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精选
《在台湾发现历史》是一本由杨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台湾发现历史》精选点评:
●有温度的台湾,真好。
●7.5
●前作太精彩,以至于对这本期望过高。台湾人写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好看,一到历史说理的论证文,就变得轻飘飘软绵绵充满华丽文青词汇,压根就不具有说服力。略失望。
●林江迈部分真好看。
●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包容(於杭州下沙)
●台湾人写台湾史,一本能读出历史厚重感和浓浓人文关怀的历史书,赞
●蛮好读的一本书 作者会从一个人入手开始讲 这个人可能是运动关键人物 也可能是导火索 从一个人讲起 就很好读 蛮喜欢的
●比较浅显,偏左
●有温度的历史书
●要是这样温情脉脉地写linguistics,估计又会被骂水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一):美丽的台湾
从原始社会到郑氏军阀团体到清到日本以及国民党统治时代,台湾这块岛屿对文明世界仅仅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详细说了抗日本统治和二二八,对郑氏统治着笔并不多,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的缘故。展现出从风风雨雨中走来的,一个小而美的富裕健康充满活力的台湾。
我虽然之前也听说过二二八,不过原来是因为烟警暴力执法打女人成为导火索。有点惊讶。台湾人真有义气,对不认识的女性那样勇敢的保护。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二):自由主义
#台湾之有自由主义思想,还真是拜1949大迁徙与"自由中国"所赐。然历史所难以逆料者,是其带来的自由主义,反抗蒋威权体制,成为反对运动的思想启蒙者,也就是党外的政治理论基础,培养党外运动的根苗。但也因此有了民进党的成立。这是历史最为微妙的辩证性发展# 嗯嗯,如果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雷震殷海光者当年留在大陆,不知道个人、社会的结局会如何。––终于找到你被西西弗下架的原因了,哈哈哈!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三):在思索台湾中反思自我
从未读过杨渡的文章,尽管早已知其名气,就连买这本书,也是无意中拼单为之。 不过书却没有负我,这本书是杨渡先生专栏的合集,名之为“在台湾发现历史”,副标题“岛屿的另一种凝视”,更是揭示了作者的用意。这不仅仅是探秘台湾的过往,更是以台湾发展为视角,思索社会现状。 称得上是台湾先住民的凯达格兰人,日占时期的台湾民主运动和农民协会领导者,国民党战后接收后的二二八事件受害者,这三者历经不同时间,却都是共同见证台湾变化的历史受害者。在历史车轮面前,朴实却又生产原始的凯达格兰人,最终被工业革命后的先进炮火所埋没。日占时期的爱国志士,由于侵略者残酷的镇压,身心俱疲后逐渐销声匿迹。而经历国民党接收的台湾人,由于面对着先进资本主义萌芽与落后官僚队伍的冲突,加之思归心切后的茫然,最终爆发了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以至这一问题在今日仍常出现在台湾两方势力的口水仗中。 而在平静的叙述中,作者有许多独见,针对二二八事件研究的现状,作者更关注事件导火索的林江迈的态度,其后来同意女儿嫁给外省人,本身便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或许在外人看来,林江迈本应该同外省人“不共戴天”,不过老人家最终却选择了原谅,这不符合政治的逻辑,却属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本性。而历史演进和研究,也更需要这样人情味的思索。 至于所谓的台湾“本土”和“外地”之争,作者将其归为“第四代移民者”利用就矛盾与“第六代移民者”进行的少数人求私利的斗争,观之大陆,许多经济发达区域或多或少也存在着对于外来人口的歧视与不满,将外来人口视为与其争夺资源,所谓原住居民仍然存在着愿意就近结婚而非嫁娶外地人的潜意识,这或许有距离近习俗相似,好沟通的道理,但是骨子里却也是地域的保护主义和排外思潮。我曾和朋友说,只有那些中底层原住居民,才会过度排斥外来人,真正的原住精英,完全不在乎外来人口所谓的威胁,倒是欢迎他们的到来。这句话或许过于片面,不过在我看来,却是很多排外的来源。而这些原本不涉及政治因素,但到了台湾,面临特殊局面,则由于政治立场的问题,反倒使得本土和外来的矛盾更加吊诡。所以其真正解决,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慢慢沉淀。 受制于政治经济的约束,缺少着对于人性本身的思索,台湾,也就在这些激荡后越来越模糊。 所幸有杨渡这样的台湾知识分子,做着“离经叛道的政治不正确的”事。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四):怎么看台湾?
在封闭期间的大学里读完了《在台湾发现历史》,转头看看日益剑拔弩张的两岸,心里有获得新知的安慰,也不免在悬而未决中忧虑。 说是读书感悟,不如说是一种结合生活加上书中感受的总结吧。 和很多人聊起过台湾,如果出生在40-60年代,会觉得那还是一片国民党统御的土地。可以从厦金二门对对岸的风俗略知一二。倘70年代左右,看法会平和一点。80-90年代的人,在统一后面有四小龙的记忆和偶像剧青春片里形成一些构想。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中国,这绝然不能抹杀无视。 但是,统一二字声音太大,盖的太广。以至于对于大陆来说,台湾就像一串丢掉的项链。除了一把把它捏回来,便没有再多的事情了。 但它终归不是一条项链啊,这块岛屿有你需要直视的五个世纪和你不可割离的故事啊。 凯达格兰人,好像卢梭说的那“高贵的野蛮人”一个原始又单纯的族群。因为软移民和硬侵入的外来人,消失了。至少要知道,汉人不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所以在当下也不需要摆出一副成功者的样子。可是你说,这样一个遥远的和我似乎无关的种族,我需要有什么态度。 悲悯和理解,同理心和尽力感受体悟。才是人类感情最高贵的部分。 五十年的殖民时代,日人在岛上做过什么烂事。这个是很特别的年份,因为整个中国,从来没有这么一大块地方变成别人的殖民地。简吉,简娥,汤德章。哪怕在一块已经无中国之名的“异乡”上,他她们的活动,也是应该和所有抗日英烈并列地。 最重要的时候,是二二八和之后的年头。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台湾和大陆的路程是相似的,荣光的幸福时光和恐怖的压制年代。我们都走过来过。放大了看,在一百年以来,都是悲惨者,面对西方,都是满身是血又站起来的少年。如果新一代的人没有父辈的乡愁,那就让历史来粘合吧。 怎么看台湾? 理解,互见。 大陆和台湾的若即若离可能还会很久,北方青年高呼的火力收腹“打过海峡”。仿佛和台湾真的开战,大陆完全不伤一毫。台湾直对着闽浙,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所以好像少有人设想过那变成焦土的场景。从十年前钓鱼岛开始,紧张的东亚好像给青年们一个发泄口,多少民族情绪在爆炸。然后再出来一波人秉持理性,平复情绪。在这种剧烈波动的情绪里,透出一种对于历史的片面把握和全局观的式微。 理解台湾的曾经,就会对它现在的面目多一些从容。然而身为学习电影的人,在我感觉。互见是更高的一层。包容总是一种长寿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岛上更为常见。格局是一种珍稀的东西,这种东西在绿色恐怖下需要更多。 台湾不是完全穷,小,狭隘的。也不是完全小清新,日式,自由的。 怎么看? 至少,请你别看错。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五):被遗忘的历史 化不开的血缘 ——《在台湾凝望历史》读后感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这学期所有的专必课都有写课题论文的要求,阅读任务十分繁重,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挑选了一本历史专业性不太强的书籍,一是因为我出生福建,对台湾历史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二是上学期在边疆民族史课上,老师匆匆讲了凯达格兰族的历史,介绍了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是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于是我就在回福建的飞机上阅读完了这本书。
《在台湾凝望历史》从台湾岛被发现开始,讲述了凯达格兰族人的历史,简娥、汤德章、简吉、李友邦等农民运动领导人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二八事件的当事人——林江迈一家的变迁。关于二二八事件给台湾带来的伤痛听了很多,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台湾媒体都要拿出来宣传一番,最后的落脚点肯定是在“外省人不属于台湾台湾人要建设台湾人的台湾”,类似的口号不知听了多少,却从未深入了解二二八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以及后果,实在惭愧。
看书的时候想写的东西很多,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写起,那就写写困扰我最久的台湾人的文化认同吧。
杨渡在这本书的结尾引用了马英九《原乡精神》的序,序中有这么一句话:“本土就是包容,就是移民文化的总和,是不断加人,不断淘汰,不断创新的过程。”不论马是否是出于政治利益而说的这句话,我个人是很认同他对台湾本土文化的这个定义的。
台湾经过六次移民浪潮,早就不存在与陆籍台湾人对立的“台湾人”的概念,现在的台湾人早已经是各种移民的融合,甚至是纯粹的台湾少数民族也很难寻觅,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为何还是那么排斥大陆人,大陆文化呢?他们对于本岛的文化认同,到底是台湾本土文化的认同,还是各种移民杂糅的文化认同?所谓的台湾本土,究竟包含什么?台独民众对于台湾文化的坚决捍卫,到底是出于对什么文化的坚信?
着迷于海峡新闻的人很容易将一切都怪罪在政治身上,“都是民进党玩弄政治,欺骗民众,颠倒历史”,不否认在两岸的分歧上,民进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本人私以为文化的断裂不全是政治的错,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反而能促进政治上的言和。当然这只是个人一点狭隘的见解和感受,各位不必强行认同。
我们在聊到两岸文化断裂的时候,经常抱怨台湾人对大陆人的敌意,台湾教科书故意忽略大陆历史,甚至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历史,这些都是从台湾的角度来分析两岸日益敌视以及文化差异的原因,但很少有人从大陆的角度来谈谈大陆对台湾的忽视。
这个忽视并不是指大陆对台湾的恶意抹黑(90年代以后),或是新闻上的恶意打压,而是大陆文化教育上有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天然的忽视与不谅解。我们的政治宣传偏爱从血缘的角度或是大中华文化来企图唤醒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但对于长期与大陆断绝往来,并且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台湾来说未免太过单薄,所谓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还不如厦漳泉地区的一句闽南话来得亲切。
我们对于台湾文化的认识和知识普及过于傲慢,这或许是所有经济巨人的通病。大部分大陆人只知道台湾有个高山族,它是56个少数民族之一,高考能享受港澳台地区和少数民族双重加分,却不知道高山族内部也有许多民族分支,这些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几乎所有大陆人痛恨流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占领并黑暗统治台湾几十年,却对日据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台湾历史一无所知,仇恨的目光聚集在政治分裂和媒体频繁报道的群众骂仗上,对于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形成过程视若无睹。
我无意指责大陆政府或是台湾政府有失偏颇的宣传,只是夹枪带棒的各种官方非官方新闻,对呼唤台湾的回归实在无意义,我们是否应该放下文化的高姿态试图认识了解台湾文化,呼唤台湾人民对大陆文化的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按理说在这里求学的我更应该感受到对民族文化的一视同仁,我却在历史学习上没有台湾知识的增长,有关的历史教育全是台湾与大陆历史上的联系,那么不属于大陆的那部分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大学历史教育完全空白。
最给我直观感受的便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的教育,它在台湾绝对是认知度和讨论度首屈一指的历史事件,却少见大陆媒体报道科普这一事件,有时会在痛批台毒分子时一带而过。这段在大陆被遗忘的历史对台湾的意义如此重大,也可以说是台湾排陆情结的根源,如此渴望台湾回归的大陆,难道就这么让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之间的误解越来越深吗?
啰啰嗦嗦了一大堆,说来说去无非是大陆要加强对台湾历史的普及,两岸人民一家亲,这两个话题。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政治性事件的话,现在台海关系僵持的局势会坚持下去,最多就是时好时坏的区别,短时间内要求台湾回归是不可能了,那么在这有限的陆台分离的日子里,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让两岸亲近多一点,对立少一点,这是大陆政府目前应该着重考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