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摘抄

2021-04-22 00:1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摘抄

  《2000年以来的西方》是一本由刘擎著作,一頁丨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一):拍死公号的年度独白

  刘擎对西方知识界的年度回顾,是澎湃思想频道仅有的一点星光。在流氓围殴、版面净化、精英矮化大势下瑟瑟发抖的中国知识界,已经拿不出什么货色了。

  不堪忍受公号伪精英口水文章的读者(非典型),对刘擎的年度独白,有了对传统年夜饭般的期盼。拍死公号!哪怕只有一年一回。

  而公号懒得和这位intelligentsia玩家浪费时间,自顾数钱,偶尔还能被官媒转发,如那篇《这次非同寻常的中美谈判,这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二):书

  当下中国思想版图分裂、学派山头林立,无疑潜藏着深刻危机。当代中国思想学术所呈现的面貌,已难以揭示和回应真实的社会冲突与价值分歧。

  但既有思想解释框架的失效,相反则可能进一步带来意识形态标签更为意气用事的强化,它由学院政治和学派政治引导的奖惩机制催化,助长了当下中国思想市场空前繁荣又无比颓怠的现状。在此种思想氛围下,问题之关键不在于共识的缺乏,因为改革政治的展开从来就不依托于共识的取得。相反,它将思想的活力扼杀乃至引向各种琐碎、狭隘、逼促的局面。这种思想危机要凌驾于表面的学术行政化和体制化所带来的困境。

  严格而论,时代的思想氛围分为两种:一为开拓进取型,一为收缩防卫型。 中国今日思想界之颓势就表现为后者。繁荣的学术市场难以掩盖处于萎缩之势的思想空间。学术生产空前繁荣,左右对立泾渭分明,而思想创新则推进有限。思想观念难以形成有效的碰撞, 一旦碰撞,不同派别则全力维护自己的狭窄领地。一旦涉及实质思想议题,学术讨论就会被各种立场、姿势和站队支配。这反映的是学术讨论的高度政治化,它不再是改革黄金时代思想界所表现出的进取和活力,相反则是一种不断退缩和走向封闭的时代精神。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三):在西方思想中印鉴中国

  

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检验主观思想的最根本尺度。眼前的事件,往往要放诸于历史与全球视野之中才能显现其本来的面目。

刘擎教授的这部文集跨越时空,对西方思想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连续十几年的评述,涉及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称得上是一份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大事记,其中每个事件对读者来说都不陌生。

本书对于年度事件的综述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尝试在其中建立某种可以供东西方相互印鉴的参照体系。如作者所言,西方思想不是外在于中国的,而是中国思想构成性的一部分。所以,书中评述的目的和立场,并非唯西方论,而是期望对自己一直在有意或无意识地沿用的西方知识背景获得更清晰的了解。

从这一逻辑出发,年度评述不仅利用西方的主流话语和主流媒体从内部了解西方,而且尝试归纳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映像,以借鉴、反思、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和认识身边的真实世界。

本书的信息极为丰富,兼具潮流与思考,在一连串熟悉事件构成的宏大叙事中能够读出颇具启发的思想脉络。当下的事件,往往在十多年前已现端倪,只不过并未为人所认知。

一部博闻强识的精心之作,值得细细品读。

  《2000年以来的西方》读后感(四):终于还是入库了

  

刘擎老师这本书终于还是入库了。

最大的感觉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但毕竟还是赶上了。

有个槽还是要吐一下:

实在没想到的是,这么一本理性的作品,2020年2月就已清样……但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不停地折腾换出版社、改书名…理由五花八门…

所以必须感谢当代世界出版社(尤其海光兄),还必须感谢奇葩说,促进了这本书的出版~

言归正传。这本书试图呈现的是二〇〇〇年以来,(西方)世界,尤其知识界,都发生了什么,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当下的样子的…

作为出版方,联系自我,我们想说的是,“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时代给我们的问题,以及:

★ 当许多学者闭起眼睛做起中国梦,刘擎依然在睁眼看西方: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这20年的争论、事件,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