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经典影评有感
《乡音》是一部由胡炳榴执导,张伟欣 / 刘延 / 赵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音》影评(一):失去的田园,逝去的贤妻。
失去的田园,逝去的贤妻;摆渡,火车,就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夫妻的恩爱一定是一方的主动低姿态才能获得的,可是天妒红颜,恩爱的总不会长久。
女主角得肝癌也是合情合理设置了,她从来都是逆来顺受,长期被压抑,怎不肝气郁结呢?是人都要有平衡的,她的委屈从何宣泄呢?外泄不了只能内伤自己了。
女主角是李小璐的妈妈,比她好看多了。
编导在电影里通过明汉的一句玩笑话,把油榨留到2000年带年轻人回来看,可以看出1983年就有这种文物保存意识了,真是超前啊。
《乡音》影评(二):看似幸福,实则也是一出悲剧
《乡音》里的陶春和木生在老人们看来,真是幸福的一对了,可当陶春得了肺癌时,我们这些观众很是感概,这看似幸福的一对,实则是一出悲剧啊。再看杏枝和明汉,这是老人们眼中最不踏实的一对,他们追求新事物,喜欢新观念。然而当我们看到陶春这样的悲剧时,却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幸福啊。在一般人眼里,苦难的人不会幸福,而幸福的人也不可能苦难。然而从实际上来看,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吃过苦难的人反而容易成就幸福,而看似幸福的人却时常会苦不堪言。所以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承受苦难的时候,他未必不是在创造一种幸福;相反,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享受幸福的时候,他也未必不是在酝酿一个苦难。在影片结局处,陶春和木生两人相伴去看火车,却又让人洋溢着一种温暖的幸福。
《乡音》影评(三):很多中国妇女顺从的一生
电影中的女主对丈夫千依百顺,逆来顺受,这种“妇德”在今天是要被喷死的。我本来期待她到了最后会为自己做主一次,就像出走的娜拉一样,至少是自己私下远走,为的是实现从小的某个心愿。可惜,没有。
扮演女主的张伟欣有一种纯朴的美,原来是李小璐的母亲,中俄混血儿,也就是李小璐有四分一俄罗斯血统。之前并不知道这么个人,但童年时在乡下,《广东农民报》上连载过电影《肖尔布拉克》改编的小说,而张伟欣就是那部片的女主角。
导演胡炳榴,国务院津贴专家(当初第一次听这个专用名词时,是别人介绍一位很猛的文学教授是拿这个津贴的,那时觉得能拿这个的都特牛掰,可是多年后,一位编剧老师却对这个嗤之以鼻,说他也是拿此津贴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拿云云,有传说一年才评几百人,不知道属实否,如果一年只几百人,那拿这个也是非常厉害的了)。看过导演的《安居》。
《乡音》影评(四):1983年胡炳榴《乡音》
杏枝 木生 春姐 龙妹 虎娃 民汉
春姐的忍气吐声
1、“都随你”
2、不坐火车看龙泉镇
3、肚子疼还是去卖猪
4、想买一件衣服,但价格14块5,就没买,她只给儿女和丈夫买
5、肚子疼,由着丈夫只卖人丹。
6、帮杏枝和民汉撮合回晚了,受了一顿骂。
原因:1、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春姐给儿子讲故事,她讲到一个小女孩就是因为没有听大人的话准时回家而被海水淹没,最后成为一只鸟,这个故事很有意味。2、还有春姐家小时穷,个很大才去读书。3、邻里夸奖木生,让她自得。
面临转变中的小山村,人们习惯和思想产生差异的年代。在杏枝爹看来,木生是好样的,力气大,会劈柴,编斗笠;但在杏枝她们看来一切都在变。影片中,火车 《军港的夜》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什物。木船被汽船取代等。
人们的观念也在变,杏枝是变了的,而春姐她既在家庭的牢笼里,但又盼着穿着漂亮衣服,火车载着她到龙泉镇,当稚嫩的虎娃问春姐山的那头是不是海,她不能给出答案,但她眺望的双眼也在告诉观众,她也渴望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
影片中关于这个小山村的描述,乡情淳朴,靠天吃饭,但难以接受新事物。特别是春姐归来邻里间的问候;以及木生买猪肚时的调侃。
影片开场于一场狂风大作,木生出去,怕发生山体滑坡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这里的这场大雨象征了新社会的变革犹如一场狂风大雨洗刷着这座乡村的一切。
《乡音》影评(五):发现冷门佳片,好激动!
这是中国版82年生的金智英嘛!发现冷门佳片,好激动!我愿称之为53年生的陶春。导演的的确确在拍乡土,可片名是障眼法,相当于是马赛克,乡土是表,不平等下的女性自我认知是里。电影没有苦大仇深的性别矛盾,只有不显山不露水的一次次伤害。女主春姐自觉自己是有福的,撑渡船的丈夫勤勤恳恳,儿女双全,乖巧懂事。她生病后因祸得福,可以坐汽车,可以看看翻天覆地的县城。跟闺蜜诉心事一边说自己有福,一边在整理苦瓜,导演铺排细节精准有力。例如,丈夫所有忏悔和补救都无法完成,包括结尾丈夫为完成春姐的心愿,推独轮车载她去看火车,只闻汽笛声回荡群山之中,电影到此结束。与春节形成对照的是杏枝,可怜春姐自觉有福,不愿急着答应婚事,狠狠批判“随你”“随旧的来”的做法。杏枝的角色内涵延申到男友的戏,男友和师父关了榨油坊,去机器厂工作,这里有个妙笔,不太会操作机器的师父跟他打趣,往后我要向你拜师。轻轻一点,从性别平等带到其他关系的平等。乡土一切在快速变化,陶家逐渐劳动致富,乡里修桥代替轮渡,榨油机器代替人力。在一切向前看,一心谋发展的年代居然有性别平等问题的反思,同时进一步暗示政治上的公正平等,如此才有真正的发展,可见80年代首先是思想的不保守,到后来才慢慢只会搞经济了,反过来以为80年代只会向前看。手法并非先锋高明,只是题材超前,当下的思想比80年代保守太多罢了。
谈谈演技,女主角张伟欣,镜头前的气质非常迷人,气质在“有福”的女人和少女态之间朦胧切换,尽管她的少女形象没有刻意铺排,但随着镜头的角度变化,少女的青春活泼似乎就藏在这“有福的”母亲和妻子里面,若隐若现,稍不留神又不见了,天然的皱纹马上回来主导女人的可怜。简单来说,四个字,她很漂亮!漂亮到可以和电影主题融为一体。查了下演员信息,原来张伟欣是李小璐妈妈,可比女儿漂亮多了。
《乡音》影评(六):过日子的正派人有多可怕?
影片进程过半,在杏枝的催促下,木生送陶春去医院检查,终于得知妻子的病不是用“人丹”就能缓解,而是肝癌。
从医生办公室走出来恍惚的木生,想起了医生的话:她的病耽误了,你们为什么不早送来做检查呢?
而杏枝的话也是无比尖锐:人都快要死了,你才知道心疼。
木生虽已自省,悲剧却已注定。
在老一辈的严重,木生是一个过日子的正派人,实际上他也拥有吃苦耐劳、踏实等诸多美好品质,但以90后的价值观来看,这种直男我能打死他吗?
电影开场丈夫木生在悲凄、沉郁的背景音乐声音中步履沉重地拉着船走来,而妻子在暴雨结束后,天亮时跑向丈夫,瘦削的身形一起拉着船,两人在河边的步伐让人感到有种莫名的沉重。
陶春边在河里洗东西边低眉顺眼的询问丈夫:龙泉镇真的那么招人?杏枝说找个日子约我到龙泉镇赶个集,龙泉镇火车通车转眼就一年了,我还没去过呢。
而丈夫则一边吃饭,一边毫无商量的陈述:这个杏枝的主意太多,一切新鲜事她都想知道。咱们不图那个新鲜,还是等大桥通车再说吧。
而在卖了猪之后,陶春说要给儿子买木枪、给女儿买圆珠笔,陶春把零钱给了陶春,陶春给木生买了很贵的烟,自己试新衣服时却被木生匆匆喊走,丝毫没有对妻子的赞美,也没曾想过要回馈妻子。只是惦记着买猪仔的事。
但是他错了吗?
他也是想多存钱,让家里生活过得更好。是个老实人、正派人。
可是他真的不疼妻子,理所当然抽着妻子买来的好烟,却不考虑妻子的需求。
当杏枝来问春姐有没有买衣服的时候,陶春低眉顺眼的讲:那么好的衣服我穿不出去。
抽着好烟的丈夫木生附和:可不是,都30岁的人了,女人三十老大妈啊。
面对杏枝生气的质疑:你也太欺负人了吧?我姐跟你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你给做过几件新衣服,买过几块香肥皂,连擦脸油都没给买过吧?
木生却笑了,用着说家长里短的态度,回答说,她从来也没说要啊。
对于妻子的妥协、委曲求全、“我随你”,他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正如戴锦华所说的,这部影片显露并强化了第四代一种两难困境,这是一种深刻的理性与感情分裂的价值评判、一种存在于心理/知识架构中的裂痕:一边是理性,是对文明、进步的渴望与呼唤,一边是情感,是对老中国坚实素朴的独特韵味、醇厚人情的迷恋;一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及其道德体系的仇恨、延误,另一方面却是在现代化、商品化进程中所感受到的惶惑与轻蔑。它常常使第四代导演在揭示“愚昧”的丑陋、荒诞的同时,迷失在古老生活悠长的意趣之中。
于是,陶春之死不仅缘于愚昧的谋杀,也是对文明的一次必要的献祭。
《乡音》影评(七):乡音里的政治隐喻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是讲一个反封建与维护封建之间矛盾的电影,讲的故事也无非是些人性以及伦理等之类的争议。因此给这个片子打了一个四分。
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不禁又想起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后知后觉,突然就领会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所以,我修改成了满分,下面谈谈一些感受。
结合当时的时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国电影也吹来了春风。第四代导演终于耐不住寂寞要登上电影舞台了。他们是被文革迫害的一带,因此他们的电影里无不发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苦难生活的感叹和反思。
lt;<乡音>>是一部正宗的反思片。片中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其代表的政治隐喻要是颇有意味的。
首先说说女主人公陶春,她代表的是那种“夫唱妇随”的中国传统女性,丈夫说什么,她都随丈夫,一句句“我随你”,代表着队丈夫的忠贞和真诚,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去成全丈夫以及整个家庭。陶春的形象代表的是逆来顺受的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党说什么,人民就听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就毫不自私地奉献出什么。
丈夫木生,他的忠厚、正直、善良却又偏执、强势在整个家庭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妻子的个人感受,事实上,妻子在丈夫的绝对地位下,也丧失了个人思考的性格了,以至于妻子得了癌症,丈夫不以为是地认为吃几片人丹就没事了。丈夫是爱妻子的,爱的方式过于自我和偏执。党国也是爱人民的,爱的方式极左极偏。
杏枝这个人物的设置是比较有意思的,她的独立、自主、前卫,以及批判木生家没有“民主”,都隐隐约约代表了导演的希望寄托所在。她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影片,使得影片的时代感增强。杏枝和男友的恋爱,期间发生的小插曲,也含蓄地表达出新一代独立青年要求独立、自主和个性的强烈欲望。
当木生发现妻子得了癌症晚期的时候,才猛然觉醒,决意改变自己的统治风格,他开始善待妻子,让妻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自己说话的方式,而且尽自己可能去做妻子认为分内应做的事情。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的关系,在妻子和丈夫之前显现的如此相似。
然而,导演要表达的想法似乎又是矛盾的,他想告诉观众陶春是错的,丈夫也是错的,可是他又让陶春化身为贤妻良母式的美丽女性,把丈夫刻画为忠厚善良,知错能改的男性。还有杏枝也是,虽然她代表着导演的希望,但是导演在刻画她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女性形象。
这里就说明了导演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政治上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态。以至于留下对人物是非的评判让观众,然后人去定夺。
在片尾,丈夫木生拉着妻子陶春走向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而我们的国家也要她的人民看看世界。这样的结尾是开放性的,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乡音》影评(八):对现实的匮乏的理想化
《乡音》既然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那么它必然渗透着某种价值导向,某种道德寄托。在古老的语境里品读古老的文化,自然难以发现文化自身的匮乏。在过去接近40年的今天,重新去品读《乡音》,那作品的一切却都变得怪异和诡异起来。 传统的文化一直推崇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传统的中国人典型形象。偶尔天地君亲师,偶尔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封建的传统的道德伦理要求,具体落实到一个人身上。它不是现代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个人,而是某种过去价值的残余,在个人身上郁结成某种尴尬红肿不忍直视的溃烂。
如果妻子以丈夫为纲,处处随之,默默付出忍受压抑和克制。而丈夫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然后随着妻子患癌,丈夫蓦然发现自己竟然亏欠自己的妻子这么多,在某种赎罪心理的作用下,丈夫被妻子给唤醒了,而唤醒的不是别的,却是基本关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想象。于是在这种回归之中,批判的是那种传统式的道德伦理。但问题在于,它将那种道德伦理所在同一的语境里,它面对着同一的道德伦理,推崇了其中某些本身,有批判了其中某些本身,而问题在于它想推崇的和批判的,却正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因为,所以的问题。正是因为妻子把默默付出、为丈夫牺牲当成一个妻子应尽的本分,在丈夫那里被接受和理解习以为常。而今天正是批判的是丈夫的那种习以为常,它并不满足于丈夫的事后觉醒,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妻子同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意识,它要丈夫早一步就把妻子当做一个人。
我们不能不从娟子对春姐叙述前史的补充中看到春姐的前半生。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自由而热情、热爱新奇事物,火一样的生命力的娟就是在共时序列中对春姐做了历时序列的讲述和表现。 一个人突然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要是没有外力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那么,显然作用在春姐身上的正是这一种传统文化的力。可既然影片目的是推崇的是春姐的这种牺牲和奉献,那么去批判她奉献的另一面就变成了吊诡的了。
妄图在一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又去讲述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的牺牲。而语境不却以不可抑制的姿态不断的在崩溃中解体,原先传统文化所崇仰的这种牺牲奉献的个人,在利己成为普遍时尚,利他就是心有不诡的庸俗的现实中,要遭受多么大的菲薄,污蔑和侮辱!为什么要推崇让最优秀的人牺牲掉自己而奉献给的是冷血无情,庸俗市侩,反复无常的现实生活的文化呢。在这种最顶级的智力之下,他们见识了现实的残酷面目,一种过往一切信仰的动摇和颠覆,坍塌,意志不够坚定的也就能因迷信自己的智力走上灭绝人性,残暴无情,恶毒,阴险,奸诈,不择手段的卑鄙了。行善与作恶同样都是在意识到自己做什么时只有最强悍的心灵才能驾驭。多数人永远是无意识的恶,他们根本不清楚他们自己在做什么。
主旋律电影都是好心,它基于以下讲述事实,要是人人都肯向善。可既然艺术作品的表现自身没有自身的感染力,是关于自我和他者生命意志的共鸣,电影也终究只能在自己感动自己中而去责怪观众的无知了。说到底是观众的错,可既然艺术作品是个未完成的结构,召唤着观众情感的在场,而它现在却做不到这一点,然而却他感动了自己,于是便当然以为是观众不行,那可真是莫名其妙了。
《乡音》影评(九):自然主义的田园诗
胡柄榴《田园三部曲》在1980年代能够成为一股清流,实有选材、主题、摄影、人物等综合因素,在诗画般的风光里讲述农村普通人物家庭的故事。也许当初带有很强的探索性质,也被很多业内人士挖掘出所谓第“x”代的批判封建和不舍乡愁的矛盾心态,貌似深刻精炼,但今天看来,似乎过于上纲上线学院化概念化,我反而愿意从更加简朴的普通观众的角度,记录下第一次看片的几点感受。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老片,盖因影片的节奏和画面呈现的十分的自然从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也没有赋予太多时代要素、表演也十分贴切自然吧?如果说有陌生和距离感,那也是只是这样一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并不了解;但这种不了解,可以理解为空间的距离感、不一定就是时间的距离感——君不见在今天中国的西部穷困山区,还有温饱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民,片中那些不易的生活场景并没彻底消失;退一万步,东南亚、非洲不是也有更多的还在刀耕火种的群落族群么?这些都证明了本片的最大亮点,历经这么多年后再看的感受,就是因为其老老实实的叙事风格,平铺直叙的节奏组织,稳稳妥妥的摄影画面,真实贴切的人物言谈举止;没有一惊一乍,没有刻意蒙太奇、各种变焦切换,没有夸张动作~~这在当时众多电影留有很多戏剧化特征,比如台词、动作等方面,包括影片相应社会主题的风气下,确实是有创见的。
这种自然主义的尝试又没有走向稍后的过分和极端化,乃至形式化。包括所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老井等所谓反映原生态生活的新浪潮。《乡音》不仅在影片技术上遵循了顺其自然的风格,在更核心的故事人物上,我觉得也是尊重了客观现实和人物主观意识的。恰恰不是有些评论说的批判封建主义不够彻底。男主工作勤恳、为人正派,有些大男子主义但并不过度,对春妹的态度也并不是随意的使唤,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农村长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也是分工现实)使然;在得知春妹病情后,他是内心真正痛苦和后悔的,也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弥补的~~其对春妹病情,确实是一种忽视、但也是一种未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其知识体系里尚未认识到病状所蕴藏的更多可能性和严重性。我认为这更多的揭示了知识普及不够、教育的失败~~不一定要上升到封建主义和小农意识等高度去。
但是是否没有这些所谓的影片的隐喻就拉低了本片作为《田园三部曲》的格调和意义了?这恐怕是有些所谓的业内人士尤其是关注所谓X代导演所不愿意承认的语境和事实。也许有些人确实在片中看到了那些东西吧,我尊重他们的深刻和眼界高度;同时,正如我前面感受到的这部片子给我的一种“新片”相遇感,我想说,平凡的春妹一家、不幸的春妹、一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纯朴的人们,你们的真善美感动了我,你们的不幸让我悲伤;但愿上天更加眷顾好人,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更加努力地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提高最根本的教育水平,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富足、健康、幸福~~
影片的结尾,男主推着独轮车送女主去看火车,沿路群山环抱,阳光灿烂,山清水秀,温情脉脉。固然是残酷结局的一点乍暖还寒,但又何尝不是面对命运的一种坦然和安详?悲痛但不哀伤,这是苦难坚韧的中国农民最美的品质,无关时代,他们用最深沉的爱谱写着对这片土地与人的命运之诗~~
它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乡音》影评(十):【399】《乡音》——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乡音》
年代:1983年
国家:中国
导演:胡柄榴
主演:张伟欣、刘延、赵越
适宜群体:怀旧爱好者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男性女性要平权!
温柔贤惠的妻子陶春,事事都听从丈夫木生的安排,口头禅就是“我随你”。她本想去看看火车,可是丈夫却说“等大桥通车了再说”,她也就默默接受。陶春肚子疼,丈夫却说“一会就好了”,最多就是买一包人丹给她,对她几乎漠不关心,要是她没及时做饭他还会大发雷霆。这种情况在戏里和戏外都受到了巨大的争议,片中老一辈人都夸陶春温顺守规矩,而那个代表新时代的女性杏枝责备她是个“这点事都不敢做主”的可怜虫。导演创作的最初意图是批评妇女过于依附男性,但效果却是导致社会舆论对大男子主义的抨击。究竟是男性“一点民主都没有”还是女性“像瓜藤一样”令人怒其不争,这都引发了对人伦情感的反思和讨论。
2、优美的散文诗电影!
业界一直都把胡柄榴的电影称为“散文诗电影”,它的情节都很散淡,没有什么明显逻辑勾连,但是生活的韵味却慢慢散发出来。在这个夫唱妇随的典型中国封建式家庭中,人物情感表现得十分细致动人。陶春温柔却又守旧知足的女性特征被传达出来,又由于她自身的婉约特点而具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息。片中大量的山水情景营造出悠远、深重的意境,令观众被乡野生活中的朴素的人际关系而动情。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怒点
第24分钟,许久也没买过新衣服的陶春正在商店试衣服,这时木生刚好过来叫她。看到她穿新衣,木生却说:“这么高级的料子,种田人一年能穿几回啊?”售货员说这件衣服14块5,而陶春只有5块钱,木生却在一旁装没听到。原来,他是想买几个小猪仔,于是就又把刚才给陶春的那几块零钱要了回去!你说气人不?
亮点
第82分钟,一直想要去看火车的陶春终于有机会实现愿望了。这一次是丈夫木生推着小推车上面载着她奔向通车的大桥,尽管陶春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但是这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结尾,让感情顿时昂扬了起来,也削弱了批判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