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音乐》的读后感大全
《建筑与音乐》是一本由(日) 五十岚太郎 / 菅野裕子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与音乐》精选点评:
●有些深奥= =
●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个月,在思维方式上非常有启发,终于有一部能从史观切入,将建筑和音乐两大学科横向对比并且论述清晰的书,果然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有丰富的联系,数学和哲学是万物之源。❤️在纷繁复杂的建筑与音乐的大视角下,比较研究了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难得的是超越形式从结构切入的视角。西欧古代部分的建筑和音乐变化梳理得很清晰,尤其是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近代部分的论述稍显庞杂混乱。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学习,建筑学的发展果然还是无法离开纯艺术领域的推动。P.s.竖排版真的好难受!
●貌似无人问津其实功力不浅的书。两者的联系是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维度中数学,回到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万物皆是数”的一句话原则。而这微妙的感觉隐藏其中,阅读与体味中时不时击打着心门。人啊,还是很有着了解世界规则的热望,然而,这些不是人先自我创造出来,再与自己我戏耍的理论么?
●排版是竖式 好醉人
●这版编排反人类。。。看不下去了
●本来借过来就是为了晚上随便翻翻,但是确实被期间的内容吸引了,里面有一句话很吸引我,说是建筑是空间的延续,音乐是时间的延续。全书没叫你思考什么,就跟品茶一样,喝过就是好心情。唯独一点就是竖排版,看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想看~~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建筑空间的时间性是可逆的。所以是时间换来了空间,还是空间换来了时间呢? 其实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太多耐心,可能是太学术了吧,论证方法是非文学性的类比,用不同的关系来论证。者提供了我的毕业论文一个很好的点,虽然这是十多年前的一本书了,可是它排除既有的概念来论证这样的观点依旧没有多少人沿用。
●玄妙……
●作者下了很多功夫、研究不少资料,将两样看着有联系但很难找到确切的联系点的艺术/学科中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一分析。缺点是书中的插图太小,乐谱根本看不清楚。
《建筑与音乐》读后感(一):很用心的学术研究
(看到一半)作者对音乐和建筑在希腊罗马文化下历史源流进行很认真的梳理。指出发展中诸如复杂化,世俗化等的共有的现象,在各自领域是怎么同时出现的。
建筑师经常在设计中YY到音乐和建筑在(声音和空间)形态上有共性。然后举出各种哥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教堂案例说明是怎样在气息上相似。但是五十岚的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呢~比如在哥特教堂丰富细腻的时期,音乐其实是单纯的圣乐咏唱....也就是说,建筑有滞后性,音乐技术发展更是“姗姗来迟”,在同时期的严格比较其实并不能有对应的相似性。
所以至少在我看的这部分,探究声音的形式化,可以看到许多方面的启发。但也需要解除一些限制和自开脑洞。我国有一批小众艺术家在研究声音的视觉化表达,如果拜读一下五十岚同学的书,就会发现他们做的东西还太single~~
《建筑与音乐》读后感(二):建筑
《建筑与音乐》是五十岚太郎,菅野裕子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书的内容围绕建筑与音乐的联系展开,切入点十分新颖。作者以“追逐女神缪斯的戴米乌尔格斯”为契合点,以具体介绍建筑与音乐相关联的方法论为主,并且以大量的案例为实例剖析建筑与音乐的联系。
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在校的建筑、景观等专业的学生以及对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参阅该书。
《建筑与音乐》读后感(三):可能性
虽然作者在开篇即提出了本书的分析方法: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两者的关系,着重展开将音乐和建筑联系起来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强制的把建筑和音乐放在一个领域中。
通读完此书,我个人还是觉得有些内容将两者之间的可能性联系起来过于牵强。这也使得内容上略显生硬。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很好的背景资料的书籍,特别是对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与音乐的叙述。在此,也重新梳理一些容易被忘却的知识。
音乐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这个时期是人类艺术的再生,音乐的理论及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圣经故事为主,创作了大量教堂音乐,弥撒曲,安魂曲。代表音乐家有:奥兰多迪拉索。
巴洛克时期(大致是从1600-1750年),这一时期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伟大的音乐家,如巴赫,韦尔瓦第,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莫扎特,作品有《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建筑方面:
想通过一张图来表示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的演变过程:
《建筑与音乐》读后感(四):很有诚意的作品
这本书和王昀先生的《跨界设计 建筑与音乐》算是同时间在读,比较,可以从中发现很明显的不同。
王昀先生主想要要说明了音乐在建筑中“视觉化”表达的可能性(视觉化也许用英文的visualize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过程)。当然这种“视觉化”更多的充满了实验性。
五十岚太郎先生的《建筑与音乐》主要比较了建筑和音乐在某些时间段的发展情况,进而总结两者的相同之处。所以这包含了两方面内容,首先的描述建筑和音乐各自的历史,其次是通过这种描述来比较两者的重叠。这就要求读者虽不能通晓但也要对建筑和音乐两门学科的历史略懂一二。笔者建筑本科出身,自学架子鼓,只识简谱,对音乐史一概不知。。。所以,读到建筑史部分津津有味,音乐史部分就有点一知半解了。(而且隐!约!推!断!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记谱方式和现在大为不同,这让笔者更是云里雾里了)
但如果仅看建筑史的部分,其实也可以从中找寻到有趣且特别的观点(笔者读书少,说是特别也可能只是因为笔者无知。。。勿喷)例如:。。。呵呵(我是不会说的,剧透狗死全家~)。至于音乐史部分,笔者其实看不懂。。。但!(注意这是重点)五十岚太郎先生在音乐和建筑的比较部分以精微的洞见做了非常,非常精彩的论述去寻求二者的相似之处。
还有,本书的结构特别严谨,不考虑个别段落中用于表示相反关系的连接词,例如:相反的,用来表示了并列且没有相反关系的两句话,基本上都遵循了论点,论据,论述的行文方式。内容上按照总结,建筑史,音乐史,两者的比较,再总结。这让我这种对音乐史一窍不通的读者很容易分清重点,有些看不懂的音乐史部分完全可以跳过不看。
最后的最后,是排版!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除了读到竖版大写的年代略感不适(其实读到横版大写数字笔者也很不适),汉字部分的阅读很令人愉悦,其一,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把书圈起来也可以看很久~其次方便单手阅读,不用读到两面交接的部分用手用力压另一面。而且,而且,整书看完没有折痕,书和新的一样,甚得我心呀~
《建筑与音乐》读后感(五):多维艺术的关联与共生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中写道。
这是一个十分著名且神奇的比喻和通感。不可视的时间艺术转化为无声静默的空间艺术,将本为互补的两者紧紧连接起来,触动人心。
考虑到一切艺术门类渐趋平等,单纯将实用的建筑比为高雅的音乐艺术有片面之嫌,到了19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霍普德曼又补充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种说法都得到许多音乐家、诗人、哲学家以及建筑师的认同,而两种艺术的关联也以通俗可被感知的方式传递至大众。
空间与时间
人类很早就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极其感性的认识。在一切数据单位成型之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不曾出现在先祖的脑海中。他们是体验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人类辨识并学会利用太阳位置的区别、动物的迁徙、物态的变幻来辨明今天和昨天,体验春去秋来,草枯草荣。
在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之前,不同地区对于时间的观念是不同的。希腊文化中认为时间是圆形的,是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的。由于一切都会顺着圆形轨道回到起点,正如太阳东升西落,日日皆然,正说明着时间是“可逆”的。于是,他们为人类生命赋予的浪漫意义即:“人类正是为了不让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连到一起才经历死亡。”
对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明,时间的概念则是线性的,和当下类似。自神创世作为起点,时间沿直线行进,直到神设定的终点停止。其中每分每秒都是不可逆的。
时间的存在是通过空间中的改变而显现出的。
同样,空间的概念也需要时间才得以探索和发现。古日耳曼人认为世界+人类+时间。对他们来说,空间的延伸最初是要通过人类的时间来计算和辨认的。没有时间,广阔的空间只是一个渺小的点,一闪而过。
在日本,“时间”、“空间”、“人间”的概念都有一个汉字“间”,暗含着三者的互动关系。恰巧总结出了,时间和空间只是关于人的概念。人能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区别及其模糊的关系,而时间与空间若没有下意识的分辨,也仍是交织的混沌而已。
时、空、人的概念,缺一不可。
维度与关联
我们都知道,建筑与绘画、雕塑同为视觉媒介,而音乐与文学则是更多被视作更“抽象”的艺术存在。建筑和音乐是两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艺术种类。但两者的对立远不如想象中的尖锐,正如空间和时间并非一刀切开、全然不相关联的两个概念。
或许希腊神话中的记述是最早提及音乐与建筑两者关系的文献。宙斯与记忆之神莫西妮的九个女儿,即是掌管科学和艺术的女神缪斯。为了向缪斯表达爱意,赫米斯做了一把九弦琴送给掌管音乐的缪斯女神。当女神弹奏竖琴时,石头竟然闻声而动,筑成了一座城墙。
事实上,这个一本正经却让有点无厘头的故事还有太阳之子阿波罗的版本。但无论哪一版,都说明了仅存在于听觉中的音乐,可以与实体建筑产生联系。
虽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实际上建筑也有时间的表现。建筑,是三维空间中的人造物。古代园林中讲求移步换景,即是强调人对于三维事物的完整认知,需要不停地切换视角。而移动方位需要时间,更不说品味四季变更对于同一所建筑意蕴的影响。时间于此同样是一种表现手段,被建筑师利用以改造参观顺序,获得最优的空间体验。
吴冠中 苏州园林 立轴 纸本音乐中也有空间存在。音乐在描述和感知中常有一种形状感。我们会运用“高”“低”、“尖”“钝”等十分具象化的形状类词语来形容音乐对我们的感觉。除此之外,任何乐器都有其空间中的存在,以其特定的存在规律发出特有的乐音。一旦从乐器中演奏出来,不同的空间场所形成的声音效果也会对音乐本身的表现力造成影响。如田中英道评价巴赫的曲子如果在巴洛克教堂中欣赏会觉得不伦不类,而换至哥特式教堂,则会体验到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
而近代之前,绘画、雕塑、文学,都是单一维度或二维的,或在第三维度的表达不够完全。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建筑和音乐本身拥有多维的表达。不同于绘画与绘画组、雕塑与雕塑群、诗文与诗文集,这种性质本身并不会因为规模和篇幅的限制而改变。
数学与秩序
但同时能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还有很多,如戏剧,为什么建筑和音乐可以相互类比呢?
因为数学,因为秩序。
所谓音乐,就是按照某种节奏依次连接不同频率的声音。能接受到的美的乐音,正是当相邻两音的频率接近简单的整数比。
而在这一物理成果出现之前,人类更多是通过产生乐音的乐器的特征对于其发声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但音的频率是按照等差数列排列的,同一根弦,其有效弦长与发音频率成反比关系。一旦改变了空间中的弦的长度及其排列,乐音也会得到改变。
因此,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不同的乐器做了许多的实验,发现了声音与发声体体积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提出“五度相生律”,由此形成了西方音乐的七种乐音。
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数是万物的起源,数的完美比例带来了音乐的和谐,更使人们将音乐通过数学,与宇宙、宗教联系到一起。音乐与数学、几何、天文一起,被列为“自由七学”的理科门类,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追求都是宇宙间极致的和谐与秩序。
同样,建筑对秩序的追求也通过数学实现,而其根源也源于人类对形状和空间的最初审美感知。不论是金字塔或是帕提农神庙,几何形状、对称之美都是完美的和谐空间的体现。对于完美几何形状的追求,也使建筑进一步与数学进行联系。
建筑是一种小规模的创世,明显会和上帝造物联系到一起,建筑师也通常乐于创造和谐的秩序,让人们进行体验。当进入一个基督教长方形廊柱建筑,不论你是否信教、也不分种族,人们心理上都会迫使自己沿着对称轴的线一直向里走,进而察觉那种崇高与庄严的秩序感,心中升起一种神圣的情愫。
对于秩序的追求,也使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制约着人们无法通过建筑和音乐无法栩栩如生地讲述故事。一旦进行具象地刻画,就会转为其他艺术类别,如雕塑或戏剧。
抽象与共鸣
在特定时间当中,建筑与音乐具有奇妙的发展共性。
由于不具备具象刻画的功能,建筑往往依赖于绘画来确立自身,通过雕塑以表现情感;音乐则借助文学、戏剧来具象化地表意。由于目的并不是讲述故事,虽然两者之间会有数学上的灵感或象征义的分享,建筑和音乐并不会像其他艺术形式有着那样频繁的连接。
这正是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的魅力所在。建筑和音乐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成为读解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理解的工具,去探寻同一时代中不同领域里,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精神连接。
中世纪,时间与空间的初步抽象化和系统化,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和圣母院乐派,分别被称为“用石头打造的巨型交响乐”和“飞翔着的哥特式教堂”。开放构造的哥特式建筑允许重复地扩建和改建。其开放、动态、不断迭代的特性使建筑脱离了死板的约束,走向更加灵活的秩序。中世纪音乐运用特罗普斯手法,进行了时间构造上的延伸。圣母院乐派相对开放的构造、自由拆解的可能为音乐增添了垂直性。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和音乐共享着超越感官的多重意义,其表达的内容和象征义也能引出共鸣,使其在形式的相似性之上增加了表意的共同点。《玫瑰花将开时》各个部分表现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比例,建筑和音乐都不仅仅是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的东西,还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两者的纽带也不一定是简单的关系,而是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共鸣。
圣母百花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和音乐立足于数理科学基础之上,比例美达到顶峰;而风格主义试图向更加感性的文学和雕塑艺术借鉴语言,对于情感抒发的意图更加强烈。此后,巴洛克时期,两者都在发掘更加广阔的空间,不执拗于完整性的呈现,接受不完美、不明朗的氛围,开创了新的艺术时代。
坦比哀多礼拜堂 立面结语
18世纪,建筑失去了理想的对象。将建筑与音乐进行对比,给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带来了全新的灵感,开创了新的艺术时代。
不管是庞大壮丽的建筑杰作,抑或是绕梁不绝的绵绵乐音,它们任何艺术一样,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创造。人类是如此痴迷于造物的力量,并渴望得知世界的规则。
我们对比不同的艺术,探讨语汇的定义,辨认概念的边界。但归根结底,一切不过是一场自我纠缠的笑话。
人生漫长,不做点什么打发时间,未免太无趣。
愿我们都能在生命的思维游戏中,找到自己赤诚的热爱。
-END-
本文已于2020.6.13发布于公众号「建筑疯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