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冲刺》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冲刺》是一本由[美] 杰克·纳普 / [美] 约翰·泽拉茨基 / [美] 布拉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冲刺》读后感(一):详细的讲述了,最小可行产品(MVP)是如何产生的!
MVP的核心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去验证实现目标的核心前提假设,给予决策者正确的反馈,从而做出判断。
《设计冲刺》读后感(二):集中时间、目标和利益相关者,建立并测试商业(产品)模型
从团队实践和作业角度,利用案例梳理5天设计冲刺的流程,实操性强。不过在国内有一些现实问题,毕竟区域商业环境和模型建立(尤其是产品)效率有差异,另外,大部分公司决策者比较难在此类流程中做全身心投入。
作为广告营销从业者,也希望更多跳脱出甲乙方关系链,真正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创造传播机会,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流程设定和传播相信在日后会进一步受到客户重视。
《设计冲刺》读后感(三):碎,且凌乱
这本书算得上是实践性很强的方法分享,关于如何让团队(5-7人)提升效率。做产品设计、做方案、定策略......让思路集中,让节奏起来。Google的实践或者其他很多团队验证过的方法,我不否认应该会有效果。但前提是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对的,才能有效推进。
书里的方法有点琐碎,细到每一天的时间点要具体做什么,如果不是亲身参与把整个流程走一遍,真的很难呈现这么细致。但细致未必就是对或者好,要想想,是不是我在做design sprint的过程中,每一个时间点和每一个步骤都按照这个方法执行了,就一定能获得想要的方案/产品/思路呢?是不是我把某几个时段的内容换成其他,就彻底不灵了呢?
这样一个5天集训,最终的目标还是要一个结果,但必须严格照此方法做,也容易陷入程序怪圈。
书里呈现方法如果从头到尾就沿着咖啡一个案例展开和深入,还比较容易让人读下去。问题是作者想表达的太多,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个环节,会引入其他案例做补充说明,多点例证不是不好,而是会让读者觉得凌乱。
《设计冲刺》读后感(四):Sprint planning
整本书的叙述方式是故事线+穿插其他案例+划出重点+整理出checklist。读起来不枯燥,按图索骥操作性强。
书中的第一天非常重要(拆包,把已知的放到桌面),是后面几天的基石和地图。对比了下自己曾经做的sprint planning, 每次列sprint的任务,没有拆包的过程,只是把待做事项分了优先级(甚至只是紧急先后)能塞多少是多少。这样的sprint,每次都像是救火。
不止是sprint, 在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中,我们经常急于提出解决方案,没有经过拆包重组的方案,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书中另一个给我很大帮助的点是,如何做好scrum master/facilitator (引导者)。翻成引导者容易引起歧义,这里的引导者,是指引导团队按照正确的冲刺计划完成冲刺,而不是引导到一个自己偏爱/某方需要的决定或方案。这就要求引导者要尽量中立不偏袒。这也是我在之前的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经理有来自客户的压力,在sprint planning中很容易给团队施压,影响正常的冲刺之路。
《设计冲刺》读后感(五):一个星期能干什么--如何设计冲刺
星期一,描述问题,选出集中解决的着力点;
星期二,在纸上列出所有备选方案;
星期三,做出艰难的抉择,并将选中的方案转化为可测试的猜想;
星期四,制作真实的原型;
星期五,进行真人测试。
最后,复盘,总结。
在开始冲刺之前,你需要确定正确的挑战,组建合适的团队。你还需要定好进行设计冲刺的时间和地点。一. 识别挑战
案例一:蓝樽咖啡
案例二:Graco工业水泵
总结:先解决外观问题,把重点放在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上。
二. 组建团队
确定一名决策者、一名引导者以及多样化的队员
三. 确认时间和地点
开始实施!
《设计冲刺》读后感(六):团队快速找到项目方向,测试方案市场反应的方法论
一本适用于各行各业团队创新的工具书
个人认为的闪光点:
1:群体独立思考,结构性投票可能优于头脑风暴的团队讨论方式。
2:产品真正推向市场前,模拟原型,进行5人测试,获得宝贵的市场经验,查漏补缺。
3:整个冲刺流程是一个快速找到问题重点和方向并进行测试的方法论。
4:5w1h型是开放型问题,是否型问题则是带有诱导倾向的问题。
5:团队讨论和验证高风险,时间紧方案的良方。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白板,计时器,便利贴,等等。
7:记笔记的方法,How might we......
8:采访时不要问诱导性问题,平常心,团队其他成员做笔记。
9:找测试人员时善用调查问卷,且需要为目标用户。
组织多样性团队-展望长期目标-提出冲刺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将问题转化成HMW-群体独立思考方案-共同讨论方案加决策者拍板-画出场景情节地图-选择目标人物和场景-团队分别进行脚本创作-整合脚本-制作足以让受访者相信的原型(不必过于精细)-进行用户测试-观察总结查漏补缺-得失(进行下一轮测试或更新产品)
《设计冲刺》读后感(七):5天时间就能解决棘手难题?!
一
去好友家做客,发现她的床头柜上放了一本书,就是这本《设计冲刺》。我还以为是讲设计、排版、创意的书籍,便打算翻翻看看。但是好友说这本书讲得并不是艺术设计,而是产品设计,估计我这个文艺女青年,不会喜欢。
老喜欢钻尖的我,便说,“鲁迅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哎,我虽然只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也要多看看各种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啊。”
回去后,便在网上下单买了一些书,其中就有这本《设计冲刺》。到货后,在一大堆文学、欣赏、鸡汤、装逼书中,它算是最特别的了。我看书算快,花了两日就读完了。以下简单讲讲一个圈外人员看这个《设计冲刺》的心得体悟。
二
首先是封面,不清楚其他商业书封面如何,反正这个书的封面我还蛮喜欢的,附上图片:
《设计冲刺》读后感(八):读《设计冲刺》: 如何用5天就知道一个产品想法是否可行
最近读完《设计冲刺》这本书收获很大,并在项目中实践了一下。我把设计冲刺的感受记录了下来,以便总结和提高,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借此听听大家的想法。)
-------
最近读了一本书《设计冲刺》,作者是 Google 旗下投资公司 GV 的几位创始人。书中介绍一套原先在Google内部使用的产品试错方法 “ 设计冲刺 ” 。设计冲刺是一种用产品设计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类似多人协作的的线下训练营Workshop。设计冲刺的目标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测试出一个产品想法是否可行,整个流程一般3到5天,这也非常吸引我的一个地方。
我们在一个项目中小小的实践了一下,有了更多一些感受。在这里把设计冲刺的方法分享一下,以便总结和提高。也希望能借此听听大家的想法。
本文内容索引:
介绍一下设计冲刺的操作流程
推荐几个我们学习设计冲刺的资料
第一次演练设计冲刺的感受
关于设计冲刺操作流程
设计冲刺流程示意图 (来自 GV SPRINT kickof
《设计冲刺》读后感(九):独立开发者从本书得到的启示
本书讲的是一套流程和思维框架,其实无关设计,书名应该去掉设计二字。这套流程针对公司办公室内多人协作的常见弊病有很多优化。比如反对头脑风暴、群体如何产生决策等等。作为独立开发者这套流程的协作部分对我参考价值有限,因为不存在协作。有价值的是从结果出发快速构建原型并进行真实用户测试的一系列方法和案例。
一、长期目标。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一年后希望变成什么样?把目标写下来有助于思考。作为独立开发者我的长期目标是把产品做到所属细分市场的最好。
二、冲刺问题。列出可能的最大障碍,用问题的形式。同样需要写下来。
三、绘制地图。这里其实是把核心用户使用场景用 story 形象地展示出来。了解用户研究的会很熟悉。
四、贡献点子。这里提到一个好方法是参考其他产品,不一定是直接竞品,而是更大范围的。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列出一堆好点子,选取出好的。这属于渐进式创新。
以上四点不是书中的五天步骤,而是我认为对独立开发有启发的几点。
47 页介绍了 Time Timer,其创始人 1983 年发明这个产品,然后把公司做到百万美元市值。从独立开发者的角度评价一下:这个产品解决的问题(Problem)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让人怀疑其是否有意义。解决的办法(Solution)也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技术难度。智能手机出现后这个产品被搬到了手机上。iOS 上的 Time Timer 在美区评分 4.6,分类排行榜位列第 28 名。技术背景出身的开发者往往过于重视技术,而且容易陷入 "Fall in love with your product" 的误区之中。Time Timer 这个例子完美地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解决用户的问题。一切要从 Problem 出发,而不是 Solution。
97 页“上午从11点”应该是“上午从10点”。
103 页六个巧克力味道的单词,翻译没做功课。原文 bright,指的是巧克力中的酸味,被翻译成“璀璨味”,未见中文有此说法。原文 classic,被翻译成“土香味”,真是土香土色。
《设计冲刺》读后感(十):接地气的产品设计实操手册
《设计冲刺》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Sprint: 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Five Days》,重复下英文书名是因为我在看到书名的时候是没有把“设计冲刺”里的冲刺和sprint联系起来,多少感觉书名在表达含义方面略有欠缺。 本书2016年出版后即当选Inc.杂志必读商业佳作,并雄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亚马逊书店三大畅销榜榜首。
本书三位作者都来自谷歌风投团队,而且我敢打赌最后一位作者布拉登·科维茨(Braden Kowitz)是个单身汉,为什么?!很简单,其它两位作者都首要感谢了妻子,而第三位,则根本没有提。哈哈。
本书介绍了一种敏捷的产品设计方法,详细叙述了完成这一方法从准备,到总共五天的设计冲刺过程,每个部分都充满实例,细节建议和实战总结。这些内容包含了对商业难题的分解,涉及工作方法,产品、服务、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看完就觉得,每个细节都闪现出睿智而聪明,实用而落地。当然这里的聪明并不是我上一个段落抖的那种小聪明,而是一些大的思想和理论的结晶,例如我觉得包含了敏捷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管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应用。当然作者丝毫没有叙述这些大的理论,仅在一些小的,相对生僻的研究结论上进行了阐述,例如你会读到“5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对于我自己,会将书里提到的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多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
本书适合产品经理,产品总监,CEO,创业者,甚至是所有企业家阅读,如果有时间的话。如果时间实在不足,也可以购买亚马逊的电子书,然后逐字阅读“核对清单”这一节,所有结论性的内容都列在这里了。
最后,我整理了一个全书内容的脑图,基本上就是本书的目录,可以更深入了解下:http://naotu.baidu.com/file/f59ff3a268cdf4d209bb88425c190597?token=6614c3e8fc449593。
最后的最后,希望译者能看到,指出一处笔误:
quot;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细枝末节中,忘记真正重要的东西。谢谢奥姆·马利克(Om Malik)鼓励我从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