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后感锦集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罗素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精选点评:
●幸福的人决不会感到两神分离的苦痛,他的人格既不分裂来和自己对抗,也不分裂来和世界对抗。
●但罗素认为,人们都有内省病的倾向,只顾关注内在的空虚而忽视大千世界,内省之人不容易找到快乐,而外向之人反而能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美和兴趣。
●真正的爱情是一堆长久的火,永远在心中燃烧,从不病弱,从不死亡,从不冷却,从不转变它的方向。 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培养这么一副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当你需要把一个困难的或令人愁虑的问题下一决断时,全部的材料一到手,就立刻运用你最好的思想去应付并且决定;决定之后,除非再有新事实发见,再勿重新考虑。迟疑不决最是磨折人,也最是无裨实际。 甚至刻骨铭心的忧伤也打不倒我们;似乎要结束我们终生幸福的烦恼,会随着悠悠的岁月而黯淡,后来连烦恼的锋利也几乎淡忘了。 情绪的疲惫所以困人,是因为它扰乱休息。一个人愈疲乏,就愈不能停止。神经衰败的前兆之一,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重要无比,一休息就要闯祸。 总而言之,使人心力崩溃的是情绪的骚乱而非工作。
●挺喜欢傅雷的翻译腔
●幸福的秘诀是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对人对物友善。
●这版翻译太蹩脚了。 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监狱,罗素告诉我们应该有宏大的世界观,才能不畏浮云所乱心。
●没人打一星诶
●2018第一本:傅雷翻译罗素的《幸福之路》,不幸福与幸福的原因分上下两部分,逐篇阐述,与现今社会之贴合,留待下次写出本书读后感总结
●有错字呀~习惯了现有语境下的语言模式,可能对于这版翻译不太习惯 get点:从不幸福的角度出发分析 关于后面幸福的几个因素 并不是十分惊艳 可能还没有找到更加深入讨论的书籍 不过也有收获~
●第二次看觉得这在讲什么JB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付雷的翻译让我与罗素失去连接。
第一次是因为读的好无头绪而搁浅,自诩文学修养不够。第二次坚持读到第八章,我又跳出来了,无法专注。每一章的内容都没有明显的结论,只有比较牵强的叙述,我不知道原意是这样还是翻译问题,反正没法领域他要表达的意思。经常有种这本书是他写的感觉,近代中国文学的那种咬文嚼字的味道太重了,虽然每一句都能懂,但连起来看就显得杂乱无章。也许我注定不能为他的读者~这版也是众多版本中评分最低的一版。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通往幸福的灵修之路
这是一本哲学书,傅雷翻译的都是长句,所以读起来不是很轻松。但是如果静下心来阅读,也是一本很好的通往幸福之路的灵修书籍,值得再阅读一遍。
对作者写的受虐狂部分的四句格言印象深刻: 避免自己成为幻想被虐狂的格言是:一,记住你的动机并不常常像你意向中的那么舍己为人。二,切勿把自己的价值估得过高。三,切勿期望人家对你的注意,像你注意自己一样关切。四,勿以为多数的人在密切留神你,以致有何特殊的欲望要来迫害你。
其实很多人都有点受虐狂的倾向,如果我能去除自己善于自怜的坏习惯,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关于烦闷,每个人都害怕烦闷,都驱赶烦闷。唯有寂寞才能产生果实,现在的孩子注意力被各种事物所吸引,很难静下心来自己做一件事情,这是值得父母注意的。 罗素最后写的关于家庭方面,很赞同那种自我牺牲的母亲,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是最严重的,也是最自私的。所以,做全职妈妈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受重视,还容易成为怨妇。
关于工作,罗素写的也很好,再累的工作也会比无所事事好的多,工作让闲暇变得可贵了。
很难相信这是作者自己的经历经验总结,作者是在俯视全人类,罗素被抄袭的太严重了。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关于幸福之路
这本书问世于罗素五十多岁的年纪,全书中心是剖析一个中等才能的普通人不快乐的根源,和寻找快乐的方法。可以看出罗素主张摒弃自我中心和自我沉溺,鼓励人们将兴趣拓展往更广阔的世界,幸福的存在依托于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完整关联,关联方式是为兴趣,责任,成就,情爱,从而生也有源,死亦有继,体验这一遭为人之乐,也毋需因死亡而恐惧困惑。关于这个结论我是没有打心底里认同的,我认同他的很多论证和观点,却无法认同这一主旨,根源在于我是坚定且必须承认自己存在的特异性与唯一性的,因此,即使我同意幸福来自于兴趣责任成就情爱,根源也不是与社会外界的链接,而是发自于自身的肉体灵魂及意志。这个结论暂且放下,因为我的想法也还没有成熟。
这本书行文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研究,因此道理算是通俗易懂,举例也十分的日常,但依旧让我来来回回看了三个月,反反复复一读再读。因为作者思考的透彻和本人的博学,这本书像是布满了小范围炸弹,几行文字中带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总能引爆关于一类事情的思考,让我读起来艰难又耗费心力,又时时忍不住惊叹,这些透彻的思考跨越百年时光依旧能让人醍醐灌顶。关于全文的总结倒是没有那么多想说的,但对这个人的思想却是越发好奇,好在先贤留下了的这些作品让后人有机会踏着他们走过的思想之路走一走,略微感受他们的博学和心境,从而建筑自己的思想高塔。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乞丐死时不会有彗星出现, 苍穹只替王子的凋亡发光。
除了鸡汤文学,谁敢或谁有权利能教给别人如何获得幸福呢?在这本小书中,伯特兰罗素用两个部分——导致不幸福的原因和导致幸福的原因来论证如何获得幸福。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由琐碎导致的筋疲力尽以至烦闷,“一个人一朝窥见了造成心灵的伟大的东西之后,——不问这窥见是如何短暂如何简略,——倘仍然渺小,仍然重视自己,仍为琐屑的不幸所困惑,惧怕命运对他的处置,那他决不能快乐。”
还有关于「过分自溺」的危险,或者说由过分自爱导致的自溺,从而沉浸在过分的悲哀里,应该如何解决呢?在这里罗素似乎反对道学家提出的「克己说」—— 包含着自我与世界的对立。但他认为若我们真正关切身外的人或物的时候,这种对立便消灭了。
“某些人在患难之中榨取最后一滴的苦恼,实际不过是满足他们的感伤气氛。”
还有一种练习,那就是每天至少承认一桩令你痛苦的整理,能至少让你有看到真相的勇气从而不会欺骗自己——以至于看到幻灭导致无尽痛苦。
在后半段书中罗素的普遍建议我理解为弱化自我,即想想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可能当下琐碎的烦恼便不值一提。虽然这样做往往对我有用,但这一点我不确定。因为对于那些需要察觉生活细微妙处的职业——比如艺术家,哲学家,创作者等等来说,这是相悖的。这些职业可能需要时刻洞察周遭时空发生的一切,而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生活那就是琐碎而痛苦的。
因此怎么办呢?
那么我只好认为,无论是舍弃自我还是面对自我,这两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真正的勇气。
这本书不长,一下午5杯咖啡就能读完,可以反复阅读。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简单而又可触碰的幸福
扔掉那些繁琐又烧脑的关于人生幸福的书吧,除了否定简单的幸福之外,他们总是用一种不可理解又傲慢的态度把幸福写的复杂。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标题,以及摘抄的最受用的幸福指南:
一、什么使人不快乐
对外界的事物,却一天天的集中我的注意:譬如世界现状、知识的各部门,以及我抱有好感的个人等...对外界的关切也有个别的烦恼带给我,但这一类的痛苦,不像因憎恶自己而发生的痛苦那样,会破坏人生的主要品质。
二、浪漫底克的忧郁
爱情,首先应认作本身便是欢乐之源;其次,它增进一切最美妙的享受;再次,爱情能够戳破“自我”这个尖厚的驱壳
三、竞争
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这观念在你心中存在多久,悲惨的情形也存在多久。成功的实现势必令你挨受烦恼的煎熬,除非你先懂得怎样去处置成功。
四、烦恼与兴奋
凡使我们接触大地生活的游戏,本身就有令人深感快慰的成分;它们停止时,带来的快乐并不跟着消灭,虽然它们存在时,快乐之强烈不及更为兴奋的行乐。
五、疲劳
对付无论何种恐惧的正当方法,是集中精神、合理、镇静的把恐惧想个彻底,直到你和它完全熟悉为止。熟悉的结果,可怕性给磨钝了。
六、嫉妒
极度谦卑的人...特别倾向于嫉妒,由嫉妒而不快乐而怨恨
七、犯罪意识
在一种合理的伦理学中,给任何人(连自己在内)以快感,都该受到称赞,只要这快感没有附带的痛苦给自己或旁人。
八、被虐狂
如何阻止自虐:你的动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舍己达人;切勿把自己的价值估的过高;切勿期望人家对你的注视,像你自己注视自己那样;不要以为多数人在密切留神你。
九、畏惧舆论
只要对舆论的畏惧相当强烈,就不可能有什么伟大的成就。
十、快乐还可能么
促进快乐的那种关切,是喜欢观察他人、在他人的个性中感到乐趣,愿意使与自己有接触的人有机会感到兴趣与愉快,而不想去支配他们或要求他们热烈崇拜自己-但这一切必须出至于自然,绝不可基于自我牺牲
十一、兴致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十二、情爱
你给与人的情爱,应当本身是强壮的而非畏惧的,希望对方卓越优异的心理,多于希望对方安全的心理,虽不是绝对不顾安全问题。
十三、家庭
有后代的理由:让自己化作生命之流的一部分;凭借儿女使得自己流明千秋;因为有儿女需要养育,所以本能、实在的觉得未来重要。
十四、工作
始终一致的目标,主要就包括工作在内-这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几乎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十五、闲情
能在操心的对象以外对旁的事情感到兴趣,真是天赐的恩典。
十六、努力与舍弃
十七、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