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1:5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摘抄

  《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由童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建筑与流派》精选点评:

  ●比较通俗易懂,但是各部分都介绍得并不很详细

  ●喜欢建筑的人可以作为入门读物,童老先生的文字很舒服。

  ●个人觉得太精炼了反而不好,外行看着一堆的专业相关的内容实在是理解困难。

  ●现代建筑流派知识,内容精简但是太干货了,走马观花看得脑壳疼。

  ●不知道童先生前言述及宋画,老庄,王澍后学受惠?

  ●再次见识童寯“晚明桐城派”的精炼笔法,他要求写文应像“拍电报一样简练”,就像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以少胜多,以简洁取胜。 蛮有趣的是他对现代建筑大师们的评价: 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个通过建筑、设计、规划来解释并发扬工业革命意义…并指出个人自由与机械文明并无抵触的人。” 密斯是“强调造型艺术而不管功能。一生最热衷于探讨并希望解决高层建筑造型与单层广阔空间。学生需提防他从不考虑建筑的许多需要,认为这些需要是累赘而简化的作风。” 赖特“他始终是自大、自怜、自信的美国佬。” 柯布西耶“是能把复杂困难问题剖析成为简单基本提纲,有独到的造型本领和创新构思。” 阿尔托“具有如赖特的浪漫性格和对大自然的领会,有成熟的建筑哲学,认为空气、阳光在大自然中虽取之不尽,但从建筑角度看,却是最昂贵的。”

  ●读完羞愧难当。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词条书,已发觉自己缺的课太多。如此情形下洋洋洒洒写,已不是贻笑大方,而是耻辱。

  ●是《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的升华版

  ●插图是彩色的就好了

  ●非常棒的小书。哪怕是今天,看到这样视野开阔的概述,也是极愉悦的。对流派或观点的总结最忌平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一列,再来个比较,列出跟另一个流派的二十点相似二十点不同,就彻底让人倒胃口了。本书却一点不犯这个毛病,这么干货却这么流畅,实在是不容易。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流畅,我想主要是逻辑连接,此处也并非挑不出毛病,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对阶级的过分重视。但这个毛病并不是作者个人的问题,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本书这个气氛已经不算很浓。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一):建筑学人的启蒙读物

  算起来毕业已经十余年了,前几天收拾东西,找出毕业证书翻开看到上面印的“建筑工程”四个大字,才想起似乎当年我学的专业是建筑。只是毕业后这些年就业从事的一直是与建筑工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工作,细思索当年的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只怕是早就还给了我的老师。

  可是毕竟是实实在在的上过那么几年课的,骨子里似乎还是依稀记得点什么的。这些年但凡看到些独特的建筑还是会不自觉的驻足停留观看一番的,遇到有关于建筑类品鉴的书籍还是会忍不住翻上一翻。就好像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新建筑与流派》这本书。当年上学时是不曾与此书相遇的,现如今翻看起来,却很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曾经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居然没有看过这本书堪称建筑学人启蒙读物的书籍,真真的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此书的作者是“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的童寯。《新建筑与流派》是一部以童寯先生的视角来讲述现代建筑历史的书籍。此书分为七个部分,以近代、现代的西方建筑为主要的讲述对象。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讲起,直至讲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各个不同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以及不同城市的规划和国际建筑的代表性人物都在此书中有所涉及,是一部内容十分详实的新流派建筑历史书籍。

  童寯先生不仅仅在建筑学上颇有造诣,他还是一位建筑教育家,其文字功底在此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尽管童寯先生有关于建筑的资料收集的很多,但是如果其不能够构成文章所必需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时,便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去除。全书共有章节七个,小节却足足有百十余个。初看之下很有纷繁杂乱之感,但是童寯先生精炼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却使得此书看起来并无繁琐无序之相。他总能在每一个小节的讲述中,把握住最为关键的要点来介绍给读者。语言风格还真是颇有一种“拍电报一样简练”的感觉。求精炼而不要繁琐,大概就是童寯先生写文章的最大特点。说来也巧,这一特点也甚是符合“大家小书”系列图书的风格啊!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二):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

  童寯(拼音: Tóng Jùn),中国现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建筑五宗师。他一直致力于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理论研究,学贯中西,通释古今,在三十年代初时,对江南古典园林进行深入的研究,1963 年,《江南园林志》出版,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老一辈建筑学家们治学非常严谨,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1932年到1937年间,童寯花了五年时间,利用每一个星期天,在江苏、浙江两省27个县市,实地实测勘查研究109处私家园林。现代人喜欢旅游,但大多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对学者童寯来说,这是梦想,也是追求。他仅靠步行遍访这些或荒芜或闲置或被人致疑的园林。通过步行实测的方式记录私家园林——这实在是一项独立、独自、孤独、枯燥而艰辛的研究,必然费时、费力、费钱又费精神。好在有家人的通力支持,童寯步行体量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以一已之力完成江南营造的整个框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动荡不堪,战乱不断,在战事摧残的艰苦条件下,以童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们仍在各自的领域内想方设方进行专业研究,这一精神最值得我们今人学习。不要说自己被环境如何绑架,也不能说职场原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看看老一辈人在战火之中仍能苦中作乐,在生死威胁之时仍可以坚持追求梦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呢?如果别人可以,为什么你不行?所以,不要轻易地被现实的无奈、待遇的失落而困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你可以创造自己的未来。

  童寯的《新建筑与流派》一书,相当于一本普及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简明的建筑大师简明传记。在此书中,童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现代建筑从萌芽、成长到繁荣的脉络图景。这本书是作者晚年之作,八十岁高龄的童寯先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毕生所学、对世界建筑的关注和展望一一陈述,有常识,有经验,有教训,有反思,内涵非常丰富。

  史传类的作品一般而言比较正统严肃,童寯的《新建筑与流派》读来却不会有枯燥之感,书中分享了大量的现代建筑实例,除了建筑及风格流派本身彰显的建筑现象和随之被肯定的理论与实践,还穿插有作者精辟的观点和分析,这些充满个人主张的风趣语言读来特别有意思。在总结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相互影响时作者说,“久之,其他人的设计就千篇一律,似曾相识但无所表现,缺乏表情而且过于标准化、典型化、机械化,过于单调浇薄”,后来的流派则是,“穷则思变,物极必反”。

  除了个人的建筑史观,文中还可以读到作者的美学、建筑美学和建筑生态理念等。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目前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建筑是唯一涉及到每一个人的艺术,从前辈童寯的《新建筑与流派》一书中可以看到这些治学追求中的瑰宝,应该戒除浮躁,向老先生们学习。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三):现代建筑也要做到“洋为中用”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2号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远近闻名,因其造型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之为“大裤衩”。虽然这个建筑于2007年12月24日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2013年11月7日获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2014年4月入围十大当代建筑之一,荻奖虽然无数,但就“大裤衩”这三个字就知道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可不怎么样。虽然大家习惯了之后,觉得其实大楼也并没有那么难看,但不可否认,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多争议,就是因为大楼的设计方,国外的设计师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独有的文化审美观。由此可见,建筑不仅仅是用来住的,需要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民族审美心理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够取得双羸。

  事实上,从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到秦朝的阿房宫、元明清三代的故宫、二万五千里长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有着自己连绵不断的文化传承史,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文化审美观。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国外的建筑样式也随之传入了中国,并逐渐完成本土化(比如寺庙)。近现代以来,中外交流更趋频繁,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如何在习惯与不习惯、传统与创新方面取得一个平衡,这是一个不小的命题。

  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的《新建筑与流派》,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对西方现代建筑进行了简要回顾,目的是想要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特点和未来。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新建筑与流派》这本书中,童寯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逐一加以评述,展现了对现代建筑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人等建筑大师的风采。而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中国创造按外国方式设计与建造,而又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也就是如何“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既注重建筑的新奇与实用,又兼顾民族建筑审美特点等,至少,像央视大楼“大裤衩”之类引发过特别大争议的建筑,还是少一点为好。

  不过呢 ,在《新建筑与流派》的“前言”中,童寯先生已经“开宗明义”:“在我国建筑建筑事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西方建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参考”。所以,对西方建筑,需要是学习其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教训”也要借鉴。而不是说,西方的都是好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有学习有借鉴当然也有摒弃才对。

  当然,推而广之的话,不仅仅是在建筑方面要这样做,在很多方面,也都是大致的道理。首先要勇敢地“拿来”;“拿来”之后,要本着“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才是真的“拿来”。否则,只知道一味照搬,觉得“国外的月亮”才是圆的,那就不对了。

  《新建筑与流派》读后感(四):了解中国建筑史必读

  

谈及中国建筑,你首先想到的大家是谁?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会想到梁思成先生吧,因为历史原因或者是后世的八卦电视剧推波助澜,你可能想不到,在中国有一位梁先生同时期的建筑大家是反对梁先生一直推崇的“大屋顶”的。

这位建筑家就是童雋老先生。

那年头,但凡是观念之争,总要上升到意识形态上去,至少今天的后来者应该用一种理解的胸怀,童老先生并没有否定梁先生的学术贡献,只是,他对建筑的民族性有不同的理解。

这本《新建筑与流派》就是他的理解。从大约1930年童雋先生的欧洲之旅开始,他用了数十年展开对世界现代建筑的持续性研究。建筑界的“求新派”并不是“新”而已。童老先生拒绝大屋顶,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通过他对世界现代建筑的研究,他参加设计南京外交部大楼,他要找到性价比高、功能合理、造型庄重,也就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中国现代新建筑。这栋建筑被评价为“突破了呆板的古典模仿手法,通过将传统民族风格进行简化和提炼,做出了创造现代民族风格的可贵尝试,成为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杰出案例。”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只有历史可以证明,新民族建筑,可以是“不单一的民族文化特征”,童雋先生关心的始终是,如何“西为中用”——如何在中国创造按外国方式设计与建造,而有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同时,又是经济的合理的科学的,符合中国人心理的建筑。

读过《《江南园林志》的读者应该有印象,童老先生虽然是搞研究的,就像童明先生所言,在东南大学中大院永远固定在一楼阅览室的某个座位,但是,他那些研究也不是光坐在板凳上搞出来的啊,“江南园林”的研究,好多是老先生步走尺量的,回来再绘图,后来的战事暴发导致先生的研究中断,出版中断,再后来资料丢失,等到了可以安心坐在图书馆研究的时候,帮助他校对编辑的夫人又过世了,一点点捡起,偏又政治环境又开始残酷了。

这本看起来都是些资料小卡片的书,到我们看到,可想,并不容易。童先生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既了解自己的民族建筑,又放眼看世界新建筑。

建筑家王澍特别推崇童雋先生,自言受到他的影响最深,在访谈中谈到童先生的写作,他说,童先生的文字精炼的简直就是再也拧不住一滴水来。其实,我们从这本书里也能看出,童先生所有的建筑流派或者国外知名的建筑家都是小知识卡片形式写的,还配有插图——不要小看这些插图,很多都是先生拍摄和绘制的,做学术,他太精益求精也必求亲力亲为。后来这些资料也是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让学生们使用的,不得不佩服这些学术大家的心胸啊。

今天我们在看这本书,能追踪童先生建筑学研究的学术脉络,能把里面的研究当做知识卡片,不是真正做建筑的,可能还觉得他写得不是那么有趣,其实不是的,里面还是写了一些国外的建筑家的八卦的,里面用了很多篇幅说柯布西耶,正好读过柯布西耶的《东方游记》。不禁感慨啊,一个人的优秀是全面的,像童先生和柯布西耶先生这样的建筑家,如果不搞建筑,还能去写游记,还能搞设计,甚至画图和雕塑,还有,他们还能写书,你完全想象不到一个建筑家能干多少事。

读童先生写的书是享受,用词精炼,行文干脆,真的是干货中的干货了,从《论园》到《新建筑与流派》,不谈建筑的话,先生的写作,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