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10篇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是一本由鹤间和幸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一):缺点

  小节中欠缺逻辑联系,有些小节开始之后,还没充分展开,就立即结束,和后续章节又没有内容上的联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难道原书就是如此

  关于东汉的部分,明显比秦和西汉部分少了许多,优点遗憾

  有错误的地方和部分翻译问题,如: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七王,其中除吴王是高祖兄子之外,都与景帝一样,是高祖之孙,互为从兄弟”,

  关于此处到底高祖之子还是之孙,书中有两处不同的描述,让读者看不懂

  翻译的错误没有仔细回顾暂时无法列举

  本书最大的优点还是建国后各种秦汉考古资料特别是竹简研究成果的介绍,太有趣了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二):划重点

  划重点: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仅存在了15年就轰然倒塌,而紧接其后刘邦建立的刘氏政权却存在了400年之久,原因就在于汉朝对始皇帝遗产的继承。

  2200年前,中国诞生了一位传奇的帝王。他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就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日本,人们习惯称他为“始皇帝”。

  可以说,秦始皇是极富成就而又备受争议的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很多政治发明,比如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等,被两千年来的后世朝代所沿用遵行;另一方面,秦帝国仅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残暴又是秦始皇的另一个代名词。对秦始皇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这不仅牵动着中国学者的神经,也将一位日本学者领进了中国秦汉史的殿堂,这个学者就是鹤间和幸,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的作者。

  现年67岁的鹤间和幸1950年生于东京,长期致力于中国秦汉史研究,在中日学术界享有盛誉,被称为是日本秦始皇研究第一人。

  本书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秦帝国虽然命短,但是在短短十几年的统治中,其创立的制度却对后世的国家和君主的建章立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秦汉四百四十年的历史来看,正因为汉代在政治上完全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格局和遗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于秦朝的制动措施,也就是学习好的经验,吸取坏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式、改良式的继承,汉朝才得以延续四百年之久,这也是作者将本书命名为《始皇帝的遗产》最重要的理由。

  本书的重点内容可以分为3个方面来看:

  第一,对秦始皇“大一统”及“焚书坑儒”两个历史史实的重新认识;

  第二,汉代在政治上完全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格局和遗产,并采取了不同于秦朝的制动措施,得以延续四百年之久;

  第三,鹤间和幸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对于考古新资料的大量运用是本书与其他秦汉历史著作最重要的区别。

  第一个重点是关于对秦始皇“统一”及“焚书坑儒”两个历史史实的重新认识。

  提到“大一统”,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秦始皇。确实,从小学教材到现在的历史读物、影视作品都在不断的提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征服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秦帝国的故事。不过,秦国的统一就是统一了六国吗?鹤间和幸提出,秦代大一统的贡献远不仅是统一了六国,人们需要重新认识“秦统一”的意义。

  实际上,统一后秦帝国的版图是今天中国领土中除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东北三省之外的地区。远超出了六国领地的范围,当时六国的疆域面积分别是齐国15万平方公里、楚国50万平方公里、燕国20万平方公里、韩国9万平方公里、赵国20万平方公里、魏国10万平方千米,再加上原来秦国的领土面积,其疆域也仅仅只到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而与此同时,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取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得到迅速扩展,最后才达到了我们现在熟知的34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秦国版图,奠定了中国王朝对外扩展的视野。而此前,秦国对外扩展领土部分的贡献被大部分人所忽略了。

  但恰恰后者的意义可以说更为重要。正是通过军事和对外战争的方式,秦朝实现了中原政治制度及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秦始皇这么雄才大略,秦国为什么仅存在了十几年呢?“暴政”“暴君”是教科书或者历史读物中给到的最常见的答案。不过这个答案在鹤间和幸看来可能有待商榷。他认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而这个帝国却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因为太传奇,于是才有了暴君与干才君主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代也产生了各式各样脱离史实的演义。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驳斥其为愚儒。“儒”既有温柔也有愚蠢之意,当时所谓“儒”并不仅仅指称那些继承孔子学说的学者,而是指那些愚蠢学者不知其所云的意思。为了为郡县制的实行扫清障碍,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遂即下令焚烧史官所撰写的秦国意外的各国史书,此外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一律要交到各地郡官署统一烧毁,此为“焚书”。《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虽说不是批判秦的书籍,但由于它们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发现理想政治,讽刺现实的批判工具,李斯认为有可能会被利用作为批判体制的工具。

  至于“坑儒”,鹤间和幸提道,“焚书坑儒”并不是专门坑“儒生”——即儒家学派的学者,坑儒的对象实际上应该是“坑诸生”,当时所谓“诸生”指的是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和信奉孔子的儒者。由于想要长生不老,成为“真人”,秦始皇派遣方士去寻找仙药。徐福等方士耗资巨大,却一直没能找到仙药。后来秦始皇得知方士卢生等在享受优厚待遇的同时却在背地里诽谤自己,勃然大怒,迁怒于方士,对咸阳诸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审讯,在这个过程中有460名“诸生”被活埋处死。事实上,“坑儒”事件的导火索是秦始皇被寻仙求药的方士激怒,而到东汉以后所记述的历史,却将“坑儒”特定为坑杀儒者了。

  第二个重点,汉代在政治上完全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格局和遗产,并采取了不同于秦朝的制动措施,才得以延续四百年之久。

  首先,从基本政治制度来看,秦统一后,不仅将原六国之土划为三十六郡县,还在匈奴、百越、西南夷等新拓之地设郡置县,与内地一律,将郡县扩大至四十六郡县,形成了与商、周王朝不同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不过随着秦帝国的灭亡,秦郡县制也面临着崩溃,后来人是怎么做的呢?面对刚刚被推翻的秦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是当权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项羽采取的做法则是将战国楚怀王的子孙立为义帝,自己仅称王,并分别设立了十八个王,这是一种在封建分封制之上拥立一个皇帝的独特体制。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其时王朝初立,残余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稳定全国局势,稳定统治,刘邦一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一面又导入楚国实行的分封体制,实行了郡国制,中央直接管辖15个郡。

  可以说,“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对秦国单一郡县制创新式继承的产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汉初的功臣及王室子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对稳定当时的政权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对于这种制度,鹤间和幸直言“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独立性,说到底是具有维护中央集权机能的制度。秦郡县虽说短命,汉以郡县、封建并行却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正是因为(汉朝)经常有着不致陷入秦短命局面的制动措施,秦汉时代才得以延续四百四十年之久。”

  除了郡县制,秦律法也是汉朝统治者继承的另一个始皇帝的遗产。

  在秦国分崩离析之际,项羽与刘邦对峙时期,刘邦曾与父老、豪杰相约:除了“法三章”之外,将废除一切繁杂的秦法。所谓父老,就是村落的长老,豪杰就是有势力的人。而“法三章”则指的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当然,建立国家仅仅依靠“法三章”是无法治理的。不过在刘邦希望得到尽可能多支持者的动乱年代,口号越简越容易理解,就越能获得人心,但这最终不过是双方之间暂时的条约罢了。汉朝建立之后,萧何将藏于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保存了下来,得以从秦律中找出新国家所需要的法律。据说秦律来自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秦将“法”改称为“律”,即秦六篇。此外,萧何又加上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合为《九章律》,并在全国内进行推行。

  在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秦汉时期的律与唐代的律不同,尚未分为刑法与行政法。比如,在唐朝的“户婚律”中有同姓结婚是犯罪,处以劳役刑的刑法和男子年龄15以上,女子13以上并听婚嫁的行政法。秦汉时期称基本法为律,律之中既有刑法也混杂了行政法。

  那当时秦律在汉朝实行的情况如何呢?1975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1983年发现的张家山汉简终于使我们弄清了虚幻的秦汉律的具体内容。睡虎地出土的1150支秦简包含了被命名为《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问答》等法律条文,为我们呈现了内容丰富的秦律法;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一套吕后二年的《二年律令》汉简,其中包含41条贼律、18条盗律、24条具律以及后来萧何补充的兴律等等,从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来看,汉继秦律在文物层面得以证实,而且汉朝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对律法进行了创新及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通过秦汉法律体系史料的出土,也证实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帝国的确是以法律为基础建造的。除了对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影响,鹤间和幸还提出秦律法是东亚世界律法的源流的观点,这一观点需要特别提及。他认为作为中国法代名词的“律令”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维持东亚世界国家、社会的法律机能。包括新罗、百济、高句丽、日本、越南在内都是采纳了中国律令作为国家基本法的东亚国家。古代日本就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律令,因而称为律令国家的,虽然其时采纳的是当时中国唐代的律令,然而若寻觅中国律令渊源的话,势必追溯至秦汉的律令。

  为什么呢?这个就跟我们提到的汉代继承的第三个始皇帝的遗产有关,即汉朝继承了秦代对外开拓的国家视野。

  我们第一部分提到过对于秦始皇统一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常说秦始皇的统一是“六王毕,四海一”,实际上秦国不仅兼并了六国,同时还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形成了后来中国整个版图的基础。可以说,就对外开拓意义而言,秦之于汉,先导之功诚不可没。

  西汉时期,武帝有意识的效法秦始皇,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建立了将秦帝国大大扩充了的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同时,汉武帝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不断对外扩展统治领域的必然结果就是把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带到别的地区乃至国家,才有了郡县制、律法的推行,才有了秦汉文化对东亚的深远影响。

  钱穆先生论及秦汉,曾言:“武帝发奋,欲兴太平,乃其实亦仍袭秦故”,又言:“若以与秦始皇相比,似其对内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规模,而对外开拓,则确又驾秦而过之矣”。意思就是说,武帝时期之所以国家能够兴盛,是因为汉武帝袭承了秦朝的制度;汉武帝虽然在对内政治上没有超越秦朝的创建,但是在对外开拓方面则超过了秦朝的作为。

  那么延续了400年之久的汉朝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呢?鹤间和幸认为,自然灾害与内乱是最终导致东汉灭亡的原因。而二世纪后半期桓帝、灵帝统治期间,东汉社会经济政治混乱加剧。朝廷内腐败严重,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加上干旱、洪涝、饥荒、地震等灾害频发,京师、九江等地方传染病蔓延,社会陷入动荡,引发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最终导致了刘氏王朝的终结。

  第三个重点内容,也是这本书与其他秦汉历史著作最重要的区别,即本书作者鹤间和幸在书大量运用考古新资料的论证方法。

  可以说,考古材料就是本书的灵魂,而对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新资料的利用,正是鹤间和幸这部著作显著的优异之处。

  近年来,秦汉时代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秦始皇时代的里耶秦简、走马楼吴简、汉武帝前期走马楼汉简、汉代居延木简等史料陆续出土。以前人们对秦汉历史的研究多来自于文字,比如《史记》《汉书》,而这些简书的出土则标志着对于秦汉时代的研究有了超越《史记》、《汉书》的出土史料,依据出土史料从事研究成为可能,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需要进入新的阶段。

  基于这样的学术态度,鹤间和幸结合实地考察,运用新出土资料,对比《史记》等史料,对资料再加工,再将其运用到具体时代的论述中,不断地将史书的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相结合去说明问题,特别是遇到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无法用文献去直接论证的问题时,鹤间和幸就用实物或者考古材料去论证。

  比如在论述秦统一前221年的历史时,由于对于这一年的历史没有任何文献可以参考,鹤间就充分利用了新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发现的始皇二十六年的纪年简牍。里耶秦简中公元前221年历史的木牍记载了秦官吏处理本县行政事务的情况,包括地方官署管理徭役劳动机构制定的服徭役的劳力名簿以及迁陵县发生的越人举城叛乱等情况。作者认为,这些出土的木牍所记载的内容中完全没有庆贺天下统一的气氛,依然残存着被占领以来所产生的紧张状况。虽然这一史料并非来自中央,但通过地方保留下来的公文,鹤间带我们看到了《史记》中所没有记载的天下统一时地方的紧张局面。

  再如,鹤间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为例,指出秦汉律令沿袭自有脉络;在论述武帝时的历法与审判时从酷吏张汤以及新出土的汉简文书讲起。

  此外,本书的每段论书几乎都能做到有出处和根据,将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将近年来秦汉考古学乃至于人类学的发现贯穿其中引用佐证,可见其严谨的学术精神。另外,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物照片以及遗址的照片,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所述内容;在本书附录作者还列出了秦皇帝系图、秦汉官制、主要人物略传、主要历史关键词解说、参考文献和历史年表,几乎将秦汉史研究的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气象学、艺术史资料一网打尽,读者只需按图索骥,就可探骊得珠,可谓秦汉史学研究中的一股清流。

  除了以上的重点内容,书中的几个观点也值得注意:

  第一,作者在前言里提出了陶渊明所咏桃源乡真实存在的可能性。陶渊明《桃花源记》讲述东晋太元年间一日,武陵渔人乘舟进入一片盛开的桃花林后,弃舟穿过洞穴,到达一个奇异村庄的故事。这个村庄的人告诉他说祖先是因为躲避秦时的战乱至此,以后再也没有出去过,与外面的世界断了来往,它们向渔人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有汉,更不必说魏晋”。受到热情招待的渔人希望能够再次来访,回去的路上沿路做了标记,但是等后来再去寻找时桃源乡却不知所踪。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桃源乡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本不存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不过里耶新发现的简牍其中记载的内容,证明秦国的势力的确已经延伸到了陶渊明所提及的这一带的边境,揭示了桃源乡背景的历史真实性。当然作者也仅仅只是提出此假设,并无定论。

  鹤间和幸由此提出,悠久的中国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且经过不断的质的变化才得以形成,而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历史的观点。

  第三、对项羽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

  讨论楚汉这段历史时,鹤间和幸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包括一些现代学者对项羽的负面评价有失公允,而且现代史学家认为的项羽在反秦斗争中是起倒作用、他从贵族立场出发实行分封是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观点也有待商榷。

  鹤间和幸提出,项羽杀秦子婴,未封刘邦为关中王,流放并杀害楚怀王等背信弃义的行为虽理应受到非难,但从漫长的历史潮流来看,正是项羽杀掉秦子婴才结束了秦王朝。才有了后来刘邦作为项羽麾下的汉王,破项羽称帝,继承秦始皇统一帝国体制的历史。可以说,始皇帝的遗产是以项羽为中介,再由刘邦继承下来的。此外,汉朝建立后,刘邦一面继承秦郡县制,一面又导入项羽建立的分封十八诸侯体制,实现了郡国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刘邦是一面与项羽战斗,一面学习并吸收项羽的楚式体制的,项羽于历史之贡献,不容忽略。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三):历史如书一样地厚重

  正是由于继承了始皇帝正负两方面的遗产,才有了随后汉代四百年多的历史。

  题曰《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通篇讲的是出土的各种文物,以印证诸多的历史猜测,比较有名的如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里耶简牍及各地墓陵、兵马俑等等,遗产的多重多样无不证明着秦-汉帝国的强大与繁荣。

  历史经尧、舜、禹、夏、(殷)商、周至秦统一六国,始皇出现,经历二世而后高祖刘邦现,此后刘氏江山起伏跌宕四百余年。期间充满的宫廷斗争、权位争夺、江湖的血雨腥风、灾害频发致使生灵涂炭、百姓人民流离失所,一幕幕在各种文物的先后发掘后而更加历历在目。

  书中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纷乱如云,有不可一世的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皇汉武;有历史真正的第一代女皇帝吕稚专政;有执著传承历史的司马迁父子;也有技艺超群的班固班超父子;还有巧舌善辩和所向披靡的各朝文臣武将,如范增、张良、萧何、韩信、王贲、王剪、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更有聪明绝顶懂得真正投资的生意人吕不韦;有宣扬儒家思想的鼻祖级人物孔孟二位先生;也有为了国家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张骞出使西域、王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更有为了扩张领土和增进国防而修建的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和为征服周边而打通的丝绸之路;有为了权力地位而发生变革的王莽篡汉、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和密谋已久的黄巾军叛乱,外人看来理所当然的曹丕禅让受玺、还有中间发生的光武帝中兴汉室等,最后也不乏非人为的自然灾害,黄河改道、蝗虫泛滥等,在四百年的漫长历史里承载了太多的人和事,如今物是人非,倘若有幸站在这些略显模糊而又带着些许沧桑的历史古迹前,谁又能想到两千年前发生的故事,是欢喜,还是悲状?是痛不欲生,还是飘飘欲仙?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还是溜须拍马、笑里藏刀?

  整本书的内容和书本身一样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来颇费时力,倘若细看后面的附录(尤其是引用文献)便知是作者的心血力作,由此更加佩服研究历史的那些学者,是你们日日夜夜的挑灯窗前、默守孤独和孜孜不倦才得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见证历史,学习历史,在此,向你们致敬!

  摘选句: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之说,因此儒家的学问被选中为维护帝国的学问;所谓四夷实际是指北方匈奴、西方西羌、东方东夷诸国、南方蛮夷。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四):不太适合拿来当秦汉史入门的第一本书

  讲谈社这套书我是从这本秦汉帝国开始读的,读完之后的感觉作为历史普及读物不是很理想。作者为了突显对某些史料的挖掘利用,反而搞得太琐碎了,有些地方个人解读的色彩又很浓,让人生疑。而且整本书的结构脉络很飘忽,内容详略无度,最后部分比前边稍好一点。感觉这是纪录片脚本或着杂志文章的写法,而不是一本严肃历史读物的写法。另外翻译质量也不高,读起来比较生硬,有些地方搞不清楚是原著的错误还是翻译的问题,比如343页提到王莽禁止奴婢买卖,372又说王莽时期奴婢可以买卖。优点只能说提供了不少历史细节,另外书后的图表和附录制作比较用心。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本书不太适合拿来当秦汉史入门的第一本书,在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这个角度来说,起到的作用有限,最好还是先看看其他写得四平八稳的书,对这段历史先建立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之后再来读比较好。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五):鹤间《始皇帝的遗产》读后小札

  第三册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流畅的一本,写得流畅,人读得就顺,前后五、六天的地铁时间加半个下午,就读完了。鹤间的写作取舍和选点虽然平常,但很见作者的学术大视野。从公众和通俗角度而言,作者功力尽显。这一本翻译水平也高,槽点不多,少有的几处可以明显看出来是翻译不懂“科学”所致。

  要按先抑后扬的“领导”讲话套路,还是先列下槽点好了:

  1、P93,最后一行,“墓室内既无深水也无倒塌迹象”。“深水”当为“渗水”。按照段清波先生团队多年的钻探和物探、遥感技术探测,得知在秦陵地宫内不但有石质的墓室构造(可能是石椁?或者石质的宫墙)和阻排水系统,所以墓室内目前没有积水。因此此处的翻译应该是渗水。

  2、P279,“铁的生产过程首先要通过木炭的燃烧从铁矿石(酸化铁)还原出一氧化碳”,这其实是因为翻译不懂铸铁的生产流程,才没有翻译清楚。中国古代生铁制造,有低温固态还原和高温液态还原两种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用木炭作为燃料和还原剂,将铁矿石和木炭放在一起燃烧,然后用固态捶打方法得到含碳很低的熟铁,或者液态还原方法得到熔融的生铁(铁碳合金),无论哪种反应,目的都是尽量去除铁矿石中的杂质,把氧化铁还原成铁。因此还原反应过程中一定会生成一氧化碳。

  校对错误挺多,虽比第一册少得多了,可读着读着就被咯一下牙的感觉还是不好受。最不该的,就是如P94,倒数第二段,把“长沙马王堆”写作“马王推”。

  说完了瑕疵,就该呱唧呱唧给鹤间热烈鼓掌,大大表扬一番此书。

  鹤间的写作,大略有如下几点是可以让大家学习的:

  优点一,是充分地利用考古材料。相比上一本平势隆郎尽量在避免使用考古材料,鹤间则不断地运用考古材料去说明问题。这样的做法直接带来的是,书变得更加亲和。古代史写作,文献和实物本来应该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倘若固守一侧,则必然是自废武功,要么车翻人倒,要么成为独轮太平车没法跑得快。更何况,通过考古出土实物,对文献说不清,或者说不生动的事物,有更好的诠释道路。对于史料的选择,用实物材料与不用实物材料,在今日的学术环境下,已经不单单是研究取向的问题,而应该说是训练的完整与否。鹤间用实物或者考古材料说明了很多比较难用文献直接论证的问题,比如利用直道调查材料说明秦交通以及衍生出的流通、民族关系、战争问题;充分利用阿房宫、汉长安城的发掘材料说明秦汉城市和宫殿建筑以及连带的礼制问题;用秦汉帝陵考古材料说明秦汉的帝制与后宫身份的认同差异;用模型明器说明地区生活差异和祭祀;用文物说明中西交流。相较而言,类似的问题则是平势隆郎在讨论两周时期所不断回避、弱化的,两下相较,平势隆郎书的弱点尽显。

  优点二,鹤间比较注意采用图像材料去分析问题。比如他用画像石、壁画、帛画等等图像资料去说明事件,比如鸿门宴、李广克匈奴、张骞出西域;也会用这些图像材料去说明社会生活,比如用庖厨图说明日常生活的餐饮与腌肉习惯,进而讨论秦汉间肉食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用和尔格林壁画墓壁画去说明地主庄园经济,用枣园汉墓壁画来说明汉代农耕。用各种壁画和帛画去说明天文、星宿和神话体系。这比文献打文献的哑谜,要生活直观地多。

  优点三,鹤间绝对不会放弃任何地下出土文献。鹤间利用简牍、帛书、墓志、买地券、碑刻材料,充分构建着一个活生生的秦汉世界,而非一个冷冰冰的,只存在正史中或者或在解构后的文献世界。葛兆光在讨论思想史问题时,曾提醒研究者需要有“眼光向下的历史”态度。对于简牍、帛书、墓志、买地券、碑刻中所记载的,是已被隐去的社会历史分母。历史虽是精英写就,但却是常人塑就。鹤间将平常人在秦汉间的生活、遭际甚至仅是一瞬投射在汉承秦制的构建中,而且草蛇灰线地进行对比,难能可贵。

  优点四,鹤间很擅长利用民众所熟知的事情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比如,P174谈及江青关心吕后印章问题以及牵涉出的四人帮问题;P133用梅兰芳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来投射楚汉相争。这些事情,都是近日的事件,用这些在民众中尚有余温的话题性事件,去讲故事,带出的历史,正是“公众历史”宣讲的正道。与其板起面孔说教自己的研究成果,还真不如把相对没有史实硬伤、瑕疵的故事更多地讲给大众。鹤间也很善于用今典,比如P130提及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虽只是条引文,但说明他很注意这些古为今用的方法。此外,鹤间和宫本一样,也是个跳入跳出的高手,说两广爱甜食与枸酱的关系,说自己在中国看遗址的观感,很容易让书有入戏的感觉。

  小优点之外,鹤间的学术大视野,在这本通俗读物中尽显无疑。鹤间会把汉代医术、发明、灾异、女性等问题纳入讨论。初看之下似乎是贪大求全,是细细去读,却都在他对于社会生活史的关注之中。对于早期中国史的探讨中,学科本身的前进与范式的演变已经要求研究者必须能够在材料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拓展自己的视野。鹤间在前言中就直言,因为简牍材料的丰富,尤其是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简牍材料的膨胀,“揭示了一个依据出土史料从事研究的时代的到来……对秦汉时代历史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鹤间的书,整体上有着大诉求——他想用通俗的话,去细化和展现“汉承秦制”的大命题,进而阐述东亚文化圈在早期帝国时代的构建与互动。秦汉制度的兴起,因人而变和不断反复探索帝国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始皇帝还是高祖、文景,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兴的帝国,急速地增长,如何控制庞大的身躯,良性发展,不仅仅是秦汉庙堂博士的课题,也是鹤间回头想梳理明白的。身子大了,转圜的空间就有限,因此如何因应各种外交、内证、宫廷关系,在秦汉间以及秦汉对待先秦的态度上,就会有种种可能性。鹤间不想把这本书总结成条条框框,也不想把秦汉拆散成文本的溯源或者让自己变成索引派,去找一个“想象的秦汉”,于是,他在自己诉求中,用一个个的点去描绘着秦汉。

  与某些国家的学者取向不同,鹤间能客观地讨论原生、次生与传播问题。也能用发展的阶段性去看待问题。就如同他批评谭图只有一个横截面,而不是变换的版图多个横截面一样,他论秦,论汉。论王莽,论“四夷”,回顾自己所在的日本,远观韩半岛、蒙古高原和西亚东南亚,实际上都是在秦汉大视野中整体地思考问题,并未出圈儿。

  在精英层面的研究范式与视野的改变,如何惠及于民,是个大问题。回想到自己初进scu课堂,听方北辰、王炎平、王濮阳师讲与中学中国史迥异的古代史时,就曾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已经与万年不更新的民众普及严重脱节了。徐坚先生前一段说公共(我自己更愿意用“公众”这个词)考古问题,“公共考古学不是‘专业考古学’的反义词。相反,公共考古学就是专业诉求,就是职业考古学家的事业,而不应该推诿让渡给少数考古学家甚至业余考古学家们。不少考古学家认为公共考古学与己无关,这是个荒唐的误解。……与世无争乃至与世无关的考古学同时也是世界不需要的。”公众考古不是带人看看工地,做做讲座,讲讲话,开个会就公众了。那不过是把精英从小众变成稍大圈的小众而已,满足的不是公众,而是某些人的虚荣心。与其满足于聚光灯和宣传,不如学学鹤间,踏踏实实写本严肃的通俗读物来的实在。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六):共识

  这本书除笔记外目前豆瓣只有两篇评论,竟然都提到比前两本流畅得多,开始变得好读好懂。对此,我简直不能赞同更多!!看第三本的时候,就有豁然开朗终于开始看懂了的感觉,还以为是对上古、先秦历史了解太少所致,觉得到了秦汉终于开始有更多了解的人和事了才好看的。结果看了前两本的评论才知道,还是作者态度和写法的问题,诚然自己知识不够是一方面,但事实上,我对秦汉的了解也撑死了只有一丢丢好不好,所以还是书本身耐读好看啊!

  从前书可知,其实东周前的统一国家未必是真的如秦后的统一国家的样子,也许只是一个区域的统一,只是被发现了,而别处未有文物能证明同样同期国家的存在,或者不属于中原文化的都被摒弃了,而从秦开始,中国作为国家的历史才是真正开始了吧。嬴政、胡亥、子婴,秦朝的时间太短太短,但真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楚汉争霸,项羽没有称帝,但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之后,西汉王朝正式建立,高祖还是延续了秦帝国的统治模式,当然有休养生息,但已经不是“封建”而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之前看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里一个中心观点就是中国一直是个儒表法里的社会,这也是始皇帝的遗产之一吧。

  汉朝统治四百多年,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了吧,可即使出了王莽篡权的事件,东汉也没有接受西汉的教训,东汉后期还是外戚宦官各种凌乱,以至于整个汉朝人们熟知的也就是刘邦、刘彻和刘秀这几个,再往下数最为人熟知的竟只能是被挟的汉献帝了。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七):分利制

  天下无非权、利二字。所有的制度都是分利制度,法律则为保护既得利益的必要藩篱。世事的关隘(治理国家的关隘)在于钱,在于生钱的工具(土地、人民等),在于本币汇率定价权掌握在谁手里。

  无论是分封制,铸币权、财政权,还是打土豪分田地,统治阶级是能讨论如何分蛋糕并分到蛋糕的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权(人、自由婚姻权、管理权、自由平等?等)。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之家, 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 贾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 司马迁)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读后感(八):普通的秦汉史入门读物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是用日文写给日本人的外国史读物,所以也就是一个入门级读物,与前两本相比理论深度顿时下降了好多,让我读起来都有点不太适应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如此读起来并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之前涉猎过秦汉史的话,反而有点感觉味同嚼蜡,因为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国内的著作也能有很好的表达。关于东汉部分关注医疗史和生态环境部分有亮点。至于其中运用分子人类学来分析中国人种分布的问题,片段的引用新观点,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书中很喜欢引用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等出土文书新史料,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至于该书的翻译水平,我有搞不明白的地方,有些地方实在是不敢恭维。

  203页武帝与司马迁

  刘彻是景帝的中子,生于景帝元年。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于景帝中五年出生于龙门。后来,一位是皇帝,另一位是太史令。当然,并非二人的出生决定了汉的未来。

  父亲景帝死后埋葬于阳陵,十六岁的太子刘彻即为皇帝。

  这几句话的翻译实在是太不通畅了,难不成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这么跳跃?鄙人不懂日文,希望有高手指点出来。

  综合来看,是一本秦汉史的入门读物,但是谈不上最好,也许跟译者有关系,毕竟作者的初衷是要写给日本人的外国史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