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瓜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南瓜花》读后感摘抄

2021-04-13 01:2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瓜花》读后感摘抄

  《南瓜花》是一本由[以] 马蒂·弗里德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 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瓜花》读后感(一):在黎巴嫩,发生了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

  作者:云也退

  原文刊于《第一财经日报》:从黎巴嫩“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看中东动荡的真正源头

  《南瓜花》读后感(二):非虚构

  非虚构作品,以色列在黎巴嫩境内安全区的故事,被消耗的年轻生命拉起缀满倒刺的铁丝网。从1984年至2000年安全区取消,以色列高中生们在此经历的战争事件,大部分进入不了档案,连交战地点都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只是被一些母亲铭记在心,因为有些生命就在急促、血腥、猛烈、短暂的战斗中消逝了。书中中后部分才提到安全区的由来,以及作者阐述的一些国际形势背景,我理解为“杠杆”——这个区域都是过去乃至现在中东局势中,制衡各方势力的杠杆。大量碎片化的细节之外,现有粗浅的背景知识不利于理解这本书的含义,还是要找找相关内容补补课。

  《南瓜花》读后感(三):被赋予的意义

  

《南瓜花》的作者是曾经的一位以色列士兵,他凭回忆和思考讲述以色列士兵围绕一个叫“南瓜山”的前哨据点与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进行多年生死游戏并最终撤兵的前前后后。我认为作者是在宣扬反战思想,既质疑以色列对黎巴嫩战争的意义,也质疑中东国家对以色列的恶意。很多事情的意义都是被赋予的,当你质疑意义的时候,这件事就难以存在。因此无数个人、组织或机构都会不遗余力地绞尽脑汁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赋予意义,这是存在的根本。因此对相当的人来说,梦被打破是无比残酷的事情,那些被赋予的意义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细思极恐,或许唯一能做的是祈祷那些提线的人能给予木偶多一些善意。

  《南瓜花》读后感(四):2019年闲书030:南瓜花

  以往关于以色列的阅读,大多是以其历史或重大事件为内容,难得从一个犹太人的视角,以他人与自身的经历为切入点,从而更能摸到这个国度的脉搏。占领与危胁于以色列而言,是硬币的两面,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以色列。现实的生活状态,将占领和威胁无形中已经内在化了。尤其是本书的第四部分,读到作者实现了的“寻梦之旅”,读到他站在昨天仍有战火硝烟,充斥血肉模糊,过去属于以色列今天属于真主党的安全区,昨天是“伴着黎明就绪”的默想时间,今天是可能被识别身份的隐忧时,我不禁掩卷感喟。这段有惊无险平淡无奇的描述,超过了前几部分血雨腥风、残酷伤亡内容所给我的震憾。 “小”人物,“小”事件,却体现大层面。《我的应许之地》引言中所谈及的笼罩以色列的五大隐忧:巴以冲突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能止息;以色列的区域霸权战略正在经受挑战;犹太国家的合法性遭到削弱;深度变革的以色列社会越发两极分化,自由民族的根基摇摇欲坠:调控不力的以色列政府不足以妥善应对诸如军事占领、社会分化之类的严峻挑战。不就是通过众多如本书作者在内以及阿维等“小”人物和南瓜山事件、四母运动等“小”事件印证着,并仍将持续发酵,并推动着以色列特殊型态的发展。

  《南瓜花》读后感(五):心头放不下的重量

  我要在离开这的日子里燃烧生命,以急如星火的态度生活,如饥似渴地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你知道…生死难料。—《南瓜花》

  上半年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类小说《南瓜花》。有别于其他战争纪实回忆录的基调和政治立场倾向性,弗里德曼大胆剖析了当代以色列青年战士精神世界的真相和对中东新战争模型的思索。

  他们是这样一群以色列年轻人,和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一样,听nirvana、枪花、Pink Floyd、小红莓,看《百年孤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爱伦坡。全民战争也全民阅读。青年人对战争意义有全新的思索和真实的厌倦。对世界好奇,对姑娘渴望。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美好愿景并非和平,而是安全。

  想到了李安的《比尔林恩的中场秀》。同样是对现代军人的孤独感、存在感,对战争意义思索的静默独白。最是这眷恋的绕指柔却是心头回不去放不下的重量。不知老外能读懂李安内敛、隐忍的内心戏吗。听着the fray的《look after u》看到作者隐瞒身份,以游客身份重回南瓜山时,我心头涌上一股无名想哭的冲动。

  将你抛来掷去的命运的潮汐,超出了你的理解。离开之后再回来,有的人已不是从前的自己,而有的人却再也回不来。

  《南瓜花》读后感(六):南瓜山就是以色列

  讲述了关于南瓜山的一段往事。南瓜山是色列设在黎巴嫩南部的一处军事哨所,与其他几处哨所一起,保护以色列北部城镇免受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袭击。『花』是以色列驻军对于士兵负伤的代称。这是书名《南瓜花》的由来。

  这些哨所自然成为以色列侵略行为的标志,引来真主党游击队的不断袭扰。许多年轻的以色列士兵因为交火和运输事故而永远地留在了这里。随着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四位阵亡士兵的母亲发起抗议活动,进而在色列国内掀起了旨在呼吁以色列军方从黎巴嫩撤军的『四母运动』。随着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内政治局面的变化,这些哨所在2000年被撤销,南瓜山哨所最终被炸毁。

  本书作者是最后一批驻扎在南瓜山的士兵,亲历了与真主党游击队交战的危险和以色列军队撤退时的混乱不堪。他在撤离两年多之后,又以加拿大游客的身份回到黎巴嫩,又辗转登上南瓜山,看着已成一片废墟的哨所唏嘘不已。

  作者反复强调,不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年轻士兵在南瓜山等哨所流血牺牲的意义所在。其实,包括作者和那四位母亲在内的以色列人并不反战,尤其是不反对以色列与周边的伊斯兰国家为敌。他们甚至愿意为国牺牲,认为这种牺牲是光荣的。人们反对的是无谓的牺牲,他们需要为牺牲找到一个理由,赋予一种意义。

  更吊诡的是,哨所撤离之后,以色列军方原本苦心经营的缓冲地带迅速被真主党占据,之前南瓜山等哨所曾经的作用烟消云散,作者从军的意义更是被彻底抹杀。他的战友们,除了已经牺牲的和伤残的,都选择了平凡的世俗生活,或者说犬儒主义的生活。驻扎在南瓜山的日子成为他们岁月中的一段空白,就像南瓜山哨所一样成为废墟。

  作者绕来绕去没有说出口的一个比喻是,以色列就是一个大的南瓜山,整个国家置身伊斯兰国家的包围,四面受敌。面对敌人的不断袭击,以色列人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习以为常。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南瓜花》读后感(七):伴着黎明就绪

  “南瓜山”地处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很狭小的地方,被忽视的军事安全地区,但正有《南瓜花》的一群年轻士兵们,在这里经历着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伴着黎明就绪”,是南瓜山上士兵们的一种唤醒,也是某种向往和平希望。

  作者马蒂·弗里德曼,犹太裔文学新星,曾获得2014年荣膺 Sami Rohr 犹太文学奖等。在作者的采访中,不难看出他对以色列的热爱,17岁时就移民回到以色列,那里感受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加拿大。本书是一本纪实,而笔者也是参与者,年轻时参军,被送往南瓜哨地,他经历着死神擦身而过的战争,“伴着黎明就绪”也成为了他默想时间。

  在内容上,书中记述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默默地为国家悄然而逝,而作为黎以战争的开始,不起眼的南瓜山以及稚嫩的士兵早以被世人遗忘。在写作风格上,作者几乎没有表对达黎以战争的观点,而是从士兵的角度表示对战争的无奈。

  “伴着黎明就绪”,一直贯穿着全文,特别指出前后的两位士兵都“守护它”。一是阿维,二是作者“我”。对于阿维的故事讲述很完整。阿维想做一个等级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藐视者,他并不喜欢以色列占领黎巴嫩的方式,他也不愿意战争,他曾经向大家宣布,有一天移民爱尔兰。但是他并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他穿着陌生的衣服,站在军营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伴着黎明就绪”,也许在他的心中是一种暗示,也是对黑暗战争结束的加速,对和平的向往。阿维为退伍规划着未来,他的黎明就绪,可是当他最后一次前往南瓜山,却死在直升机撞机事件中。

  另一位是笔者,阿维牺牲后,书的后半分主要讲述“我”的亲身经历。这时的“伴着黎明就绪”,体现在战争,黎以冲突,中东新一轮的战争,“我”也与死神擦身而过,为了战争的胜利,黎明的曙光,我们这群年轻的士兵默默守护着被遗忘的角落,即便我们被遗忘,但为了我们的国家,也要坚持。曾在赫尔曼•沃克的《希望》中读到,黎明的到来就是以色列人的希望。作者与阿维的命运不同,他幸运地活了下来,而正由于这样的经历,他选择了研究伊斯兰和中东。

  《南瓜花》除了以南瓜山战争、士兵的讲述之外,还呈现着现代中东依然混乱、战事不断的事实。黎明何时到来,也许只有无限地等待。

  《南瓜花》读后感(八):士兵作为一种身份

  更像读后感,非书评

  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战争,最后可能也忘记了为什么而战。

  后来很少有人记得南瓜山,除了那些真正在南瓜山生活过的士兵们。人们的记忆更多的时候就像鱼一般,只有七秒,安全区被撤离销毁之后仿佛就不在存在了。

  阿维的故事,“我”的故事,在从南瓜山安全区存在直至其被销毁的那么多年的过程中那些幸存的亦或是不幸的士兵的故事,构成了《南瓜花》。初始,他的故事亦或是他们的故事并不起眼,但是渐入深处,越为其激动,尤其是第四部分跟随作者的脚步重回南瓜山之后。士兵们的存在让南瓜山从千千万万座存在于人们视线之外的山峦脱颖而出,“南瓜山曾因为士兵的驻守而充满活力,但赋予其生命的人们已消失不见,现在只让人感觉一片死寂。”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感触是,让我想要去了解当今中国的普通的大学校园里,那些每年每年响应征兵号召而入伍的同学们,他们为着什么样的理由而入伍,兵役结束再次回到校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触。曾经,因为一个关于当今征兵入伍的优惠待遇的小调研,和同学争论那些人到底是因为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而入伍,还是因为所谓的军营梦想。每年征兵季看到学校里的各种口号,都是怀疑的态度。常常自嘲说,我就是那个不想去入伍的人,是宣传标语里面的例外。不想入伍有很多的理由,最直白的理由是我不想参加新兵训练,如果军队里面的训练免掉或许我还会考虑。感觉自己是那种非常非常不想吃苦的人。 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参军入伍这件事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高尚或者光荣,但对很多人来说,恰恰相反。

  我想知道,那些大学里不是国防生也不是军校生的人,他们为着各种的理由入伍后再次回归生活,面对军队里的记忆又有着怎样的想法。南瓜山上的”青年先锋队“的士兵们都是高中毕业后参军的年轻士兵,某种程度上我身边的这些同学们和他们相似,只是不同的是,除非中国出现什么大的社会灾害,或许他们并不会有性命威胁,他们也大多可以在两年兵役结束后安全的返回校园继续他们的学业。但这也许只是我想象的而已,毕竟就像阿维一样,大多数青年先锋队的士兵开始的时候也以为他们不会有什么麻烦,他们会一直到兵役结束平安回到家。但最终大多事与愿违。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意外让他们永远离开。“谁都知道在黎巴嫩发生的并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但他们失去的这些人,却在战争中真正地失去了。”

  前两周一个同学为应征入伍做近视的激光手术,因为没有家人陪伴我去陪护。我以为没有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为一个几率很小的入伍机会而做这种手术的时候,但是那天我看到了很多人,准备在那天手术的,手术完成那天去复查的。“不论再怎么换位思考,主体间性是无法跨越的。”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这样说,但是很多现实确实如此,比如我永远无法理解对入伍这件事抱有着狂热执着的人。我总是在区分他们入伍的目的,是为那些未来毕业时优先的留沪政策亦或是为考研时的低分录取,甚至最近所说的特定的推免名额,我总是无法把他们的入伍当成一件非常纯粹的事情,只是因为儿时的军人梦想,或者说,我总是先天地认为那种单纯的人极少的存在。但其实,不论他们的目的如何,他们终究做出了一个我早已放弃的决定。现在,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重新回到校园生活的人,两年的入伍经历,他们在部队里遇见的人和事,他们将决定如何诉说?而现有的征兵政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正义”的暗示和预射?

  《南瓜花》读后感(九):《南瓜花》:战争的狡猾一面

  战争这个词跟其他词不一样。但凡提到“战争”,我们好像总要迫不及待地给它一个形容词才能心安理得,比如:壮烈的、高亢的、鲜艳的。或者给它一个名堂:《拯救大兵瑞恩》《野战排》,以及《父辈的旗帜》。它必须跟硬汉、鲜血和尸体有关,枪林弹雨、残肢断臂、断开的桥、炸飞的人。要是有人平白无故地提起战争,人们能最快搜寻到的战争段落一定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那种——他曾经动用 26 分钟来重现诺曼底登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个词开得了口。

  但《南瓜花》很不一样。

  《南瓜花》的残酷在于它的幽默和不动声色,还有“莫名其妙”。一开始,作者马蒂·弗里德曼像在描写一个文艺社团那样描写一支队伍,这群参战的十七、八岁的青年听枪花、涅槃和斯普林斯廷,看《百年孤独》《故园风雨后》或者《东方快车谋杀案》,好像士兵只是他们的代号,他们的真实身份是诗人、哲学家和摇滚明星。按照正常剧情的推演,这群体格过硬的人接下来要收获的就是巡演时的尖叫和鲜花了——唯一的意外,是他们的命运。

  命运也不急着揭开它的真实面目。马蒂·弗里德曼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战争不是冲锋陷阵的,而是插科打诨的——这种基调其实暗自贯穿了全书,让一些牺牲变得尤其悲凉和不正当。在青年先锋队里,士兵们并不主张“士可杀,不可辱”或者“绝不投降”,而是希望“让我们熬过这场战争吧!”或者直接宣布这就是他们的信条:情况艰苦一点你就放弃吧。在战争描写中能迅速引起人们共鸣的讨巧办法是史诗感,但弗里德曼选择了用个性和头脑。恰恰是反叛和不情愿,幼稚、莽撞、胆怯、犹豫不决、神游万里,才足够佐证这些生命的鲜活。

  弗里德曼用一种近乎狡猾的方式来描写死亡。紧接着洗碗、切菜、给机枪清洁上油和装沙袋这些“没完没了”的杂事之后的,是“右臂已被炸断”“脉搏——没有跳动,没有跳动,没有跳动”,以及“奥尔特家的孩子没有打电话报平安”(阵亡士兵称“夹竹桃”,受伤士兵称“花”)。当我们习惯了这些生命的存在,并且为此逐渐感到兴奋的时候,那些本该发生的出其不意的死亡就变得极其荒谬和莫名其妙。这本书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但那些毫无道理的死亡把它们直接拆成了两个部分,首先是作者若无其事书写着的“是什么”,然后是所有人都禁不住要问的:“为什么?”

  跟我们所认识的大部分以赫赫战功或者英雄壮士收尾的战争故事不一样,这是一场没有名堂的战争。它甚至都不能用“一场”这样的量词来形容,它是一些不知名的连续冲突。故事发生在南瓜山,20 世纪 90 年代南瓜山是以色列的军事安全区。这个安全区的存在要追溯到 60 年代,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从黎巴嫩领土向以色列发动多次边境突袭,此后让以色列开始了黎巴嫩战争;70 年代,战事升级,那些后来参战或阵亡的士兵们大多出生于这一时期;80 年代,在国内的反对声之下,以色列军撤到了黎巴嫩边境的狭小地带,这就是“安全区”,那是 1985 年。本来到这里,一切就该结束了,之后的故事可以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以色列部队在那继续留守了十五年,那里有南瓜山。

  如果不是因为弗里德曼的记录,人们可以假装一切都没有存在过。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弗里德曼的质疑和反思才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反思从描写那些叛逆的士兵开始就表现了出来,后来是“四母运动”:母亲们希望撤军而发起的请愿。“母亲们从摇篮里就开始为战争培养自己的孩子。她们正在通过养育士兵制造着战争。如果她们停止这么做,那么战争也会随之停止。”这是书中援引一份报道的说法。作者后来自己在南瓜山服役,以及退役之后重返南瓜山一路游历,一直都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观察:安全区的士兵没有看到社会对我们的经历做出任何反思,也没有迹象标明任何重要的事情发生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连像南瓜山这种地方的真实存在也开始变得让人怀疑。

  那个承载了十几岁的诗人、哲学家和摇滚明星的南瓜山也许就这样变成一个虚无的存在,这样的莫名其妙令人胆寒。战争如此狡猾而荒唐,在南瓜山上,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理由就让一群孩子的命运就此改变,也没有给出任何预兆就让他们的生命完结。而这一切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一点名头和成就。没了也就没了。

  弗里德曼作出了诸多努力让这些故事留下来,其中之一就是塑造了阿维这个角色。这个人物生动得让你觉得不能剧透太多,反正,作者成功示范了“如何让你迅速爱上一个主角”。他就是那群“文艺社团”青年们的典型代表,不听话、做体制的藐视者,却充满激情,不逃避责任。快退伍的时候,他等不及了,想要“燃烧生命,如饥似渴地认识这个世界”。

  但战争捉弄了他。这种戛然而止出现了很多次。这就是《南瓜花》真实得可怕的地方。

  《南瓜花》读后感(十):原来有些战争的中心并不是仇恨

  战争是什么?

  枪林弹雨,家破人亡,同仇敌忾,是的,很多战争是这样的。

  但有些战争,历史与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它的存在感极其微弱,微弱到只有那些死去士兵的母亲还记得这件事,没过多久,一切就都好像没发生过。

  在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有一座荒无人烟的山丘,叫做南瓜山。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曾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只有篮球场大小的军事前哨,一群又一群的士兵被送往那里。以军的通讯属于用“花”代表伤员,阵亡的士兵被称为“夹竹桃”。为了守住南瓜山,这些年轻人有些变成了花,另一些变成了夹竹桃。

  书名叫南瓜花,讲述南瓜山上士兵的故事。

  这里的一切颠覆了我对战争的定义。以色列军在南瓜山的岗哨上警惕着真主党,作者作为士兵之一回忆:当时20岁不到他们山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站岗发呆。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派遣到这,他们没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敌人也没有任何真正的仇恨。多年后当他向幸存的战友确认自己的记忆是否正确时,他们表示认同。

  在必须消灭敌人的情况下,他们对命令并无反对;倘若完成任务,他们还会为此骄傲。可他们谁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多么仇视敌人。

  炸弹不定时地抛来,士兵一批又一批地死去,长官指派士兵执行任务,没人问具体的计划,也没人好奇,因为他们只想回家。

  战争如此狡猾,在南瓜山上,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理由,就让一群孩子的命运就此改变,也没有任何预兆就让他们的生命终结。

  原来有些战争的中心,并不是仇恨。

  这样定位模糊的战争,注定不会用仪式来纪念,越南战争后幸存的老兵,国共内战中国方的飞行员...好像都有南瓜山士兵的影子。

  多年以后,作者以记者的身份再次回到南瓜山,周围没有任何变化,战争没有资料记载,社会也没有反思,他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曾经炸响在这的炮火是否真实存在。

  但当他推着三岁的女儿荡秋千,看着她红凉鞋的鞋尖划向柏树林的顶端时,他知道,因为战争,自己原本可能错过这一切,那是一种后怕。

  他几乎就错过了。

  而其他人,真的错过了。

  我好难过。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下这些事,他希望这场几乎没人记得的战争能通过这本书存在于一些人的记忆里,那些在所谓“小战”中逝去的生命并非无关紧要,他们也值得被铭记于心。

  本文转自本人公众号:书影小舟,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