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锦集

2021-04-05 01:4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锦集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是一本由[日] 西嶋定生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6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一):勘误数则

  错别字多已经是甲骨文从书的老毛病了,花三天时间粗略看完《秦汉帝国》,发现的错误也不少(杠精的职业修养),既有豆友珠玉在前,就在这里做个补充吧。

  194页第三段 “马邑的一位富豪聂壹向王恢献出的诱敌之计”,“王快”当作“王恢”,时汉之大行令也;

  239页第四段 “在不出产铁的地方,则设置名为‘小铁匠’的机构”,覆案《史》《汉》“小铁匠”当作“小铁官”;

  250页第一段 “原本设置在上林苑中职掌铸钱的上林三官,即均输、钟官、辩铜”,“辩铜”当作“辨铜”,字误。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二):伟大的汉宣帝

  很多人只知道汉武帝刘彻。却不知汉宣帝。对外,汉武帝只能说是大伤匈奴。而汉宣帝,这个在中国史料上记载甚少低调的皇帝却正式的把西域并入中国汉朝的版图。而且正式的打败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汉宣帝时期,引用陈汤的名言:凡日月所照支持,皆为汉土。可见当时汉朝军事名族自豪感是到了极点。而汉宣帝也把屯田,养民做到了极致。是汉朝的最鼎盛的时期。 但是为什么这么低调呢。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宣帝其实是个外儒内法的实干家。他的很多策略不被儒家认同。所以后期在儒家占主导的中国评价这位皇帝并不是那么优秀。 不过现在汉宣帝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伟大的帝君。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三):短评:大家手笔,迟到的翻译

  相当精彩的秦汉史通俗读物,不愧大家手笔。为此专门读了好几种跟秦汉史有关的著作,写了一篇读后感。个人感觉本书对二十等爵制的分析、对儒学变成国教的考察,让人拍案,颇受启发。把秦汉史放在东亚世界来观察,是日本学者研治中国史的本国立场的体现,也是东洋史的一大特色。对大陆读者来说,这本书翻译得太迟了,现在也只能用later better than never来自我安慰了。

  出于精益求精,提两个意见供出版方考虑:1.排版似乎还可优化,图片效果差强人意,如有办法解决,应改进;2.参考书目部分错误稍多(作者对参考书目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劳榦(误作劳干)、孙毓棠(误作孙毓堂)、徐苹芳(误作徐萍芳)等。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四):东亚史中的秦汉帝国

  作者着重将秦汉帝国这一时代放在世界史中来考察,叙述其对于中国史,世界史还有日本史的重要意义。其一,帝制的建立及儒学的国教化,“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其二,由于当时中国与欧洲之间还没建立联系,但开创了中亚通道,与周边朝鲜,越南等地区有密切联系。所以,秦汉帝国在世界史的意义,更多等同于在东亚世界中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由于秦汉帝国的发展,东亚世界的雏形被孕育出来。”其三,对于日本史而言,“使日本由未开化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同时还为日本加入东亚世界这一完整独立的政治文明世界创造了契机。” 甲骨文丛书有几本日本学者写的书,评分似乎都不太高,可能跟其都写得“浅”有关,但作为普及性著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至少比一些国内学者写的书还通俗易懂得多。比如这本《秦汉帝国》。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五):中国确立,就在秦汉

  近年来,对欧洲史的兴趣大增,中国史尤其是古代史看得很少,尤其是汉代,仿佛是一个不那么精彩的朝代而被忽略。然而日本人西嶋定生先生的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 认识。其实,中国的版图、势力范围、政治制度、文字、大部分风俗、宗教,思维来源于春秋战国秦,但真正确立,就是在汉代,之所以我们叫汉族,而不叫秦族、唐族,主要原因在此吧。秦汉时期确立了各种帝国的礼仪,与匈奴、西域、新罗、交趾的关系,民族命运自2000年交织至今。当年种下的树种,现在还在产果。王莽那段,元后的命运也令人唏嘘,为王氏带来兴盛的关键人物却在最后关头成为旧王朝的守护人,历史的吊诡,无法评论。王莽本人像是集中了袁世凯和王安石两个人物的悲剧性,貌似他是个超越时代的出现,可惜现在只是一个篡位者的笑话。

  虽然史料大部分来自于史记、汉书等传统经典,但西嶋定生还是做了大量的考证,比某些国内史家照搬史书强。(蒙恬、扶苏的死因的辨析与我自己的分析竟然相似,让我窃喜)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六):颇有可观

  

这本书是大师研究史记的成果之一,但到了这本书作为讲谈社中国史第2本出版了以后,他仍然觉得诚惶诚恐。

谈统一国家的帝国构造,还有文化的基本形态,儒学国教化如何形成的?在那个讲究出身论的世界里,是什么样的人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不过这本书的插图确实特别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从老的日本书扫描进来的。

285页谈到霍氏执政20年,并且汉武帝托孤给三公。此时理想的宰相就是能够调和阴阳,而不是一味掌控人事。但是这是因为霍光的集权,导致上官杰,桑弘羊,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联合起来进行谋反,导致了权力的失衡。

这本书是结合了微观和宏观的通俗历史写作,我认为是很成功的,有一种传统性,但是又有新材料的刺激。这也奠定了讲谈社20年前第2套中国通史的基础。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七):封面好看还要找甲骨文

  在刚刚收到3本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甲骨文图书后第四本《秦汉帝国》也在昨日到手,封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华丽大气,多种色彩糅合到一起仿若彩虹一般,与以往我是2-3种色彩的封面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俗话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现在上班各种加班每天晚上回家后累的躺在床上都不想动。再加上回家后刷微博上知乎逛豆瓣看b站的时间一占看书的时间更是所剩无几,虽说有自我反省但手机瘾总是屡犯不止。不过就连胡适也戒不了打麻将的瘾吾等凡人在意志力上的强韧程度自然不能高估了。 在买完这本《秦汉帝国》后甲骨文图书还有一大堆书要出再加上最近刚刚推出的九色鹿系列突然感觉自己的钱包估计再也鼓不起来了。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八):低调伟大的帝皇:汉宣帝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木棉道(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585675/ 很多人只知道汉武帝刘彻。却不知汉宣帝。对外,汉武帝只能说是大伤匈奴。而汉宣帝,这个在中国史料上记载甚少低调的皇帝却正式的把西域并入中国汉朝的版图。而且正式的打败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汉宣帝时期,引用陈汤的名言:凡日月所照支持,皆为汉土。可见当时汉朝军事名族自豪感是到了极点。而汉宣帝也把屯田,养民做到了极致。是汉朝的最鼎盛的时期。 但是为什么这么低调呢。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宣帝其实是个外儒内法的实干家。他的很多策略不被儒家认同。所以后期在儒家占主导的中国评价这位皇帝并不是那么优秀。 不过现在汉宣帝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伟大的帝君。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九):秦汉

  我本来不想拿这本书的,死厚死厚,结果就悲剧了。所有的内容都照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作者把文言翻译成日文,我们又翻译成中文出版,73年写的书17年居然又出版了,教科书级别的。我感觉被浪费了两个小时。

  秦统一之势说起来从商鞅开始,孝公死后,商鞅就完蛋了,变法出现了反复,直到昭襄王又开始扩张,武安君白起打的韩魏赵痛不欲生。到他的孙子嬴政即位,灭国之战就开始了。在嬴政21岁之前,军政大权都在文信侯吕不韦手中,作为一个商人他极其成功,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却是失败的。

  前230年,韩先被灭,228失去了李牧的赵灭国,燕国派出刺客失败,226年燕国挂,225年魏国灭,223年楚国完,221年齐国也没了。

  不久陈胜农民起义就来了。我们的教科书为了褒奖农民起义,往往只说好的。不讲他们的腐化结局。陈胜起兵后,迅速堕落,六个月后吴广内乱被杀,陈胜被车夫杀死。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我是农民,你是地主,我要推翻你,你变农民,我做地主,历朝历代,莫外如是。一个暴政去推翻另一个暴政而已。

  与武则天代唐一样,吕雉一死,皇后一党全部扑街,区别是吕雉没有称帝而已。而且吕雉活的时间太短,刘的宗亲没有被杀绝,这也是后来汉的皇帝选择面比较多的原因。当代王刘恒被选上的时候,他还是不太敢去,他跟母亲薄夫人用龟甲占卜,得到了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的吉言,才放心的去了长安。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读后感(十):秦汉帝国

  这本秦汉帝国从历史书来说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能让人读下去的历史书,他非常详细的以整个东亚的全局观来写当时以秦汉帝国为中心的东亚,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其中呢,他比较关注秦汉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一点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比如就他在介绍秦汉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提到了国家处于中央的国家是否应该用统一的,比如说郡县制或者是其他的制度来治理这些外邦的民族,有的时候可能我们想要的统一大而化的这种制度,对于外邦人来说并不适合。所以如何去探究一个折中的,既能够满足中央对这些外邦的统治,又能够满足这些外邦人想要寻求部分自立自足的这种心态,这种折中的方案才是一个最佳的方案。西汉通过将秦帝国的一元郡县制变成二元郡国制,才真正与朝鲜和南越等国建立起君臣关系,通过这样的统治方式确立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组织化的最早形式,也就是册封制度,这一制度内核其实与现今的一国两制是相通的。第二点,我深深的感觉到,历史总是被一层一层的覆盖,就好像古墓一样从下往上,随着时间的堆积,一层一层的覆盖。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留下历史?什么样的国家才有可能留下历史呢?就比如说日本现在对他们很古远的历史都有些不了解了,因为没有认真的记载,只能通过推测,这样看来记载是一种能力,流传也是一种能力。而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被记载和流传下来呢,这值得我们思考。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被后者看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信息究竟是真的历史吗?那也不一定。第三,从东亚世界形成史的视角,作者认为东汉是处于新国际秩序诞生前一刻的胎动时期,进一步说,这个时期周边民族的成长暴露了郡县统治的局限性,周边未开化民族受到秦汉帝国的影响,逐渐蜕变为文明社会,已经出现了能够支撑册封关系的成熟的政治社会基础。同时,正是由于在东汉实现了国教化的儒学,凭借儒家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秩序的雏形,综上所述,这一时代就是朝着东亚世界形成的方向稳步而有力地进行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