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2021-04-19 03:3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精选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是一本由兰道尔·门罗 (Randall Munroe)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一):奇思妙想的本质推演

  我们经常说发散性思维,但是我们接触很多事物的时候,都会按照现有的认知框架的解读,很少做突破性的结果推演,而这本书看似很荒诞,但是可能非常接近本质的给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本质推演。譬如说,我们小时候都想过,全世界人们集中起来大家一起蹦,时候会把地球踹走,当时想想,没有答案的过了这么多年,而本事给了你一个很“认真”的推演。

  这本书的问题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事物的方式,突破现有认知边界,本质性的看问题!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二):奇思乱想总没错

  

主要内容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并且做出了一定的回答。因为都是围绕者问题去写,所以每个问题自成体系,很难做出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或者主题。虽说这些问题有些荒诞,但是能提出这些问题就很棒,拥有无尽的想象。

异想天开

  在我小的时候,中央一有一个由董浩叔叔主持的异想天开节目。我特别喜欢看,里面总有一些好玩的东西或者小发明、小研究出现。由于我自己也比较喜欢手工,所以这个节目特别吸引我。这本书和这个节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研究的问题已经上升到需要高等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模拟才能解决的问题。这足以证明科学是这样的迷人。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妈妈,为什么苹果不能直接吃,水龙头里的水不能直接喝,但是拿水龙头里的水洗一下苹果就可以直接吃了呢?

  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尤其是短时间内很难回答,如果《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或者海尔兄弟里面能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好了。这些棘手和异想天开的问题还真的有趣呢!

总结

  如果说《十万个为什么》是小朋友的异想天开,那么这本书就是大朋友的异想天开。

  作为一本消磨时间而且探索生活的读物,真的强烈推荐!!!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三):《What if》——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遥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这本书里面的一个段子,就是地球人如果都用激光灯照射月球会发生什么。当时这篇文章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语言特别幽默,充满了那种冷幽默。对这种文风的文章我向来是毫无抵抗力的,尤其是一个美国人能够用这种带有日本风味的搞笑写文章的时候。不过同时我也真的很佩服这位门罗先生,他大概是最早做到“内容为王”的自媒体人了,把特别严谨的科学考据融入搞笑的文章当中,吸引了一大批优质而又好奇心的用户。反倒是他宣称自己是一个漫画家,我倒是觉得很奇怪,因为火柴人漫画在他的文章里面似乎并没有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当然看到有的火柴人在天上飞还真的是蛮搞笑的。还有那些短问题的吐槽也都堪称神来之笔,让人不禁陷入严肃的思考:为什么我自己也想过这样不靠谱的问题?

  书里最大的亮点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不在于门罗先生的考据。因为这种脑洞大开的问题科学性上本身就存疑,由于需要魔法的帮忙,这些假说又不具有可证伪性,这就使得科学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有点为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看的就是那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即使得不到解答也没有关系,能够知道一些孩子和有复杂逻辑能力的成人脑中居然盘旋着这样那样奇形怪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倒是真的可以学习一下门罗先生作为早期自媒体开创的这种与观众超强互动的能力。

  作为一个学应用工程的学生,我没有办法系统地质疑这本书结论的科学性。唯一可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这本书把太多结论推到了极限,很多现有的参数和拟合曲线可能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当把情况推到读者好奇的极限时,可能真的会出现很多量变引发质变的情况,使得书中的很多结论无法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猜测出来。比如攥出一块由超重元素做的砖头,现有科学知识应该是没有办法解释之后的现象的。

  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实在是门罗先生的粉丝和科学爱好者的一大福音,翻译也没有折损太多专栏文章的原有意味,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庆幸。中文版的排版也做得十分良心,没有像有的书一样莫名其妙地把版面调整得人都没法看了。虽然精装版的硬皮增加了捧着这本书阅读的难度,不过我喜欢~纸张翻动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有时候就在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出一本这样的硬壳精装书。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四):脑洞开的有点大,可乐的大

  这本书看过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是笑傻了。这是一本类似知乎回答问题,由上百个稀奇古怪的问题组成的一本小册子,绝大多数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都能让我笑出声来。

  笑点何在?并不是在于问题有多古怪,当然也有些脑洞很大的问题,比如“我可以通过沉入地表游泳池的水面的方法躲过海啸并活下来吗?”而笑点主要是在回答上,经过物理、生物、化学等非常冷的一些专业知识分析之后,往往都会出现一些让人忧心,甚至是啼笑皆非的答案。在科普的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了科学家的那份幽默。也许这种幽默会让理工男更有共鸣。

  比如说,“从多高处掉下来的牛排才能在掉到地上时正好烤熟?”,其实并不能烤熟,就算“从一个亚轨道火箭上把牛排扔下来”,也需要“派出一支回收小队把它找回来,擦干净,再加热一下,去掉烧焦的部分”才能吃。关键作者为了这个问题还做了一大段运算推理,我真是忧心作者的脑细胞,真是为了这群读者劳心劳力呀。

  再比如,很多人提出问题都不会去想怎么擦屁股的,就像“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尽可能挤在同一地方,一起跳起,然后全部在一刹那间同时落地,会发生什么?”,这种问题对于作者很容易,结论就是最大影响无非是把地面往下推了不到一个原子宽度的距离,和花园里留下一个脚印没啥区别。然而让作者劳心劳力的是帮这个提问者擦屁股,如何疏散这全地球的人口,最后算计了半天只能得出一个最好的结局就是,“不出几周,数十亿人将在这个地方死去”。真是让人忧心呀。

  这类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大多问题都是在试图搞破坏,然后作者就任劳任怨的帮你推算模拟,让答案告诉你,你会有多么的可笑。虽然不能说这本书所涉及的那么多高深的科学知识,复杂的模型演算就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一个非科研人员看看热闹还是足够了。就当它是真的,然后看看这些脑洞问题背后更脑洞的世界。

  借用最后一个问题,-15级的地震将会是什么样子,无非就是“空气中飘动的一粒尘埃落到桌上”。“有时换种思路,不去破坏任何东西的感觉真好。”有时候只是开开脑洞笑笑的感觉也真好。

  很慎重的告诉大家,很多脑洞还是想想笑笑就可以了,不用深入,否则我就去收集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元素排成一排放你面前......

  2017-8-27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五):我们的好奇心都去哪里了?

  这本书应该买Kindle版本的,我却买了纸质版的,哈哈

  书中罗列了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很快就能翻完。里面的各种问题,有的十分有意思,有的确实有些古怪,甚至有点荒诞。世界如此之大,像书中的那样的问题,应该是数之不尽的,但是作者还是收集了些许,还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一一作了回答。

  乍一看,感觉有点无聊,不就是一些问题么?不就是回答了一些问题么?和知乎和Quora有些类似,也许还不如Wiki上的详细解释。作者仅仅是让我们去关注这些问题的答案么?还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他的认真精神?

  我想,并不是。

  书中很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毫无意义。比如有人问,如果把地球上的水都抽干了会怎么样?如果人类的DNA消失了会怎么样?人类是否能通过搅拌把一杯茶加热?......作者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的可执行性,而是基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确实有些无聊有没有?这些问题能给生活带来些什么呢?回答了能吃饱饭么?

  哈哈,当然不能。

  读后,我反问了自己:我有多久没有想过这种问题了?我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想这些不切实际的问题了?对待这些问题,我此刻内心的态度是不是嗤之以鼻?......一个个这样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不经有些害怕,然后不得不接受一个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我“长大”了,我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认为的那些“大人”。我忘记了小时候曾经的胡思乱想,甚至加入了大人们的行列,开始嘲笑这些胡思乱想。

  我呵呵了自己,我就是那些最终要进入平庸领域的那些人。

  是呀,纵观整个人类,人类不可能不再有这些奇怪的想法,否则人类会不再进步。牛顿的伟大的理论就是从一个奇怪且从来没有人想过的问题引发的。这并不是一篇鸡汤式的读后感,我也不想说所有的我们都要沉浸于这种奇怪的问题中,然后为人类进步做如何的贡献,但是我真的实实在在感觉到,我们也许可以保留一些什么东西,不让这些东西离我们远去。

  近期,可以说不是近期,办公室的每个人都在讨论房子、房价、因房子而产生的争议。。。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没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人心头一快,所有的那些笑声也只是一笑而过,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多的回味,我们的生活似乎泡在一锅乏味的汤中。

  真的有点可怕。

  做个有意思的人,过有意思的生活。这个曾经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即是如此重要的东西,慢慢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挥之不去。当我反应过来它的重要性时,我在想,我是否有能力去实现它?

  什么样的人是有意思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思的生活?我在心中不停地问着自己,且渴望着答案。

  再回头看这本书。作者算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吧,他觉得这些问题挺有意思的,于是收集了起来,认真地回答了它们,也许他在认真地做这件事情时,已然获得了无尽的快乐。这种快乐似曾相识,是那种不用考虑任何事情的后果,不用担心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曾经年少时,我们也曾这么快乐过。不知道何时起,我们丢掉了。

  我们的这些思考是否可以让生活更加真实,或者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意识,还是应该无意识地继续下去?

  不知道。也许我们最可悲的并不是不知道去寻找我们的好奇,也不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做到,而是我们已经淡忘了这位伙计,让它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希望自己不会忘记。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六):“如果一个人体内的DNA突然消失了,那么他还能活多久?”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英文书名是《what if?》。这是一本问答合集。

  作者兰道尔·门罗,是个很有趣的人,学物理出身,毕业后去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辞职出来全职画漫画。嗯,这个职业转折也是非常跳跃了。

  兰道尔从小就喜欢问奇怪的问题,并且用数学解决奇怪的问题。兰道尔的母亲,记录过他5岁时,母子俩的一段对话——

  “兰道尔:我们家里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那全世界哪种东西多呢?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嗯,每家每户都有三四个枕头,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然后每家每户都有大约15块磁铁,对吧?

  朱莉:我猜是吧。

  兰道尔:所有15加上3或者4,不妨加上4吧,就是19,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所以全世界一共有大约30亿个……软的东西,还有……50亿个硬的……东西。那么,谁赢了?

  朱莉:我猜是硬的东西吧。“

  虽然整个对话基本都是在胡说八道,但是一个5岁的小孩子能问出这种问题,并且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看着也实在是有趣且特别。

  长大后的兰道尔,依然热衷于奇怪的问题和回答。作为一个有专业能力的逗逼,兰道尔开始在网上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本书,就是网站上兰道尔最喜欢的一些问题,以及他收集的一些其他问题的合集。问题都是假设的形式,英文句子以what if开头,就变成了这本书的名字。

  书里面都是些什么样的鬼问题,让我来随便列举几个。

  “如果地球和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一瞬间停止转动,但大气层还是保持原来的速度,会怎样?“

  “如果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个知心伴侣,但这个人是随机匹配的,会发生什么?“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拿着激光笔同时照向月亮,月亮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尽可能挤在同一个地方,一起跳起,然后全部在一刹那间同时落地,会发生什么?”

  “如果有一颗小行星非常小,但质量却非常大,那么有没有可能像小王子那样住在上面?”

  “如果一杯满是水的杯子突然之间变成半空的杯子会怎么样?”

  “虽然听上去有点吓人,但……如果一个人体内的DNA突然消失了,那么他还能活多久?”

  这两天看书时,我都在边看边笑骂作者是个神经病,不过列举出几个问题后,突然觉得也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要回答的,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问题,是提问者先动手的。

  不管提问者提出怎样神经病的问题,兰道尔都从物理或数学的角度,一本正经的讨论和解答。

  由于问题本身大部分比较惨烈,所以答案也往往很惨烈。

  我印象最深的惨烈场景,是在讲一颗密度与中子星相当的子弹放在地球表面的时候。中子星是巨大恒星因为自身重力坍塌后形成的产物,所以它几乎是密度最大的物体之一。一颗中子星密度的子弹,如果用足够大的底座托住,可以在地面上放几天不陷进去。

  那么这颗子弹,能摸一下吗?

  嗯,因为质量特别大,所以子弹的引力很大,因为体积很小,所以在它周围,呈现的是非均匀引力的环境。你在10米之外时,能感到一点点拖拽你的力,越走近,力度越大。当你的手臂伸到离它20厘米时,就再也拔不回来了。后面的场景我引用原文……

  “当你的指尖触碰到子弹时,作用在手指上的压强如此之大,以至于血液冲破皮肤涌了出来。血液从指尖喷涌而出的速度大大超过平时的速度,里弗关于8.6秒内流干血液的说法可能还是低估了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之后事情就变的怪异起来。涌出的血液包围了整颗子弹,形成一个不断变大的暗红色球体,表面嗡嗡作响不停的振动,你漂在血液中。”

  当然,一本书看下来,这种场景也就见怪不怪了。

  惨烈的同时,又很好笑。

  好笑一部分是因为兰道尔讲得很贱,除了正文很贱,注释也好不到哪里去。

  兰道尔讲恐狼、短面熊和剑齿虎“都在第四纪灭绝事件中灭亡了,在此之前刚有人类来到美洲”时,加了个注释,“如果有人问起来,就说完全是巧合”。

  看《人类简史》时,作者讲到这一段,花了不少篇幅,运用了很科学的思维,严谨的分析出了人类所到之处,大型动物灭绝,肯定都是人干的。对比之下,兰道尔的表达方式,就特别好笑。

  好笑的另一部分,是因为兰道尔同时也是个漫画家。各种贱兮兮的科学脑洞,再配上插图,也是绝了。

  最后,如果你买的是纸质版的话,封套那张纸别丢了,反面有惊喜。

  是一幅世界地图,把大部分海水抽干后,地球的样子。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七):无知是有知之母

  这是有生以来拿到的第一本带有“免责声明”的书。作者信誓旦旦的声称:本书作者和出版商不承担任何由书中内容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

  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还需要作者事先声明?简单一翻目录,让人感觉大吃一惊,冷汗直流:要么是太阳消失、人类毁灭,要么就是把海水抽干、地球停转,还有自体繁殖、DNA突然消失......实在是令人胆战心惊。

  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求知欲、好奇心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虽然已经从学校毕业或者即将从学校毕业,但好奇心和求知欲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比如上述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很好,由此疑问就证明我们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答案揭晓——这些结果的源头都来自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在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上提出的几乎是不可能有人理会的问题。前NASA成员、科普漫画家、4942小行星的命名者,兰道尔•门罗先生专门负责以严谨、专业的物理、化学、天文学等专业知识,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漫画,科学的、负责任的、专业的解决各种脑洞打开的提问。这些答案真叫人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哲学博士陆登庭先生指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发明创造还是纯粹的求知欲,广大的网友肆无忌惮地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几乎是不能发生的事情,向兰道尔•门罗先生提问。

  ——比如极限推理的:如果棒球以0.9倍光速掷出会产生什么后果?

  ——比如扩大想象的: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拿着激光笔同时照向月亮,月亮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比如脑洞大开的:用一挺向下射击的机枪能做出一个飞行背包吗?

  ——比如理性思考的:整个互联网占据多少物理体积?

  ——比如守株待兔的:从多高处掉下来的牛排才能在掉到地上时正好烤熟?

  ——比如杞人忧天的:如果某一天全世界发生的所有闪电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那么那个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物理化学数学老师肯定会视作无稽之谈,嗤之以鼻了事。对于我们而言,虽然从小就保持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一些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甚至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给出了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但是,兰道尔•门罗先生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论证给予科学地答案,而且还把计算和推理的过程一一列出,用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果仍然不理解,看看漫画插图就明白了,一目了然,真是漫画家会科学,地球挡不住。比如从多高处掉下来的牛排才能在掉到地上时正好烤熟的问题,经兰道尔•门罗先生引经据典,通过严谨的科学计算,并考虑到空气密度和阻力,得出结论:从一个亚轨道火箭上把牛排扔下来,并派出一支回收小队把它找回来,擦干净,再加热一下,去掉烧焦的部分,然后就可以开吃了。怎么样,对这个结果满意吗?诸如此类问答,书中比比皆是。

  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左拉指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读了本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我认为最大的效用在于启发。

  ——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家有熊孩子的人都会理解这个道理,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使得熊孩子的智商大幅跃升,普通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经阻挡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有了这本图文并茂的科学书,自然是一招在手,欢乐无忧。

  ——启发发明家的想象力

  在科技创新、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发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热词。发明就是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将其转化为动力,把各种不可能变成现实。本书提供的解题思路,或许能够给发明家们提供一些灵感。

  ——启发小说家的想象力

  兰道尔•门罗先生对这些“难题”的解答充满了无穷的想象,提供了一切可能发生的合理性,比如把海水抽干,将人类移居太空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小说素材。信手拈来,就能成为小说的精彩桥段。如有通过本文获得灵感的,记得分一杯羹哟。

  ——启发老师们的想象力

  科学研究最初的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对世界,对自身,对未知的好奇。学生们对未知的渴求,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所在。老师们特别是物理、化学、数学老师,要认真学习兰道尔•门罗先生兢兢业业,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求索精神,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当然,很多问题兰道尔•门罗先生已经备好答案了。

  ——启发大脑洞的想象力

  不上网不知道能人多,网络上脑洞大的人更多,他们更善于发掘问题,追寻答案。与其追寻无知的吃喝拉撒睡,还不如好好研究下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据说本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中文平装版入选豆瓣读书、《出版人》杂志、百道网2015年度好书等奖项,广受好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的未读探险家系列,将本书重新编印了精装珍藏版,完整收录更多有趣细节,还有更多隐藏内容,是上述人员必备之选。

  叽叽咕咕说了这么多,明天有人用橡皮筋砸我家玻璃的概率有多大?突然间,我也觉得自己也有了令人忧心的问题。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八):畅销书揭示西方COVID-19乱局的普众基础

  

此书美国出版2014年,中国出版2015年,文内透露(至少一部分内容)写于2013年。我看的是中文2015年5月第1版、2017年12月第25次印刷的版本。

我前些日子在书店看见,回头从孔夫子买的(如今书贵得采点新知蜜都不容易了)。这种科普读物相当于民族人类学方面的《匪夷所思的印加人》(以及和它同一系列的好几本“xxxx的xx人”),浅显有趣、图文并茂但绝不胡说(戏说是个误人子弟忒多的伪摩登),紧随时代、就事论事但并不媚俗,不自带伟业碾压感,更重要一点是不放入作者的个人意见,就是说不急于当舆论领袖 -- 哦,保守点说,不太过明显地放入、太过明显地想当 -- 也不宣称要粉碎别人的意见。

几个世纪前读过阿西莫夫的《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那本书现在完全可以回顾说影响了我的今生,我指的是看待题目的基本方法,还有豁达。对的,一本低调的薄薄的好科普读物就能对年轻一代造成这样的影响。翻阅“古怪问题”这书,我没有像“一百问”那样的醍醐灌顶感,因为它来晚了,不过内容而言,毋庸置疑是继续给我启迪的。下面废话少叙,直归具体这个题目:“普通感冒”(我读版本的第117页)。写于2013年的此文,简直就是为解释2020年瘟疫中的西方人的表现而作的,三个基点:对群体免疫的信仰,对疫苗的巴望,和对人际疏隔措施的最迫不得已限度的接受态度。原题是:如果把地球上所有人都各自隔离开来并维持几个星期,这样能彻底消灭感冒吗?答问者(本书作者)第一句话便是“这么做值吗?”

还记得今年早春中国疫情最紧张时,有一位受大家极度热爱追捧的上海医生坚定说过,美国医疗强大,一旦启动起来能从容应对。现在,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在这场瘟疫中的表现堪称文明之耻。是什么导致这个局面,解读已很多,但很少有人出来解读为何局面弄到这么烂人民不起来造反,尔切(!),还有一半选票投给那个人愿意让他继续当总统。您尽可以说他出于政治和/或个人利益而蒙蔽了人民,可是一定还有别的因素,毕竟死掉的三十万人不是只出现在报表上而是躺在一具具裹尸袋里。好吧,读读此文“普通感冒”,一篇纯科普文章。假设您自己是美国人(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人)-- 我说的不是政治籍贯(护照、身份证)意义上的,而是文化籍贯上的 -- 您会不会觉得文中说的对付“鼻病毒”的办法和态度,正是这一年西方普众的行为的信仰基础?但这篇,再说一遍,作为科普文章是真的很不错。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没有意识形态之别,科学不因为文化渊源、喜恶习惯的差异而不同,因为科学的任务是去洞悉自然界,发现“啊,原来如此呀”,所以真正的科学中没有利益。但技术是管在发现的基础上对自然界采取趋利避害措施的,比如修水渠,再比如猩猩拿草棍伸入蚁穴沾蚂蚁出来吃(对,猩猩也会点技术),所以技术是利益密集的东西。人类社会大多数(保守起见不说所有)的措施都是广义的技术。因为涉及利益,就要计算成本。要计算成本就要判定什么受首要保护、什么可以先放弃,所以技术是有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属性的。等因奉此,具体到COVID-19瘟疫上,各国、各文明的应对办法可以大有不同。

西方今年春天明确提出了“群体免疫”(官方首先是英国的,专业界则是德国的),后来迫于当代的正义理念改口了,然而实质上一直在奉行,做着利益/成本计算(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搅局因素姑且不论),同时保持对疫苗的强烈寄望。关键在于普众,事已至此依然那么要求“自由”,抗议隔防措施,他们当然不可能都是本书的读者,毋宁说本书作者是他们中的一员,是这个价值观系统培育的更会用科学语言表达的代言人。

若不是赶上这场瘟疫中读它,我会说感谢本文刷新了我对“鼻病毒”的认知。现在,感谢仍油然茂茂在,但以COVID-19痛烈狂剧为背景,更多是看到不同文明对人类社会一些最基础的价值做排序的差异。冷嘲热讽不能救我们于对美国人本赛季那般愚不知返的困惑不解,此意义上这篇文章做了另一层科普,这一点大约兰道尔·门罗自己绝对没料到,好吧记着这话兰道尔:跨文化观察者不止于看见你想让他看见的。

所以,科学没有态度,没有国界、文明界、意识形态界,而科普有。但科普本身又可以是没有错的。书的封面上印着一句“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还有一句它没印:“再科学的答案后面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荒诞的。”

2015年5月第1版,2017年12月第25次印刷。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后感(九):《纽约式时间机器》

  

昨天晚上在微信读书,看到了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这本书名叫做《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的一本书,即使是荒诞的问题也能用科学进行回答。 是一本蛮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兰道.门罗,物理是他所擅长的科目,曾经就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从事机器人方面的工作。

他对科学和数学热爱,结合漫画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回答各种稀奇古怪、有时让人有些担忧的问题。

他的漫画风格就是简单的“火柴人”形象,这些问题的背后让我收获物理、化学、历史、科学概率等相关知识。

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纽约式时间机器》。作者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总认为当你回到过去时,你会到达和穿越前同一位置的地方,至少在电影《回到未来》中是这样的。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站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向前穿越1千年会怎样?1万年呢?10万年呢?100万年呢?10亿年呢?如果是向未来穿越100万年呢?”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要动画片《哆啦A梦》。哆啦A梦有一个时光机,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的机器,它能够带领我们回到过去,也能穿梭未来。

那真的穿越了会怎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要有地质时期、板块运动以及生物进化史等综合性知识。

千年前,这个地区很有可能还居住着一群相似的部落联合体,周围有起伏的山脉、沼泽、林地、湖泊和河流。

一万年前的地球刚从冰河期里走出来,冰盖的消退抹去了基岩以上的所有东西,随着冰盖的消退,一部分大冰块从整体上脱落下来,就这样遗留在地面上。

当这些冰块融化后,产生的水填满了地面上的低洼处,形成了所谓的锅穴湖。除此之外,冰蚀的作用下还会形成垂直U型谷河床。

1万年前正逢末次冰期。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

末次冰期的时间段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于这段期间,曾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最盛期发生于约2.1万年前。

冰川时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穿越10万年前地球正处在一个相似的气候稳定期末端,这个时期被称为桑加蒙间冰期。不过那时可能也有一个像我们现在这样高度发达的生态系统。

海岸线有一些岛屿,丛林里可以找到许多现在的动物——比如鸟类、松鼠、鹿、狼、黑熊,除此以外还有神奇的物种叉角羚。

除了叉角羚还有恐狼、短面熊和剑齿虎,他们曾是致命的捕食者,不过它们都在第四纪灭绝事件(即冰河时期灭绝事件)中灭亡了。

动画电影《冰川时代》中的猛犸象、锯齿虎就曾是冰川时代亚欧大陆的代表性物种,如果穿越过去能看到,如今早已灭绝,只能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博物馆中去了解。

如果穿越100万年前,在最近一次大冰川期之前,世界还是相当温暖的。那时正处于第四纪中期,现代大冰川期在几百万年前已经开始,不过在冰川进退之间存在着一段平静时期,那期间气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一个冰川周期由冰期 和间冰期 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气候期组成,从地球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到如今我们生活第四纪冰川期,地球如今形成这样的环境,真的是来之不易。

亿年之前,各个大陆板块被挤到一起,是一个超级大陆,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海洋里孕育着大量生命,但都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海洋表面漂浮着大量蓝藻。

蓝藻细菌是第一种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吸入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氧气是一种很暴力的气体,它会让铁生锈(氧化),让木头燃烧(剧烈氧化)。

当蓝藻刚出现时,它们释放出的氧气对于其他几乎所有种类的生命来说都是有毒的,随之产生的物种大灭绝被称为大氧化事件。

深深被作者的学识所震撼,即使回到过去,一切都是可预见的。彷佛能够身临其境,过去是历史,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如果穿越未来又会怎样?

100万年后人类终将灭亡,没有人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远存活下去。

也许我们会逃到其他星球上继续存在百千万亿年;也许文明会崩溃,我们都会死于疾病或是饥荒,最后的人类会被猫科动物吃掉;也许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读完这个句子后的几小时里被纳米机器人杀害。

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可没有了人类,地质活动依然会继续进行。人们在庞大的地球运转面前何其渺小?

毕竟人活一世,还是要让自己尽可能的发光发热,让此生更有意义。一辈子浑浑噩噩的生活,岂不蹉跎岁月,也枉活一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