是可惜。
对于自己,初高中的时候是读书最有热情的时候,即使是言情小说和网络小说也读的津津有味,限于实际条件,在初高中的时候读的书并不算多,但是印象都很深刻,记得读的第一本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读的第一本国外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甚是有趣,当时很羡慕鲁滨逊的生活;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的《飞刀又见飞刀》,当时对古龙惊为天人;读的第一本魔幻文学小说是《哈利波特》,当时从书店租的盗版,根本停不下来,看了一个多星期;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在阅读的时候自我代入,随着孙少平的情绪波动而波动。可惜读了大学,时间有了,但是阅读的乐趣却烧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其他方面,以至于到现在还时常反思,大学读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已列好书单,汪曾祺、沈从文、梁任公、鲁迅、苏轼、福尔摩斯..... 可以预想到自己的书架会越来越多,自己读过的好书也会越来越多。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八):忘了说,“如沐春风”用错了
对书话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海》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唐弢先生当年提出的那么一句关于现代书话写作的议论,于今已成为书话写作绕过不过去的山。当然从唐弢、阿英那辈到现在,真正能做到“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的,恐怕不多。目前比较有名的一些书话写作者,其实很多侧重的已经不是这个“事实、掌故、观点、抒情气息”了。反倒是新书走老路,甚至很多成了考据了,一篇文章两三千字,最后的结论是某文章原发在某杂志某一期,不是一直流传的某某杂志某某期。看着没意思。扯淡扯完了。最后总结一下,看赵先生的这本《书海》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方交良《六桂堂读书记》来,然后终于想清楚一直如鲠在喉的原来就是我不大喜欢方交良的书,不喜欢那张照片,不喜欢字里行间的显摆(个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不喜欢蛮多的。也明白挺喜欢赵先生这本。水平超过很多书话了。BUT,这里要转折一下,买的是旧书,新的贵,就这点工资,已经很久不敢买新书,签名本毛边本之类的更不用说。心心念念,辗转发侧,寤寐思服啊。
晚上六点多到的。到手开始翻,其中关于西书的部分呢,直接跳过,一直以来看不懂这方面的书,包括翻译本。其他几个部分,很有调调,赵先生文章语言跟水一样,流,溜。不管不顾。加点葛粉,略粘稠,有劲道,也不断。就那么鼻涕一样粘着。实在蛮好。 看着没有学院派的训练,比较自然。我一直觉得书话,也是要讲语言的。就像以前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一样:女生的外在跟内在哪个比较重要?答:外在决定我是否有兴趣去接触她的内在,而内在决定我是否会一票否决她的外在。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书话的语言就是女生外在的一部分。装帧可以看做是女生的衣服了(流氓)。看装帧买书是很肤浅的,我一直都很肤浅。
我们一般评论作家、作品,很多时候还是要按资排辈的。大家写的,都是好的;无名写的,即使好,也不大敢大声叫好的。只有无名成了大家,才扯着嗓子跟人急眼:老子当初就说他写得好吧。其他的评价暂时没心情写了,晚点再说。
老子老早就说BOOK BUG写得好吧。其实我的初衷是想说一下210页《香港访书记》中一个词“如沐春风”用得不恰当。这个词在高中很多人用错。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九):书之爱——与《书海寄余生》有关的故事
爱书之人,大抵从小都有一种愿望,盼着某天书房里的小书架上能有一本署着自己名字的书,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虽然没出过书,但第一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豆腐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收在某本书话合集中,都曾有过一种或浓或淡的激动。不过到底不是自己写的书,也和情结无关。当然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印象中很多年前就有混在出版社的朋友找我说,花钱买个书号加上自己包销出一本玩玩儿,但那肯定也不是我的夙愿。所以,当去年夏天,朗朗书房的编辑小许风尘仆仆地在东单的写字楼下把一纸出版合同放在我面前时,我知道,离夙愿得偿只有一步之遥了。
说起和小许相识,还是要和她操刀的第一本书《灯火夜微明》开始,那正好是我的小友——时在人大附中读高三的田海遥的处女作。她新书付梓后,我在自己的公号“书人书事”上写了《西风识字到田家,书海余生一梦遥》一文祝贺,其实这句我胡诌的诗句标题似乎也暗藏了这些未来的玄机。海遥在朋友圈转发后,小许作为她的策划编辑,自然也就认识了我,并且在集中阅读了我公号上的很多文字后,选择了我作为新的出版对象。
签合同时,需要提前确定书名,我毫不犹豫就写了“书海寄余生”五字,自然是得自东坡先生那阙脍炙人口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字之差,却因“余”字简繁之别又多了一层含义:除了与东坡词中所寓之“餘生”外,“余”还有“我”之意。因此,很多初看书名就跟我说太过老气横秋的朋友,其实是大可放心的:“书海寄余生”,不管是剩余之“餘”,还是“我生”之“余”,都代表我与书为伴、相爱一生的态度。
《书海寄余生》读后感(十):同是爱书人
我的豆龄不长,比起豆瓣的元老级人物bookbug的十二年差太多了。bookbug是我在豆瓣上关注的第二个友邻,是看了他首页上的文章才关注的,当时觉得深有同感,心心相惜。后来发现bookbug居然散书,而且不乏精品,就更加佩服其为人了。 得知bookbug出书了,挺开心的,本来想双十一和其他的书一起买,结果等到双十一的时候签名本已经买完了,只好买了普通的。让我欣慰的是,书的品相很好,没有折角,作为一个爱书人,每次网购图书的提心吊胆的,生怕书撞着折了。忍着油墨味,用了两个晚上,差不多看完了。非常羡慕bookbug能有那么多藏书,看了《书海寄余生》才知道是他小时候书籍匮乏,后来经济自给了就疯狂买书。我当然知道这种感受,我父母和bookbug一样,没有喜欢看书的,父亲会看网文,不过我觉得那不算书。我虽然启蒙早,一岁多就会背唐诗了,可是当我年龄见长,也越来越爱看书,买书的欲望更加强烈后,父母却很反对我买书看书,一是怕我多花钱,二是怕我耽误学业。小学的时候,我偷偷攒了钱去买书,很怕父母发现,通常是买了书,把书装在袋子里,放在门口,两手空空的回家,在趁父母不注意 ,把书拿到房间里,放在床底。上初中后经济稍微自由了些,可以买些书,不过大规模的买书是不可能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常常让她父母买的书,然后借给我看,我非常非常感谢她。再就是去图书馆,不过总觉得书还是放在自己家心安。对书求而不得的感受,bookbug和我都深有体会。 书里其他的篇目我也很喜欢,很羡艳bookbug能有这么好的女儿。因为我小时候还没有绘本,家里也没有好看的连环画,每每在书店看到都很想要,不过是买不了的,希望我以后有个孩子也能给他买大套大套的连环画和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