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精选

2021-04-04 00:0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精选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是一本由[美] 鲍勃·迪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充气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一):作为诗

  鲍勃迪伦获诺奖是作品作为诗歌。我看了几首,还是挺好的,也有余韵可回味,也反映现实,可以说是不错的诗。但是又不能说是顶级的诗,真正的好诗在我眼里是艾米丽·迪金森所描述的:

  If I read a book and it makes my whole body so cold no fire ever can warm me, I know that is poetry. If I feel physically as if the top of my head were taken off, I know that is poetry.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二):经典语句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我们注视着前方,努力不使之偏向,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时光静寂流逝,永不复返。 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这是什么感觉?这是什么感觉?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完全没有人认识你,就像一块滚石。 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一座山峰要屹立多久,才能回归大海?芸芸众生还要挣扎多少岁月,才能终获自由?一个人要经曆几多回眸,才能做到眼前无物。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答案在风中飘扬。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三):昔日我曾苍老,如今才风华正茂

  《My Black Page》

  深红色的火舌舔舐我的双耳

  纵有重重陷阱我仍翻滚前行

  奋不顾身扑向燃烧着的前路

  只因有信念将我指引

  “我们很快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这样说着

  眉宇间意气风发

  啊,昔日我曾苍老

  如今才风华正茂

  那些残留的偏见总在脑中闪现

  “把所有憎恨的东西都撕碎!”

  我咆哮着

  ……

  我的人生像一条迷途的航船

  开始桀骜不驯,终究还是弯下身躯

  是的,感受着那些虚无的威胁,

  我总是斗志昂扬

  道德上的优越让我忘乎所以

  让我误以为

  我有着保护什么的责任

  不知为何,善与恶,

  我将它们区分得

  明白无误,泾渭分明

  啊,昔日我曾苍老

  如今才风华正茂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四):鲍勃·迪伦诗歌集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囊括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经典

  迪伦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

  他不是为了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斐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级,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战后铁器时代的游吟诗人,首次将歌词带入经典文学殿堂

  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尽管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惊奇,但要是你回望过去的5000年,你会发现诗人荷马和萨福。

  他们写下的充满诗意的篇章,其本意就是用来表演的,鲍勃·迪伦就是如此。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

  ▼百万张脸孔唱过的歌,撼动一个时代的灵魂之声

  那些在风中飘荡的,随暴雨而至的,在红色天空下的

  致纽约的,致青春的,致战争的,致爱人的

  那些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

  被百万面孔传唱的,被乔布斯熬夜解读过,让金斯堡失声痛哭的

  369首歌词,精心打磨,一书囊括。

  ▼华语诗界×乐界优秀译者,联袂呈献千面迪伦之歌

  西川 陈黎 张芬龄 奚密 李皖 冷霜 陈震 曹疏影

  马世芳 胡续冬 包慧怡 罗池 厄土 胡桑 周公度

  ▼创意设计,中英对照

  收录鲍勃·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生涯中31张经典专辑共369首作品

  中英对照,精注详注,兼顾英文歌词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

  创意包装,摇滚美学:外包装箱为六〇年代风格复古旅行箱,整箱含八册诗集;

  每分册为“薯片袋”式外包装+口袋本诗集,以“薯片袋”这一有着强烈美式风格的创意包装,

  我们试图打破快消品与经典读物的疆域,在消费主义的时代里横冲直撞,让人与诗歌重新相遇。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五):开薯片是个技术活

  读过几首鲍勃迪伦的诗,也听过他的歌,虽然不算十分喜欢,但也有八分。欣赏他的态度和姿态。

  包装用心,有点意思。但是太刁难强迫症患者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选材眼光独到,有一定的思想性,近年出了好些口碑不错的书。

  想了很久该怎么拆,开始的几本拆得有明显瑕疵,后面的几本拆得已经算是完美了,我尽力了。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六):不朽的诗作

  2016年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瑞典文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流传在中国的是他的音乐,其实他的歌词更值得细细品味,今天我们探讨这本鲍勃•迪伦诗歌集《红色天空下》,也是他在1986—1997年发行的音乐专辑的歌词。抛开音乐,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值得我们品读。

  首先鲍勃•迪伦的歌词涉及范围很广,《红色天空下》就收录5个专辑的歌词,并行完美的注解,其中《烂醉如泥》《妙境深处》是他陷入低谷的作品,多为翻唱和与人合集,《哦,仁慈》《红色天空下》《被遗忘的时光》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涉及了浓重宗教色彩,如《上帝知道》。充满对当时政局的讽刺,如《政治世界》“我们生活在政治世界里,所有事物都是她或他的,爬进框架内高喊着上帝之名,单你永远不确定这是怎么回事”表现统治者利用权杖愚弄人民,表现对当权者的嘲讽。也有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担心,如《红色天空下》中“让鸟儿唱,让鸟儿飞,一天月亮上的人回家了河流变得干涸。让鸟儿唱,让鸟儿飞,月亮上的人回家了河流变得干涸”“ 红色天空” 是《新约马太福音》对人类的警示,作者化用对人类未来的忧虑。《难以置信》“难以置信像一只铅气球,就连那曲调窦非常不可能,杀掉那牲畜喂养那蠢猪,喂肥骏马把战鼓备上马鞍,难以置信,那一天,终将来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审视,对于人性的认知。

  其次,鲍勃•迪伦的歌词风格多变,曲风多样。还有大量的歌谣,如《扭扭摆摆》《10000个男人》《2*2》《猫在井下》,“一个跟着一个,他们追随太阳。一个跟着一个,直到空无一人。二个跟着二个,飞向他们的爱人,二个跟着二个,进入雾蒙蒙的露水”“猫在井下,狼在上面看着,猫在井下,狼在上面看着,他毛蓬蓬的大尾巴满地拖”这些可爱的作品归功于他的女儿,这些童谣形式,孩子气十足的歌词是作者献给女儿的。《被遗忘的时光》是蓝调土壤中培育的精品,是他一次自我反省的旅程。其中《在午夜的月下》“我听见教堂的钟声在院里响起,我想知道它们未谁而鸣,我知道我不可能赢,但我的心不会认输……诚实坦率地过我的生活,即使皮肉从我脸上脱落。”,作者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阻挡前进。在《相思成疾》“只是六神无主,我愿付出全部,只为与你相依”中诗人得不到爱情内心的苦楚,他躲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独自忧伤,对爱情的渴望,对失去的懊悔。

  在这样的快餐时代,我们的心太浮躁,无法静下来品味这一首首经典不朽的诗作,出版社巧妙设计成薯片装。希望在你心灵之泉枯竭时能听一听鲍勃•迪伦的歌,品味他意味深长的歌词。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七):歌与舞之诗:谈鲍勃·迪伦的诗歌

  当我翻完鲍勃·迪伦的诗集时,竟是一种初读的错愕。如此直白、平庸的诗如何能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又如何能被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置于同叶芝、聂鲁达、米沃什等诗人的同等地位?我合上诗集,百思不得其解。我甚至想不起这么多诗里的任何一句,停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Blowin' In the Wind》的旋律。于是,我寻找做过标记的那些诗,一首一首地去听迪伦的演唱,我才发现,这些诗只有在迪伦的嗓音间,在他的表演中,才是完满的诗。木心曾评价过《红楼梦》里的诗词,他说到,“《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对于迪伦的诗,也似水草,只有放在迪伦的演绎中,才好看。

  我们似乎忘了,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被吟唱着的。在遥远的过去,所有的诗歌都被用来演唱或配乐吟诵,诗人被称为史诗吟诵者、民谣歌手和吟游诗人,“歌词”( lyrics )一词便出自“里拉琴”( lyre )。在西方有荷马,在中国,有《诗经》。它们都不是书写的诗,而是吟唱的诗。诗人既是写作者,也是歌唱者,更是表演者。直到莎士比亚时代,仍然如此,莎翁在笔耕不辍撰写作他的戏剧时,同时也组织着戏剧的演出。然而现代社会的急剧分裂,使得突然之间我们世界里多了许多书呆子气的诗歌,让人觉得贫血。他们只是坐在书桌前,用令人生畏的玄想来写作、装饰自己的诗歌。诗源于抒情与叙事,所以史诗和抒情诗在各民族诗歌中都发育最早。用诗来玄想,来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让诗的语言获得处理思想的能力,应该是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能做的事情。但这种“高等文明”的诗却总让人感到无趣和乏味,伟大的诗歌能将玄想演绎成令人舒心的诗,而平庸的诗人却只能用满纸的高深词汇糊弄和恶心读者。不幸的是,自现代诗诞生以来,却是平庸的诗人占绝大多数。迪伦自知自己不是那种伟大的能够把诗歌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诗人,于是他只写原始的、传统的诗,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诗,他把诗歌的技法统统打碎,让我们看到作为诗歌最本源的功能——叙事与吟唱。他在《编年史:第一卷》里便曾说,“毕加索把艺术的世界打碎开来给人看。他是革命性的。我想要像他那样。”

  我们不妨看看迪伦和那些处于诗歌界顶峰的诗人的不同之处吧。迪伦晚年写作了一首《月光》,其中有句,“夜色浓重又饱满 / 沿着河堤弥漫 / 那里的大雁都已经朝着乡间飞去 / 快来月光下独自和我相遇”。同样写月亮,我们看看波尔莱尔是如何写作的。他有一首《忏悔》,收录在其最有名的诗歌《恶之花》中,“我常常回想那轮迷人的月亮 / 那种寂静,那种慵倦 / 那种低语喃喃的可怕的衷肠 / 在心的忏悔室里边”。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仅仅在书中阅读,波德莱尔诗的回荡感和肌理感远胜迪伦的诗歌,但我们从迪伦诗中却读出了一种即将要释放出声音的力量,“快来月光下独自和我相遇”一句,不禁想让人大声喊出或唱出,然后立刻奔向月色下的河堤。但波德莱尔却的诗却完全不同,波德莱尔的诗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的慵懒,然后轻颤与摇晃,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勾连,然后蜿蜒上升,宛如那些灵蛇和灵猫一样的女子,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在迪伦的诗中,你能感到一种行动的活力,而在波德莱尔的诗中,虽然诗味更重,但感到的是慵懒。迪伦的诗是吟唱与演出的,书的记录束缚不住它,总想挣脱而出,和我们扭动的身体以及放声的歌喉融为一体。波德莱尔的诗则安心睡在书中,等待读者去阅读、欣赏、喜悦。

  米沃什的《礼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忍不住再次将它全部抄录下来,“如此幸福的一天 /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劳作 / 歌唱着的鸟儿正落在忍冬花上 / 在这世界上我不想占有任何东西 /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 不管我曾遭受过什么样的苦难,我都忘了 / 想到我曾是那同样的人并不使我难受 / 我身体上没感到疼 / 挺起身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在米沃什笔下,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晨,每一个意象都洋溢着敞亮和明快的色调。迪伦也有一首写美好清晨的诗——《崭新的清晨》,“你没感觉到太阳闪耀的光芒?/ 土拨鼠沿着乡间的溪流奔跑 / 这一定是我所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 只要活着,就很幸福 / 在蔚蓝的天空之下 / 在这崭新的清晨,崭新的清晨 / 在这和你一起的崭新的清晨”。如果说迪伦的宗教歌曲展现的是格雷尔·马库斯称之为“奇异的老美国”的那个美国。那里有传说故事和传奇历史的民间遗产,仿佛与《圣经》宗教的奇异维度连为一体。那这首诗则展现的是平静、和谐的美国乡村。这两首诗相似之处在于,所追求的都很简单,身心的自由与美丽的天气。迪伦甚至说“只要活着,就很幸福”,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艺术的开创者杜尚,杜尚在接受卡巴纳的访谈时曾说,“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因此,如果你愿意,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一个不露痕迹的作品,到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即使是题材和表达的内容如此相似,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迪伦和米沃什的不同之处。米沃什的体验是极为个人的,他的诗能让你感到身心的愉悦,能感受到我对于这个世界的希望,在他的诗里,只有你个人和他的诗。但在迪伦的诗里,你能从《崭新的清晨》里感到乡间生活的美好,是和伙伴相隔数里的挥手,是和情人并肩走在田埂上的美好。这种牧歌式的体验是米沃什诗歌里极为个人的幸福体验感所不同的。

  我们没有适应迪伦的诗,是因为我们离诗歌的传统太远了。最古老的诗是唱出来的,是表演出来的。我们对于诗的印象只有写在纸上,印在书里才叫诗。书写的诗在静态中阅读,能够改变的只有读者。一首诗产生以后,按罗兰·巴特所说,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者已死,与诗毫无关系。诗歌是悲是喜,是好是坏,只有读者能够评判。书写的诗的载体是书,但它却只能活在读者心里,而死在书中。也正是如此,书写的诗往往极为用力,细致雕刻,努力让自己隽永。创造的机会只有这一次,创造完成也就失去了再更新的机会。所以诗人竭尽全力去使诗歌完美,留于书写之下。但表演的诗不同,它是活着的,不断被演绎的,除了读者,它在完成之后,还能无限地被创作者改写乃至推翻。这是迪伦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演出性而非书写性的。迪伦说:“一旦一首歌有了构架,就可以用无穷的方式来做它。这使我现在的现场演出保持纯粹。”对迪伦来说,最关键的事情似乎是表明他的歌曲不是固定死的博物馆作品。录音室里的那个初始过程从来就让他不舒服,他总是认为歌曲的专辑版本只不过是某一天碰巧捕捉到的东西。 诗的表现的不可确定性是作为表演的诗最大的魅力。迪伦总是明确说,他认为他的歌是有呼吸的活物,有机会持续地重新进入和探索自己的作品是最让他兴奋的事情。他在1989年说:“现场演出时,总是有新东西可以发现。也许是同一首歌,但在那首歌里面你找到不同的事情去做,是你昨天没想到的。那取决于你的大脑和手是怎么连接的,你的心智和你的嘴是怎么连接的。”

  迪伦的诗是表演的而不是书写的,他的诗里有着呼之欲出的声音感和行动感,以及一种牧歌式的情感与史诗般的叙事感。捧着迪伦的诗集读上一天,不如拿起CD听上一分钟。他的诗活在声音里,而不是书里。他将一种升华的形式回馈给诗歌语言,这种形式自浪漫主义时代就消失了。不是为了歌唱永恒,而是为了讲述围绕于我们身边的事物,就好像德尔菲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附录:本文中所引诗的翻译

  1.《月光》,鲍勃·迪伦,罗池译

  2.《忏悔》,夏尔·波德莱尔,郭宏安译

  3.《礼物》,米沃什,沈睿译

  4.《崭新的清晨》,鲍勃·迪伦,胡桑译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八):转载一下个人写给文汇报的书评

  2017年5月24日,属于鲍勃·迪伦,这个美国民谣和摇滚巨擘、这个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76周岁生日的一天。

  在北京,两位诗人,臧棣和胡续冬走进象征现代城市消费文化的便利店,撕开一个薯片包装的袋子,袋子中包的不是薯条,而是鲍勃迪伦的诗歌集,这一刻精神的薯条取代了物质的薯条,就这样堪称今年华语文艺出版界最重磅的著作《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正式发行。

  这是鲍勃·迪伦最重量级别的出版物

  对于鲍勃·迪伦,过去数十年中,在中文媒体的曝光率加起来似乎都不如去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次受到的关注度高。鲍勃·迪伦拿到诺贝尔奖,对于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迪伦本人都是惊讶大于喜悦,而之后则是出版商和文学界的尴尬,对于出版社来说,除了个人传记和《狼蛛》,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迪伦并没有公开出版过什么诗集或者小说集,之外他为人所知的纸质出版物应该就是他的歌词集。而对于文学界,仅靠这些作品,这个年过古稀的音乐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一个黑色幽默?

  毫无疑问,歌词集某种程度恰恰成了迪伦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最具说服力的个人著作。巨大的争议在于靠歌曲或者更近一步靠歌词写作拿到诺奖的合理性。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显然,文学的定义在这里被拓展或者展示了其开放的一面,而诗与歌的分裂则在此处愈合,重新回归到它的根源,回溯到荷马维吉尔的时代,回溯到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时代,回溯到传统民谣的脉络,黑人乡村布鲁斯和白人民谣乡村乐交织的伟大传统之中。而对于智慧而略带狡黠的迪伦,回归到伟大的传统中,不只是简单地重复,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他又能从中跳出来,将这一切转换为自己的东西;他大多数时间都能为自己的歌词配上最合适的旋律,加上他辨识力极高的嗓音,然后音乐的魔力彰显,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日前,鲍勃迪伦向诺奖委员会提交了获奖致辞音频。在这段27分钟的音频中,迪伦以自己的方式来阐述歌曲与文学的关系,在最后迪伦说歌与文学不同,应该是被唱出来而不是被阅读。诚然他说出了自己的真相,却不是事情全部的真相。迪伦以创作者的身份评价音乐却以读者的身份评价文学,他讲的东西固然有道理,但是逻辑上陷入了自我循环的怪圈。在演讲的中间,迪伦大篇幅的提及到三本文学巨著,《白鲸记》、《西线无战事》和《奥德赛》来说明自己虽然写的是歌词,但是这些著作中看待生活的方式、对人性的理解和度量世界的尺度也一并深刻影响他写作歌词。

  同样,对于乐迷乃至文学爱好者,聆听迪伦固然重要,但是迪伦依旧是值得去阅读的,如同艾伦金斯堡所言,抛开音乐,迪伦的歌词本身依旧是一流的作品。作为一个创作五十余载的音乐人,歌词触及范围之广、之多样性遍观乐坛,仍无出其右者。透过这些歌词,作为歌者和诗人的迪伦说出来他想说的,作为聆听者和阅读者的我们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这就足够了!

  弥补空白,架起一座沟通迪伦与聆听者的文学之桥

  显然,迪伦的歌词集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广大国内的乐迷乃至部分文学爱好者,如果有一天可以将鲍勃迪伦的歌词集引进,并予以翻译,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将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而如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发行《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这无疑是今年国内文学类出版业的里程碑事件,尘埃落定,鲍勃迪伦最在乎的“著作”彻底有了中文译本。

  据我所知,国内关于迪伦的研究多半还是出于兴趣,偏个人性质的;关于迪伦的研究,一是关于他的相关著作包括别人写的传记和分析文字;二是他的歌词集,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广大华语音乐圈乐迷,理解迪伦的歌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如今这部《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汉译本的问世,显然弥补了这项翻译空白的同时,让我们有进一步的条件去深入了解下这位流行音乐创作史上最伟大的民谣巨人与无论外在如何千变万化,皮囊里终究是一副老派幽邃美国深处的吟游诗人。

  “这些歌是我的字典,我相信它们”,相比多数关于迪伦的传记和迪伦本人写的回忆录,我倒相信通过这部“字典”来理解迪伦会更有妙处。大多数流于表面事实记录或者自以为是的评论未必有作品本身更忠实于迪伦的真实想法。尽管迪伦本人一边言不由衷地反对将歌词与他本人生活相对比,一方面又说“我希望你们当中一些人,可以在歌中听出创作者写下这些歌词的本意”。对于音乐人身份的迪伦,他是希望自己更多被聆听而不是被研究;更多被感知而不是被分析。现实中的他与艺术创作中的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透过每一面,都可以映照出一个真实的迪伦,而这个真实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这些歌词则是完美展示艺术创作中的他的形象,他的思维方式、他的灵感或是才华枯竭的时刻一股脑儿地展露在其中,他想告诉世界,告诉那些他的疯狂粉丝们,他是一个人,他只是说出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而已,远不是什么神。歌者和诗人从众人供奉的神殿走下,来到大地上行走,这不是堕落而是一次属于远古的复生,这才是最根源的吟游诗人传统。

  迄今为止,最恰如其分的翻译

  这是一部迪伦歌词翻译,所以关于翻译水平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迪伦的歌词翻译,这些年来网上陆陆续续也有很多乐迷自发进行,但是热爱归热爱,由于自身水平局限加上缺少交流,水平良莠不齐,虽偶有不错的翻译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不排除大部分翻译甚至连准确性都值得商榷。这一次,出版社堪称集结了一份王牌翻译者名单,里面既有西川、周公度这些诗人,也有马世芳、李皖这些乐评人,当然还有国内乐迷比较熟悉的摇滚乐传记翻译好手陈震。这份名单,足够豪华,但是依旧面临着很大挑战。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社可以做到的最恰如其分的翻译。

  首先就是歌词与诗的翻译区别。虽然迪伦可以称为诗人,但是他本质还是在写作歌词,里面很多考虑出于音乐和演唱上的考量,会有很多文字部分需要折中,甚至不乏出现像《Blonde On Blonde》中大篇幅光怪陆离、超现实主义意象爆炸的专辑,这些意象本身不见得如同超现实主义诗歌一样有着具体指代,但是这次翻译基本上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就我所了解加上对《Blonde On Blonde》这个译本的对照,在兼顾准确的前提下,没几个人能比知名音乐传播人马世芳,这个一度网络头像都是这张唱片的男人译的更好了。

  其次是如何沟通英语与汉语差异引起的理解壁垒。按理说,这是译者必须精通的一门手艺,但是翻译迪伦歌词显然和翻译其他文学名著不一样,对于迪伦这样一个自称民谣语言是他的词藻,经常引经据典的创作者,一个好的诗人或者一个好的翻译者在翻译他上面也未必占得了多少便宜。这次的译者是颇为费了一番力气,据我所知,参与翻译的知名摇滚乐书籍译者陈震,尽管本身已经是非常资深的迪伦乐迷和具备很深厚的英语功底,但为了更好地理解迪伦的原意,还是与美国诗人和翻译家顾爱玲(Eleanor Goodman)女士通了上百封邮件交流讨论,以期能精确地理解迪伦诗词中的意涵,从而确保译本的质量。。

  最后是关于注释的问题。毫无疑问,对于迪伦,无论是60年代中期天马行空式的写作还是中期皈依基督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亦或是晚年那些美国根源音乐大熔炉式的创作作品,一个非常详尽的注释是有必要的。这套书的定位之一是便携阅读,因此只给了很必要的一部分注释。兼顾详备与精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幸好是,获悉出版社有意于年底或是之后出版一部详尽版迪伦歌词本,那很有可能是比原版迪伦歌词集还要厚重的一部天书,当然这样更方便读者去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八段Dylan,纵横五十余载的行者无疆

  这部迪伦诗歌集总共收录了从1961年处子秀《Bob Dylan》到2012年的《Tempest》(最后一张原创专辑)透过这将近400首歌词,你可以洞晓这位智者50余年来的内在变化和对外在变迁的观察。鲍勃·迪伦,行走在美利坚国土上的奥赛德,他五十余载创作生涯,恰似他日前在诺奖致辞中提到的奥德赛一般,他出发、游荡、冒险再到返途,地理和精神的双重轮回。遥想从明尼苏达小城出发的他,一路前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足迹遍布美国乃至大半个地球,他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放逐,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巡演和感受;他的自我挣扎与自我突破以及对现实入木三分的犀利观察,一道席卷着老美国最根源的音乐精华,这其中夹杂着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生活的种种焦灼,最终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定格自我,为美国这片土地书写了那一个“看不见的国度”,人们陌生而熟悉的国度在迪伦的这些歌词中浮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这套迪伦歌词集,分为八部,当然从企划角度只是按照篇幅占有量来划分为八段,但是对于不能一口气吞下迪伦这本天书的我们,分成八段来细细消化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八部书的标题从《暴雨将至》到《爱与偷》,而实则是从青涩时代初到纽约到声名鹊起后,有意无意充当时代抗议民谣发言人,再到撕破外人强加标签,吐露自我心声之后,给插上电,革了老左派民谣的命,步入摇滚乐时代,而后他从摇滚商业中再度逃离,回归到乡村乐和各种根源音乐的大熔炉,在伍德斯托克的地下室成为神秘音乐的“炼金师”;此后的迪伦继续前行,他没有放弃对外在的观察,但是他的视角进一步转向内侧,《行星波》、《轨道上的血》、《渴望》中的那些歌中,有他享受家庭生活的喜悦,也有家庭破裂之后他滴血的心,而这些歌曲成了迪伦罕见袒露自我的杰作;再之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皈依基督的迪伦某种程度更进一步抛弃了他那些追随者,进入自我体验的夹杂焦灼与奇妙的旅程,这其中的三张专辑堪称费解,收到的反响也褒贬不一,但是这恰恰也成了迪伦最不为人知的一段旅程,如今我们有了机会,去面对这些含着大量圣经典故的歌词曲体验那段岁月;之后,对于迪伦来说,他不笃信上帝也不笃信魔鬼,他的宗教热潮注定要退热,他终究还是要拥抱这个世界,从《异教徒》开始他再一次回归,这段回归之旅的表面伴随着无数看起来的低潮期,但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坚韧在最低潮处爆发,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作,甚至会在专辑中翻唱大部分曲子。这段回归之旅到《哦,仁慈》中,迪伦再一次抓到创作的正确方向,他的灵感随着年龄增长在丧失,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岁月的沉淀与积累,这种积累在《被遗忘的时光》中得到爆发,迪伦得以因此树立起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高峰,之后的《爱与偷》、《摩登时代》、《暴风雨》这些专辑,没有了兰波式的超现实主义意象的迪伦,回归到荷马和莎士比亚们的创作方式,回归到美国老派乡村乐民谣、布鲁斯等各种根源音乐的熔炉中去将当年地下室录音的炼金术革命进行到底!

  这是这部诗歌集给我的印象,这是迪伦五十余载的行者无疆。对于迪伦,越是想用有限的词语去评价他,越是用诸如抗议歌手之类的标签去束缚他,评论者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的愚蠢。我们要做的最好就是去聆听,去感知,这样是最简单而最明智的做法。

  最后,以这套书最后一首曲子结尾,《前进吧,约翰》,这几乎是鲍勃迪伦最后一首原创作品,如同译者陈震指出,在1960年代刚出道的迪伦翻唱过同名的传统民谣,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可能既是向约翰·列侬致以敬意的同时,也是迪伦为自己打气。五十余载,这颗一直滚动的石头还在继续前进,这个自况英文歌词创作界的莎士比亚,他的每一次前行,都在拓展英文歌词写作的疆域,在为后来者树立高标的同时也书写着这个国度的不朽传奇。

  那么我想是时候了,让我们一道举杯,共享这套《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的饕餮盛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鲍勃·迪伦诗歌集 (1961-2012)》读后感(九):编辑手记:把鲍勃·迪伦装进薯片袋需要几步?

  1. 一次僭越,一场冒险

  一袋薯片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

  沙发?街头?派对?电影院?散学后的操场边,无所事事的少年撕开薯片袋,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疲倦的夜归人撕开薯片袋;长途旅行中,饥肠辘辘的异乡者撕开薯片袋。它是年轻的,快速的,清脆的,直接的,这世上每一分钟可能都有一个年轻人正在撕开薯片袋——而这,大概正是我们所最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们希望这一袋薯片诗集年轻、快速、清脆、直接地抵达每个人手中,我们希望它无处不在,我们希望它消弭界限,我们希望它像快消品——像一袋薯片——一样所向披靡。

  后来呢,薯片诗集达成它的冒险,去到它要去的地方了吗?5月15日,鲍勃·迪伦薯片诗集在我们的合作推广平台新世相独家预售,开售首日即卖出三千多套,按每套八袋(八册)计,即为两万四千多册的惊人销售数据。跟《鲍勃·迪伦诗歌集》这个正经书名相比,读者们似乎更喜欢叫它“薯片诗集”,一边下单一边留言:里面到底有没有薯片?/舍不得撕开薯片袋怎么办?

  我们赢了吗?不知道。轻言胜利还为时过早,挺住才意味一切。我们遭受质疑了吗?那简直是必然的吧。说真的,我私心里希望它来得更猛烈一点,不裹挟风雷,何谈新气象?毕竟我们自己也早早预设过所有可能发生的批评,比如过度包装,比如不够严肃,比如消费经典——尤其消费的还是鲍勃·迪伦,这个传奇的、强烈的、难以定义的名字啊。那为什么还要冒险,为什么逾越界限,为什么就是不肯老老实实、中规中矩去做一本至少不会挨骂的书?

  不如还是听迪伦唱歌吧,1962年的少年迪伦啊,在他第一张专辑里唱道,“我想做的最后一件事是 / 说我也曾走过艰苦旅途”——这岂止一场战斗,这岂止一次旅途。

  鲍勃·迪伦能翻译成中文吗

  如何以书的形式呈现出鲍勃·迪伦之歌?尤其是,在他凭歌词创作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如何才能让他的粉丝感到满意,同时让更多人对鲍勃·迪伦感兴趣,进而与他的作品发生切切实实的关系?那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回想起那个诺奖揭晓后紧张如巷战的版权争夺之夜,总难免怀着一种幸存者的心有余悸。那时我们是坐在风暴眼里的人,满怀懵懂与期待,我们像战士一样鸣枪,以胜出者的喜悦碰响酒杯,却对即将进入的狂欢与冒险之途一无所知。后来呢,我们是爬山的人,左右支拙,四面受困,如果把所有困难都在面前一字排开,我们眼前就是那白象似的群山啊。

  第一个最难攻克的难题就是,鲍勃·迪伦能翻译成中文吗?这听起来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的歌词中所运用的大量美国俚语、文化意象、民间故事与圣经典故,布鲁斯之魂和神秘主义幻影,使得翻译他的歌词首先必须找到那条返回历史与文化现场的追溯之路,必须具备打通两种语言、两个时代的千钧之力——更不用说那些歌词所独具的美妙韵律,当它们化入另一种语言与文化之时,将如何赋予它们新的形式。

  在某次采访中,有人问迪伦,“在你写过的所有歌里,你最喜欢哪一首?”迪伦的回答是:“没有最喜欢,不会有一首歌是能让我对其他所有歌视而不见的。”因此,如何忠诚地遵循迪伦的创作理念与历史流变,尽最大努力为中文世界的读者呈现出一个最完整也最权威的鲍勃·迪伦诗歌集,进而接受来自粉丝们最严苛目光审视,成了最让我们头疼的事。

  尤其是,在时间还如此有限的情况下。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既成了出版机遇,也成了严峻考验,而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里,热点每天都在快速诞生又快速消逝。

  最早的时候,我们尝试过请一位专业译者担此大任。但很快,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之前显得太单薄,也太艰难。我们迅速改变了翻译策略,在合作出品方飞地的组织与协助下,迅速敲定了一批华语诗歌界及乐评界优秀译者,从西川、奚密、陈黎、李皖、马世芳、胡续冬,再到冷霜、包慧怡、陈震、罗池、厄土、曹疏影、胡桑、周公度……说服每个译者的过程都像攻坚战,而整个翻译过程就像是从每位各有正职的译者手里如狼似虎地抢时间。

  而十几位不同的译者,首先意味着十几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文稿体例需要糅合与统一。意味着十几份不同的译稿需要反复确认来回沟通,意味着有十几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各自的坚持。有的译者喜作详注,有的译者经常消失,有的译者连改动一个标点都必须先行沟通。每个参与项目的编辑都逼成了迪伦通,左手《圣经》,右手《迪伦百科全书》,详查资料,推敲韵脚,为了统一注释体例讨论数个夜晚。为了说服译者修改一处译稿字眼,经常需要遍翻数十页英文资料,有时甚至需要对照法文版、德文版的译法。

  如今,我们呈现的是最好的译本吗?我不知道。我只希望这是一个对得起“中英对照”版的译本,是一个敢于让读者边读译文边对原文的译本,也是一个呈献给千面迪伦之歌的版本——它兼顾多种语调又各有千秋,兼顾众多译者的精彩,又在编辑们的编校努力之下呈现出内在统一与平衡,兼顾英文歌词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又添加了大量以中文读者阅读习惯为出发点的精注详注,深入探索诗歌、信仰与时代之间的隐喻与密语,解读迪伦之谜,重返摇滚现场。

  2. 从不可承受之重,到口袋诗集之轻

  拿下版权时的极度兴奋,和拿到原版样书时的倒吸一口冷气,可能就注定了我们整个做书过程的戏剧化。

  其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厚达688页,重达2公斤,宽达20公分的英文原版书。如果我们要做成中英对照本,它的体量还将翻倍。它将巨大厚重得只能高高地摆在书架上,成为华丽庄重、却让人没有欲望翻开的硕大纪念碑。不,那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怎么让它变得轻松好读,变成一本让人愿意去亲近,去阅读,能随时拿在手里翻阅的书,变得让迪伦粉丝之外的普通读者都愿意去了解和接受的书?

  最重要的是,这部书,它的真正本质是歌词,是轻盈的,音乐性的,是长着翅膀、飘荡在风中的,我们要把它装进怎样的书里才是最适合的?才足够有趣,才不受拘束,才回归它能够四方传唱的本质,让百万面孔唱过的歌,变成百万面孔都能去读的书?

  于是,我们尝试了市面上所有常见的开本尺寸,我们尝试着把它分成两册,三册,但不管怎么反复试验再重来,它的规模都依然太巨大了。我们在传统出版思路中反复兜圈,不得其解。直到联邦走马的恶鸟加入了我们的战队,这个困局才突然变得有趣起来。

  有趣太重要了,不是么?

  恶鸟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分册,就不能只分成两三册。作为一部歌词集,它本来依托的就是以专辑为单位的划分,合理拆分并不会影响它的阅读体验。不如索性拆它个十册八册,让它回归到短小精悍的规格,让它像一张唱片一样方便携带,像一本战斗手册一样可以任何摩挲。让它不再安于书架,而是可以揣进夹克,塞入口袋,装进手包,让它可以出现在街头,地铁,出现在每一个想要随时随地阅读它的人手中。

  最重要的是,对于不熟悉迪伦的那部分读者,它将不再设置障碍与门槛。它不要求你买下一本大部头,而是给了你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是更轻松、简单的选择。像是同时拥有了数个入口,你可以随意进入,你的旅途可长可短。但只要你肯进入,你就已经在路上了,你就已然置身这段时光,就可以读诗,歌唱,战斗,它将是你行走在这残酷世间中一份摇滚范儿的诗意武装与生存指南。

  3. 把鲍勃·迪伦装进薯片袋里需要几步

  为什么是薯片袋?

  因为我们贪心啊。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因为我们期待过,它能从书店走向街头,从小众走向人群。我们希望它打动更多的人,进入之前从未进入过的更多领域,我们贪心地希望,一部诗集能像一张唱片一样畅销和受欢迎——正如迪伦和他的歌一样,既经典又反正典,既畅销又反流行,从未被定义,一直在反叛。所以我们就得学会伪装。

  我们得伪装成……食品。恶鸟说道,露出狡黠的笑容。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征程是便利店和贩售机啊。当一本诗集真正出现在地铁、便利店、自动贩售机,延伸进每一个活生生的场景中……当一个等地铁的上班族,投入硬币即可从贩售机里购买一袋薯片诗集;当一个深夜失眠者,到楼下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买一瓶啤酒配一袋诗集,那正是我们所梦想的时刻啊,那将是诗歌全面回归生活的历史时刻,也即是人与诗重新相遇的闪光时刻。

  那么,在众多食品包装里,为什么我们偏偏选择了薯片袋呢?毕竟……饼干盒太小,饮料瓶太窄,罐头的话,恐怕得配上人手一册开罐器……易拉罐?唔,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它再薄一点,薄到可以卷起来又不影响阅读的话。

  而一个创意点的背后,有一万个难点等着解决。你见过谁把薯片以外的东西装进薯片袋么?它怎么分装,如何充气,又如何安全运输?是的我们做了一本史上没有过的书,约等于给自己找了一堆史上没人面对过的难题。

  首先是开本和尺寸。要把一本书装在一个充满气的袋子里,它就首先得是轻的,小的,它的重量必不能破坏整体袋子的呈现。我们在日式口袋本与经典诗集开本之间反复尝试与修改,最终找到了这个最舒服的口袋诗集开本。成品尺寸为108×175,既可容纳下迪伦独有的长句,又足够精巧轻盈。护封软精装+进口轻型纸的装帧方式,使得它轻盈可随身携带,柔软可任意卷折,它真正实现了我们所期待的不安于室,从书架上下来,到真正的阅读场景中去。

  然后是分册。这部诗歌集收录的是迪伦亲自精选后的曲目,所以各专辑所含曲目数量不一,最多的有二十九首,最少的只有两首。而我们的分册方案既要保证年代延续性,又要保证每张专辑完整,还要让每个分册厚薄相当。尤其,如何在译稿尚未完结的情况下确认好分册方案?幸好不论译成什么语种,诗歌的行数总是相当的,而我们还真就用了最笨也最牢靠的办法,一页页去数、去算。

  相比起来,确定薯片袋子的尺寸可就轻松多了。那段时间里,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牌子、各种规格的薯片。一边吃薯片,一边研究袋子、比划尺寸,成了战时少有的惬意时光。以至于我现在还留下了个后遗症:进一家便利店,先把所有薯片都摸上一遍。

  至于充气这个难题,则是整个出版印制科都陪着我们一起发愁。做书还得充气,怎么充?没听说过啊!最早的时候,我们尝试过往袋子里塞各类填充物,碎纸屑,减震泡沫,空气填充包。出来的效果却跟想象相差甚远。最后是负责印薯片袋的厂家支的招,买回了一台充气封口机,手动封。

  第一个充好气封好口的成品摆在面前的时候,有点像做梦。整个编辑组沉默着传看它,捏一捏,掂一掂,这一个小小、可能微不足道的里程碑。我们在为鲍勃·迪伦寻找着他的中国读者,也在寻找着一首歌、一本书和一种诗意真正打动人、进入生活的那个角度,我们甚至为此造了一个薯片袋去装载它。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令他的创作从此进入经典文学殿堂,我们却做了一次去经典化的尝试。我们的这种努力他会喜欢吗,我不知道。但鲍勃·迪伦又如何能被简单定义,这个僭越者、反叛之王、蓝眼睛的老水手、终身上路的流浪者啊,与他同行,大概就意味着不断迎战未知和跨越边界,意味着抛弃一切陈规与桎梏。如他自己所说,“一首歌就像一场梦,你试着想让梦想成真,它们就像是你不得不涉足的异乡。……而当你跃入这个未知的世界,对它有一种本能的理解——你就自由了。”

  4. 永远突破界限的旅人啊,马上出发吧

  除了诗与歌,我们找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旅人。

  从1988年起,鲍勃· 迪伦开始了全世界巡演“永不结束之旅”(Never Ending Tour),平均每年一百场,迄今为止已在世界各地演出了两千三百多场。无处不可歌唱,无时不可出发,这位老少年将急转的动荡世界融入自身的诗意洪流,吹响口琴如同吹响上路的号角。

  所以,我们复刻了这样一个六〇年代复古旅行箱,由联邦走马创意设计,红色摇滚,黑道美学,一箱正好正可收纳全套八袋诗集。我们甚至为此订做了一个小小的口琴。迷你的黑色琴上,镌刻着鲍勃·迪伦的名字与英文书名,至于背面,则刻上了那句Blowin' in the wind。正是从这里开始,迪伦真正成为了迪伦,也是从这里开始,关于旅行与诗歌的那些答案,随口琴声一起,在风中飘荡。

  至于走进便利店和贩售机的梦想,还真不是说说而已。在新世相的策划与协助下,我们真的把薯片诗集的新书发布“首撕会”开进了便利店里。没有贩售机?我们就自己造一台。在联邦走马设计,恶鸟监制下,一台摩登风格的复古铁柜成了薯片诗集的专属“贩售机”。它的灵感来自于六〇年代铸铁小酒柜,顶部有灯带组成的鲍勃迪伦手写签名,插电后可以一闪一闪的亮起来。如果此时又恰有音乐响起,你难道不想跳一支舞?

  附录:薯片诗集食用说明书

  薯片袋诗集口味大赏:黄色,民谣孜然味;银灰,迷幻椒盐味;蓝色,蓝调烧烤味;橙色,摇滚番茄味;绿色,爵士青瓜味;紫色,午夜波本酒味;红色,麻辣嬉皮士味;棕色,电音焦糖味

  配料:鲍勃·迪伦、诗歌、摇滚、民谣传统、诺贝尔文学奖、圣经、六〇年代、格林威治

  原产国:美国

  加工类型:

  15位华语诗界×乐界优秀译者联袂迻译

  精校详注,重返摇滚诗歌现场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度巨献

  食用方法:

  开封后请尽快食用,适用于书房、户外、旅行、宅家、派对分享、私人独享等多种场景。可读可唱,配合音乐、啤酒或美式咖啡食用则风味更佳,扫描包装袋/书籍后勒口二维码,即可收听本书所含曲目。

  微博晒单,赢取鲍勃迪伦签名版口琴:

  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15日期间,购买全套《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全八册)的消费者,至新民说官方微博@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 ,搜索带有#鲍勃·迪伦签名口琴#标签的特定抽奖微博,转发并晒出《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全八册)购买订单截图/地面店购物小票,将有机会获赠德国和莱HOHNER鲍勃·迪伦签名款口琴。

  从2017年6月15日至2017年12月15日,每月15号我们都会进行一次微博晒单抽奖,每轮抽出一名中奖读者。每月转发晒单的截止时间为当月15号24:00前,抽奖活动经由第三方公信平台@微博抽奖平台 监督进行。

  净含量:

  8卷本

  396首歌

  31张专辑

  51年创作经典

  贮存方式:常温保存,注意防水,不惧阳光。

  生产日期:2017年5月

  赏味期限:无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