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药剂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女药剂师》读后感锦集

2021-04-18 03:4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药剂师》读后感锦集

  《女药剂师》是一本由[德] 英格丽特·诺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药剂师》读后感(一):结局还挺反转的

  先前看过诺尔的两本书分别是《情人的骨灰》和《公鸡已死》(后者被赵薇拍成了电影《没有别的爱》),加上这本《女药剂师》是第三本了,就三部小说的内容而言,典型的欧美小说范儿,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最后反转的相当出乎意料,小说的文笔和故事也相当贴近生活,显得平易近人,但是犯罪往往就是在平淡中出现的

  《女药剂师》读后感(二):深沉的犯罪心理小说

  诺尔的书有着一贯的深沉感,从《情人的骨灰》、《公鸡已死》到这本《女药剂师》,让人更加关注的往往并不是情节,而是主人公在一系列犯罪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原本追求幸福平实生活的女主人公,在阴差阳错间与三个性格迥异的男人发生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关系;金钱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神奇吸引力;不太正常的生活模式下,人们却总是会为自己找到行为的合理借口……人性的真实在作者深邃的情节和译者平实的语言中逐层的展现出来,让人读后不禁反思:易地而处,我又如何选择?

  《女药剂师》读后感(三):爱的迷宫

  每一种药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毒性,正如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谋杀的因子。看过《女药剂师》封面我曾以为书中会是以重口味取胜的病理解剖和毒理分析。然而就连封底的内容简介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故事线索像是拴在狗尾巴上钻进了树林里,倏忽前行,误入一座迷宫,跟着狗尾巴打转,想找出真凶,然而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无辜脸,最后只好进行一场徒然的精神焚烧。

  英格丽特.诺尔作品中的女人往往比男人强势,对爱的渴望也就更显得强烈。她们谋生亦谋爱,金钱,欲望,事业,安全感,少了一样都不能平衡心里的黑洞。我的父亲也是个药剂师,当他穿上白大褂面对那些试管和溶剂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一点点谋杀的想法,虽然他看起来总是一幅生活规律不苟言笑的样子。

  用错了药有如爱错了人,书里的赫拉认为爱情只是附庸品,只要少量毒性就可以纠正人生中犯下的错误,这场纠正会不会矫枉过正,只能从书里找答案了。

  《女药剂师》读后感(四):下一位将是谁?——浅说英格丽特·诺尔之作《女药剂师》

  下一位将是谁?

  ——浅说英格丽特·诺尔之作《女药剂师》

  英格丽特·诺尔,这位作家的名字,我从一位德语翻译家那里知悉,并慢慢了解了这位德国侦探女小说家。我的书架上,有三本她写的小说,《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第三本就是今年下半年由作家出版社&悬疑世界出版的《女药剂师》。

  《女药剂师》同样又是一部有关犯罪心理、谋杀题材的小说。封面上提示“以谋杀之义,来行爱你之名”,好像有些冠冕堂皇之感。看悬疑小说,对于追求美好事物的我,原本不是我喜欢的菜,但是她写的小说,有种想看的欲望却又不敢看,翻开书的第一时间里,都是很平常的描述,没有恐怖的场面出来,但是死亡已经在你眼底出现了,我看她的小说,会自言自语:“是不是又要出现谋杀了啊?”所以这本书拿到手后,不敢在夜深人静时候看,于是我选择在上海到北京的高铁上阅读。

  小说内容似乎很简单,框架也不复杂,通过一条主线,一条附线同时进行。一位女药剂师爱上了一位比她年轻的小鲜肉,可谓姐弟恋。吝啬但拥有巨额资产的小鲜肉的爷爷在人们认为合情合理的情况下离开人世,接受遗产的是女药剂师,小鲜肉没有份!其后发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个与女药剂师有关的人物离奇死去。女药剂师在复杂的情感中生活,她又将会作出新的抉择。

  高铁在一站一站往前,故事在不动声色中进行着,我边看,边感叹。很多港台,或是大陆的剧本、电影,一看故事的开头,就知道了结尾,或是里面的故事情节布局得生硬,不合情理,或是把一些场面描述得血淋淋,看着恶心,甚至不愿意再翻下去,而她写的小说,与希区柯克有些相似之处。场景普通,安静甚至带着温馨,在你不经意地翻阅一页时,一个人消失不见了,回过头,再细读,哦,一桩谋杀案已经出现。每每预测,每每是预测失败,总是在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的结局。

  度娘早些年已经告诉我,英格丽特·诺尔,1935年9月出生在中国上海,乳名“阿妹”,童年时代在上海、南京、桂林等地度过。她小时候就喜欢写短篇故事,成家,为人母,孩子长大。一天她在浴室里突然跳出一个想法:写一篇与谋杀有关的故事。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公鸡已死》让她一夜成名,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达三十五周之久。1993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情人的骨灰》,同样好评如潮,并于次年荣获德国“格劳泽德语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女药剂师》是她1994年的作品,占据德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十七周之久。(这里得插一句,在德国,随处可见那里的很多人手捧一册书在安静阅读,就算是你想问路,都有点不好意思上前打扰他们。在中国,可以随处看到很多人手里拿着手机,同样你想问路,有些不好意思。)

  英格丽特·诺尔的写作风格,有着深藏不露的冷幽默。故事主角多半是女人,或是邻家女孩,死掉的大都是讨厌的、该死的男子生命。我在想,她有可观的读者,是不是女性占了一大板块呢?(尤其是受到男人欺负的女孩子,或是女人??)女小说家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谋杀的因子,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如此,陷阱无处不在。谋杀和死亡之吻的悬念小说写得如此轻松、明快。

  坐在高铁的座椅里,我伸一下懒腰,合上书对着窗外一笑,广播里提醒,北京到了。五小时的路程上,看到了一位漂亮女药剂师一段人生路程,故事没有结局,留下了又一个悬念,下一位受害者将是谁?一位受到诱惑的灵魂,一步步脱下人性的外衣,走向罪恶的深渊,越陷越深。这位女药剂师最后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我带着疑惑,带着对女小说家的叹服走出车站,翻阅纸张的手指间似乎还留着毒药般丝丝入骨的杀意。

  据说这位犯罪小说天后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自称是“中国的女儿”。我作为中国的读者,又是上海的读者,在阅读她带着单纯的乐趣完成的一部又一部小说,也是一种缘分吧。

  【作者】

  英格丽特·诺尔(1935年— )

  当代最成功的德国侦探小说家之一。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公鸡已死》使她一夜成名,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达35周之久。1993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情人的骨灰》,同样好评如潮,并于次年荣获德国“格劳泽德语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诺尔被誉为德国的“犯罪小说天后”,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德语作家”。主要作品包括:《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女药剂师》《罗生门的玫瑰》等。曾有多部作品被搬上屏幕,其小说还被翻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意大利等28种文字,影响遍及全世界。

  【译者】

  沈锡良

  1965年12月出生,上海市崇明区人。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事当代德语文学翻译工作二十余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副译审。

  迄今已在两岸三地出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作品在内的译著三十余部,计三百余万字。代表性译著有《精神疗法》《托特瑙山》《大赌局》《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爱情谎言》《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等。

  《女药剂师》读后感(五):犯罪也有结束的时候

  她终于如愿以偿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几个可爱的小孩,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过着向往已久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

  无法用对与错的标准来判断她的人生的成功与否。她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是一个成绩优秀的乖女孩,她天性中有着崇高的善良,既使为了小小的不诚实,也会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她对待学习的勤勉和孜孜不倦的态度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人的友谊,反而除了毌亲遗传给她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高自大外,成就了她成为同学们的眼中钉。12岁的她更早地谙熟了人的恶劣的心态。这样的环境无不迫使她勾起对丑恶的欲望,让她的内心充满着双重的性格:一方面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另一方面又喜欢寻求一些不适宜的外遇,喜欢看起来有些坏的男人,最终整天和那些歪瓜裂枣的,永远都入不了她父亲法眼的男人们厮混在一起。

  在她遇到莱文的时候,她真心喜欢上了他,尽管他比她小8岁。比之她以前爱恋过的吸毒者,神经病患者或神情沮丧者,乃至自杀者,莱文再正常不过:大学快毕业,不久之后可能开设一个牙医诊所,家道殷实,将来有很可观的一笔从祖父那里继承的遗产。作为一名药剂师她知道,35岁开始步入父母期待的正常生活并非为时太晚。

  慢慢地她们产生了分歧,冲突在于,她从父毌那受到的教育和莱文的截然不同。她认为“金钱万能,但不能带来幸福”,“金钱没铜臭味”,“金钱不会在马路上找到",这些都是她努力工作的动力,不以外物而夺其心志。可莱文认为得到爷爷的遗产比读大学,开诊所来得更重要。他时刻觊觎着爷爷的财产,毫不廉耻地偷偷拿走爷爷的金银珠宝赠与心上人。然而赫拉虽然内心是拒绝的,但此时她那迷恋“丑恶”的心态又占了上风,几乎很爱这个男人为她的付出,而不再追究其行为的高贵。所以当男友提出让她配合用毒药装进爷爷的假牙时,她的扺抗也显而易见很无力,尽管她也同男友一起经常去爷爷别墅去看望老人,双方彼此也都有好感(她对老人是爱戴的)。

  爷爷的保姆玛格特是莱文找的,是个笨手笨脚的年轻女人。当她深更半夜打电话给赫拉,告诉她莱文的爷爷由于心脏病发作死了的时候,她心里的惊慌远比爷爷死这件事情本身让她感到失挫。第二天莱文回来得到这个消息时,稍显悲伤的脸上带着一丝隐约的笑意。他终于如愿以偿了,他终于从吝啬鬼爷爷那里发财了,他终于拥有万贯家财和那幢漂亮的别墅了。然而事情总是朝着它预想不到的效果使所有人吃了一惊:如果赫拉嫁给莱文,赫拉将拥有所有。莱文泄气了,是爷爷的财产让他空空等候,还是对赫拉的爱不够深沉到步入婚姻,不得而知。他也暗示自己只有结了婚,才可能拥有这一切荣华富贵。同样,让赫拉有受宠若惊之感:她应该对不起爷爷的,虽然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但她的良心受到了责难。结婚,她觉得还没有足够了解这个男人;不结婚,她们两个谁也无权支配遗产。当机立断也许是对爷爷最好的回报。

  很快,她们结为夫妻了。但婚姻并没有锁住莱文那放荡不羁的心,在赫拉偶然发现她丈夫和爷爷的保姆有一腿的时候,她死心了,她觉得自己的丈夫还是丑恶的,正如她永远被丑恶诱惑,她逃不出去了。她没有吱声,而是选择默不作声。当她丈夫把玛格特的丈夫迪特尔带回家时,她终于暴发了,她要赶走他们,她觉得根本不能想象和这两个人渣共住一个屋檐下(两个曾经吸毒并贩毒的家伙,她丈夫曾说过)。然而丈夫总是以家里需要有帮手为由而留住他们,实际上是想留住玛格特,她知道。渐渐地,她对丈夫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好像玛格特两口子天生该住这,吃这,照顾这个不是他们的家。赫拉对丈夫和玛格特的关系反感到多么想让这个女人滚出家门。机会总是人在不经意间创造的。有一天,两个女人独具在家收拾阁楼,玛尔特坚持去换窗帘,自然赫拉在她踩上窗沿时拉出她的脚,汗水都拉出来了,窗帘还没取下。突然赫拉手一松,玛格特一个倒插直接从4楼坠落。是下意识的还是无意的呢?赫拉最淸楚,我想她是在下意识里无意地铲除了她那不屑的情敌。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从此她又陷入和玛格特一样的景况: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不过是女人变成了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有一天,在丈夫外出的时候,迪特尔告诉她说,知道他的妻子背叛了他,她同时发现迪特尔并不像一般犯人那么讨厌。他常常为她带来一些小惊喜,为她操心家务,比她的丈夫更关注她。看到这点,读者肯定会怀疑男人的用意何在?而作者并没有对男方的行为进行解释,不管出于报复莱文还是对她产生了感情,她们相爱了。

  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究竟谁是孩子的父亲,她不得而知。迪尔特为了取得父亲的权利差点没把她掐死。她回想了许多事:她曾经是乖女儿,学习优秀,品质好,老师喜欢,却被同学们讨厌,她曾经因为父亲是素食主义而大开杀戒,感觉自己像罪犯,她曾经放任自流而内心受到伤害,她曾经为了得到男友的爱,而作了一个同谋犯,内心不断受到鞭挞,她曾经出轨……她结婚的目的说穿了就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至于父亲,肯定必须是合格的:高贵,有知识,有足够家庭观念的男人,有着中产阶层的那份优雅。此刻,经历了这一切,她的心思终于回归到了正轨,她瞄准了她的邻居,在关键时刻帮助过她的邻居鲍威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