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之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茶之书读后感精选

2022-04-02 15:1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之书读后感精选

  《茶之书》是一本由[日]冈仓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精选点评:

  ●不仅仅是讲茶 客观与主观意识相夹杂

  ●思想史意义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其中的思想意义不值得重视。作为史料来看,里面讨论的东西方二元对立现象并未消解。第五章讨论茶室的构造,可以结合空间理论去思考解读。

  ●這是讀過的第三本關於日本茶道的書,大致分為三篇內容,一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二禪和道與日本茶道的淵源,三作者自己對藝術的體驗。三個小時讀完了這一本書,譯者的表達方式深入淺出,好讀好解。

  ●好薄一本 在苏州玩儿的时候路过诚品买的 回程的火车上就看完了大半

  ●从美学角度看茶道,对比东西方对待茶的态度。见解还是独到的

  ●很短的一本书,阅读的战线拉得很长。冈仓天心作为一个日本人,对我大中华的文化那么了解,也的确令人敬佩。书写了茶与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的融合,认识比较深刻,语言简单易懂。

  ●作者在一本写茶道的书中依然融合了自己对于艺术的辨析,对于民族的感悟,但是最终他依然是位艺术家,书写的美好而充满深情。

  ●高铁读完的英文小书 Teaism was Taoism in disguise, a religion of the art of life

  ●东西方文化在茶文化中找到了共通,茶文化,也是一种美学。

  ●以自然为度,以质朴为美,一杯清茶可见大千世界,须臾品茗体味人生永恒。

  《茶之书》读后感(一):茶和日本《茶之书》

  茶和日本《茶之书》

  茶发源于中国,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位日本人——冈仓天心。中国是东亚文化的母体,不过一旦走出中国,文化的发展往往就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比如茶,今天茶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仅次于咖啡,可是全世界除了中国喝的都是立顿红茶,产地在印度,占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估计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是中国自己的内部市场了。

  日本在唐朝开始学习中国,然后就把很多东西定型并且保留了下来,比如和服,比如歌舞伎,比如建筑,比如茶道等等,现在我们看着感觉挺奇怪的,其实他们的这些传统都挺古老。相比之下,今天中国人喝茶的确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和功夫茶,城市中开始有了各种茶楼,但是照比日本的茶道,还是差不少。

  日本关于茶的书也是车载斗量,不过这一本却是第一本像西方介绍茶道文化的小书。

  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具体茶道的描写,也没有详细的描写种茶采茶,各种茶叶的区别,而是更多的讲述了茶的文化,茶的历史,茶的思想。比如日本人对太过物实的人生叫“没有茶水”,而无视世俗的生活叫做“茶水太多”,这里“茶水”几乎就成为了“诗和远方”。

  当然不能把日本侵华怪罪到一位思想家的身上,日本到底应该欧还是应该亚,也许到今天也很难说清楚到底应该走哪条路。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到底是欧还是亚?在过去的近百年间,答案毫无疑问,那就是学习欧洲文化,可是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给中国以足够的底气。这样就发现了欧的缺点,也发现了亚的优势。其实无论想怎么走,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即便在文化大革命那种决心之下,还是不可能完全革自己文化的命,无论是欧还是亚,根据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呵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就现实而言,到底欧好,还是亚好,永远争论不出来对和错。

  《茶之书》读后感(二):茶道与日本精神

  若要论及茶,那么也许每个中国人都会津津乐道,充满自豪,瓷器与茶叶都是产自中国却得到全球声誉的产品。而茶叶传入日本也发展出了日本人引以为傲的茶道。茶道贯穿着日本人的审美情怀,也深深影响了日本建筑、艺术、生活等诸多方面。从冈仓天心的这本《茶之书》中,我们似可从茶道中看到更多有关日本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影响直至最终形成日本茶道的各个方面——流派、道家、禅宗、茶室、花、茶道大师以及艺术欣赏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初的想法,当然是想对世界推介日本以及日本精神,这本《茶之书》用英文写就的用意也在于此,在1906年的时代,日本甚至整个亚洲都在西风东渐之中飘摇,而这本介绍茶道文化的书籍,最初就是意在表达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热爱,一种民族自豪感吧。在这一点上,作者无疑是成功的,我想每位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会对于日本的茶道有了相对纵深的知识储备,也会同时对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有了简单的了解。

  而作者从来不是一位简单的美术家与美术评论家,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在不断思考日本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也不仅仅是在讲论茶道,而是为了探究时代精神、对于美的创造,阐释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的巨大分野,这种分野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在这本书中,作者无时无刻不担忧现实的艺术创作与民族发展,也总是展现出对于西方美学的不屑一顾,而这些与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交织在一起之后,就诞生出了这本《茶之书》,应该说,看完《觉醒之书》与《茶之书》之后会感觉非常微妙,前者作者表达了日本的觉醒与奋进,而后者则是对于民族精神的保持,前者表现了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而后者则是对于本国文化的固守,或许这种矛盾体现的也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吧。如果将二者交织在一起而加以融合的话,也许能够诞生一个全新的,适合日本的文化。不会过分激进,也不会过分保守,不会过分活跃,也不会过分固执,但是很可惜,在那样一个备受冲击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完全冷静,没有国家能够保持稳固,所以历史才滑向了它的必然,而我们回看则感到一种悲伤,却无法也并不强求。

  在最后一章茶道大师中,作者写就了一个略显悲伤的结局,“利休的最后茶会”是对于茶道的最佳诠释,也是对于道与禅的最后注解,就像一个意味深长却美好的姿态,为我们留下了悲伤唯美的姿态,茶道贯穿日本精神,却又成为这一精神的最佳表达,在这本书的美好文字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茶道之美。

  《茶之书》读后感(三):中国的茶心,日本的茶道

  关于茶,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中国人来说,有茶艺茶文化,却似乎没有茶道。茶更像是一类很生活化的饮品,属于生活必需品。

  在日本人看来,茶并不仅仅是通过某种饮用方式体现一种理念,它更是对生活艺术的虔诚信仰。仓冈天心在《茶之书》中也阐释了这一理念,提出了东方人的生活美学感悟。自问世以来,《茶之书》就成为论述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薄薄一本小书,仓冈天心很用心地将茶、茶的流派、中国与日本对道的理解的不同、茶室布置和茶道大师的故事等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茶道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影响范围甚广的生活理念。“道”一词反复在书中出现,不仅仅是煮茶的过程,从茶室的摆设,到房梁粗细、物品的摆设,茶室露地小圆的干枯松枝、石头青苔的存在,都力图显示着一种沉稳安静又富有力道的氛围。

  因此,在读《茶之书》时,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的茶之于日本的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茶,是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植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茶树已被人们当做草药来使用,在古时,茶的称呼有多种,直至公元4至5世纪,我们开始逐渐将这种植物统一叫做“茶”。唐代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将茶文化介绍得精妙且系统。煎茶、点茶、淹茶,各自有一套手法体系,古籍中斗茶的记录也都有趣热闹。直到宋代高僧圆悟禅师书写了“茶禅一味”,被日本禅僧荣西带回日本,后经过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昭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而“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吴钩老师曾在“腾讯·大家”专栏里提到中国宋朝的茶文化:“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乍一读来,心中十分可惜,我们的茶技就这样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我们留下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手一泡,丧失了太多美感与仪式感。

  然而,我们没有茶道,“仪式感”的确不足,但中国的“道”,却是“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洒脱与普世之道。

  现代日本茶道,我们最普遍了解的,应当是抹茶。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套规范。由此我们能够延伸到日本人的工匠之道,心不逾矩,虔诚优雅,纯净极致,千万遍的重复而不变,乃是日本人的道。看日本类似于《寿司之神》的电影,种种寿司,十年内一双手握出千万个寿司,却都一样的工序。中国人的道,更多依托于老子的理念之上,心中悟道,不拘于俗,形变神不变,每一个人静心品茶的时候,脑海里过的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与体验,却万变不离其宗,学会安身于大千世界,却不丧失自己的立场。

  因此,如果日本的茶文化可称之为茶道,那么中国的茶文化,我可以叫它茶心。

  虽然,如仓冈天心所说“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不过,茶作为一个载体,在这车水马龙的水泥城市间,它的清新馥郁,将我们带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落到内心的一份宁静舒畅,便也足够。

  《茶之书》读后感(四):《茶之书》的茶禅美学

  《茶之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日本茶道的书籍,缘起于我近几年对喝茶的喜爱。在我看来,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喝茶,也最能让人心神宁静。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佛教寺庙的饮茶风俗,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之后,饮茶开始脱离单纯解渴的原初状态,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之物。从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再到明代的淹茶,饮茶之风由庙堂之高而渐入百姓人家,喝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家居的 “开门七件事” 之一。

  多灾多难的中国,使得饮茶文化在明清以后停滯不前,未能成熟为独立的审美艺术。 茶叶长于中国,却在日本成为美学,形成茶道与茶禅的意境。

  唐朝时期,茶叶由遣唐使和佛教僧人传入日本,16世纪,日本文人从禅宗茶会得到启发,创立了茶道,对茶舍与茶具形式之美的极致追求,进而体会 “和、敬、清、寂” 的心理感悟,把一件日常的凡俗物件,提升到艺术审美的超凡境界,最终使之上升为生活美学。

一茶一饮:和、敬、静、寂

  这不是一本讲茶的书,是茶禅美学小书,也更像是一种散文。作者借茶道,引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会茶的性灵之美。

  冈仓天心(1863年2月14日-1913年9月2日),日本明治时期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与教育家、思想家,数度游历印度与中国。《茶之书》是冈仓天心英文经典三部曲之一,深厚的东方学修养和简洁易懂的文字,使得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论述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

  薄薄的小精装,共160页,6万字,特别适合做为睡前读物。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哲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概括而系统的介绍了日本的茶道精神。

  茶之形:起源、流派、发展

  茶最初为药,逐渐发展成饮品,上流社会的风雅嗜好,使得饮茶成为高雅之事,慢慢发展为一种唯美主义宗教,即茶道,强调洁净、简朴,化繁为简。

  茶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主要阶段:煎茶、炒茶、淹茶,对应着唐宋明三代的泡制传统。每一种茶叶的泡制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遵循独特的传统。

  对近代中国人来说,茶只是作为一种饮料,与人生理念毫无关系。日本紧随中国的文明发展,对茶叶发展史的三个阶段都比较了解,茶,慢慢成为他们崇尚纯净优雅的一种寄托。

  道家奉行自然无为,对尘世的一切都安之若素,简省、清静。天地长久,学会与万物和谐相处,既关注他人又不丧失自己的立场。

  禅,其意思是冥想,佛家认为,通过全身心投入冥想,就可以做到无上的自我实现。世祖菩提达摩在6世纪上半叶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又经历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六祖慧能,将禅的影响力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茶道的整个理念就是源于禅宗思想生活中的小事亦蕴含有伟大之处,道家为各种美学理念奠定了基础,而禅宗却使它们在生活中得以实现。

  茶道精神讲求温和沉静、有礼有节,在热衷于攫取权利与财富的现代社会里,能平息内心的不安浮躁,轻抿一口香茗,让心神回归最原始的简单纯洁。

  茶之仪:茶室、茶具、插花

  茶室,其实就是一个小房间,或者是一个小茅屋,看起来甚至显得简陋无趣。茶道的各种理念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普通日本家庭的室内装饰依旧十分简洁朴素。

  茶室的摆设讲究岁月的沉淀,新近之物都禁止进入茶室,无论茶室与茶具看起来多么陈旧,但会洁净无比,一尘不染。所有伟大的茶道大师都是禅门弟子,他们努力将禅门精神汇入到现实生活中,茶室的朴素与洁净是对禅宗寺院的模仿结果。

  最负盛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是第一个建造独立茶室的人,建造茶室选用的材料虽然简陋,但却隐含着精致优雅之气。进入茶室,如果来客是武士,要将佩剑留在屋檐的刀架上,然后弯腰屈膝通过不到三英尺的矮门。无论来者身份高低,都须如此,意在陶冶宾客谦逊美德。等客人都全部入席,除了铁壶煮水沸腾声外,室内再无任何声响后,主人才会进入茶室。

  插花艺术本是佛门高僧出于众生平等的理念,将被风雨打落的残花收集起来,至于容器中。茶道大师对花的敬拜,只是将他们作为茶会的一个唯美部分,并视为独立信仰。真正的爱花之人应该让它们在本来的生息地成长、败落,按照大自然的规律,遵守生命的意义。

  茶室简单朴素,远离尘嚣,成为避开外界烦扰的圣地。

  茶之美:艺术欣赏、茶道大师

  欣赏艺术需要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创造者与欣赏着要相互礼让。艺术家要知道如何让作品展现内涵,欣赏着要知道如何去接受作品表达的内涵。我们对艺术加以用心倾听时,艺术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茶道大师对艺术所做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日本所有的著名花园都是茶道大师设计的, 但与之相比,他们对社会礼仪和习俗的影响更大。

  茶道大师教导我们穿颜色庄重的衣服、用恰当的精神去照料花草、强调人类天生就热爱简朴,展示谦逊带来的风采。事实上,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漫长的岁月。

  中国茶可以划分为三大文明演绎:煎茶艺即唐朝古典主义;点茶艺即宋朝浪漫主义;泡茶艺即明清写实主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茶” 而解之。这主要是强调茶的解毒功能,茶的药用价值。

  764年,陆羽写《茶经》,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因为这部书,茶才成为真正的 “茶”。茶被独立出来,有了固定的程序,变成一种仪式形态。

  达摩本是印度一位王子,舍弃尘世繁华而进入佛门,成为一代禅宗,来到中国宣讲佛法。达摩说很重要的一点,讲的是茶与禅学的关系——禅茶一味,密不可分。

  以一花一叶、一茶一饭所昭示的生活美学正受到城市新人类的热情追捧,喝茶,不但健康,更多的是能让人安静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茶之书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