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布鲁克林经典读后感有感
《另一个布鲁克林》是一本由[美] 杰奎琳·伍德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7-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一):读《另一个布鲁克林》:为梦远行,寻而不得
《另个一布鲁克林》,这是一本很小很小的小说。书小,字数也少,一会儿的功夫就能读完。但读完之后,回荡在脑海之中的是久久不肯离去的有关故乡、亲情、友情以及成长的哀伤。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二):行走在孤独的每一个瞬息
她出生在八月,她叫奥古斯特。她坐在一扇窗户后,和弟弟一起俯视着布鲁克林的街区。他们听不到声音,这扇卡死的窗户直到好几个月后才被父亲用刀锯开。8岁的奥古斯特从未离开过那间狭小破旧的廉价公寓,她害怕这座灰蒙蒙的城市,她想念母亲,想念家乡田纳西州的青翠山野。那天的窗下是一片水花跳跃:孩子们撬开了消防栓的顶盖,白花花的水柱喷涌而出。奥古斯特看到了三个女孩,西尔维娅、安吉拉和琪琪,她们在水花中你推我搡,尽情舞蹈。奥古斯特没有朋友。
“我开始恨她们。我开始爱她们。”
这是英文版《另一个布鲁克林》的封面。一片金黄色中,几具年轻的身体在沐浴在漫天的水珠中,仿佛人生充满了快乐和希望,没有一点痛苦。然而这本小说的主色却是孤独,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仿佛再多的水花也无法冲淡。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三):那些曾经的成长过往岁月
这是一本字数并不算多的书,如果你看书的速度足够快,不到一个上午足以将其看完。书的名字叫做《另一个布鲁克林》。
关于布鲁克林这个词的印象,是来自于童年时所看的一个故事。在那个故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地方,似乎那里是有色人种的聚集地,相对来说绝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越是平凡的地方越接近生活,越是看似庸俗的地区其实越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成长与友情的故事。
年幼的奥古斯特跟着爸爸,带着弟弟来到了布鲁克林区。在哪里她结识了西尔维亚、安吉拉和琪琪这三个好朋友。
尽管生活平凡而又清苦,尽管道路充满艰辛,可是所有的一切看上去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四个女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欢笑,彼此分享,互相安慰,生活倒也过的有滋有味。
只是人终究是要长大成人的,曾经的旧烦恼被渐渐忘却,而新的问题却又随即而来。四个女孩子的命运终将走向何方?奥古斯特的妈妈能像她期盼的那样,最终找到她和弟弟吗?
我们都曾经像奥古斯特一样,就算是生活处处充满坎特,有着不尽如人意的波折,但是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大多会有朋友相伴。大家一路成长前行,生命中有着彼此,所以即使是阴霾不断,也会有一丝阳光射入。
可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小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不知何时我们开始渐渐疏离,各自循着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奔向远处。或许我们的心中仍有彼此,偶尔也想要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身后走过的路,但是岁月却无情的告诉我们,曾经的那段时光,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
年幼时总是觉得自己身处的地方不够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而当有一天我们真的离开故土前往另一处梦想之地时,却又不自觉的去怀念当初成长的那个地方。它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即便是有一天真的回到了故乡,物是人非,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成为记忆。
这是一种人生的悲与愁,或深或浅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挣不开,甩不掉,却又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个布鲁克林》全书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述着奥古斯特成长的故事,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在字里行间飘散开来。让人比自觉的会想到自己成长的岁月,毕竟谁的人生路上没有一些心酸的往事呢?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四):我们都一样,一路失去一路成长
或许是这本书的字体,让我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同其他书籍,《另一个布鲁克林》中的字体要比其他书籍的字体稍大些,也让我有些吃惊,这样一本小小的书,会获得那么多的奖项,所以,带着这些吃惊看完这本书。刚开始看下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逻辑,直到看到最后,在回上来重新阅读,原来,所谓悲剧,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回忆。
“将你疲倦的、可怜的、瑟缩着的、渴望自由呼吸的人,将你海岸上被抛弃的不幸的人交给我吧。将那些无家可归的、被暴风雨吹打得东摇西晃的人,交给我吧。”——刻在自由女神像底座上的话
我叫奥古斯特(August),出生在八月,那年我八岁,弟弟四岁,失去了弟弟克莱德的母亲开始幻听,经常不见人影,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难免不走进水里,母亲走进了水里。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俩从田纳西州的甜蜜林小镇搬到了布鲁克林。我们的小公寓在一栋三层的顶层,每当弟弟哭泣时,我会告诉他:“母亲很快就来了,或许明天,或许下个明天。”我从未意识到母亲其实已经死了;每一天都意识到;昨天;此时此刻。
在那个夏天,我第一次见到了西尔维亚、琪琪和安吉拉,当我看到西尔维亚、安吉拉和琪琪从窗下经过时,内心却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觉——我渴望成为她们中的一员,那样手挽着手,永远不分开。我开始恨她们,我开始爱她们。
那时我十岁,弟弟六岁,我们俩一如既往地从玻璃窗后观察着这个世界。弟弟的手被窗户玻璃割破了,这件事事情的发生,父亲开始允许我们出去。我和西尔维亚、琪琪还还有安吉拉成为了好朋友,那年,我十一岁。我们对彼此信任有加,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畅所欲言,我们倾吐秘密,紧紧地挨在一起,或者是盘着腿,围坐成一个紧密的小圈。我们毫无防备地倾诉着,重新翻出那些被我们吞进肚子里的、快要化为乌有的故事。
生活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着,到最后,这一切都变成了回忆,自己的前男友和西尔维亚在一起了,安吉拉出现在了电视机的屏幕上,琪琪纵身一跃,她的十五岁就是生命的尽头。我孤身一人独自走出布鲁克林,这正是我想要的,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未来。
就像书腰封写的:这本书将全世界小镇青年的乡愁一网打尽。那是一个想回去又回不去的地方,在某一刻,这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人,都变成了记忆。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五):青春远逝,一切已成记忆
亲爱的朋友,你现在过得好吗?当微风轻轻拂过面颊时,你是否还会忆起过往的时光?当夜空的星星在高远的苍穹闪耀时,你是否还能想到昔日的玩伴?当拖着一身疲惫终于从城市的密网中回缩到居所时,你是否曾不止一次地望见父母和故乡?
不论从何时起,只要一个人真正地长大,那他必然由此开启长久的远行之旅。这是一个人的破壳之际,这是一个人迎接阳光和风雨的时刻。他必将在精神上或者身体上远离自己的家乡,真正的离开。
一粒树种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经受几十年甚至百年的风吹雨淋。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树木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人接受的主要是人类环境的影响。粗略来说,影响人的因素主要源自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比如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与同事领导。
在一个人的人格、个性、思想和行为方式等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早期阶段尤为重要,例如中学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就此而言,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社会文化对此会产生较大影响。举例来说,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文化与科技等的综合作用下,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在青少年一代的学习成长中,很多家长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儿女进行着违背自然节奏的催促。
一个人从小到大,后来会成为怎样的人的确是无法预测的。然而,环境对人的综合塑造诚然是非常深刻的。在美国作家杰奎琳·伍德森的小说《另一个布鲁克林》中,我们就可以通过环境这面魔法镜,细致地观察奥古斯都以及她的三个童年好友的缓慢成长。
《另一个布鲁克林》这部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女孩奥古斯都姐弟以及另外三个女孩在异乡布鲁克林的成长故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描摹童年岁月的故事,也是一个铺叙人性渴望与乡愁的故事。
小说的开篇,奥古斯都就讲到,自己的故事原本可以更加糟糕。母亲重疾,家庭陷入艰难的处境。幸运的是,父亲没有变成酒鬼,弃他们不顾。生活给这双年幼的姐弟——姐姐奥古斯都8岁,弟弟4岁——带来了灾难,父亲被迫带着他们迁往自己的故乡布鲁克林。
人常常面对的考验之一便是,迫于无奈地与自己的根渐渐疏离。就像生活在今天的人,为了生计,我们成群地远赴他乡。有人寻食、有人寻梦。可不管是寻食还是寻梦,我们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一个忽明忽暗、忽近忽远甚至可能摇摇欲坠的故乡。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六):读《另一个布鲁克林》
首先,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很轻,特别轻,也很软,翻起来很舒服。第一次遇到这种手感的书,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书很适合出门带在身边随时看,哈哈,没办法,我就死习惯出门带书,根据路途远近选择书的沉重薄厚,每次都纠结很久,后来,干脆买了Kindle,从此再也不纠结,收拾行李的速度那叫一个飞升。
其次,排版也不错,每页的字数不多,全书不到210页,就6万5千字,可想而知,看着那叫一个得劲儿!反正我不喜欢满篇都是字的书。说到喜欢什么排版的书又让我想起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就是看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就我个人的习惯来看,电子书仅限于出门带着,无论是出远门还是上班路上,都带电子书,远门不用说了,轻巧方便,上班路上是我不想让纸质的书放包里弄出折痕,没办法,看书前要洗手的人搞不好都有这毛病。所以多数时候我看的都是纸质书。除了内容,排版也是很走心的环节,就像这本《另一个布鲁克林》,深得我心。
这本书讲述的是“成长”。几个由“南边”来到布鲁克林的女孩子的友情、爱情、亲情,作者像是在带着我们回顾我们的青春岁月,与年少时好友间的深厚情谊,初恋时的怦然心动、欣喜若狂和患得患失,对于生活的强烈意志,以及童年即将终结时那迟缓却强烈的痛楚。
在美国,有色人种想要出人头地也真的是很考验意志,很多电影里也描述过,他们生活的环境纷繁复杂,每次看到的时候我都觉得如果我在那样的环境,肯定活不长,外国小孩的童年有很多的时间去感知、去体味,我们只有作业和补习班。外国的这类讲述成长的小说有很多,但我们国家好像没有多少,根本原因大概就是我们的童年都很“忙”吧!
文中有一处有趣的表达:“……仿佛钻进了别人的皮肤……”起初几个地方没太留意,但一直读下去会发现作者一直有这样的表达。我理解的意思是,仿佛变成了谁谁谁。也许是翻译的不一样吧。
内容上刚开始看会觉得有些乱,因为是插叙的原因,女主人公在布鲁克林的生活跟在田纳西的生活交叉出现,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入手的成长故事。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七):青春的印迹
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开本很小,字体对习惯了看五号字的我来说有些大,行间距也颇宽,我随手翻了翻,预计一个下午的时间可以读完,正好外面变天哪里都懒得去,就不如把这本书读掉再开启下一个“旅程”。
“我曾为梦远行,终成回不去的异乡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兴趣。《另一个布鲁克林》的作者是美国善写青少年及儿童文学的作家杰奎琳-伍德森,曾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我对这个奖项深有印象是因为我曾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远离芝加哥的地方》。
《另一个布鲁克林》这本书的故事始于“我”奥古斯特的现在,父亲去世,同弟弟一起照理父亲的丧事,就是在这样情绪复杂的时刻,重回故地触景生情的奥古斯特开始陷入对往日儿时的回忆。而与旧时伙伴的重逢更让人感到恍若隔世,曾有过的快乐与悲伤记忆潮水般席卷而来,让人回不过神又透不过气。所以整本书基本上处在第一人称“我”的回忆中。
时间倒回奥古斯特八岁的时候,母亲的离开,与父亲、弟弟相依为命的日子,童年被困在黑暗无光又时常感到母爱缺失的沮丧时刻,西尔维亚、安吉拉、琪琪的出现无异于一道希望的光,于是她们迅速成为陪伴彼此的朋友,也是最亲密的伙伴。
故事至此似乎也没什么稀奇,但是引我好奇的是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文中提到的马尔科姆-艾克斯与斯托克利-卡迈克尔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黑人民权运动中的领袖人物。还有这个时间节点也正处在美国与越南长达十几年战争之中,所以从中也自然可知故事里主人公所处的命运背景,也许它正是这个故事中悲剧的源头,克莱德的死,母亲的死,家庭的基础坍塌导致最终的分崩离析。
索尼娅女士经常问“我”,谁不曾经历一些不好的事?“似乎理解了人类的苦难是如何之深,如何无所不在就足以将我拉出自己的泥沼。”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感到内心的爽快,有时心灵鸡汤喝多了就以为是真理,这样偶尔反驳一下所谓的权威理论倒更能明晰认清自身的想法与诉求。
作者的文字优美又透着哀伤,尤其是在描写母亲的时候,这点最让我吹嘘,至于奥古斯特在成长过程中被喜欢又信任的人所伤害,不曾经历过无权发言。从一开始接纳奥古斯特成为朋友的便是西尔维亚,所以三人中,奥古斯特对西尔维亚的情感更特别,这也是后来其初恋与西尔维亚在一起后奥古斯特最感伤心与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
最亲近的人带来的伤害总是最伤人也最难以原谅,同样还有母亲走入湖中选择死亡的时刻,这样灼人的记忆往往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淡忘,只会尘封而已,像个暂时被封住的潘多拉盒子。
一个人的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是孩童向成人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对其遭遇的事才更具深远的影响。关于我的青春,隔了太久,虽有印迹,但并不想过多的留恋与怀念,不论它曾经美好还是悲伤,都已远去,再不能回来,所以不要困于过去,因为我们活在当下,还要面对未来。
疯猴勿杀20171104读后感
�;��� ��;�6,��K�K��)[�]5�gcD�g����O����n��`;�.�$�n��u��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八):所谓悲剧,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回忆。
“所谓悲剧,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回忆。”
-关于这本书,它是在我最喜欢的书店买的,被封面吸引系列,且书的纸质应该属于轻型的,手感很好。 -偶然和朋友吃饭的餐厅叫做布鲁克林,里面竟然也放了很多这本书。
-很多时候同一个元素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时段,有的隐藏的很深,有的则会更长久,经过许多次的沉淀,终于促成我们做成某事或变成某个样子。我把它归结为“吸引力法则”,也把它称为“特别的缘分”。所以现有的失去,也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别离,若真的存在那种必要的牵连,恐怕即便过了许多时日,还是会再次相见。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孩离开小镇跟随父亲前往布鲁克林生活的故事。女孩儿和她的三个闺蜜都是少数族裔,由于种族和肤色,她们成长的小心翼翼,因为她们惧怕回到曾经的家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四个女孩成为了彼此的依靠。即便如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她们各自有着无法言说的秘密:永远缺席的母亲、过于年轻的母亲、偶然去世的母亲、高傲自大的母亲。
叛逆的、言听计从的、谨小慎微的,好像未来对于她们具有千万种可能性,却又注定走向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死亡。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小时叛逆的女孩儿,最早成为了一个相夫教子的女人。努力的学霸,却迟迟不肯妥协于婚姻。最可怕的就是身边那种默不作声的了,这样的基本会完成剧情大逆转的角色,心中藏了个小野兽,一旦被激到则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女主,就是这样的人。发现自己的男友和最好的闺蜜在一起后,女主心中顿生恨意,于是努力学习,一心想要离开这座城市,她成功了。后面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女主情场如鱼得水,周游世界,成为了一个女强人。当她再次回到布鲁克林的时候,与闺蜜在地铁上偶然邂逅,彼时的她只想让这个女人在眼前消失。
这本书描述女主成长的时期,大概是一段非常萧条又动荡的年代。种族的歧视、战争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大概每个人都很迷茫。这里还提到了宗教,倒不是说有信仰是件什么特别值得推崇的事,但是同那些真正心中怀揣某些信念的人交往,却是非常舒畅的。可能大概是因为人一直都喜欢,或者说我一直都喜欢靠近能够给我温暖和希望的人,愿意同他们接触。对于那些总是抱怨,总是绝望的人在一起,似乎我这么丧的人只会越来越丧了。
看了很多读后感,有的甚至从本我 自我 超我来分析,我觉得有点儿过了。。。也是当畅销小品来看的。看到一豆友说感觉特像ladybird,我觉得拍成电影的话,确实会不错。女主还让bird小姐出演就好,毕竟一部叫做《布鲁克林》的电影就是她主演的~~~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九):背井离乡的成长
我想一提到布鲁克林很多人会联想到贝克汉姆的大儿子,那个帅的一塌糊涂又十分宠妹的大哥。不过,这里的布鲁克林显然不是他,这本书的布鲁克林说的是美国的一个区。布鲁克林区是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五大区中,人口最多的一区﹙有250万居民﹚。位于美国东北部,纽约的曼哈顿岛的东南边。
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新书。一直很喜欢中信的作品风格,这次也不例外,这本书小巧,设计简单,读起来很方便,纸张和行间距,字体大小设计都适中,读起来很舒适,再加上作者诗一般的文字和叙述手法,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大概是因为这本书讲述黑人的缘故,封面也选的是暗色调,有深意。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她薄薄的页数,在他诗意的散文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不断纠结于过去的奥古斯特是如何努力的延缓成长脚步,躲避背叛青春的痛苦,还探究了我们如何将梦想与现实结合。
作者是美国的杰奎琳·伍德森。他是美国畅销青少年小说及儿童文学作者,目前她和家人生活在布鲁克林区, 据说这一带最早的殖民者是荷兰人,一开始在东河边建了六个荷兰村庄,有小荷兰之称。布鲁克林就是荷兰一处地名的英译。作者在2014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文字广受赞誉。
离开故乡的小镇,前往布鲁克林,谁不是被生计所迫呢?这句话,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一开始,我不了解布鲁克林,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其实,书名已经隐藏了半个故事。布鲁克林这四个字本身就说明了故事的色彩。布鲁克林其实是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美国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和种族主义的歧视,这里曾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地区,被一些人视为混乱、肮脏、罪恶的原住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已有极大改观。故事主人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它讲的是一群黑人女孩眼中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
故事的主人公,奥古斯特八岁的时候,母亲失踪,生存陷入艰难,她随着地理和父亲从田纳西州搬到了布鲁克林,在那里,原本孤单自卑的她结识了三个同样来自异乡的亲密挚友,小薇娅安吉拉和琪琪她们一起玩耍,分享秘密,排遣孤独,彼此安慰,满怀着希望,以单纯的目光看待这全新的世界,试图相信布鲁克林是一片光明,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然而危机四伏的布鲁克林却没有病他们想象般的那样美好,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焦灼,他们渐渐感到了,融入的艰难,四个人的生命轨迹将走向不同的方向。
虽然我们跟故事的主人公命运并不相同。但这种背井离乡的心思或者是感觉,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这本书的作者目前她和家人生活在布鲁克林,正是因为他对布鲁克林的理解和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因而它在整个小说的描述中对布鲁克林的细节描述非常的到位,收到了很多读者的赞誉,认为他将如此多的内容融入优美心酸的叙述之中,捕捉了总是被淹没的那些声音,记住了被遗忘的过往!这是一本必读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十):久别未必是重逢
奥古斯特出生在八月的第一天。
夏天这时已近尾声,走到了最后一个时段,余下的温度与热量将在余日里挥霍殆尽。随后,炎炎酷暑在记忆里逐渐褪色,伴随着秋天里的沉静克制而缓慢沉淀。
沉淀下来。
落在记忆的最深处。
然后被遗忘刷上一层薄薄的灰。
等到偶然一个瞬间,再度拾起,灰尘满面,颜色斑驳,纹路却依然清晰。
这就成了回忆。
对于,奥古斯特来说,她的回忆是从离开田纳西州来到布鲁克林时开始的。
【关于友情】
开往亚特兰大道站的地铁呼啸而过,儿时的伙伴抬头间不期然看见,是久别,但不是重逢。
在布鲁克林的炎炎酷热里,从八岁到十五岁,三个最好的玩伴,分享着各自的秘密和未来。
四个女孩,无关肤色,无关家庭,无关语言,在布鲁克林的大街上手牵着手,大声欢笑,肆无忌惮。
但是对于奥古斯特来说,孤独一直都在。
在没有安吉拉,西尔维亚和琪琪之前,孤独被相依为命的弟弟所阻隔,后来孤独被四个女孩的亲密无间所隔断,孤独潜伏着,一声不响,伺机而动。
也许友情的背面就是孤独。
不同的是,当友情如指间沙一般簌簌流失,直至掌心空无一物时,孤独却一直都在,甚至是一丝一毫的改变也没有,一开始什么样,到了最后,仍旧以最初的面目在凝视着你。无关时间,无关年龄,无关经历。
四个女孩,在某一天突然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先是安吉拉,再是西尔维亚,最后是琪琪。母亲死去,爱情背叛,最后是死亡,将她们一一带走。
孤独无声无息,以各种注定的面目一一呈现,不疾不徐,确定无疑。
【关于母亲】
对于奥古斯特来说,田纳西州的甜蜜林小镇是存放所有关于母亲记忆的地方。
离开甜蜜林,来到布鲁克林,母亲的影子从此徘徊不前。
给奥古斯特编“玉米辫”的温柔的手,早起询问早饭吃什么的温柔嗓音,还有在父亲出门上班前温柔的吻别。所有这些都是属于母亲的。
而舅舅克莱德的去世使母亲最终走向了湖心。
从此不见。
最终,甜蜜林变成了记忆,母亲变成了尘埃。很长时间里,奥古斯特选择了记忆,抛弃了尘埃。
可是尘埃在现实生活里无处不在。
母亲会在明天回来,明天不回来,那就下个明天。
【关于另一个布鲁克林】
在布鲁克林,友情终究会走散,母亲总是在明天回来。
而对于奥古斯特来说,在另一个布鲁克林,友情从未离开。
她们依旧手牵着手大声笑着走过公园广场,分享着各自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时间永远停留在十四岁的盛夏。
一切都是那么火热。
打碟师的音乐仿佛永远不会停歇,女孩们的尖叫在滚烫的空气里沸腾,再沸腾,直至蒸发到空中,不可抑制,没有尽头。
母亲会准备好丰盛的晚餐等她和弟弟回去,舅舅克莱德依旧能够逗得母亲大笑,在另一个布鲁克林里,母亲笑声欢快,晚餐温馨甜蜜。
布鲁克林是奥古斯特的现在。
另一个布鲁克林是奥古斯特的过去和将来。
过去不可追,将来无从追。
只有记忆。
记忆没有边界,无关当下未来和过去,却是另一个布鲁克林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