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身与立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安身与立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9 02:1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身与立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安身与立命》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铁葫芦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一):乾坤无事入怀抱,应是鸿蒙借君手

  乾坤无事入怀抱,应是鸿蒙借君手

  对书中的这句话好亲切好亲切。

  前阵子在光谷书城撞见此书,只觉厚重没想来读起来甚是顺畅甚至还有同类书不曾见的欢愉,又有别于当年明月的轻快;说道作者行文间气象十足加之三部曲为索引收藏不应错过,与木心的气质似有呼应,可谓儒道相济

  整套三册恐怕都要入手,这本比较适合现在的我。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二):是不是可以只借看一下目录?

  

《安身与立命》余世存

余世存为曾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或如雷贯耳或渐已销声名姓的诸位人物所作评传合集。

百位人物分入三集,此一册名为《安身与立命》,按作者自言,是要从“经济”角度,从谋生理财角度去写传主们,实际读来,只有一部分文章从此角度切入,且大都从“谋稻粱”成绩来分析传主行事逻辑与处世态度,有点意思但也不算新鲜。

既是评传,作者又有“野心为笔下的人物‘盖棺定论’”,所以文章并不在意于罗列各位传主生平,而着重于借传主事迹来传达作者对传主的分析与评价,进而阐释作者本人的史观。这些评论、观点,有些确实精妙而通透,有些则由于“我注”人物情结过于强烈,想来会招来不少争议或者不屑。

本系列书的最大好处,便是以全书人物为索引(包括传主和传文中所提到人物),一一去熟悉了解,待到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之后,基本就对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了然于胸了。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三):阅读民国人物传记

  所谓经济,“经世济民”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最高境界,其终极目标就是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也。

  安身才能立命,身世浮沉雨打萍,乱世谋生,与时代命运抗争,

  回顾几个印象深刻的民国人物画像吧,权算是个阅读总结:

  1. 经济金融企业家:卢作孚“中国船王”、坐标重庆-“北碚之父”,爱国实业家;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金融家:张嘉璈,政治、金融的“双栖明星,政治投机财阀;

  2. 文人专家学者:张恨水和鲁迅的文字为生之艰辛,于社会谋生经营方面看名人的实际生活状态,王国维:谋道不谋贫,奋而自缢。胡适和康有为的游刃有余,蔡元培豁达资助

  3.民间奇人安身立命:陈撄宁:再入轮回做众生,丹道性命双修的探索;孙禄堂:精武臻道,气功武术的进阶精进,武德,道法自然,实践归纳,心神意合一。李宗吾:厚黑教主,潜规则的历史渊源。研究古之帝王将相权谋成功之道和英雄豪杰不外"面厚心黑"而已,触类旁通二十四史都可一以贯之。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四):经世济民乱世纷争人物画像

  所谓经济,“经世济民”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最高境界,其终极目标就是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也。

  安身才能立命,身世浮沉雨打萍,乱世谋生,与时代命运抗争,

  回顾几个印象深刻的民国人物画像吧,权算是个阅读总结:

  1. 经济金融企业家:卢作孚“中国船王”、坐标重庆-“北碚之父”,爱国实业家;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金融家:张嘉璈,政治、金融的“双栖明星,政治投机财阀;

  2. 文人专家学者:张恨水和鲁迅的文字为生之艰辛,于社会谋生经营方面看名人的实际生活状态,王国维:谋道不谋贫,奋而自缢。胡适和康有为的游刃有余,蔡元培豁达资助

  3.民间奇人安身立命:陈撄宁:再入轮回做众生,丹道性命双修的探索;孙禄堂:精武臻道,气功武术的进阶精进,武德,道法自然,实践归纳,心神意合一。李宗吾:厚黑教主,潜规则的历史渊源。研究古之帝王将相权谋成功之道和英雄豪杰不外"面厚心黑"而已,触类旁通二十四史都可一以贯之。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五):那个写《非常道》的人回来了

  很难有全能的写手,有人善议论,有人善叙事,有人善抒情,有人善诗词,兼具者则不世出,毛公善议论、诗词,小说则不行,金庸善小说、争论,则诗词不行;至如余世存,治学不行,但写历史段子确实颇有水平,一部《非常道》,选材之精准、笔法之简约,令人叹服,可惜此君无自知之明,《非常道》后没有再接再厉,反倒去研究传统文化,写老子传简直污蔑道家,写其他徒有装逼之姿态,文风造作令人作呕,实在害人害己。不过,当大众对他没有兴趣的时候,此君似乎幡然悔悟,推出了“立人三部曲”,重拾历史段子,号称“在混乱又自由的年代,平时卑微平庸的生活在自由和风险中,激发出人性的光芒,命运也回报人生壮丽优美的风景”,这个推荐语很装逼,但书的水平已超过《非常道》,读者切不可因为推荐语而拒绝此书。

  此书之优长,一是规模宏大。三本书吸纳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人物:不仅有康有为、梁启超、胡适这些老面孔,也有袁树珊、孙禄堂这些虽然伟大但不太为人知的大人物。读毕这个系列的书,你会发现,原以为民国牛人非常多,谁知道居然这么多,那只是存在了30年的短命王朝啊!二是剪接适当。每位传主都的人生都是极为精彩的,但作者的文字空间只有5-8个版面,取舍就很见功底,所幸这对于段子手余先生不是难事,整书下来,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三是发掘有力。很多人并非大众历史人物,史料不易获得,如张其锽,当时虽然是奇人,但史料并不好找;又如体制外辛苦谋生的郁达夫,对于郁达夫这种另类逃出体制去南洋受苦,余先生的史料发掘也很精彩,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足见作者的功力颇深,虽爱装逼,不掩其段子手特长。

  总之,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在高度上超越了《非常道》,更超越了余先生其他著作,是其巅峰之作。这是我们值得为余先生高兴的地方,然而有远见的读者也不免为余先生担忧:如此顶峰之后,该被发掘的段子估计也发掘得差不多了,余先生以后估计又要重回装逼写作的老路了。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六):何谓天命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余世存已过不惑,将近知天命之年,这时的写作也更透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度况味。

  本书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以知识分子和文人为主要的传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的身份有所重合——没有比作家更能体会作家的了。清末民初正值中国的第一波现代化过程,生活于其中的知识分子无疑正经受到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完全不同文明的冲突,这与当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普世文明与意识形态激荡有很多相似之处。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没有错的,否则历史就失去了意义。

  现在回看《非常道》,会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这种汉语表达的简洁程度似乎显示了余世存先生的特殊天赋。在这个三部曲中,余先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更令人叹为观止,只需三言两语,便道尽了一个人的坎坷与沧桑,挣扎与无奈。作者对这些民国先贤极尽“理解之同情”,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能感同身受。

  过去看民国史,以为知识分子们都过得不错,事实上,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体制与市场都不够成熟,再加上国家贫弱,时局动荡,知识分子群体忧国忧民不易,稻粱谋更不易。王国维数载钻研,写成《宋元戏曲史》出版,仅得稿酬200元,约合现在的一万元。他叹息:“来日大难,非专业之学恐不能糊口。”三个儿子,他让他们考海关、考邮政、考铁路,就是不让他们做学问。余世存说,王国维最终没有过得了义利关。余世存在本书中,着墨于自赋清高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描写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祛魅,也是对名人的祛魅。从鲁迅、张恨水等中国第一代自由作家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当下一些有志气有才华的独立作家的命运。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教授、作家、读书人来说,他们常常面临的问题便是:进体制还是不进?从体制中出走还是不出走?这个娜拉的问题鲁迅早就回答过。

  余世存在书里,又一次让我重温了一遍鲁迅卖书的故事——这段文字以前曾在我小时候的课本里。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售票员阿累在书店里捧读《毁灭》爱不释手,鲁迅知道他的钱不够,就问他:“一块钱你有没有?这本书只要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阿累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鲁迅的手上……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七):经世者 世间人

  经世者 世间人

  ——于乱世,《安身与立命》

  上一本《盗火与革命》是两天前看完的,讲了风云际会间,那些在政治舞台上登场的牛人,《安身与立命》则更多地讲的是“处江湖之远”的一些入世经世者,在乱世当中安身立命,他们有他们的准则,在这些人中,我们能够见到财商,也可见到文采;可感受“民国风骨”,也可见到“性情中人”;可以是仗义疏财的一方财主,也可以是一生清贫的安乐文士……

  也是三节,“经世与济民”、“生计与排场”、“安身与立命”,和《盗火与革命》相比,出现的这些人物,不认识的情况也更加多了一些,作者余世存在上一本当中也常常用的卦象人物分析在这边也出现了,通过解爻来解读人生的方法,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叙述方式。

  安身立命,修身齐家,人的存在有很多的体验,前两章讲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不成功也算是人物的历程,尽管有“不会做财政的文人不是好的改革者”的梁启超这种不太熟知的特点,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至少或多或少了解过;而第三章中的这些将就“安身立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们,则是三教九流,各存其名,或许这也是本书最好看最有意思的地方。

  前面就讲到作者本人其实也常喜用《易经》卦词对这些人物进行解读,因而也不奇怪会选择这些“山医命相卜”的杂学家、精武臻道的武学家、肆意洒脱的至情至性之人、知我罪我的“小格局”式的争议人物等等作为这一章节的主角,作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的读者,我们会更加希望读到这样的文字,他们为我们展现着另外一种视角,告诉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人生。同时,通过系列的介绍,也为我们略微窥探那些传说当中出神入化的“老九门”、“推背图”之类的充满了暗语和机锋的中式的江湖有了更加近时代的注脚。

  “英雄们可以打造时势,可以指示历史的道路,却不能创造历史,他们创造的只是自己的历史。”这是作者的观点。“做自己的主人”,在本书当中的主角们,其实都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沦为汉奸的争议者,还是活在当下经营者,又或许是笔耕不辍的作家,几经起伏的先生,他们都不折不扣在做自己,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自己的人生信念,此已较之茫然不知信念的人都多处许多。读人的历史,不正是为了找到自己想要找的路,去立吾命、俢吾身、成吾人么?

  不禁在期待《世道与人心》会讲一些什么了,作者的自序里有些提示,但是真正的阅读体验,还要等打开书本之后了罢。

  y 林怿

  2016-8-17 22:01:29

  写于御庭园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八):文学与金钱

  读《安身与立命》

  作者:苏术

  何为安身?何以立命。

  此书所有内容都可以归结为开头的一句话:“生于乱世,从不苟且。”说到乱世,生于乱世的文人有很多,我们熟知的比如梁启超、鲁迅、胡适以及胡兰成等等。

  余世存既是诗人也是作家学者。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安身与立命》是余世存立人三部曲中的一部。“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三本书展现了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另外一面,比如对于鲁迅,余世存是这样形容他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这句话不是带着贬义的,但是作者也运用了很多数据来诠释鲁迅这个人既有文采也爱钱。

  说起鲁迅,作者根据十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鲁迅在参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间,共收入12万元左右,相当于今400多万人民币,即年均17万元人民币、月均9000元~20000元人民币的收入。如果用今天的购买力算,相当于1000多万人民币,即年均50万元……

  这个数字真的很庞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钱也都是鲁迅用自己的才华赚来的。1927年,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中说:“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忙的时候也必定没有文学作品,挑担的人必要放下担子,才能做文章;拉车的人也必要把车子放下,才能做文章。”

  这样的话,现今的郑钧也曾说过。当你穷的只想着如何温饱自己的时候,你还哪里来的其他力气和精力去创作出好的音乐。薛之谦不也为了能继续唱歌而变成段子手,如今也开始活跃于各种综艺节目。为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对他们来说赚钱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更好的实现为之喜欢和奋斗的事情。难道我们会因为鲁迅有钱而忽视他的成就吗?自然不会。

  我想起早前高晓松携手许巍吟唱出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拥有一颗不改初心的心,不管是乱世也罢,俗世也罢。只要保持这样的初心,又有何妨?

  本书还写了很多人,财改首席设计师梁启超、挟传统与新时代博弈的李嘉诚、谋道不谋贫的王国维、江湖术士袁树珊、才与不才之间的章士钊等等。每一个人在别人知道的才华事迹外,还有面对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观众认知以外的,他们的喜好。每一个人在作者笔下更加有血有肉,他们在谋生之外亦存风骨。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九):脊梁(一)

  林亦霖

  这本书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不知道是该羡慕还是该自卑,那些大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能有所成,而反观自己,的确需要深思。

  若是选个合适的词语,“脊梁”正合适,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小小的缩影;站在历史长河后面的我们,望着他们,崇敬他们,感受他们。

  《安身与立命》将人划分为三个部分:“经世与济民”“生计与排场”“安身与立命”。从银行家到文学家再到一些小格调的名人。比如一些在道家学派有所建树的人,在武功钻研上有所突破的人,再比如一些对于中医有不同见解的人;书选取的人物,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然而熟悉的那些,也有不熟悉的一面。

  想起来高中校园里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书中的他和我想的似乎略有些不同;课本中的他是严肃的,是包容的,他引领着北大进入一个新的世纪。都说学校和校长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校长会定下一所大学的基调,而一种大学的氛围会影响校长的举措。与其说他选对了北大,不若说北大选对了他。“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简单的口号在那个时刻已被喊响——直到今日,一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血脉之中。书中的蔡先生很和善,是新旧时代的一个转折人物,他通过努力,凝聚了一大批有志之才,北大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一个中心。他能赚钱,亦能花钱。他将财散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而那些学生成为了后来举足轻重的人。蔡先生将传统儒家的善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能接受西方的思想。他是中西合并的典范,他将北大带入世界一流的潮流。

  读王国维的时候,心是酸疼的。很小的时候读《人间词话》觉得他是非常厉害的人,可读他的简记时,却是于心不忍的。读几个字就要难过一下。他算是出生在比较保守的家庭之中,参加考试却没那般好命。屡试屡失败,屡失败屡试。他没有很多文人应有的那种安逸的环境,但他自己肯钻研。很多知识都是自学的。天才往往都是寂寞的,他更是如此。很少有人理解他,因他的性格占有很大的因素——而这古怪性格的形成和他往昔的生活有关。他很敏感,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很多事情本可处理地更为妥善些。因为他那颗敏感的心,反而把很多问题逼了绝境。文中记起清华的聚餐,梁启超那桌热热闹闹,反观之,他的那桌冷冷清清。就像他的性格,很冷不喜热闹。大概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性格,让他在学术上有所精进,在生活中不知变通。他的伟大,他的死板,汇织成他的命运脉络。这样的人,注定在历史中会留下足迹,在生活中被人诟病。他是清华的四大导师,也是凡人眼中不会人际的顽固者。他长在旧的时代,死在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新的时代却没了他的影子。心疼他,却又无可奈何。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却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了无数的省略号。

  文章中从经济谈到文学,再从文学到小领域。从银行家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到经济学家构建经济体制;从文学家笔下生花各创一派,到教育家体恤学生引领时代;那些道家的求仙问道,到武术家的行云流水……这是这本书的缩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页缩影。

  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中国的脊梁。

  《安身与立命》读后感(十):不忘历史就是要记住动荡岁月里那些经世济民的牛人们

  所谓经济,“经世济民”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最高境界,其终极目标就是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这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源所在。其精神始终激励国人,以家国为己任,以万民为责任。这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经济一词,到了近代,意义虽有不同,但内涵却没有变化。特别是在风起云涌乱世纷纭的民国时代,更是如此。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兴衰,考验着文人志士的志向和能力。他们在战火硝烟中傲然挺立,不惧枪炮、不惧强权,以经世济民的情怀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正是这群人带领我们走进了现代世界的大门,领略了科技的魅力,使我们没有在纷纭的内战中落后世界太久。

  岁月流逝,先人背影逐渐远去,有的已经消失不见,主流的报载文章也寻不见踪影。余世存,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的著名学者,编著了《安身与立命》一书,梳理了32位民国名人的故事,从经济和生存的角度,讲述了那个时代为国为民的企业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对“经济”的理解和胸怀,描绘了一个个不屈的清晰地背影。

  ——筚路蓝缕的创业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支撑军阀混战的前提是实业。没有实业支撑,所为革命也只是镜花水月。曾经有人说过,近代苦难之源,在于实业不兴。有识之士也深深感受到,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重要性,以开阔的视野和经世的胸怀,凭借着自身的勇敢和智慧,穿梭于刀尖之间,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实业发展的新局面。梁启超,以政治文明而倾力于经济体制改革,银本位的改革理念以及能够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大头洋”,都证明了当之无愧的中国首位经济改革家。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卢作孚,中国航运业的先驱,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其成就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此外,周作民、虞洽卿、吴鼎昌、李嘉诚等等先驱者,在筚路蓝缕开创事业的同时,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无论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他们都无愧于“先驱”二字。

  ——浮萍漂泊的名人们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名人,当然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也就离不开这些俗事。但文人都是有骨气的,动辄不食嗟来之食。他们是如何谋生呢?王国维,忧道不忧贫,以写书和稿酬为生,直至清华大学任教之后,生活方有改善。保皇派康有为虽然政治潦倒,但经济有为,从身无分文的变法革命者、流亡者,变成了坐拥百万的大富豪,开办的十余家企业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日本、美国,各种地产、房产不计其数,余世存称之为:谋国不成谋家谋房有成的康叔。作为国民脊梁的鲁迅,在体制内当公务员的时候,工资捉襟见肘,甚至一度“跑着去领工资”,还因为“索薪”参加游行被警察打落门牙。当他离开体制开始独立写作之后,生活才日渐好转,实现了“财务自由”。号称中国“卢梭”的大文豪郁达夫,不满意体制内的生活,脱离体制。为了挣钱写了大量的游记,有段时间每天要至少创作5000字,自己说:若不趁此好天气多读一点书,多写一点稿子,今年年底怕又要闹米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民国的名人们虽然生活波折较大,但毕竟有一技之长,相较于百姓,依然是中产之上。

  ——八仙过海的术士们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为了生存,三教九流都在乱世中苦苦挣扎。江湖术士袁树珊以算命为生,曾给何应钦、蒋介石、吴佩孚、杜月笙等人算命。能够准确预测自己劫难的张其锽,却在劫难逃,横死匪徒之手。精武臻道的孙禄堂,将武术和道术相结合,成就武林传奇。余云岫、李宗吾、胡兰成、苏曼殊、周善培、章士钊等人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动荡的岁月里,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动地的传奇经历。

  曾经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前辈们用心血写就的经历,就是一部传给我们后人的丰富典籍,读好这本书,我们才能鼓足底气,更好地开创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