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方之镜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远方之镜读后感1000字

2021-04-19 00: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方之镜读后感1000字

  《远方之镜》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W·塔奇曼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方之镜》读后感(一):14世纪不安的风雨

  14世纪饱受“奇怪而巨大的危险和灾祸”的折磨,各种混乱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七个:瘟疫、战争、苛捐杂税、打家劫舍、腐败政府、叛乱暴动、教会分裂。总的来说14世纪给人呈现的是一种完全令人感受不到未来的时代,书中原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令人完全感受不到未来有保障的痛苦时期”。

  《远方之镜》读后感(二):也许真的只有热爱才能把事情做好。。。

  读的英文版。非常不愉快的阅读体验,花了差不多半年才读完。

  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一是14世纪欧洲实在是没有可爱的地方,不光是黑死病加连年战争,主要是那个年代的人,无论哪个阶层,都是混乱一片。民众连不饿死都不一定能做到;中产阶级对现状不满,但是各种反抗和起义都结束的莫名其妙,而且都能预料到会被血腥报复;骑士阶级活着的目的就是打仗,还不是为了钱和权力,就只是想打,很多战争的发动原因是如果这些人闲着就会祸害地方;就连最顶级的统治阶级大贵族,除了极个别的人,比如查理五世,也缺乏做好治理国家、发动战争一类工作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智力甚至是想把这些事做好的欲望,他们发动的战争,往往打个十来年争到的地盘还没嫁个女儿的嫁妆大。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有关家国天下的思考就深沉多了。

  另一个原因是作者的那种把事件,社会介绍,评论这些堆在一起写的写作方式,看起来十分混乱。正在讲战争,突然插入很长的经济状况,要么正在讲宫斗,突然插入一堆宗教的介绍。作为对比的是吉本或是盐野七生的罗马史里,讲经济文化的都是单独成章,读起来顺畅很多。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论是吉本或是盐野七生或是之前读的几本艺术史,作者对他写作的对象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塔奇曼显然没有多热爱14世纪的欧洲,事实上,14世纪的欧洲,感觉也很难有谁会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的历史可能会很客观,但是即使用了线索人物这种比较有故事性的写作方法,也更接近剑桥XX史那种工具书,而缺乏一般的文人写史的吸引力。

  《远方之镜》读后感(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时代的落幕

  1. 十四世纪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也是近代的萌芽期。14世纪发生了五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英法百年战争,第三次大规模黑死病,基督教教权衰落,农奴制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

  2. 作者通过描述一位法国贵族库西,将14世纪的五件大事串起来,公库西1340年出身法国西北部,父母死于黑死病,继承爵位后,参加英法战争,并表现卓越。

  3. 由于在普瓦捷会战后前往英国作为人质,但被幸运之神眷顾,成为了爱德华三世的女婿,并且从中得到了法国的一块领地。为了避免参加英法战争,毕竟法国是君臣,英国是岳父,不好搞,只能躲到意大利了。

  4. 在意大利,成为了格里高利十一世夺权的统帅,起因是1309年,法国国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将罗马教皇裹挟到法国,试图控制教会,在被控制了六十多年后,在法国产生的七位教皇的最后一位格里高利十一世决定拜托法国控制,重新会到罗马,但是当时意大利已经被维斯孔蒂家族控制,教皇任命库西为统帅,成功回到罗马,库西的声望也达到顶峰,在爱德华三世去世后,库西回到法国,成为法军统帅,并平定了诺曼底叛乱,成为了法国的摄政王。

  5. 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军东欧,达到人生巅峰的库西,参加第十次十字军东征,预料之中联军被奥斯曼帝国挫败,库西被俘,并在1397客死他乡。

  6. 库西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仅仅参与了欧洲多方势力的角逐,还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最终死在布尔萨。整个一生贯穿欧洲14世纪,是了解14历史难得的维度和线索,二巡这正是抓住了这点,让我们能够有幸从一个贵族的一生了解14世纪,好书。

  《远方之镜》读后感(四):黑暗之期总能找到人性柔软时

  

读得非常艰难的一本书,刷了两遍才稍微捋清楚些。虽说是描绘14世纪欧洲境况,但要看明白很需要中世纪欧洲史的背景,比如那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实质存在在哪里,与各国是什么关系?十字军东征史;法国怎么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派与皇帝派的斗争…… 14世纪的欧洲算得上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黑死病席卷欧洲,英法百年战争,作者评价这一时期“饱受如此多奇怪而巨大的危险和灾祸”。出现很多“不可思议”,如: 1.教廷分裂,两个教皇同时存在,这个教皇赦免某人时,那个教皇就开除其教籍,“教会因竞争者为争取世俗支持的斗争被政治化,欧洲被两个教皇的存在撕裂。 2.存在于小说中的浪漫正义的骑士精神,体现在“作战是一种发挥自身作用的方式”,日常外在表现就是比武大会(打斗),梦想境界是“高尚的爱情”,其目标为他人之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除了爱情之外别无他求)。而在战时不知哪来的骄傲自信,打仗不带武器,而是满载葡萄酒、宴饮器皿,资金花在丝绸、天鹅绒和黄金刺绣上,沿途所需靠烧杀抢掠——这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真正之法国骑士精神。 3.某些贵族及身后的底层骑士、佣兵不关心是非对错,战争是他们的职业和财富来源,于是像蝗虫一样过境之处片甲不留。 塔奇曼笔下的14世纪似乎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但在这人们重新获得光之最黑暗之时期,塔其曼奶奶还是尽力告诉我们“14世纪不是枯燥乏味的”,那个时代的民俗、生活方式、时间历法,以及艺术、文学、建筑、技术的发展,总是会让人性中的柔软部分保留传承下去。 看欧洲中古史,最让人抓狂到想扔书的是国王多、领主多,国王领主中叫查理、亨利、爱德华的多

  《远方之镜》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英格兰的莱昂内尔和维奥兰特·维斯孔蒂的婚礼在米兰举行。新娘维奥兰特的哥哥是吉安·加莱亚佐,父亲则是贝尔纳博·加莱亚佐,统治米兰和帕维亚古城。

“盛大的婚宴于6月在户外举行,留下了令人屏息噤声的账目。它显而易见的目的是要证明‘加里亚斯大公爵的气魄,他对这桩婚配的心满意足以及他保险箱的丰盈充裕’。三十道由大鱼大肉构成的双份菜肴与每道菜肴后奉上的礼物穿插上桌。在新娘的哥哥、如今17岁并且身为一个两岁女儿的父亲的吉安·加莱亚佐的指挥下,礼物依照莱昂内尔一方的等级分发。礼物包括甲胄、用羽毛装饰的头盔、马用铠甲镶嵌着宝石的外套、戴天鹅绒项圈的灰狗、佩银铃的猎鹰、装在瓷釉瓶中的上好美酒、饰有貂皮和珍珠的紫色和金色衣服和斗篷、七十六匹马(其中包括六匹披着带深红色流苏的绿天鹅绒马衣的美丽小驯马、六匹身披带有玫瑰花饰的深红色天鹅绒的高大战马,外加两匹分别名为里昂和阿博特的良马);还有六只凶猛强壮的alaunt(即作战犬,有时会在它们背上绑上盛着熊熊燃烧的松脂的大汽锅作战)和十二头雄壮威风的肥牛。”(P259)“鱼和肉全都金灿灿地(用蛋黄、藏红花和有时混有真的黄金叶的面粉制成的糊状物)成对出现,乳猪配螃蟹、兔肉配猪肉、整只的牛犊配鳟鱼、鹌鹑和鹧鸪配更多的鳟鱼、鸭子和苍鹭配鲤鱼、牛肉和阉鸡配鲟鱼、小牛肉和阉鸡配淋上柠檬汁的鲤鱼、牛肉派和奶酪配鳗鱼派、肉冻配鱼冻、荤菜冷盘配七鳃鱼,剩下的菜肴中还包括烤小山羊、鹿肉、配卷心菜的孔雀、法国豆和腌牛舌、野宴和奶酪、樱桃和其他水果。据说,从桌上撤下的残羹冷炙(仆人们通常会用它们来当自己的饭菜)可供1000人食用。彼特拉克也作为上桌的嘉宾参与了这场盛宴,傅华萨和乔叟也在其中,尽管人们怀疑,这两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是否被引荐给了那位著名的意大利桂冠诗人。”

  维奥兰特后来的命运很惨。真的很惨。

  《远方之镜》读后感(六):灾难满满的十四世纪

  1300年至1399年被历史成为十四世纪,这段时间充满了灾难。在《远方之境:动荡不安的14世纪》将呈现西方最黑暗、最惨烈的时光。

  作者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美国著名历史学界,曾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代表作《八月炮火》等。本书主要以库西七世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世纪的灾难。在内容上,覆盖了中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爱德华三世的成长、库西七世的经历,还有席卷欧亚大陆的黑死病、农民的暴乱等等。在写作上,作者以人物的成长为角度,看一个黑暗世纪的历史风云。

  书中,着重于两个人物的讲述,一位是爱德华三世,另一位必然为库西七世。爱德华三世在第四章《战争》中,作者特别提到他,他敢于对英国改革,完善英国的制度,但他的好斗,开启了英法的百年战争,又经历了第一次灾难黑死病。另一位线索人物库西七世,第二章的开始就奠定了悲情的基调,库西家族的最后一人出生,他的世纪已经麻烦连连,寒冷的气候已在刚到来的世纪席卷而来,种植季节变短,资源少,农民饥饿,1315年-1316年欧洲发生过饥荒。库西七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15岁就与英格兰人作战,18岁时参与扎克雷农民追捕。从这时起,他的经验范围扩大至作战、外交、管理、社会和政治关系等多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多样性。作为爱德华三世的女婿,他目睹过11场战争,多次与外国人谈判。从他的一生中看到的是14世纪的动荡与战乱。

  满满的灾难降临在14世纪,是因为除了战乱、农民的暴动,还是更可怕的瘟疫——黑死病。《这是世界末日:黑死病》篇章中,笔者描述了它的可怕,也因为这个原因,英国百年战争休战。黑死病,书中提到了四次,第一次最为严重,然后逐渐减弱,加上人们的重视,严格的控制,死亡率才得以改善。但是黑死病,仍然给14世纪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人口数较少巨大,死亡人数超过50%,城市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死去,农村状况也很糟糕。二是,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三是,劳动力的下降,经济结构的变化,妇人、儿童也要加入农耕。四是,宗教的变化,黑去病的出现促使了宗教的兴起与改革,教会衰落,而天主教、基督教传播。

  《远方之境:动荡不安的14世纪》的最后还是以库西的离世作为14世纪结束的信号,尼科波利斯战役是他的终点,同时也中世纪时期最后一次大型战争。

  《远方之镜》读后感(七):“塔奇曼之眼”

  “塔奇曼之眼”

  文/米雪

  历史在英文一般通俗译文是 “history”,不能因为历史离我们遥远或者不熟悉就让它与我们的生活对立起来,它应该像故事一样跌宕起伏,一样精彩绝伦。历史的发生在它当时的背景下,应不会像现在书上所记录的,枯燥的令人昏昏欲睡,还原历史真实发生的场景也定是提神和醒目的。

  所以,当美国的这一位历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像跟你讲故事一样再现历史的精彩时,读者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她所吸引。《远方之境:动荡不安的14世纪》作者将目光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书缘起“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灾难对社会的影响——此灾难即1348-1350年的黑死病(Black Death)”。这一段历史有迹却难寻,历史的记录模糊、混乱,这一时期正如书名一般动荡不安,充斥着战争、黑死病、残酷税收、教会分裂、打家劫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过对于塔奇曼来说,这不是个难题,在充分阅读史料的前提下,用她那一贯的笔法再现了中世纪辉煌又混乱的生活图景。充分的事实,生动的文笔,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鲜活起来。

  巴巴拉•塔奇曼是凭借《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度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历史学家,在她的作品中,总有那么一个灵魂人物带着你走完她描写的历史著作,暂且称这样的人物为“塔奇曼之眼”。在《远方之境:动荡不安的14世纪》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伟大王朝最后的贵族”,“所有法国骑士中最富经验、最出类拔萃的人”昂盖朗•德•库西七世。

  无论是他的出身还是经历,无一不吻合塔奇曼对历史人物的人设。当读者阅读了漫长的前六章背景之后,我们的主角昂盖朗•德•库西七世出现了。他带领大家走完了中世纪欧洲最为黑暗的历史时期,黑死病大规模袭击了这个时代,死亡的恐惧令人谈之色变。在人类肉体承受着细菌、病毒所带来的实质上的痛苦时,信仰的缺失,精神的没落,使这个本来灰色的时代变成“黑暗的末日”。在遥远的十四世纪,人类经历了一场生命的浩劫,库西城堡的灾难与辗转的命运,如同一双俯瞰时间的眼睛,“700年来,这座城堡见证着人类的努力与失败、有序与无序、卓越与衰落的循环。它的废墟遗留在庇卡底的山顶上,静观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作者用65万字搭建起一个世纪的记录,回望了欧洲社会的低谷时期,然而正是这黑暗低沉的14世纪,孕育了后来的西方世界的雏形。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走过低谷之后,就会慢慢迈上向上的阶梯。在巴巴拉•塔奇曼所选取的这一历史截面中,折射着人类社会历史中,那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那些相似或者相同的时间历程。

  《远方之镜》读后感(八):塔奇曼如何谈14世纪的欧洲?

  塔奇曼写历史的切入点总是令人感到出其不意,上次读《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就是这样,从1911-1945的中美关系是纷繁而复杂的,如果不选取一个角度去论述,抛开篇幅的长短不论,通常这比较宏观,不那么具体。很多学者会选取一个角度为出发点去谈论它,塔奇曼选择的是史迪威这个人物,抽象的历史一下子具体且形象了。另外,她写历史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历史学家的特点,即,她的叙述风格里构建了一种特别真实的画面感,仿佛在阅读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所以说,她的书又兼具了文学性。

  这部《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亦如此。动荡不安的14世纪是欧洲最为黑暗的世纪,充斥着战争、黑死病、奢靡盛宴、雇佣兵制度、残酷税收、农民暴动、教会分裂等复杂多变的局面以及名不聊生的情景。塔奇曼再一次选取了一个具象的人物为俯瞰这段历史的眼睛,他是一位贵族,他叫昂盖朗·德·库西。

  本书第五章是“这是世界末日”:黑死病。黑死病的危害十分广泛,且死亡率高。一个村庄只要染病,至少会死去一半人口。人们染病后,慢则三天,快则一天就死去,尸体来不及处理,堆积如山。这里提到一个画面感极强的场面,医生正在给病人看病,还没有诊断,医生已经去世了。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其考验人性的时刻:医生拒绝给病人看病;牧师拒绝安抚病患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父母抛弃了子女,子女抛弃了父母。

  但是另一方面,许多修女去清理尸体,她们一个一个倒下,直到最后一个人的生命休止。她们坦然地去见上帝了。要知道这是发生在欧洲的14世纪,正是教皇的统治时期,所以这黑死病也同宗教联系了起来。从第一个人死去,到千千万万人死去,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染病,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治疗。人们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审判,大家都是有罪的,他们忏悔着,认为自己做了恶,包括通奸、不信仰上帝等等,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一切道德的,宗教层面的枷锁捆绑着身心。

  直到两百年后,才找到了病因。是跳蚤与老鼠传播了疾病。在这之前他们还猜测这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没有人想到是日日见到的老鼠和跳蚤才是元凶。本书写到,黑死病令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大约2000万人。人口密集的阿维尼翁,每天有400人死亡,7000座被死亡清空的住房被关闭,6周之内,单是一处墓地就接收了1.1万具尸体。死亡率很不稳定,在某些地方为五分之一,但在另一些地方,死亡率高达十分之九。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不难想到,对死去的亲朋好友,来不及举行葬礼,来不及告别,本书写道:一位锡耶纳的编年史作者写道,“不管失去了什么,都没有人哭泣,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等死……人们传说并深信:‘这就是世界末日’。”读及此处,无法不感同身受,尽管那已经是远去的历史,但这距离如今的我们似乎并不遥远。

  《远方之镜》读后感(九):真希望她能多写一些

  为了对十四世纪有背景上的理解,偶然找了此书。读下来,发觉和我的目标不太符合,本书副标题是“动荡不安的14世纪”,但其实写的是英法百年战争,对西班牙意大利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都是以英法战争为主线来涉及的,当然成文质量读下来也不亏。Tuchman是名家,但别人的赞扬都是话里有话,封扉上波拉克说她不是为其它历史学家写作。不知塔奇曼听过啥感受,我们旁观者唯有嘿嘿讪笑。塔奇曼的著作我读的不多,我猜书评人都是史景迁黄仁宇来看待她吧,以为有质量的通俗推广,学术价值不高。可我读下来还是觉得塔比史黄二人要高呢。史料的细密解读,从后面参考文献来看,密密麻麻的一手中世纪档案,数据的大量占有方面是非常勤劳诚恳的,她也看同行著作,但极有限度的引述。大多数对时局的评测都是自己从原始数据分析得出的。文字肌理致密厚实,刚开始读挺不适应,句式章法逻辑有点复杂,奇怪这如何能取悦“千百万读者大众”。史料史实的铺陈很硬核,不是为了经济学的大量数据,为此前言还统一了一下度量衡,就为了读者在面对这些数据时能产生沉甸甸的手感。选择了Cauchy的领主 Enguerrand VII,这种以一个人串起来一段时局历史的写法是上世纪后30年历史学常用的技术。史景迁罗威廉都有典型著作。可我觉得塔奇曼完成度不高。Enguerrand在本书中面目相对模糊,可能我惯于史景迁那种写法,塔奇曼这样的才真正是历史写法?也许吧,我自己也有点犹豫,虽封扉说塔奇曼惯于以文学形式写历史,但这本我没觉出来。她很少直入人物内心,描绘基本都是引用档案材料。文学性表现在她比较爱用诗歌资料,彼得拉克薄伽丘乔叟是她非常关注的信息来源,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超越她对傅华萨的重视,但即使如此也非常警惕史料中的夸大不实之处。还是很严谨的笔法。不过昂盖朗·德·库西七世这个人物还是立了起来,结尾在走向命定死亡的十字军东征途中,读者心中不免充盈希腊悲剧的哀痛。在十四世纪这个纷乱的年代,昂盖朗简直像极了五代十国的冯道,各方势力都青睐,而且历次战争,尤其经常败局的法国,都能生还,逐步走向权利巅峰,他对自己以及时局有超越常人的认知,两次辞退法王任命给他的骑士统帅的职务,在深入瑞士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准确判断局势,及时抽身,得以保全,只有在最后一次东征时期,他的清醒没有起到作用,战败被俘身死。

  但塔奇曼如果写英法百年战争,范围应该溢出十四世纪,所以她在世纪结束后,写十五世纪时略显匆忙,过于简略,如果按她之前的文字时间密度,恐怕要再写400页。我再想,为什么不呢?就为了一个副标题吗?不过十五世纪可能要面对更多主题,阅读资料上份量加大要超越十四世纪。她在范围上的退却是有意识的。1978年,40年前的著作,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还没有能比得上的。十一年后,她谢世。塔奇曼有名家之誉,当得上。她用文字编织的十四世纪的厚密的挂毯,严肃的读者都能感知到那个世纪特有的肌理。现在我觉得基本达成我的目的了。

  《远方之镜》读后感(十):《远方之镜》:一个贵族的十四世纪记忆

  文/吴情

  关于中世纪,很长以来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或概念:“黑暗的中世纪”。似乎,一个“黑暗”,便足以概括中世纪的全部。我们对中世纪的认识何想象,很多时候便建立在对“黑暗”一词的想象与认知的基础上。然而,且不论中世纪是否黑暗这一事实问题,单从“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概念的提出,中世纪的具体面貌就很可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愚昧说教和禁欲主义,以文学作品等形式揭露教会内部的衰朽腐败,作为中世纪主要内容的宗教,首先成为“黑暗的中世纪”的指症。不过,真实的中世纪,似乎远比一个“黑暗”来得复杂。

  《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A Distant Mirror: The Calamitous 14th Century,1978),美国著名史学家芭芭拉•W•塔奇曼著,一本在后现代社会中重新认识中世纪的历史著作。在本书的“前言”中,塔奇曼说道,该书的写作“缘起于一种渴望:发现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灾难对社会的影响——此灾难即1338-1350年的黑死病(black-death)。据估计,它使生活在印度与冰岛之间的1/3人口命赴黄泉。”生化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黑死病等疾病早被攻克,但是,人类依然面临着来自卫生、疾病与安全等方面的不少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阅读《远方之镜》,或许不失为理解当下与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

  然而,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远非一本书所能容纳。君权神授的君主制下,上至君主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关于中世纪的记忆都不尽相同。如何以一个人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中世纪的大事小情,成为构建和理解中世纪的关键。如同塔奇曼以史迪威将军的经历串联起美国在中国的政策(《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1972),塔奇曼选择了一位中世纪贵族昂盖朗•德•库西七世,“一个伟大王朝最后的贵族”,“‘所有法国骑士中最富经验、最出类拔萃的人’”,“他生活于1340年到1397年间”,母亲在大瘟疫中不幸丧生,家族和个人事业也在14世纪末期走向土崩瓦解:他的身上似乎浓缩了一部14世纪衰亡史。

  库西七世作为“雄心勃勃、居心叵测、时显凶残的”库西家族的成员,一出生便具有祖上的荣光,不过,在日益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库西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尽管他被家族寄予了厚望,也曾凭借和王室成员的联姻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政治地位,在战争决策当中也堪称睿智英明,却最终无力回天,挽回颓势。身居高位的他,虽有不小的抱负,希冀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遭遇的一切现实困境——“瘟疫、战争、苛捐杂税、打家劫舍、腐败政府、叛乱暴动和教会分裂”——每一个都几乎将他完全碾碎,尤其是英、法百年战争,它使得他,一位娶了英格兰国王长女为妻的法国贵族,处在一个微妙而又尴尬的境地,他有时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有时则沦为两国怀疑的通敌分子。

  库西七世身上凝聚着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积极进取,可他面临的现实环境却往往不如人意。他自身的悲剧命运以及家族不可挽回的衰落,毋宁是一曲骑士精神的挽歌。中世纪并不黑暗,至少不完全是黑暗这一单调色彩,至少在14世纪这一临界点上。中世纪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断裂的历史,是古希腊罗马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到近现代社会这一宏大叙事中的“低谷”。可在塔奇曼的笔下,我们可以看见,忽视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形塑,对近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的影响,是武断的,也是轻率的。14世纪的动荡不安,恰恰是西欧社会转型的表现。从基督教一统到民族国家的建立、世俗政权的强大,从“选民弃民”观念到近代权利理念,从专注天国否定人世到肯定人生、运用理性、建设制度,14世纪见证了太多的两难和斗争。可果真没有14世纪的分娩式的疼痛,真的会有我们今天这一先进却也不甚完美的社会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