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非天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绝非天赋》读后感1000字

2021-04-07 01:00: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非天赋》读后感1000字

  《绝非天赋》是一本由[美] 斯科特·考夫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非天赋》读后感(一):吆喝一下Scott新书《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因为在同一个圈子里,补一个Scott的近况:(1)他闭关写的新书终于出版啦!(2)他现在是美国2E协会会长,经常纽约加州两地跑;(3)他自己在播客上透露过他现在的智商测试分数是远高于平均了!

旧记:是我导师的异父异母“兄弟”

  《绝非天赋》读后感(二):重新定义智力

  一、智力进行了重新定义:

  1、智力仅仅是个体人格特征;

  2、智力的发展包括投入和能力;

  3、智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4、智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各个阶段的个人目标;

  5、理性(可控)的认知过程和自发(不可控)的认知过程同样重要;

  6、智力的发展不能以某个标准来衡量。

  二、如何发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呢?

  1、投入

  2、心态

  3、自我调节

  4、刻意练习

  《绝非天赋》读后感(三):《绝非天赋》解读

  1.智商的来源:智商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种族歧视是智商指数诞生的背景,当时的美国为了更好的清出“弱智人群”,即社会底层人士,将法国比奈的研究成果作为工具。

  2.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是欲望。

  大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孩的学习动机就会开始下降。动机和多巴胺相关,可以引发人的欲望。例如有人想要一个东西,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想要”和“喜欢”是不同的概念。比如没带手机你会感觉非常不适,并不是手机对你很重要,而是你现在想要手机。

  3.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定思考帽

  天才患者的突出能力是因为大脑部分功能受过损伤,

  4.创作力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能时间。大脑分为很多区域,例如外侧前额叶皮层——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联想。大脑有一方被抑制,那么另一方就会放大。不去评价,就会让你的创作力大大提升。

  怎么关闭评价区?

  1.冥想

  2.慢跑 有氧运动

  《绝非天赋》读后感(四):育儿注意

  1,阅读有多重要

  一个孩子若能从一开始就进行良好的阅读或者所处环境便于他积累大量词汇,那么他便能读得更多,学得更多,同时能够与善于阅读的同伴交朋友,他会要求读更多的书,也能得到更多书,并且最终拥有更高超的阅读能力。相反,词汇量低的孩子阅读速度缓慢,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更少,也不会建构一个由阅读所充实起来的丰富的成长环境,其结果是,两个孩子的智力差距会越来越大。

  2,父母的态度和语言

  不要说(没关系,不是人人都擅长数学)不要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要贴任何标签。不要再说晰晰不擅长运动了。对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表扬他们的能力会加强他们对能力的固定看法(不要说你真聪明。。)而要表扬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这样会促进他们形成成长型的心理定向(你的努力得到回报,强调努力)。

  让孩子以学习为目标,为了提升能力而学习,所以就会喜欢挑战,而不是要证明自己的聪明,而是想学习成长。

  如果以成绩为目标,为了赢得胜利和他人的赞许,就会逃避挑战。

  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或者向孩子解释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或是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等能促进儿童假装游戏的发展。

  3,儿童时期的自控能力比个人成长的社会阶层及智商更准确地预测个体今后的经济财产状况。(延迟满足,遵守约定之类的)

  文字来自书中摘抄

  《绝非天赋》读后感(五):如何智慧地界定智力

  #1.这本书怎么样

  这是一本讨论有关智力对人生影响的书,是斯科特·考夫曼关于人类智力的探索路程,是一本巨作,引用了海量素材和多种理论,在书中能看到很多顶尖心理学家得研究和观点,使得这本书非常专业化,我觉得我得看好几遍,多做几次笔记才能看懂。

  #2.本书讲了什么

  开篇从历史角度,介绍智商的源头与测量办法;接着探究了学习障碍、天赋优异、天才灵魂这样的标签划分,在以标准为本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体现;然后作者研究了与投入有关的一些因素诸如动机、心理定向、自我调节等,也讨论了赖以成功得能力诸如刻意练习、一般智力、天赋异秉、创造能力等的真实含义;并最终在这些探索之后,给出了有关人类智力的新界定。

  #3.本书谈了哪些点

  智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童该如何开发智力?怎样看待特殊儿童教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诸如创造力、自控力、内驱力等之间的关系?刻意练习和一万个小时理论究竟是否有效?为何一门考得好就门门考得好?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专业解答,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理论与实验背景。

  #4.书中结论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个人智力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①个人智力仅仅是个体人格特征

  ②智力发展包括投入和能力

  ③智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④智力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各个阶段人生目标

  ⑤理性可控与自发不可控认知过程都同样重要

  ⑥智力发展不能以某个标准来衡量。

  《绝非天赋》读后感(六):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啃下来之后非常喜欢

  这是一本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啃下来之后非常喜欢并且准备晚点再读一遍的书。

  看目录像一本学习科学的工具书,看开头像一本个人叙述的学习励志书,细细看完全书,其实是一本讲天赋的学术著作,脉络梳理很清晰,信息密度很大,还挺好看的。

  它从个人叙述和研究发展两条线出发,不断地厘清了“智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智力或天赋的概念是如何不断被构建的,又是如何被误解和误用的,生活中的很多对智力的误解都能在其中一一对上,再次感慨学术研究确实走得比较靠前,而通过大众传播实现的整体的认识上的提升,也确实需要更多、更长久的时间。

  智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代先哲在思考,现代的神经科学家也在建构,对于智力的理解,有最靠近本能的聪明是一种天赋,有不断解构的智力到底包括什么要素,有强调动机和人格特质的,什么能让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还有研究工具方法的,怎样做能有效提升智力?再有模模糊糊地拓宽智力定义的多元智能理论,再到作者讨论的智力的多元个人特征的个体智力理论,每一次,都可以说是“重新定义智力”,但实际上,是人对“智力”这一课题的更进一步理解。

  这本书是个对智力理论很好的梳理,结合作者的个人叙事,也能看出“个体智力理论”中的“驱动”的力量,作者本人就是个很有力的案例。

  有两点美中不足,第一,书中的术语非常不统一,mindset译出了心理定向、思考框架、心智模型三种术语,可能是译者本身对这个领域不是很熟悉,某些很学术化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第二是关于智力理解的脉络还可以更清晰一些,现在的写法是强行用个人经历去带智力研究的各个方面,读的时候有时候会迷失,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信息量太大我一下子吸收不了,就走神了[捂脸]

  《绝非天赋》读后感(七):关于智力的话题,可以只看这一本。

  这本书在过去一年中,我看了4遍了,很细致的。

  目的是:寻找孩子学业优异、全面发展的要素。

  书不是通俗读物,算是比较详尽严谨的文献综述,围绕着智力这个话题。

  有些章节很烧脑。第4遍我把第11章略过了。

  收获:

  1.刻意练习、心理定向、坚毅、自我调节等等 P196 几者之间的关系

  我很愿意看各种流行学术观点的PK.

  2.智力无处不在(人群中),却又不在一处(你的脑袋)。

  关于一般智力因素g的,很详实的综述。

  3. 关于创造力、发散思维、潜伏抑制

  也写得很深入、周全。

  不懂的:

  1.没看懂P199和前面的关系,

  2.没看懂P203的倒数第三段话

  3.P242 人格分化假说这里写的不够。

  或者说智力和其它要素的关系还可以多写一些。

  我的结论(悖论):

  作者一再说,智力是适应环境,然而各种测试恰恰忽略了环境。

  我要说,我们如此应试,是为了适应环境,这是一种智慧。即便我家孩子语数外不那么刻苦,如此猛烈地开展各种兴趣,我也是知道——应该在适应环境第一的条件下,去全面发展。

  遗憾:

  1. 如果智力不是该单纯看测试,那么应该个性化看自己是否缩短的初始点和现在的距离。是投入和能力的互动。

  这颗心很大,很宽,但是眼下的我不可以照搬。你信你就亏了。大家的初始条件、求解域、目标函数不同。我认为有经济条件,不走高考选拔之路的人,可以信。

  2.我要找的是实证研究的汇总,关于怎么能学术优异并且全面发展。本着我这个目的,我在本书中没有“完全”找到答案。

  我觉得作者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汇总(PK)一些,哪些预测学业成绩优异和成功。

  《绝非天赋》读后感(八):引导我们学会质疑,认识智商和创造力的真相

  本书从脑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为智商、天赋、创造力重新给出了很具象的定义。

一、智商是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智商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心理学家。“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用来评估小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

  “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引入美国后,引起了轰动,被美国人改进后用来测试智商分级,把能力的检测结果固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在美国流行的原因:美国当时非常流行优生学。精英阶层用“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对社会底层人士进行测试,对不合格的人群进行绝育。

  智商成为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二、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只能带来欲望

  动机和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人们通常一提到多巴胺就会联想到享乐。但是,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证明,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三、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定思考帽

  我们通常吧有认知障碍,但是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的人称作“学者症候群患者”。

  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很多天才患者如果表现出需要运用右脑的技能,他的左脑一般都受过损伤。反之也是。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天才技能有待激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雨人。

四、创造力来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实验表明,在需要大量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可以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你的大脑。

  如果边写作边修改,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如果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同意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很快。

  《绝非天赋》读后感(九):书评丨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努力加勤奋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一一爱因斯坦 经常有粉丝与我私下交流,表示她们对我的崇拜,问我写作水平进步如此神速,是不是有写作方面的天赋。 我回答:天赋应该有二三分吧,但刻意练习和勤奋好像更重要。 说到天赋话题,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的《绝非天赋》,这是他多年来对人类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逆袭的人生经历证明,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量的解读受到了误导。 《绝非天赋》作者斯科特·考夫曼,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科普作家。他从小就被贴上各种“学习障碍”标签,更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教室接受“特殊教育”。 作者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度过他的童年时光,但他不甘于这样被放弃的人生,通过各种努力靠近“正常,资优”的孩子,凭着自己永不放弃的坚持及挑战的乐观心态,终于逆袭了人生。挑战传统,重新定义了智力。 《绝非天赋》是一本客观、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引入了大量研究,论文数据等,梳理了几乎所有关于智力和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但又结合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趣味故事,加上幽默的笔风,值得读者一观。 斯科特 考夫曼在《绝非天赋》中讲到了关于智商测试的来源。19世纪的美国非常流行优生学,他们在骨子里更尊崇建设精英社会,并因此剥夺了很多社会底层人员的生育权,他们坚定的认为,只有精英的孩子才一定会成为精英。 但是,他们的做法遭到了社会各界的众多质疑,迫于舆论压力,他们急需一套“明目张胆”的通行证,于是比奈西蒙的智力测量表便进入他们的视野,也真是从那时候开始,智商测试的概念被发扬光大。 当然,这样的玩法在不久后就被放弃,要不然也不会有黑人总统奥巴马什么事了。 我们需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在某方面能干成事儿,这才是重要的事,因为人最终只能靠合作才能发挥能力。一一绝非天赋 一提到多巴胺,可能大家联想到的是享乐,其实这是误解,多巴胺本身不会唤起这些快乐、满足的情绪。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种东西,能引起诸如欲望、兴奋和希望等情绪。在我们的行动中扮演的是“诱因动机”,即他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影响,使得那些与我们相关的事物更加凸显。 比如,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当手机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即使我们鄙视成为机器的奴隶。 再比如,吸毒者看到任何与毒品相关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即使他们实际上并不喜欢沉迷于毒品。导致了各种这样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了解,多巴胺内部运作机制对我们认识动机最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前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体验,以及基于这些体验所获得的期望值高低。 比起专注于如何通过可能的外部奖励(如金钱,成绩)使人们更有动力,我们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渴望上,从而使得学生不但想要而且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除多巴胺是内在影响动机因素外,还有学习和教学的去情境化,这是影响内在动机最突出且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 《绝非天赋》与《刻意练习》和《异类》这类强调刻意练习重要性的书籍一样,告诫我们天赋不如刻意练习重要。 花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天才么?大部分被称为天才或者极具天赋的人,无非是毅力异于常人刻意练习多余常人,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寂寞。 国际上富有盛名的钢琴家,象棋手,舞蹈家、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情。 面广不精,精而不乱。 要想在未来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我们就必须终身学习,由于未来的发展实在太快,我们必须确保自己学的也足够快,那么天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可以让我们更高效更省力的学习。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用自己擅长的智能框架学习,在符合自己天赋的领域发展,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

  《绝非天赋》读后感(十):大赛练心理:关闭自我评价系统(跑步时,早起时),多巴胺带来欲望,评价会阻碍创造力(想象力)

  《绝非天赋》|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斯科特·考夫曼,耶鲁大学博士,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科学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开发。 关于本书 本书从脑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为智商、天赋、创造力重新给出了很具象的定义。 核心内容 一、智商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二、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只能带来欲望;三、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顶思考帽;四、创造力来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智商是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智商的概念来源于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比奈和西奥多·西蒙医生花了一年时间设计了“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量表包括人们日常用到的一些实用技能,用来评估小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这时候,这张表还没有把智力总结成一个确定的数字。 “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引入美国后,引起了轰动,被美国人改进后用来测试智商分级,把能力的检测结果固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通过进行智商测试,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美国当时非常流行优生学,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他们要把囚犯、地痞流氓、奴隶、妓女等群体强制性绝育,用来保证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1924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绝育法案》到1968年,大约有6.5万人被做了手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穷人,穷人中又有很多是未婚先育的女性。这个法案一直到1974年才被废止。 精英阶层用“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对社会底层人士进行测试,对不合格的人群进行绝育。但智商表中的题对很多不识字的社会底层人士来说,都是第一次见,稍微难一点的就自然答不上来,而那些受过教育的人自然就很轻松。同时,量表在同龄人中测试才有效果,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没有对比价值的。但是在统治阶级中,智商分数被理解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值。从那以后,智商这个概念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流行。于是,智商成为了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二、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只能带来欲望 动机和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人们通常一提起多巴胺就会联想到享乐,认为这种物质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上的愉悦感。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事实证明,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案例】 我们平时逛网上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感觉什么都想要,其实这时候你的大脑中就在分泌多巴胺。而当你真的买回来,可能一会儿便失去兴趣了。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案例】 一个吸毒者在看到任何与毒品相关联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然后产生强烈的想要的冲动,即使他对毒品恨之入骨。 三、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顶思考帽 我们通常将有认知障碍、但是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的人称作“学者症候群患者”。 【案例】 电影《雨人》的主角是一位记忆大师,6岁时就能背下8册家庭百科全书,看书的时候左眼和右眼可以同时关注不同的页面。但是他出生时大脑里就没有胼胝体,小脑也有部分缺失,他的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只相当于5岁的小孩,他也很难理解谚语和比喻。 要如何解释这些天才患者的才能呢?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很多天才患者如果表现出需要运用右脑的技能,他的左脑一般就受过损伤。反之也是,如果需要运用左脑的技能,右脑一般受过损伤。 【案例】 有一位学者就使用了“经颅磁刺激”的手段来刺激正常人的大脑,结果显示,经过刺激的人确实表现出了某些技能上的飞跃性进步,比如素描水平、校对能力和对很多事情的精准预估能力。但这种刺激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果。 四、创造力来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我们的大脑分为好多区域,其中外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联想。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区域你都会用到,它们会互动,你边做事,大脑边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实验表明,在需要大量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刻意地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你的大脑。 【案例】 给说唱歌手戴上可以观测到大脑状态的核磁共振设备,会发现他们在即兴说唱的时候大脑的前方是不亮的,而他们在唱提前编排好的歌时,大脑的评价区就会亮。 【案例】 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如果边写作边修改,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如果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统一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更快。 怎么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呢?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慢跑或有氧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勤加练习,你的大脑会在关键时刻更加有创造力。 金句 1. 比奈的智商测量表传入美国后,智商成为了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了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2. 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种东西,它能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3.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4.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身上确实都有很多天才技能有待激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雨人”。 5. 当你要做一件需要创造力的事时,能把自己暂时性地忘掉,不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的评价和判断,更不要有任何的指责,那你的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带宽,你会具备更强的创造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