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摘抄

2021-04-21 01:2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摘抄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申辩》精选点评:

  ●疏解和分析很到位。并且有比较各家对该作品的疏解,最后着力于无知之知、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这两点展开论述。

  ●苏格拉底的生和死都成全了哲学。哲学和政治都是在追求美好生活,但是二者是不可调和的,对于任何一方的坚守都是对另一方的拒斥。不过,在成为政治家之前,他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这只有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实现。

  ●"我去死,你们去生。谁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 ,将永远激励爱知者走向莽莽洪流。

  ●注释多到影响阅读!

  ●没有后来柏拉图作品中绚烂的奇想和精绝的比喻,但我却直接被它的质朴所打动。一个人要有怎样伟大的品格,才能淡定地说出:“逃离死亡并不难,可逃离邪恶却难得多。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要摆脱别人的指责,“那最美和最容易的解脱,不是阻止别人,而是把自己培养成最好的。”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更好和更智慧,是苏格拉底的最高信念,生命中最强烈的本能和欲望,都丝毫不能撼动它。

  ●以喜剧之始,悲剧结尾,而后是无数诗人的歌颂。 何其伟大,一般人哪里办的到,这中间做了多少事谁又知晓。

  ●需要反复阅读。

  ●要是天下所有的书都能做得这么认真…………

  ●The Demon of Socrates was a daimonion, a “divine principle or inward oracle”.

  ●这本书,从一开始的大篇幅的义疏,就已经预示着 译者对这本书 所倾注的大量心血。 这本书越读 越能对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 有更深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一):《申辩篇》

  《申辩篇》慷慨激昂、义正言辞,不似申辩倒像诉状,不能忽视的是苏格拉底言辞中独特的喜剧性,尤其是当想到这是多么生死攸关的事情的时候,这种喜剧感简直爆棚,简直冲淡了死亡将至的迫切与悲凉。与专门探讨死亡的斐多篇相比,《申辩篇》短短的一点死之想象倒显得更有希望,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特地给悲伤的弟子们讲了冗长的故事、进行了众多类比,然而笼罩全篇的还是挥之不去的悲哀气氛,纵使是苏格拉底的说理也显得是强弩之末,他的学生们似乎并未被他真正说服,我们与他的学生们思考的是一样的问题—没有苏格拉底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没有了苏格拉底的指引我们又如何能够坚守“爱智慧”的事业?说到底,我不认为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是出于自尊、荣耀的考虑,毕竟哲学家更接近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格拉底选择死亡必是因为他认为死亡更好,自己的逃离可以换得一时的苟且,牺牲的却是哲学的生命;留下弟子撒手人寰,确有风险,但这是为保哲学火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义疏部分如作者所言,确实有些地方略显幼稚了。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二):无知且不自知是最可怕的

  1. 在苏格拉底生存的年代,有一则神谕:神庙祭祀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不解,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去证明神谕错了。于是到处考察被认为有智慧的人物,与之辩论,结果证明对方果然是无知的,且不知道自己无知。 2. 苏格拉底是这么考察的:不断追问。关于“什么是虔诚”,对方说“虔诚是做神喜欢的事情”;苏追问“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事情,怎么解释?”,对方说“虔诚是做所有神喜欢的事情”;苏追问“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它虔诚?”对方说“前者”;苏追问“你之前说做神喜欢的事情是虔诚,那是指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你现在说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前后矛盾”对方说“那虔诚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追问“神那么完美,我们要做些什么才算关照?”对方说“虔诚就是关照”;苏格拉底说“你不懂虔诚”。 3. 因为常年让人出丑,苏格拉底被指控。但他认为自己无罪,因为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唤醒雅典公民,让他们关注美德而不是身外之物。 4. 面临审判,苏格拉底没有花钱买平安,而是主动求死。因为死亡是不是坏事没有人知道,经历过的人已经说不出来了,而停止哲学思考的生活是绝对的坏事。 5. 无知且不知道自己无知,没有检审出这一点,即是未经检审的人生。而苏格拉底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三):浅读

  

此书不厚,仅244页,其中引言66页、译文+注77页、疏84页、参考文献14页,本以为花两个小时可细读完,实际硬是读了一整天,才勉强称得上粗略觉知,这在小子读过的薄书中尤占少数。

此书柏拉图所撰原文译篇尤不及行下的注字数多,但正是这样一本详细背景、版本介绍、注疏的书将《苏格拉底的申辩》诠释的极为深刻和完整。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呼召了下来,把它放在城邦,引进家庭,用它省察生活和道德、好与坏” ,可笑的是,一个伟大“智者”,却被相比真知更关注政治现实功用利益的“雅典人们”处死。

“不信神”、“败坏青年”之罪名,与实际虔诚敬神、深切关爱青年(尤其道德培养方面)的对比将反讽发挥得淋淋尽致,实际罪名无非出于

1.揭露人们虚假根源、固守偏见、刺痛良知

2.哲学与政治间冲突,苏格拉底的对高尚道德的哲学追求与现实人性弱点、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不兼容而互斥

苏格拉底的死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

苏格拉底素来排斥政治活动,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当他踏入政治领域触犯人们人性、无知边界时,必然会被打倒,早晚罢了,即使这次苏格拉底胜诉,仍然会有下一个莫勒图斯、阿奴图斯来控诉,总会有一次法官们无法忍受怒火、被他人无情揭露无知的难堪和羞愧,无法忍受城邦中还有一个如是的讨厌鬼,忌恨一个在他们看来“真正全知全能”却宣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的真正智者。

苏格拉底本有许多方法能逃避死刑,苟延残喘。1.子女上庭哭诉求绕2.从此停止哲学活动(和他人辩论)3.被驱逐出城邦。人们都把死亡当作最大的伤害,苏格拉底却并不如此,对其而言,不义才是最不可容忍,生死存亡何足挂齿,既然他只关心好坏善恶,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申辩,苏格拉底的申辩与其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试图是唤醒雅典民众的生命宣言。当苏格拉底为了自己必须坚守、不能放下的东西而选择死亡时,选择也便成了必然

4.被判死刑后,弟子越狱拯救

苏格拉底否认自己的“老师身份”,因为他深知他的教育不是把某些观念灌输给人们,不是传授教条、给予许诺,而是不断通过否认伪知识、驳斥满口仁义道德、宣称自己虔诚、智慧俨然以城邦价值自诩的卫道者,激发人们关爱自己的灵魂,“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神谕认苏格拉底为雅典城邦最智慧之人,真正言说的是,自知之明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必须在“know myself ignorant”之后,主动通过否定自以为智慧的无知者,体悟“无知之知”,并且正是在这种不懈的省察中才能不断证明和理解神谕,最终实现神谕。

写的时间仓促,很多观点非常浅显,此书待往后复读、再读……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四):苏格拉底的真诚

  毕竟已经是重读之后的再重读、回看之后的再回看了,细节上仍然不失可说的地方,但更要紧的是先把我想了好久的故事给它讲了。

苏格拉底的真诚

  对于英雄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勇敢、坚毅、爱、智慧、真挚、善良、正直等等都可以备选。不过,从标题来看,这里要给出的回答是:苏格拉底的真诚。当然,不是苏格拉底(那个人)的【真诚】,而是【苏格拉底(那样)/苏格拉底(式)的真诚】。不是一个个例,是一个类,苏格拉底是那个类的鼻祖和表率。可能这样说来还是容易令人迷惑,那么把它替换为【“认识你自己”的真诚】也可以。

  这个答案来得太快了些,我们得从问题出发走一遍看看。明智的读者很容易认识到,询问“对于英雄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就是在寻求【英雄】的定义,也就是在问“什么样的人是英雄”或“什么样的品性、美德、特质使人得以被称为英雄”。这世上的英雄千千万万,各有不同,要找出英雄身上的全部共性,太容易引来争论。但是呢,有一个办法可以稍稍绕开这个过于麻烦的复杂性。如果有这样一个特质,通过它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德——比方说,在面对死亡的恐怖的时候让人勇敢,在令人难以忍受的困境中生出坚毅,在人世间发现爱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收敛了。

  当然,这里存在着危险。一个人完全可以因为天生的拥有某个品质,比如勇敢,而成为英雄。但他不具有其他的美德,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发展出其他的美德。或许后来他浑浑噩噩、泯然众人;或许后来在别的事件中莽撞地失败。这样的情况下,看来这个人是没有“英雄特质生产机”的。为了避免循环定义,我们不妨先把这样的状态归于事件,这样的人,在事件的幸运中获得了大成功,但他本身却并未成为英雄。

  如是观之,苏格拉底这个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雄。他并不怎么幸运,但在参加的所有的战役中总是浴血奋战、功勋卓著,小伙伴们(老伙计们)赞扬他勇敢坚定、悍不畏死。再者,凯瑞丰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问求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于是女祭司拿起签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自从发现爱智是一件好事,省察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苏格拉底就不仅自己这么做了,而且也对别人这样做。看起来,对着别人做自己确定为好的事情,可以称得上善良。除了勇敢、智慧、善良之外,如果非要在苏格拉底身上找一找其他的美德,也多半还是有的。不过,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上拉着人讲话,可能和勇敢没啥关系,在战场上砍人也算不成善良。所以,苏格拉底身上定然是有着那种可以产生出美德的特质的。这特质是什么呢?这样的东西未必是生来就有的,但必定是长期的、始终如一的。

  通观《申辩》,从明白的地方来看,苏格拉底始终如一的在于神谕,或者说,在于尝试去理解,为什么神谕认为他自己是最智慧的人——他发现的原因,是爱智;从晦暗的地方来看,苏格拉底还保持了他的真诚,尽管没有写明,但我们很难不注意到,苏格拉底反复地强调,不说假话、不行不义,在申辩的整个过程里,他也是这么做的。自始至终地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态度来面对复杂的世界,是《申辩》的关键。无论是面对敌人,还是雅典的老中青三代;无论是如何教育人,还是我应受什么惩罚/荣耀——所有的这些,全都遵循无知之知与我不行不义这两个原则。

  演讲者的德性就是说真话,而说真话首先需要你判断何为真。是以苏格拉底的哲学自然地结合了认识的问题和伦理的问题,在这里真(无知之知)与善(我不行不义)是不可分的。若不知何者为真,就无法知晓何者为好(如智者);而若不问何为好,那么去探究何为真也就损失了最重要的意义(自然哲学家)。因此,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发现值得人过的生活,为之生,为之死,就是苏格拉底的真诚,亦是我们人类中的一个真正的英雄。

混沌与分化

  除了这些并未煽情的小故事之外,《申辩》其实有很多好玩的话题可以引申。比如说,苏格拉底是在为谁申辩?当然,说“是苏格拉底在为他自己做无罪申辩”固然是不错的。再多一点,义疏说了另外两个申辩,是苏格拉底在政治面前为哲学申辩(由于政治与哲学的冲突) ,是苏格拉底在神面前为雅典人申辩(由于雅典人犯了杀死苏格拉底的罪过)。

  政治与哲学的冲突,在这之前是没有的。苏格拉底导致了分化的出现,这种分化最后一面造成了现代文明,另一面也引出了现代性批判。在混沌的世界中,意见和知识没有什么不同,罪过和错误时常可以互换。正是通过哲学思考,苏格拉底发现或者说创造了这些不同。学者的诞生,正是政治与哲学、意见与知识的分离。一个思考着的人说了错误的话,不再是犯了罪,而是犯了错。正是由于苏格拉底清晰地思考了真与善的问题,才使得真与善慢慢地分开——虽然他思考清楚之后,又把他们合在一起。但分化一旦出现,就不可能再回到混沌中去。一个人一旦在世界上看明白了红色和粉色以及它们的名字,就再也不可能真的分不清这两种颜色了。

  其它的乐趣点实在还有许多,但我的懒癌又发作起来。于是就这样说吧:“一个未经《申辩》的哲学读者是不值得一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