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偏见》是一本由【美】珍妮弗·埃伯哈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偏见》读后感(一):偏见,人类永恒的认知局限
作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作者并没有在偏见的学理性上着重笔墨。而是以丰富的所见和亲历实例展示了美国种族之间,具体而言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读后使人如鲠在喉,咽不下也吐不出。回想刚结束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美国高层高高在上、张口闭口皆是人权的样子,很难想象黑色皮肤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竟是如此辛酸。
人活于世,无非就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归类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法,会提高人们的认知效率。而对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则成为人类有限认知中最高效的分类方式。可见偏见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也提醒着人类,无论科技多么快速发展,无论资源多么充分开发,无论文明多么繁荣丰富,人类的认知始终存在局限性,那就是偏见。
偏见隐藏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考、语言和行为。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展示了偏见的运作原理和机制作用,在寻求出路时诉诸偏见持有者的自觉和自省。但未能揭示美国的种族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而不是隐性偏见。吉登斯说过,种族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美国种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深刻且难于治理,根本在于对白人的制度保护和对其他人种的制度歧视。这种对有色人种的制度性歧视固化种族间的偏见,激化种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本应人人平等而黑人却“不能呼吸”的生存境况。因此本书虽逻辑顺畅、清晰,但未免牵强。一味的强调个人对偏见的自觉和自省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偏见》读后感(二):隐性偏见并不隐形
珍妮弗·埃伯哈特致力于隐性偏见的研究中,并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她相关的独到见解也在这本书中表述得淋漓尽致。她认为隐性偏见是一种扭曲的镜头,是我们大脑结构和社会差异的产物。这些偏见其实就是一种认知联系,即将不同群体的人(例如黑人、老年人、肥胖者等)与某些品质(例如威胁、迟钝、笨拙等)联系在一起。与显性偏见不同的是,我们会无意识地、自动地建立起这些联系。在书中,作者也将这些认知结构是如何渗入我们的内心生活,并扭曲我们的感知和判断作为重点阐释内容。
人类的大脑已经进化到能够快速、毫不费力地对我们周围环境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当一条毒蛇袭击我们的脚时,我们头脑中已标记这条蛇很危险的信息将会自动出现,然后想都没想就跳开了。人类能够一代一代存活下来,原因之一便是我们的大脑善于将事物进行分类。然而,当这些文化力量与它们所传播的种族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时,其消极作用则会显现出来。在过去几十年里,像珍妮弗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家反复证明,将黑人与犯罪、敌意和懒惰等负面特征联系在一起的隐性偏见在美国人的认知中非常普遍。一旦这些偏见被内化,它们就难以抑制。尽管这本书展示了隐性偏见或者种族主义是多么根深蒂固,但作者认为我们并没有被困在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我们有能力通过警惕等方式来改变某些行为习惯。
作者的表述和其分享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读过之后产生一种自我审视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指引我们反思自己对于某人某物的隐性偏见,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这一思维方式引导下的行为举动将对他人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果人人都参与到这种自我审视中来,那么势必可以避免一些尴尬甚或是冲突的局面。当然,这一思维过程及其相应的行为转变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珍妮弗的《偏见》便可以帮助我们迈出践行这一思维过程的第一步。
《偏见》读后感(三):正视偏见,然后再寻求改变
偏见无处不在,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羞于承认:当我们看待事物或者看待某个特定群体的人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带着偏见的。
在美国这样的显性、隐形偏见更甚。珍妮弗的书中就展现了美国社会对黑人群体或显性或隐形的偏见。这种偏见在美国社会尤其严重,究其根本,与美国多种族的融合不无关系,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里面存在多种族时,当同一种族的人想要去更快地识别同类,区别他族时,大脑的功能就自动开始节约认知资源,为了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快作出判断,就会不由自主地带着“刻板印象”去看待其他种族,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无意识偏见的陷阱,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想要去改变,确实非常困难,但是即使这样,珍妮弗的书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样的偏见的存在,至少能够让我们意识到。
而在中国社会中,尽管我们可能不涉及到如此剧烈的种族歧视、冲突的问题,当然和我们受孔子儒家文化影响,本身内敛、包容的性格不无关系,但是每当打开微博,某个社会性热点事件,特别是涉及地域问题的,也经常能看到关于地域的偏见和歧视,比如最近上海某小区竟容不下导盲犬的热搜,说上海浦东的一个小区居民,举报小区里残障人士的导盲犬随处排泄,污染环境,还屡次作出过激举动。下面的评论中,不乏上升到上海人,比如”上海人就是矫情“这样的评论,这其实就是对于地域的刻板印象。
对于这些偏见,想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然后抑制住自己的想法,其实挺反人性的,也不太现实。这本书中的亮点在于,珍妮弗指出可以另辟蹊径去解决,或者减轻这样的偏见,比如当警察在面对黑人进行询问的时候,可以改变沟通的方法,不是一上来就采取对立的、敌意的态度,而是能够把语气变缓、注意使用的语气词等等,这样其实就会让黑人群体们也减少敌意,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再比如,当我们想要在网上发表一些看法,观点的时候,我们尽可能避免一些情绪的描述,抽象的描述,就事论事,或者网站可以设置一些程序,增加我们发表观点的难度,类似于延迟发表观点。
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正视偏见,正视我们的所做、所感受到偏见的影响,然后思考如何改变思维方式,突破局限,进而寻求改变。
《偏见》读后感(四):当研究碰到现实—偏见研究学者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偏见
“黑人男性”,“黑人男性”,“黑人男性”。
据统计,加州奥克兰的警官平均每天会在对讲机中听到“黑人男性” 300次, 一周是1200次,一年便可以达到50万次。在混乱和暴力丛生的街头,“黑人男性”似乎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背景音。究竟是黑人男性的犯罪率确实高,抑或别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在警察日常工作中的高曝光率?
在本书作者,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珍妮弗·埃伯哈特看来,正是“黑人男性=罪犯”的偏见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当前美国社会的警—民互动过程。根据她和团队对纽约警察局的研究成果,2010-2011年期间,警察一共当街拦下盘问了130万人,而其中一半的人都是因为“鬼鬼祟祟的动作”。在这些人中有54%都是黑人,虽然黑人人口只占这座城市总人口的23%。她们还发现,盘问中,黑人比白人更有可能遭受身体暴力和搜身检查。然而,黑人拥有武器的概率却显著低于白人。“黑人男性=罪犯”的刻板印象,像一张大网席卷了成千上万的黑人男性,成为了警方执法的隐形依据,为诸多种族冲突事件埋下了伏笔。
偏见的力量所引发的社会性后果,便是本书所阐述的中心思想。作为当前社会科学界研究种族偏见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埃伯哈特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文笔为读者讲述了偏见这一心理过程是如何在人心中扎根并进而影响所看所思和所行的。虽然主要着墨于美国社会有关黑人群体的偏见,书中对有关其他种族、性别、移民甚至优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有所涉猎。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不是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书中她通过对自身研究经历、咨询培训经验以及个人生活的回溯,让我们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学者身上个体经验与研究进程的良性互动。学理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而是映衬在个体生活中的关照和反思。
作为研究种族偏见的权威学者,作者常年参与对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反对种族歧视的培训活动。在与警察、普通工作人员、监狱服刑人员的互动过程中,她一次次直面自身的种族偏见,这也是我认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加州某监狱向黑人囚犯讲授社会心理学时,虽然对种族偏见如何影响思维判断的学理了然于心,她还是在一个黑人囚犯站起身来上厕所的瞬间感受到了害怕。仅仅是起身的动作便让她联想到黑人男性的暴力倾向。也正是在这些瞬间,她明白了警察在面对黑人嫌犯千钧一发时复杂的心理过程。然而通过更长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她摈弃了害怕,也发现了这些监狱囚犯和她平时相处的斯坦福大学生间在思维方式和求知欲望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监狱里的学生也因为她对他们论文的详细批注和建议第一次感受到了尊重。这正印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关偏见研究的经典结论:偏见的消除有赖于长期且平等的互动。这些互动需要权威支持,不能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各自的个性之中。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者自身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经历也为她所谈论的种族偏见的蔓延提供了最佳注脚。如果不是阅读此书,我们一定无法想象,作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和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她,也曾遭受警察的无理盘问,甚至还曾在博士毕业典礼的前一晚被无故抓进监狱。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并没有为她带来种族主义的免疫。她还数次提到了自己的儿子,每当想到自己的儿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会被种族偏见的有色眼镜伴随一生,她都感到无力和心碎。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她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才进行了更多有温度的研究项目。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此书仅从个体心理过程来解释种族不平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一种制度性压迫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资源、权力和文化上的共同作用。但此书的亮点正是在于指出,当我们将社会平等的进程仅仅聚焦于宏观层面时,便会忽略那些深藏于人心、通常以隐秘方式存在的文化性偏见。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法律、政策、公共领域有所保障时,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互动中的微观机制如何塑造了不平等。
书中结尾部分提到了作者关于2017年夏天发生在弗吉尼亚大学的白人至上主义游行和暴力冲突的研究。此事件被认为是当前美国社会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犹太人、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群体都受到此事件的影响。在访谈中,许多亲历者提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发展出了“白人=暴力”的刻板印象,让日常生活充满恐惧。但同时,事件发生当天反对游行阵营的人数事实上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四倍。这正说明,在当前政治环境下,各种偏见和标签都极易形成,但在这些表层的偏见之下其实蕴藏着更具生命力的反对偏见、反对歧视的力量。这些星星之火,正是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