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层空间》读后感100字
《十三层空间》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加卢耶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7-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一):值得收藏
本书是经典的塞伯朋克,别的不说本书的封面就特别的有爱。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各种元素。改编电影没看过但是书中情节完爆一干好莱坞科幻大片。书中人性讨论虽不深厚但是特别值得人们反省。不敢多想,想多了会怀疑社会与人生。拿起书看的时候你就会决定一气呵成的看完。科幻迷的福利。字数不多,翻译流畅。此书评价姚大写的那个序足以作为此书完整评价。被低估的神作。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二):又见赛博先驱——谈丹尼尔·加卢耶《幻世-3》的三重拟像
2016年《科幻世界译文版》5月刊令人惊喜地推出了又一位赛博先驱译作——丹尼尔·加卢耶的《幻世-3》。难以想象早在1964年加卢耶便已然预想了计算机时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带来的或然变革,正如难以想象早在1954年菲利普·迪克就以《调整队(命运规划局)》一文揣测起拟像世界的存在。而作为电影《第十三层楼(异次元骇客)》的原著,《幻世-3》中的拟像世界有如《黑客帝国》里的Matrix世界般难以与现实区分,又如《盗梦空间》中的梦境世界般层层嵌套。以至于读罢再度回想起标题,谁又能说道格最终来到的“真实世界”不会是“第三重拟像世界”呢?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三):2020.2.15
没有看过《十三层空间》的电影,对《黑客帝国》印象浅淡,只记得躲子弹的镜头,即使完全不了解它的衍生影视作品有多牛逼,也不影响我读到这本书的震撼。
第一是世界描写真实,作为60年代的写21世纪的科幻作品,在现在看来不过时还具有某些方面的科技感,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想象力和预见性。第二是逻辑性,整个推导真相的过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后1/3的部分有变成爱情故事的错觉,但整体在悬念铺陈和解答都不错。因此我觉得这是一本带有科幻感的推理小说,还夹杂了大量的哲学思考。
说说这个名字,我只想说,这样的虚拟世界,如果真得一层层拥有了主观能动性,那拥有幻世-3的那一层是十三层中的哪一层?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四):这本书的心理运用
这是我读过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我甚至感觉这本书是专门为我准备。我甚至怀疑真的存在某种上帝的存在。我思故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单单是其中的宏大的想象和哲学讨论,还有更远大的心理复杂人性,金克丝福勒对道格的爱,以及真道格走向崩溃成为一个虐待狂,然后金克丝为什么选择了假道格仅仅是因为人文主义,并不是,因为她所爱的人已经不在,不仅是虚拟机器在影响霍格道格拉斯,让他产生的虐待自己赎罪心理,也让金克丝意识到虚拟人就像真实人一样,区别一个人的是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身份,他选择她喜欢的道格拉斯,并且背负一条人命,真正的人命至少在她世界那是具备生理异味的人命,然后她的潜意识却帮他隐瞒了动机,这本书无时无刻的心理学启示与运用让我们仿佛感觉到了真实。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五):今年读的科幻小说里最精彩的一部
这张封面似曾哪里见过,因为书名里有空间两字,就搜索了一下“盗梦空间”,果然,和《盗梦空间》的宣传画很相似,高楼林立下人从中一个孤单背影,但《盗梦》没有中文的招牌。到这里不得不吐槽这个封面两下:一个是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中国元素,这些中文招牌莫名其妙;另外一个,作者用了传送带的设定代替了传统的城市马路。
关于书名——十三层空间,我开始没搞懂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中文名,是不是要胜过《盗梦空间》的六层空间,此书的英文名——“simulacron-3”,中文意思是——“幻世3”,这个名字才贴切整则故事呀,读了姚海军的序言后方才明白。
翻译得很流畅。这是今年我个人阅读的科幻小说里最精彩的几部之一,五星之作,虽然只有200多页,一段阅读时间就能看完,但短小精悍。不剧透,很好读很精彩,如果所有赛博朋克小说都这样就好了。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六):半个世纪前的赛博朋克
令人震惊的是这本书成书于1964年,作者故于1976年。那个时代,计算机和网络还离大众非常非常远。作者去世两年后,Intel推出了8086,又过了两年,IBM推出了基于x86架构和MS-DOS系统的PC,再过四年,Apple才推出了Macintosh......这本书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赛博朋克”派科幻和35年后的《The Matrix》。
引用一段作者文中对于虚拟和现实的一段探讨: “可就算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不也只是沧海一粟吗?在一片浩瀚无垠、绵延达数百亿光年的虚无之海中(这片虚无之海一直延伸至最遥远星系中最远的那颗星),遍布着无数叫作‘物质’的渺小颗粒。而物质本身其实和恒星、行星及星系之间无尽的虚空一样,也是无形无实的。总之,物质由‘亚原子’粒子构成,而这粒子其实也只是无形无实的‘电荷’。这和富勒博士的发现——这个世界的物质和运动只不过是上层那个世界的模拟器中无数电子电荷运行的产物——难道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七):作者很有远见
《十三层空间》要说它的剧情,你们一定会觉得特别无聊,或者说第一反应会是“这梗也太老了”。它讲的是一个人,身边不断发生奇怪的事件,不是朋友凭空消失,就是路口突然改变什么的。所以他百思不得其解,终于他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实的人类,只是一个系统里的AI。这个AI是真实世界里,创造这个虚拟世界的程序员在这个世界的复制品。因为某些原因,程序员要对这个虚拟世界做一系列的调整,最坏的结果还可能终结这个世界。在虚拟世界里有一个和真实世界联系的观察者,类似人类用VR潜行进来的设定。这个观察者是程序员的女朋友,因为AI是程序员的复制品,所以自然女朋友也爱他。最后这个程序员的女朋友,把用这个AI替换了这个程序员的灵魂。就这么个故事。 《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刀剑神域》《克莱因壶》《醉步男》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和这个梗沾边。但这本书牛逼的地方在于,它发表的时间是1964年,那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别说AI了,互联网压根都没有,计算机都是稀罕物。这样的环境下,丹尼尔加卢耶能编出这么个跨时代的设定,而且这事在当下,似乎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可见作者某种直觉性的预感。 不过毕竟是老故事,不是很好看。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八):虚与实
《三体》里我们虽然渺小,起码还是三维小人儿,这本书里直接降到零维,成了一堆电荷。
小说创作于1964年,所述故事发生在2034年,是赛博朋克的先驱之作,思想超前,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有它的影子,《黑客帝国》就是以它为灵感来源。
也许我们身处的整个宇宙都被压缩在了某个更加宏大、绝对存在的世界的某栋建筑里,我们以为自己在四处走动,但实际上我们哪儿也没去,只是电流运动造成的虚拟体验。这一切只是为了达成上层世界的某种目的。我们不光要提防已知世界的暗算,还要随时准备承受上层世界的操纵。
虽然已知了设定,结局还是值得预测。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到底哪里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最终,虚或实已不再重要。自我意识才是衡量存在的唯一标准。
我思,故我在。
这个作者很厉害,虽然生前没有获得任何重要的科幻奖项,但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仅以一票之差落选雨果奖。1961年的雨果奖,海因莱因以两票优势战胜了加卢耶,捧走了奖杯。如果加卢耶当年把他那一票投给自己,他的长篇处女作就将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共同赢得雨果奖。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九):也許我們真的見過,在另一場人生
最初吸引我的便是這句。
更幸運的是,與譯者相識。
那是個沉靜的男孩。
比起內容,不如先聊聊翻譯本身。
也許因為相識,字間總能探查些情緒。
狡黠的,抓狂的,較真的,難過的。
可這帶著滿滿心情的譯本最震撼我的
莫過於純粹到能問出味道的年代感。
電影垻裡聽著身後放映機艱澀的轉帶聲,畫面的忽明忽暗照出前排女士的高帽上繡著的虞美人,旁邊男士拿著手套和禮杖優雅尋找著自己座位。那份獨屬於作者的年代感。
年輕的譯者將扎實的文字能力內化成一部分自己,再帶著這部分自己隨著故事曲折。文字隨著故事鮮活起來,帶著強烈的個人特色,帶領讀者一同推敲前行。
回到內容,不想包含關鍵情節,所以似乎只能說 人們從未停止傷害某人 欺騙某人 告別某人 但仍會瘋狂的愛上某人 保護某人 思念某人 既是有緣的人 到底躲不過相遇的那天 就像緣淺的人 無論挨到哪天 都逃不過分開的時刻
與其說人性,不如說人心
連AI都知道,既然人死終不可控
那必得講究些活法
這是一場遊戲,也是你的一生。
《十三层空间》读后感(十):《黑客帝国:起源》
科幻作品的一大意义是引人思考,在被未来科技改变了的极端环境下拥有不变人性的我们所处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境遇。在这个意义上,《幻世-3》(十三层空间这个来自改编电影的译名太不知所谓了,并且容易误导读者理解小说设定)是十分优秀的科幻作品,它不仅拥有作为一般科幻小说的可读性,更成功促使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同时也给读者的心灵造成深深的道德困惑。
从小说方面看,《幻世-3》世界观设定严密,至少没有明显的bug,情节推进自然流畅而又相当紧凑。其实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科幻内核,作者完全可以扩展一倍的篇幅让作品节奏更加张弛有度,这样一来作品可能会具有更加打动人心的文学魅力——因作品篇幅过段而感到遗憾,反过来可以证明作品的过人之处吧,这究竟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呢?
小说结尾的处理同样意味深长(虽然不是按我设想的那个方向延伸),“你瞧,他给自己的模拟器编程时,展现了他的浪漫天分……(以下省略防剧透)”正如《人猿星球》的尾声那样,作者玩笑般地将反思之剑指向了读者所在的现实世界。
202006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