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华年读后感锦集
《似水华年》是一本由王道 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452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6-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似水华年》读后感(一):合肥张家相关文章收录
之前看过三联书店的《张家旧事》,记得一些内容,还有些老旧照片,但是无一例外是美的。
打开《似水华年》之前,便搜索了相关的信息,原来写的是大名鼎鼎的合肥张家,张家可算的上真正的钟鸣鼎食之家,祖父乃晚清名将,九如巷里十姐弟,个个身怀底蕴,实力不凡。
因为本书包含讯息之广,难以细细言表,每有读到动情处,都是热泪盈眶。相信书是同一本,泪是万人滴。
只是看过的书,让我想要收藏的,一个是坂口安吾的《白痴》,一个就是这本书了。
书里收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回忆往事,或者纪念故人,但是排序有点儿凌乱。
姐妹弟兄们幼时在九如巷学习玩闹,又写了长大后各自出去求学,回忆了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后来战争爆发,后来父亲去世,真正各无归家,难以团聚。又后来间或姐妹弟兄在逃难避祸时,异地相见,又匆匆别离,各自的小家庭发生了什么,文革时期,又有多么艰难。
一一熬过之后,仿佛人生的历练和沉淀铸就了各位文豪,各位昆曲或者音乐家等在磨难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无可比拟的成就。
再后来,就是去世了,人这一生,起初也是开心的。期间发生了许多让你哭都哭不出来的事情,你带着优雅和大气,咬牙坚持过来了,在时代的大环境变迁后,得到了自己该有的精神领悟,最后化为白土。
这本书匆匆也就概括了十姐弟的家世生平,只除写了几位在专业方面的塑造外,大部分写了生活乐趣,乐观积极的迎难态度。
当中最以沈从文写儿子虎雏可爱,傅汉思也有描写虎虎的活泼可爱。
也有二姐允和之悲,痛失小禾,小平又中弹,幸而救回。
短短的一篇,看到了别人的缩影,当时的艰难,和与之斗争的风华。
又短短一篇,仿佛看的是个故事,其实是别人的人生。
《似水华年》读后感(二):流向人间的一股清泉
苏州九如巷的张家兄弟姐妹,喜欢水的德性,组织了一份小小的家庭刊物《水》。
张家的著名女婿之一沈从文,对《水》有过极高的评价:“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又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也无坚不摧。”
《水》是兼容并包的。张家的《水》上发表了大量张家姐妹兄弟以及配偶、孩子、朋友们撰写的回忆文章和文艺作品。《水》除了在张家国内外亲族间流传,也发给叶圣陶后人、范用、葛剑雄、胡忌等文友。《水》上的文章有随笔、诗词、书信,也有书法、绘画、摄影等,在内容上,既有家庭琐事的记录,也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见证着张家这个大家族一百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个大家族独有的文化底蕴。
这本家庭杂志,承载着家族的亲情,维系着家族的情感,洋溢着真、善、美,像一股来自山涧的溪流,清澈、清洁、清凉,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川流不息,流向人间,传递着清净的精神。
《水》源远流长。张家的《水》走过了87个春夏秋冬,从1929年创刊,到现在仍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流动,温情脉脉。
苏州九如巷的十位姐妹兄弟,他们的爸爸给他们取名字的时候,女孩的名字上都有“两条腿”,是说她们都是要走到别人家里去的;男孩的名字上都有“宝盖头”,都留在家中。
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别嫁给四位风雅名士:昆曲名家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四姐妹是九如巷的传奇,出身名门,曾祖张树声是晚清高官,父亲张冀牖是著名的教育家,创办私立苏州乐益女中。
或许,是姐姐、姐夫们名声太盛,弟弟们虽然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也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宗和是文学家、寅和是诗人、定和是作曲家、宇和是植物学家、宁和是音乐家,寰和投身教育事业,坚守九如巷。
喜欢充和的书法,笔笔稳贴,封面上“似水华年”四个字,似水般有丰盈的活力,往四处流动,充满生姿。
愿《水》长流!
《似水华年》读后感(三):水之情怀,水之风骨
文/文小妖
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又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也无坚不摧。——沈从文春节期间,读由青年作家王道主编的《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别有一番风味。这本书将张氏家族的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进行了细致有序的梳理和编排,让世人近距离的了解到一个大家族所散发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并能从中窥见其百年间的兴衰与命运。
众所周知,当年合肥张家乃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更是那个年代“大家闺秀”的代言人。而后张家四位夫婿: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又为张氏一族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也让世人对这四对夫妻的关注度更多过于整个张氏大家族。而王道所编著的这本《似水华年》通过张家的家庭杂志《水》,以文叙情,一点点引出了除去名声之外,更接近于真实的张家人的故事以及那割不断的浓浓亲情。
张家的《水》于张家人而言是牵系整个大家庭的情感纽带,里面有张家人及各路张家文友的文章,文章不限题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这些文章串联起来可谓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家族史,然而因历史原因,这本杂志曾一度被迫停刊,直至1996年2月复刊。那些遗失的碎片被一点点寻回,寻回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是对历史与命运的见证。
当年读《合肥四姊妹》 的时候,被张家四姐妹风雅到骨子里头的气质所折服。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是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浸润过的,而这一切的来源正是来自她们的父母。在《似水华年》一书中,这一点再次得到了更加深入而又全面的阐释。
张家十姐弟的父亲张冀牖先生一生为教育费尽心血,他喜读书,接受新思想,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执着和独特见地。张家家庭杂志命名为《水》,有着“水的德行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沈从文语)”这水,何尝不是对张冀牖先生的另一种诠释呢?他不计较金钱,自费办学,不为盈利,他深谙教育于国家、于家庭、于个人的重要性,只希望真正地把教育发扬光大,让那些有着求学之心的孩子们的人生走得更远一些,更高一些。张老先生不遗余力的办教育,就是一种“水”的情怀,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于教育,张冀牖先生上到学校师生,下到家庭儿女,他都秉承着发展个性,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让张家十姐弟个个成才,在不同的领域中颇有建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才让张家的家庭内刊《水》由此诞生。
然而,张氏一族也逃不开战乱、命运、生死的裹挟,亲人四处离散,曾经九如巷里的阖家欢乐已不复。虽然命运多舛,但张氏姐弟却显得淡然。他们的骨子里早已浸入了水的性格和情怀。生命有限,但文字无限,在《水》停刊后,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们再次用行动把这“水”续上,继续让张家的历史传承下去。
合上书本最后一页,感慨不已。那些逝去的人却因文字而变得如此清晰。张家的《水》依然在流动,故事也在继续。真心期待张家的内刊能集结成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让张家的“水”流得更远一些,流得更久一些……
《似水华年》读后感(四):似水华年:流淌在时光中的温暖之河
岁末年关,洗去了一身尘埃,荡涤了一切污秽,在一派喧嚣欢腾过后,安然静坐于小小的书桌前。读书需要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的两相合宜。在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里,怀着羡慕与期盼、钦佩与感动,《似水华年》犹如一条温暖的小河,缓缓流过读者的心田。
这本400多页、由青年学者王道主编、灰黑色封皮上印有张充和手书的题字——“似水华年”、别名《<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的厚书,以充满人情味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大家族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张充和何许人也?她就是当时的名门闺秀,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四妹,而她们四位,与她们的六个弟弟: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和张宁和共同构成了名满天下的合肥张家。老实说,在进入这个大家族之前,只是对文学家沈从文与张兆和女士的情事有所耳闻,但却不知二人的身后牵连着如此庞大且影响着中国近代风云的张氏家族。说到四姐妹,就不能不提张家的四大著名女婿:顾传玠(昆曲大家)、周有光(语言学家)、沈从文(文学家)、傅汉思(德裔美籍汉学家)。该书记录了这个百年大家族创办家庭刊物《水》的曲折历程,收录了家庭内外、圈中好友相互之间浓浓的亲情友情故事。
合肥张家如同一棵大树,根基深,扎的稳。张家的曾祖张树声在清朝曾做过淮军将领,他们的父亲张冀牖则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一生滴酒不沾,从不赌博,唯一的爱好就是藏书。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养育的十个孩子可谓个个都是栋梁之才,尤其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更是造诣颇深。出版家范用在文章里打趣道:“前面四个是女儿,名字都带‘两条腿’,因为会嫁人走掉,后面六个是男儿,名字有‘宝盖头’,所以都留在家里。”这一诙谐的概括,反映出张家儿女迥异的人生道路和性格志趣。
“兼容并包”“无坚不摧”——“水”的特性与张家人的德行是如此吻合:四姐妹娴静文雅、六弟弟睿智儒雅、四大女婿谦和风雅,性情都如水一般柔软,却比水还要博大。良好的家风一代代延续下来,父辈母辈树立的榜样,年轻一代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使他们形成了积极向善、潜心向学、低调为人的朴素价值观。
“没有哪一份家庭刊物,像张家的《水》一样,流动88年。”腰封上的这句话让我们热泪盈眶。在外人看来,这份杂志就像一个无声的传奇,演绎着张家的华彩篇章;在张家人看来,则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固守着张家人最后的精神领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种沧桑历史的见证。烽火的洗礼、战争的摧残,曾让这份珍贵的刊物短暂的停下过脚步,但正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才让这本刊物的复刊更加为人所期待,为时代所铭记。《水》正是张家人的精神徽标。
在《似水华年》里,作者王道以“《水》之溯源”开篇,全面而详细的梳理了张家的刊物《水》从创办、成立“水社”、到复刊、再到《水》的传承脉络,在朴实淡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张家成员在《水》创办初期,自己撰稿、印刷的艰辛与执着。拥有自己家族的一份刊物,是何等荣耀与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艰辛里流淌着他们的热爱、执着里饱含着他们的坚定。因为热爱,所以无坚不摧;因为坚定,所以义无反顾。《似水华年》的编排体例也似一脉流动的水,全书分为四编:水源木本、水之激荡、山水和鸣、水之涓涓。每一编之间并没有完全分明的区隔,虽然第一编“水源木本”中收录的文章大部分围绕《水》这本刊物,但也有一些篇什是亲朋好友的回忆散文。其实,读完全书,读者会发现,这就是一本回忆散文集,用生活化的语言、白描式的人物手法追忆逝去的亲人:回忆与怀念构成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温情与暖意则是这本书的整体色彩。亲朋的宦海浮沉、生老病死、生活态度、情感轶事、人生轨迹蕴藏于字里行间,可谓海纳百川。而一些闪耀在下一代人心中、对老一辈人的点滴怀念,也成为了这本书中独特而珍贵的部分。杨早先生在《我的张充和印象》里以略带诙谐的笔调讲述了自己拜访张充和女士的经过,通过描写98岁高龄的张充和奶奶爱吃麦当劳这一童真的细节和她凌晨三点醒来就读书的生活细节,描摹出一个新潮而勤奋的“最后的闺秀”。
如今,当年风姿绰约的四姐妹也已成为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历史的车轮最终都将碾碎她们的过往。人生,还是太过短暂了。天上那么多星座,究竟你停留在哪一颗?惟愿张家的温暖之河不要枯竭,留给世人一份滚烫温热的记忆,让我们将这份温暖代代传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