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沙卡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沙卡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2 15:1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沙卡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沙卡的救赎》是一本由[美]沙卡•桑戈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一):铁窗生涯的自省

  文/小灰灰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二):没有人生来就想当恶人!

  沙卡干过很多坏事,甚至杀了人,这的确不值得被原谅,但我们看问题不应该这么片面,沙卡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缺爱......他可恨的同时是可怜的,幸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后,他得以重生,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更包容,不要以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因为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开始生活的同时,承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三):走出囚牢

  这个世界带给孩子们的恶意,险些让他们也成为恶魔!

  --读《沙卡的救赎》后最深刻的感触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四):坚强,救赎自己

  《沙卡的救赎》,我们救赎的是生命还是心灵。这是一个关于灵魂救赎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沙卡,十九岁的时候,因为愤怒,因为冲动,开了一枪,这一枪不仅仅是夺取了别人的生命,家庭的幸福,更可怕的是沙卡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他在狱中渡过了他最美好的十九年,一个人有多少个十九年呢?在花一样的年纪,他只能待待在铁窗之中,甚至七年之中,他只能单独关押,每天孤独,就是他生命的色彩。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五):当你宽恕命运|《沙卡的救赎》

  这是一本坏孩子的成长史。这个孩子有多坏呢?我想我们普通人大概都无法想象,在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底特律,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混迹街区,将遭遇到怎样的诱惑和威胁吧。每个人生而纯洁,沙卡也是一样,事实上,他曾经也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究竟是什么让他决定放弃这些的呢?

  直到看完这本书,我也没有想明白,拔掉最后那根救命稻草的,究竟是家庭的破裂、还是亲情的缺失,或者是自暴自弃,还是年轻时候那些不管不顾的冲动。被街区、暴力、毒品生意教导长大的他,大概从来没有一刻找到内心的平静吧,不过也并不奇怪,做的是提心吊胆的生意,过的是及时享乐的人生,笑脸相迎的客户不值得信任,或许下一秒就有可能拔枪相向;那些所谓的朋友,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消失不见。

  对他而言,街区的生活,大概唯有美酒、美女、珠光宝气、及时享乐,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这些体验支撑着他,也诱惑着他,从此深陷泥淖,从此灾难摆脱,让他的每一次逃离都无功而返,那些时隐时现的所谓亲情、希望、辜负,看来能量终究抵不过哪怕只是一分钟的享乐

  或许,人只有经历了最纯粹的黑暗,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于沙卡而言,其实监狱中的生涯,在监狱中反复经历的暴力、不公、潜规则,以及最终学会与自己独处,让自己的内心和灵魂遗世独立,正是由于他在监狱中所经历的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他之所以能够最终摆脱原来的镣铐,大抵是因为终于明白了两个道理:以暴制暴是永远逃不出的圈套;宽恕将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意识、价值观是人生行动的最高指挥,而对于一个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而言,尽管脚步蹒跚,他最终依然能够明白,唯有宽恕能够让过去真正的过去。

  很多事情之所以成为心头散不去的梦靥,归根结底,都是无法原谅自己,也从来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原谅。许多你遭遇过的磨难,也请你放下,也请你宽恕命运的捉弄,因为所有现在折磨你的,终究只能造成更多消耗,于事无补。请宽恕他们吧,正如你最终希望得到别人的宽恕一样,唯有这样,当你再次启程,你会更加的轻松,更容易,去拥抱生活、和命运的种种。

  这是一则价值100万的广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里有个坑,只等你来跳:这是一个坑²QQ群:146128386。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六):洗心革面—不失做人本色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与黑暗两面,只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朝着自己认定美好的一面生活着,不去破坏他人安逸的日子,也不想给世界制造麻烦,最简单的活着就好。同样,也存在那么些人,他们思想恶劣,一言触及自己最柔软的地方的时候,采取极端的措施解决问题,许多人认为这种人该死,应该杀人偿命。但是,当这些人思想得到软化时,意识到自我责任与人生的救赎时,我们应该选择原谅,让他们重新以新的面貌来回馈世界给他们的再生机会!

  《沙卡的救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真真切切的发生过,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此书的作者。入狱前的沙卡生活孤独,因父母分家感情破裂而陷入黑暗,因朋友,周围人嘲讽而满腔怒火,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对世界充满绝望,最后,以谋杀罪锒铛入狱。可想,环境带给人的影响是有多大,足以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当然,我也不否认这只是片面的思想,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自身的思想以及对世界的丑陋与冷漠看法不可忽视,有了这些想法你才会去做一些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事。

  入狱前的沙卡固然可恨,但是他在狱中的岁月并没有因此而消极虚度,他面对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心里知道,不论救赎的过程多么冗长与繁琐,他都必须与过去和解。是的,一个人的蜕变,首先应该选择原谅过去,冲刷不堪的往事在心间的怨毒和仇恨,宽恕那些曾经所憎恨的人,释放自己的心灵。再最重要的就是原谅自己,虽然这对于那些犯罪的人来说

  无比困难,但是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原谅你。只有原谅自己,才有足够多的动力去改变自己,让自己从以前多么不堪的地方爬起来,去救赎那些曾经被自己伤害的人。

  俗话说的好:“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不知悔改。”,人生在世,熟能无过,我们又不是圣人,难免会在年少时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只是轻与重之区分罢了。

  但是任性而为,严重违反了这个法制社会的规章制度,是得接受法制的批判,再此期间,洗心革面,自我反省,是最理智的做法。

  但存在一点良知是不足以在黑暗中迷失自我的,正如沙卡,他在黑暗方向的道路上终于找回自我,从醒悟中慢慢了解到自己一定要重新做人,他要去弥补曾经被他杀害过人,所以,出狱的他帮助和他有相同处境的少男少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拯救一些思想濒危的人。再此,我真的被这部故事所感动,被沙卡的精神和忏悔的勇气所打动,任何一个洗心革面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原谅,他们再一次的重生,不失为做好人的本色!

  所以,社会不该抹去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他们的蜕变,或许会给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精彩表演!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七):人性的救赎

  你相信一个罪犯的故事,能让你流泪满面吗?看过这本,你就知道答案.

  沙卡.桑戈尔的<沙卡的救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作者入狱后的故事,在狱中19年,其中的7年单独监禁,而他在狱中,一点一点地醒悟:造就他此生遭遇的,不是这个世界的冷漠和丑陋,而是他自己的想法与选择.

  大部分人总是纠结过去的不完美,罪行,和错误,认为这些污点就是你人生的全部.而沙卡告诉你,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不必纠结过去的自己,那些曾经放下的罪行和错误不能定义你剩下的人生.那些是你的过去,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但不代表你接下来的人生也会是如此.

  沙卡的故事,让我想到看过的一部电影<清洁>,主人公艾米因为毒品而被监禁6个月,为了儿子她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儿子表现的非常抗拒,原因是因为她杀了他的爸爸.而面对孩子的不解与抵抗,艾米勇敢的承认了那些过往,给了孩子最合理的解释.最后她和儿子关系缓和,并且重新开始音乐生涯.这部电影和本书有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错过又如何.当我们知道有些事情不对,可我们仍然继续.当我们决定追溯之时,也永远不会逃避.

  书中,受害者的教母韦弗太太,她是真正看透人生的人,拥有广阔的胸怀以及仁厚的心肠.她在沙卡入狱后的第五年,给他写了一封信.言辞并没有很激烈,只是想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开枪.沙卡写回信告知原因.而在两周之后,沙卡收到回信, 韦弗太太说,她原来了沙卡,并鼓励沙卡寻求上帝的宽慰.当时沙卡想要改变,但愿望可能不够强烈,而身边的人也让沙卡看不到希望.而韦弗太太给了沙卡动力. 韦弗太太心中有希望,她相信改变一定会发生,哪怕是像沙卡一样犯下罪行累累的人.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可能你的一句话或一个简单的动作,会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带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人生这条路,可能偶尔因为走错路,而误认为人生永远都会在迷路中.你要相信,也许它曾经是这样的,但不一定永远是那样.说不定,你转个弯就看到原来的路了.沙卡曾经是一个愤怒而迷茫的青少年,被恐惧和贪婪所支配,而全世界有成千上万个像沙卡一样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犯错误.但他们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天性如此.当他们走上了这条路,仍然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犯下了过错,就放弃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一点小困难,就不敢往前走;不要因为别人轻视你,就把所有的原因归咎于他.要学会去原谅别人,因为只有当你原谅了那些人,你就从心底里原谅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解放自己,这才是人生救赎的第一步.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八):支离破碎的梦/读《沙卡的救赎》

  窗外沉寂的夜空下,几只蚊虫还在嗡嗡的叫,一缕缕的花草味不断地飘进铁窗内,远方月亮旁边有几颗璀璨的星正在坠落,后面还带了一长串的类似于彩带的星光。即使是在铁窗内,仍能感到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然后做了一场梦,于是一切都变得支离而又破碎。

  我们总是渴望被爱,一旦失去了爱,我们的心理总是承受着无比的痛苦与孤独,这种痛苦如果没有被自己原谅,反而经历了社会虚伪的发酵,我们最后就会变成连自己都会讨厌、瞧不起的人。更加悲哀的是即使我们知道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人,我们也会继续麻木无力的生活。

  缺少爱的我们,很容易走向歧路。沙卡的母亲经常无缘由的打年少的沙卡,并且经常说:“真希望没有生下你”这类的话,这无疑对沙卡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地创伤。这也使沙卡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而离家出走就是沙卡走向黑暗的开始。随后父母的分离,更是让年少的沙卡无法接受。当沙卡独自待在地下室时感受到了无限的孤独与排斥,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缺少关心与爱的沙卡,感觉到自己是多余且孤独的,所以自己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选择离开这个家重新开始生活。

  孤独最终驱使他离家出走,选择了街头贩毒,并从简单的贩毒走向了嗑药,年少性交,随身携带枪支,最终因为卖还是不卖毒品的问题导致自己走向了19年的黑暗,同时也走向了长达19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在服刑的19年里,有7年是单独监禁,多次转狱,看到了监狱里面的各暴力、凌辱和罪行。谁能想象7年单独待在一个小黑屋里面是什么感受,常人早就憋疯了,但是沙卡却顽强的撑下来了。沙卡绝对有非常强的心里承受能力,这种能力也来自于沙卡自身执着的自我救赎。沙卡在监狱的图书馆里面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自此开始了艰难的救赎道路,通过读关于黑人的书,了解黑人历史,让沙卡更加关心黑人群体的利益。更是通过加入“黑色派”宗教团体,教导其他犯人。沙卡一直在自我挣扎与自我救赎,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因为处于一个充满罪行的环境中,就是弱肉强食,你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好欺负,所以尽管你讨厌暴力,但你常常却不得不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认清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别人往往选择逃避,而沙卡却做到了。因长期缺爱而导致自身成长的畸形,并且要改变过来,这其中的艰辛是无法想象的,但沙卡却用文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沙卡的救赎历程,更是感受到了我们自己心理的变化。

  关在监狱里面的人,有着支离破碎的梦。即使经历了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恐惧和打击,依然有希望从头来过。希望依旧在,并且永远都会在。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九):学会宽恕,自我救赎

  拿到《沙卡的救赎》这本书,就被封面吸引住,一个人跪在草地,迎着阳光,低垂着头,却高举着伸开的右手,他是在忏悔还是在立下誓言? 《沙卡的救赎》作者沙卡·桑戈尔,19岁因二级谋杀入狱,在监狱服役19年,有7年被单独监禁,曾一度自暴自弃,然而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和自省,终于寻找到自我责任与人生的救赎。出狱后的他不仅是定期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演讲者,还是倡导刑事司法改革的领军人,同时也成了那些与过去的他面临相同处境的少男少女们的导师。《沙卡的救赎》打动了无数人,还应邀去TED、阿斯彭思想节发表演说。 《沙卡的救赎》是沙卡描写自己从杀人入狱直到最后实现自我救赎并获释出狱的过程。父母的分分合合,让小沙卡很受伤,与妈妈产生了隔阂,妈妈的一次次体罚,使沙卡离家出走,成了一个街头混混。而为了能够吃饱穿暖,有睡觉的地方,沙卡替一名毒贩管理了一个毒品售卖点。失去了目标的沙卡,逐渐变得冷酷无情 麻木不仁。而贩毒又离不开暴力,甚至还有死亡的威胁。在一次中弹受伤后,因为缺少家人爱的关怀抚慰和疏导,沙卡由恐惧变得敏感多疑,为了免受伤害而主动伤人最终因为一场街头口角,拔枪将受害人杀死被判二级谋杀,入狱十五到四十年。 刚入狱的沙卡虽然因为女友怀孕和亲情而有悔意,但是,因为没有找到负面想法和暴力的根源,只是认为糟糕的处境都是别人造成的。所以,在狱中破罐破摔,因打劫狱中黑店和袭警,伤人等,先后被单独监禁长达七年。幸好,沙卡后来接触到了“黑色派”,并偶然遇到了具有导师风范的教友巴鲁蒂,深受其影响,学会了主动思考,明确了出狱后的目标,并在一次次的反复中悟出了愤怒的危害,慢慢投入写作。与家人,特别是儿子的通信,更使沙卡对过去的行为内疚反思,认识到“宽恕不仅仅是原谅别人,更是原谅自己”。卸下包袱,原谅自己给世界带来的伤害,并向被害人和解,请求宽恕,获得了被害人教母的宽恕,还在狱中得到了真爱,并被释放,成为精神导师,投入到底特律城市改造计划中。 书中是按照两条时间线的顺序交叉叙事,如同电影中的回忆叙事手法,一条是入狱后的沙卡在狱中的生活、经历;另一条是从14岁离家出走到入狱前沙卡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沙卡犯罪的缘由经过和自我救赎的历程及内心斗争过程,如同亲临其境。 《沙卡的救赎》如果概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像在看一部电影,看到了年少无助的沙卡,令人心生恐惧的混乱街头,吸毒贩毒的地下室,而狱中的经历,打斗,如同《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表现得让人不寒而栗,很有画面感。 书中最后提到“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一句亲切的话语或一个宽恕的动作,会给需要它们的人带来多么大的影响”。沙卡正是得到了受害人教母和自身的真正的宽恕,才没有自暴自弃,成功完成了自我救赎。学会宽恕,用爱待人,才会使生活更美好。

  《沙卡的救赎》读后感(十):真正的转变来自自省|读《沙卡的救赎》

  推荐指数:★★★★

  原文来自简书http://www.jianshu.com/p/6b942b0ae85f

  一口气读完了《沙卡的救赎》,随着沙卡的故事在禁闭与自由之间穿梭,在沉沦与救赎之中反复,在现实与回忆之中徘徊。心随之跌宕起伏,时刻为沙卡的命运和选择捏一把汗,生怕他在这次的反思后再次回到老路。可偏偏每次刚刚看到隧道的一抹光亮时,心又被蒙了猪油,再次犯事儿重回起点。三番四次的折腾,直到真正的改变。

  这条救赎之路并不那么顺利。19年的铁窗生涯告诉我们什么?

  合上书,沉重过后又满怀希望。总是在曲折、狭窄、幽长的巷道里看见出口,可大门又闭上。失望、无望、绝望、眺望、渴望、希望,救赎的路走的艰难而漫长。还好,沙卡一路坚持,没有放弃自己。这要感谢导师、书、写作和老婆、情人、儿子和朋友,否则他也跟大部分人一样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想起《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电影,同样是高墙铁窗,不同的是这本书描写的是真实的人生。电影中有一句台词: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沙卡的希望是亲情和爱情。他从worst of the worst变为现在TED嘉宾就是靠着这些。

  记得某个西方哲人说过: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记得说这话的人当时也在监狱中,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这样)。选择随波逐流,还是摆脱困境,在乎一心。是自暴自弃,还是自律反省。

  柏拉图说过,unexamined life isn't worth living。说的轻松,这可不是一道容易做出的选择题。《乌合之众》介绍了群体和环境的力量,想要众人皆醉我独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因此,他左右晃荡,时好时坏,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了很久,什么情绪都经历过。还好,对于他是个happy ending。

  可进一步想,他只是这群人中幸运的一个,更多的人并不会如他般真正的转变(Transformation)。在TED的演讲中,沙卡提到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承认、道歉、补偿。我想很多人都止于第一步了,更不要说其他。而造成这种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者换个说法,如何定义自己是个大的课题。尤其是所处的环境不尽如意的时候,比如在惨无人道的“地下洞”。

  面对这些脆弱的人,我想应该从我们外部异样的眼光做起。就像沙卡演讲中提倡的,“我们犯的错误和罪行都不能定义我们余下的一生”,一起创造一个“所有人对自己的过去都没有敌意”的未来。

  希望这份美好尽快到来。

  【TED演讲】沙卡·桑戈尔:不要用你最糟糕的一面来定义你自己,永远都不要。_腾讯视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