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摘抄
《越过重洋越过山》是一本由谢青桐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一):无论人在哪里,心都在这里
文/初晓
当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阿贝尔·加缪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二):游子的情怀
《越过重洋越过山》是一本精美的随笔和散文集,是由资深媒体人、文化研究学者谢青桐,潜心之作。十余年的海外生活经历,感慨系之。
读着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在辽阔的天地里,驰骋遨游,从对家园的守望,到踏上出国的路,总是想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欧洲大陆、北美大陆,再到澳洲大陆、亚洲大陆,当走遍万水千山之后,萌发了归乡之心。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三):越过重洋,随梦流浪
在这时候,漂泊的世界以众口纷纭的声音喊着:“不是这里,在别的地方,在迢递的远方的心里。”
——泰戈尔
生命的意义原本难以解释,拥有各色文化的个体使得漂移的灵魂插上丰满的羽翼。每个越过重洋越过山的抉择,起初都承载光环与无尽的希望。走出国门而去的真正面貌,是不可忽视的“被撕扯”——对祖国与故乡的爱恨交织,以及对异质文化形态的些许怀疑与失落。或许,桃花源只在远方,一个永不可及的他乡。
《越过重洋越过山》,一系列关于移民们的故事,作者谢青桐通过多个生动而现实的漂泊纪实,展现“出国热”影响下的热血青年真实的生活形态与内心挣扎。
总把他乡作故乡,只是有人稍稍挪了一小步,仿佛轻易便能在风中嗅到故土的芳香;有人却将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在心底给更精彩的人生一个许诺。
意欲重新开始,却极易在某个脆弱的时刻深受冲击。所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只是,人只有在现实的魔咒面前不知所措,才会在欧美先进的教育和优美环境的幻象中惊醒。
该书只是些许得失忧患的思考,却不涉及移民选择的对错评判。在巴黎,在纽约,在墨尔本,在纳帕谷,在弗莱堡... ...在地球的另一边,他们经历的是令人刺激与惊奇的迥异生活。孤独与痛苦时不时会伴随质疑与嘲讽而来。或许最初的梦已然变迁,但那些别样的滋味与体验终究会成全属于他们的青春华年。
希望源自自信与纯粹,而些许失落来自彻悟那美好“全球化”的真相所在。难以剥离与生俱来的皮肤与观念,又常常思忖这如火如荼的出国大潮背后的终极目标。抛下,也许就是一生。家人的等待,恋人的牵挂,还有无数的因缘聚合,都会在时间之流中自圆其说。
海德格尔的慨叹,是我们奔波和追逐的归宿。“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梦碎时,乡在盼;身已远,魂相牵。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四):离乡还是还乡
离乡还是还乡,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时光流转,时光向前。现在出国移居和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多得像过江之鲫。随着全球化 现象的出现,大部分移民者,在漂移不定当中,在匆忙找寻、追逐和奔走的空隙,往往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受。而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在东奔西走中,冥想被遗弃,幸福被剥离,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的精神依据被抽掉,不仅流落他乡,更会因为产生的空虚感而陷入沉闷中。
故事中的这些人,他们都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大好河山,传统文化,以及最美丽的母语。舒兰因为美国绿卡和一个大她20岁的中年男人结婚,离开祖国20多年,一个人在美国生活;怀敦,建筑师,因坚持自己的建筑风格,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妻子而留在美国,后因为绿卡的审核期,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葛少详因6个咸鸭蛋,而击破出国的幻想,从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青年变成一个沉默的中年;他们只是移民中的一小部分,但代表的却是移民的那一群人,他们在祖国和新国家之间摇摆不定,不断寻找自我身份,却又陷入自我认知的困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
很多移民者在回到祖国后,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变化,而多年漂白在海外,让他们真正与祖国的当下脱节了。只能一遍遍的怀念过去,来反复的告诉自己我回来了。所以时间是残忍的,也是无奈的。当初你为了出国,千辛万苦,签证5次才过,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留在这里,父母生病,甚至去世,都没办法回去,而当你能回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座刻着他们名字的墓碑。人的这一辈子,就是不断的和身边的告别,亲人、朋友、恋人、同学、同事,可能一转身就再也见不到了,最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好好的跟他们道别,甚至来不及给他们一个拥抱,说一声谢谢,再见。
留下还是离开,其实我很赞同书里的这段话: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就在于那个简单的原点,在那个原点,人的心跳不会加剧,欲望不会膨胀,一步步脚踏实地,踩着松软的泥土,走向属于自己的碧空如洗而又风和日丽的春天。朝云暮雨,日出日落,总能说着母语,也总能听到乡音。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五):重洋尽头寻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离家乡的诗人如此写就自己的心情,然而当人们所在的已经不是相隔一山一川,一江一河的异乡,而是越过重洋,去往他国的时候,七字五言的诗句或许已经难以承载他们复杂的心绪。那么就把那些吞吐不得的感情用更多的笔墨写下来吧,如此而成的便是《越过重洋越过山》。
《越过重洋越过山》就是这样一本讲述异乡人异乡事的随笔散文集。这世上固然有反认他乡是故乡之辈,但更多的还是对故乡念念不忘的人。
但有些人即便再惦念着故乡,也终究是回不去了。在不一样的酒香一文里,怀敦一家为了得到绿卡,在接到父亲病重临危的消息后也没能及时回去见最后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与选择,但理解更让人增添无奈和无助的感受。在子女发展和父母家乡中做出选择,是何样的无可奈何。而失去了父母的家乡,渐渐也就只是一块存在于记忆力的陌生土地,这样真实的文字,让人欲哭却无泪,也只能叹息罢了。
六只咸鸭蛋和命运的玩笑则表达了更深沉的叹息。母爱成了命运改变的楔子,六个鸭蛋让葛少祥面临大额罚款,他的生活因这六只鸭蛋而扭曲,他的命运也因此翻转莫测。葛少祥那一代人里能够出过留学的都是人中龙凤,可是在国外,他们却往往失去了对自己天之骄子的自信以及曾经对未来的期望。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邓超饰演的角色,出国后的困境、歧视、非难总是围绕着这一代人。这是时代的特殊性,也是背井离乡的共同点。
所以有人在漂泊之后选择回归,但故乡有时已经不再是旧事的模样。大理城的客栈,澎湖湾的歌声,这些带给人温暖的故乡总能抚慰游子的心,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我怕故乡真的是当你踏出去之后就再也无力回首,当看到这些人的回归,看到他们的幸福,对未来似乎也多了一些笃定,笃定于当我有一天想要回家,家乡的一切都在等我。
当我们羽翼渐满的时候,我们都想摆脱家乡的束缚,奔向广大而遥远的他方,似乎在那里能够得到我们渴望的一切。但在《越过重洋越过山》中,作者谢青桐剥开了远方美好的面纱,向我们展示了漂泊在外孤寂无奈的另一面,看了这些或走或留的故事,有人会意一笑,有人红了眼眶。
但远方依然吸引着我们,依然会有无数人选择越过重洋越过山,但我希望不论我们走的多远,只要回首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六):越过重洋探寻人生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新书总是很棒的,收到这本装帧精美,小巧可爱的《越过重洋越过山》时,非常欣喜,翻看着书中内容,竟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越过重洋越过山》这本书共收入了学者谢青桐20篇的精美散文和随笔,写的是作者海内外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内容都是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令人不胜嘘唏感慨。 在90年代,出国留学是哪个时期人生追求的出路之一,无数的人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离开了家乡越过重洋寻求出路,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有的人就此与亲人分离,奔赴大洋彼岸,吃尽各种的苦头,最终的结局如何呢?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多的答案。书中描述了十几个主人公都是一路打拼终于到了美国,有的拿到绿卡,有的人经历要凄惨一些。一个北大的女学士,毕业三年后闯美国,为了拿到绿卡,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美国人,只为了能在美国多呆几年,一位江浙的大学生,因为母亲临行前偷偷放在他行李中的6个茶叶蛋,在过关的时候,面对严格的安检与残酷罚款,交付了5000澳元的罚款,这只是母亲为了儿子的一颗慈母心,普普通通人家将孩子培养出国留学,是相当不容易了。没有想到,母亲的咸鸭蛋是属于违禁食品,是不允许携带的。5000澳元对一个刚踏上异国土地的青年人,不是一个小数,遇到这样的事真是令人难过,只能踏上了打工赚钱读书之路。舒兰当年为了出国拿到绿卡,直接嫁给了大自己二十岁的外国男人,可出国后,许多事情并不是她所想的样子。二十年后,她毅然离婚,回国,而此刻,她却不再年轻。 这些游子们当初只是为了梦想而努力,为了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前程,为家族争光,才会努力向前。 叶落归根,外面的风景虽然好,却不是自己的归属,种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沟通的困难,使这些人在经历了若干年之后,还是选择归来。虽然还是有很多的年轻人想要出去闯荡一番,最终还有很多的人选择回归到自己的家乡,只有在离开之后才会觉得自己祖国的伟大,乡情的浓重。人总是在经历一番之后才会懂得珍惜,珍惜亲情,珍惜祖国的点点滴滴,无法改变游子归国的心。 作者谢青桐,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文化研究学者,20世纪70年代生人。1995年起从事媒体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和主编;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知名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影响广泛。曾出版文化专著《江湖有酒庙堂有梦——华夏故国知识人的性情与命运》等。曾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从事专题采访及访学研究。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的文化积淀很深,文笔精妙,书中的故事也是非常发人深思的,特别是对尚在学校读书的学子们,和那些有着宏大理想的年轻人,看看这本书,更有一些非常多的收获。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七):不敢追问后来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真实,有深度。
它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时期的中国留学生,后来的日子。但这确实是十个不敢追问后来的故事。其实,人生是很迷茫的,出国真的好么?当时的人们,都蜜汁向往。
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差不多,都是中国顶尖大学的本科生,又考上了美国或者澳洲、欧洲顶尖大学的留学生,又或者有着非凡的才华,被国外的专家邀请过去,他们都是中国9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未来、对生活、对社会都充满理想的执着的一群人。那个时候的中国,还穷。至少这批知识分子中,很多都是山沟沟里的穷孩子,一路努力学习,苦读诗书,考上了名牌大学,有努力争取,申请签证拿到绿卡,但是他们又都为了绿卡,在国外忍辱负重。
这个年代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大概就是贫困生想出国留学的难度。我有时候,不禁想,到底是他们抛弃了时代还是时代抛弃了他们。
为什么是不敢追问的后来?因为他们出国后,过得并不容易,没有人知道他们为得到绿卡,做了多少牺牲,曾经的梦想可能是一场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打过多少工,他们离开故乡,不再说母语的苦痛。
如今在北京漂泊的“高材生”,也常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身边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好友青从小一直品学兼优,从小山村一路学习考上大学,为了到北京,又读取了一个硕士,因缘际会,实习单位可以解决户口,从研二开始就“忍辱负重”去单位实习。研一的时候,靠每个月勤工俭学的600多元过日子。毕业留在了实习单位,一直工作至今,4年没有涨工资,也不敢辞职,因为没有违约金。她跟我哭诉,觉得自己一个硕士,工资可能还没有清洁工的高。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上学是为了什么 。我除了说,你有户口啊,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应该是属于逃离北上广的那一类人。
90年代出国的那批人,这本的书的十几个主人公。他们的故事要更加凄惨,一个山西的硕士生,一路打拼终于拿到绿卡,但却是在美国种土豆。而他的同胞弟弟,虽然没有上名校,但有生意头脑的弟弟,却在老家买了三套房,一套给父母,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哥哥。一个北大的女学士,毕业三年后闯美国,为了拿到绿卡,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美国人,只为了能在美国多呆几年,一位江浙的大学生,因为母亲临行前偷偷放在他行李中的6个茶叶蛋,在过关的时候交付了5000澳元的罚款,一对在申请工作签证的夫妻,为了不影响签证结果,在父亲病危去世的时候,都没有选择回家探亲……
这个世界和时代,给了我们什么,而我们又抓住了什么?真的对吗?中国的高级建筑师,可能到了美国毫无用武之地,一直做家庭妇男的他,最后是在老家做煤炭生意的二姐的帮助下,开始种植葡萄、酿酒讨生活。
但是,大城市可能不适于生活,但可能适于梦想。有些事,我们不做真的不知道结果。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好书,作者的文笔也超级赞,文字驾驭能力一流。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八):游子乡愁 山河故人
沿途的景 牵挂的人 两情迢迢 柳叶桨溅桃花浪 汀州里鹤眺远方 饮一盏岁月留香 唱一曲往事飞扬 山水间歌声回荡 回荡思念的滚烫 去年的家书两行 读来又热了 眼眶云水边静沐暖阳 烟波里久违的故乡 别来无恙
《越过重洋越过山》,作者谢青桐,中信出版集团最新出版。书中写了四海漂移的游子,更写了山河故人的守望。书中人物的故乡,其实都是遗产地,长江三峡、大理古城、乐山大佛、五台圣山、南方梯田、中岳大庙、杭州西湖、淮扬运河……文化故乡的游子乡愁更浓更长!
本书作者谢青桐,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文化研究学者 20世纪70年代生人。1995年起从事媒体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和主编; 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知名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影响广泛。 曾出版文化专著《江湖有酒庙堂有梦——华夏故国知识人的性情与命运》等。 曾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从事专题采访及访学研究。
从北京到纽约,从广州到弗莱堡,从深圳到巴黎,从江南到加州,从太原到纳帕谷……在西式建筑群组成的都市街区里,总有人一次又一次向故土索要安慰。《越过重洋越过山》10个不敢去追问后来的故事,有人会意一笑,有人红了眼眶。资深媒体人、文化研究学者谢青桐,十余年潜心深入,书写脱离母语的孤岛人生。他走过许多人的故乡,走过许多人的希望谷和荆棘路。在盛世灯火里黑掉的那一小块中,他窥探到这些人的来历和去处。
从太原到纳帕谷 一转身十六年,生老病死无数 他在美国纳帕谷开了个叫“杏村”的小酒庄。 中式建筑,梵音袅袅,众人称赞,但这其实不曾出现在他的人生计划里。作为参与过太原晋祠和皖南古村落等国宝级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设计师。“杏村”是他在美国十六年间,唯一的设计作品。无论他多么深研中国建筑的文化背景和设计理念,都不会被美国的商业逻辑所接纳。在几次颇为讽刺的面试后,他转而成为一名导游,整日往返于旧金山和洛杉矶。工作的失意并没有将这个山西汉子打垮。但为了绿卡而错失父亲的最后一面,成了他内心深处不可触碰的伤痛。父亲临走前,念叨着家里那瓶藏了20年的汾酒,总想着,等他回来了,父子俩就干了它。于是他揣着酒,提了两只杯子,在父亲坟前坐了一天一夜。此后几年,他不断地回国探亲或奔丧。长大、求学、工作、出国,每每想起这些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人,仍是童年的回忆和少年的背影。他不曾给至亲之人太多陪伴,绵延的汾河也与他越来越远。再后来,有了“杏村”,他在里面专心种葡萄、酿酒,忘了外面的事。他在酒庄里设了一座小佛堂。小时候,父母每年都要带他去五台山上香,走不动了,就轮流背他。一家人在山上固定住几天,山顶那一眼看不到天边的开阔,令他眼明心亮。但人生还是迷茫的,你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被切换到怎样的场景和命运里。一转身十六年,生老病死无数。纳帕山谷间时常弥漫着酒香,而他总说,他闻到的是万里之外汾河水酿的香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了良多,我感受到了海外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也感受到了作者持续十年的都市追踪,在书里他写下90年代最早的那批移民者,如当下奔赴北上广一样,走进新世界,寻找居所、创造价值、获得身份,会被迫偷生,但绝不苟且。翻山越岭,跨渡重洋,他们追寻着在新土地获得归属感!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九):《越过重洋越过山》关注全球华人新移民群体
《越过重洋越过山》一书今年3月由中国北京的实力出版机构中信出版集团正式出版,4月上市发行。
《越过重洋越过山》关注全球华人新移民群体,通过一系列非虚构的随笔和散文,首次反思全球化迁徙潮流和全民性出国狂热引发的文化断裂与伦理问题,在这场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洋插队”历程中,离乡和还乡成为一个深刻的悖论,演化为异质文化之下移民的身份认同难题,演绎为大时代之下岁月与命运的无力感。全书揭示了新移民在精神上往返于故国与异国之间的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他们在祖国和新国家之间的摇摆不定中不断寻找自我身份,却陷入自我认知的困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心灵深处经受着强烈的孤独与痛苦。
这本书,带着读者,在辽阔的北美大陆、欧洲大陆、澳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自由驰骋。地理空间不断切换,生活场景频繁变迁。不同的人,踏上出国的路。出发,抵达,有的归来,有的不再回返。但贯穿如一的,是走遍万水千山之后,对家园的守望。归途最长,归心最苦。全书讲述了十个不敢去追问后来的故事,令读者阅读后,有人会意一笑,有人湿了眼眶。这是关于移民的故事,似乎是不那么快乐的人群,和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你会看到伟大时代和凡常人事的荒诞混响,还有那些奇人怪论和功成名就。山河故人尽在书中。在这充满苦难的世界上,比生存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故土的回忆。
全书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大学校园开始,时代造就了男女主人公的一次邂逅,短暂结识后又天各一方。舒兰在美国漂泊18年后归来,与祖国的历史脱节。命运为舒兰和廷木安排了一场恍若隔世的约会。北京的初春,从五道口到德胜门,两位校友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完成一次漫长而伤神的怀旧之旅。
建筑设计师怀敦因在美国等候绿卡而错失与病危父亲的最后一面。当取得绿卡,赶回山西时,怀敦见到的是汾河边父亲的坟茔,还有父亲留给他的一壶陈年汾酒。怀敦揣着酒,在父亲的墓前坐了一天一夜。他摆了两只酒杯,一只杯子里的酒洒在坟上,另一只杯中的酒自己喝完。此后,怀敦在美国靠经营葡萄酒酒庄为生,但他日后的嗅觉记忆里,似乎只有汾河的水酿的汾酒和杏花村的香气,能飘到万里之外的加州。
三峡工程开工,尚鲲的家乡被淹入水底。峡江长大的孩子尚鲲,具有三峡的所有自然和文化基因,命运阴差阳错,他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来飘去,最终被吹到美国爱达荷州荒凉的乡村,成为美国爱达荷州从事马铃薯栽种的一名农业机械师。那里生活宁静,可只有无边无际的马玲薯农场,巫山峡江成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他总是站在明晃晃得刺眼的向日葵丛中,放眼望门前那条荒凉的路,通往永恒的孤独、母亲的温柔和生命的故乡,那个叫三峡的地方。
母亲省吃俭用,把儿子葛少祥培养出国留学。儿子出国的前夜,母亲在儿子的行李箱里悄悄塞进几只咸鸭蛋。葛少祥在澳大利亚入境时,因行李箱中携带违禁食品咸鸭蛋而遭受严厉的重罚,任凭他拼命向澳洲海关的女执法官苦苦求情,都不被对方理解和原谅。葛少祥后来生活在“别问我是谁”的移民生活里,他的记忆中,咸鸭蛋的味道挥之不去。鸭蛋上沾的黄泥是淮安的土,运河的水;那层透明青绿色外壳是儿时端午节日挂在脖子上的吉祥的图腾;还有那诱人的流油的蛋黄,是他和中国兄弟们开怀畅饮时的下酒菜。橘子树下,往事一一重浮,他把生命中真正丰华正茂的岁月永远留在了故乡。
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的资深媒体人、文化研究学者谢青桐,十余年潜心深入,书写脱离母语的孤岛人生。他走过许多人的故乡,走过许多人的希望谷和荆棘路。在盛世灯火里黑掉的那一小块中,他窥探到这些人的来历和去处。谢青桐2014年曾经出版文化畅销书《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并被南都、凤凰网等知名媒体列入年度或月度书榜。
《越过重洋越过山》读后感(十):迁移,把身体移过去不难,把身份认同移过去,才是难事
作者 皮休
华人司机在纽约讨生活,开了许多年出租车,车里播放的是邓丽君的音乐;美国加州神神鬼鬼的炒股牛人和算命夫妇,后院里种植的全是华人爱吃的各种蔬菜;自小在三峡长大的孩子,味觉还是更加习惯父母腌制的酸豆角。
一系列平淡又不乏传奇的故事,一篇篇平实又不缺真情的随笔,一个个普通又不失光芒的人物,在越过重洋越过山之后,新移民们首先面临的是,新土地,新名字,新身份,一种新的家庭生活,甚至新的语言。刚刚抵达新大陆,就开始艰辛的寻找,寻找自己的道路、生存、职业,更要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把身体移过去不难,把身份认同移过去,那才是难事。
当今世界是人员流动、交流频繁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的流动性更强。离开了母国文化社会秩序的人们在融入他国文化社会时,注定面临意想不到的困境。这是《越过重洋越过山》 的全球背景。
人类不可能只是吃喝住行的简单生存动物,语言、文化、宗教、历史、政治、经济、伦理、社会不可能不影响人的心理和生活。《重洋》书中人物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使他无法真正融入西方文化,无法真正感知西方人的生活。由于他们不拥有西方人的历史,也无法对他们的命运感同身受,只能从外部进行观望。对于华人们来说,他们永远只是西方文化的“他者”。对于欧洲文化、澳洲文化和美洲文化,他们都只是“他者”,无法真正认同这些外域文化也不被其所认同,他们的文化身份只能是模糊和暧昧的。
精神感受必然引起内心的煎熬,在地理上,这里似乎是他们的家园,又不是他们的家园。在社会文化价值观上,这里似乎是他们的乐土,却又不是他的乐土。他们总处于两难的境地,在本国和异国文化中徘徊,无法全然接受亦无法断然拒绝,在这种经历中他们发展出一种“流散”意识,总能意识到自己跨越国界的、可译的、混合的身份,总是经历着对本土与异域,历史与当下,归家与流散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商与融合的体验。《重洋》中的每一个出国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内心的煎熬和纠结,经历着深刻的“流散感”。
移民的本质,就是这种身份认同层面的“流散感”,故土流散,文化流散,情感流散。流散主体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远离家园的怀旧诗情,更要在遭遇“他者”文化的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的抉择。移民的空间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突然的或者不断的位置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新移民无法明确归属,若即若离,他们的文化认同受到了冲击,呈分裂和混合状态。他们无法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心灵的真正归属,无奈地徘徊在两种文化之间。
每个流散的个体都必然有过这样的体验,努力克服乡愁,进行自我改造,从而找到自己的出路。 《重洋》中的现代移民,都是在流散和跨国经历中试图自我改造、重新构建自己身份的典型例子,只不过,有的完成了构建(如纽约出租司机Kyle、林普),有的主动中止了构建(如舒兰、汤霞、孙诚巍),或者像葛少祥、尚鲲、怀敦、林川夫妇等大多数人一样,在迁移流散的经历中,他们最终充其量只是建构了一种流散的、动态的身份认同。他们的混合身份,一方面呼应着祖先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对原始自我身份的反叛,对自己进行身份再造。移民身份赋予他们一种新的本能,在传统自我与再造自我中动态穿梭,而这种身份认同再造中的动态穿梭,带给现代移民的是更大的焦虑、不安全、不自由。
有人认为,专制制度会影响社会大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其实,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也同样会影响到公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让他们感觉到始终无法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所以,移民并不能简单地解决“自由”的问题。前一种不自由,和后一种不自由,同样是痛苦的。这就是为什么为了摆脱身份认同的危机、寻觅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出生于中美洲的作家奈保尔从未停止过在内心深处的寻找和认同,他本人其实就是一位典型的现代流亡知识分子。
回过身来,转身望去,原地风景依旧,在上海,在大理,在澎湖,在扬州,熟悉的街景,习惯的世象人情。家园不一定是落叶归根的地方,但必须是生命旅程的一站,是生命可以托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