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燃烧的原野》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1000字

2021-04-22 02:5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1000字

  《燃烧的原野》是一本由[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一):书是好书

  但这三本用的是轻型纸吧?质量实在太粗糙了,脆且厚,估计用不了几年肯定发黄。既然三本价格卖到一百五,现在打折也得一百一左右,纸张用的好一点,应该也亏不了多少吧。喜欢鲁尔福的再贵都会收的。

  还有,可以出一本精装的,用好纸,以前一本书可以囊括进来的,真的没必要出三本。用这种纸,可能是显着厚了。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二):一点想法

  这本书给我的体验非常复杂。我看到的是展开在眼前的巨大的原野,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不是具体的地点,就只是作为土地存在着。书名中的“原野”一词,位于墨西哥,加上作者对其的描述,这个词代表着一大群人们身处其中的恶劣环境,像是野兽一样不讲道理。故事里有人逃离贫瘠的土地,要么杳无音信,要么死在路上,要么在其他地方被人打死。留在原野上的人们与不讲道理的自然相依为命。作者笔下是原始野蛮的生活,笔力精悍。每一篇都非常短小,每一篇故事都夹杂着复杂的现实,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一眼就能看到这个人如何成为今天这样。原野上,病死或杀人就好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死亡在四面八方发生着,甚至还有期盼死亡来临的人。但作者一直在轻描淡写地写死亡这件事, 只写这个人死了,而好像并不关注他为什么死了。当我仔细去感受这部作品时,我才感受到了苦难。 一开始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墨西哥农村和以前的中国农村有点相似,比如无所事事的老人(““您准会想,我在同一个说法上绕来绕去。就是这样的,先生……坐在门槛上,看日出日落,头抬起来又低下去,直到最后一身的弹簧松弛了,然后一切归于平静。时间没有了,好像永远生活在永恒之中。这就是那里的老人做的事情。”),无处不砸的家庭琐事。但是后来我又感到了一些差别,我的印象中中国乡村的死亡是非常苦难的,人物在走向死亡之前会有痛苦的经历。比如余华和萧红的作品,是会切实让人感到痛的。但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故事几乎没有这些描写,人死了就是死了,没有人哀悼,没有人追问,死亡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是需要读者去主动共情作品中多得数不清的人物(而不是简单地从人物的大喊大叫、哭泣中去体会情绪)才能感受到墨西哥农村勃发的生命力和与之伴随的痛苦。书名真的恰到好处。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三):意象墨西哥农村

读鲁尔福的作品相当累,当然这个“累”并非指文本晦涩难懂,而是总感觉自己在荒芜的原野上奔跑、口渴饥饿、必须时刻躲避子弹……鲁尔福笔下的贫瘠的墨西哥荒原有些像中国陕西干涸的黄土地。有时候读着读着你会想到陈忠实、路遥,在他们的小说、散文里主人公总在挨饿,陈忠实去考初中的时候一双破了底的鞋让他的脚血肉模糊。但是他们的作品里总有些希望,然而鲁尔福笔下的墨西哥土地和人民没有希望,艰辛过后仍是艰辛,今天的痛苦挨过了再迎来明天的痛苦。

本书是“鲁尔福三部曲”中最先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十几个短小精悍的短篇。鲁尔福的文字既虚幻又精确,既粗粝又细致,这样看似矛盾的特征在鲁尔福的作品中却相得益彰。他并没有描写墨西哥的风景,他给了我们一个意象,用永远刮不停的风、遥远的狗叫、干涸的皮肤、无尽的原野给读者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没有希望的墨西哥农村。

《我们分到了地》一篇里农民终于分到了土地,然而他们在走了一天之后发现自己分到的竟然是一块像“硬牛皮”一样的平原。但是已经被命运折磨麻木的他们竟然仍安慰自己“总归有点用的,哪怕用来跑马”。《塔尔芭》一篇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苦命人,他全身长满脓疮,由老婆和弟弟架着胳膊扶持着走了一个多月,只为去看巫医,然而却在刚到达的那一刻倒毙在地上。《北渡口》里一位儿子现实抱怨父亲不帮助自己,而后又央求父亲帮他照看老婆孩子,自己去寻钱。在这里我终于看到了一丝温情:父亲并没有明确表示答应或不答应,只说你就走你的吧。

鲁尔福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但是个人认为这本短篇集中的作品的魔幻成分不是太强,但是鲁尔福的文字极具跳跃性,在真实中又给人以梦幻感,很多时候作品里的主人公会像梦呓似的自言自语,读者在阅读时绝对不会有枯燥感。鲁尔福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兼具了极高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分别是让马尔克斯倒背如流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和收录了鲁尔福最后的一篇电影脚本《金鸡》的遗珠作品集,同样都非常精彩。

  《燃烧的原野》读后感(四):从《都是因为我们穷》想到我们现在的农村

  胡安·鲁尔福 《都是因为我们穷》是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一篇。胡安·鲁尔福在这篇中说了一个很可怕的观点,就是人会因为贫穷还变坏。或者说,因为贫穷,导致土地上向来不惜恶意地揣摩人。“错不了,”他说,“不管她走到哪里,只要让人瞧见,准会把人家的眼球撑破的。她最后要变坏的,我看她最后是要变坏的。”这是很令人吃惊地描写,也许我们可以借此谈谈我们的乡土。 某国乡土叙事的主角一般都有着诸多美好品德,某个时间的某些作家只知道一味讴歌;好比大家写“小孩子”,就是纯真、善良,“学生”就是懵懂、单纯。其中不好的一面基本会忽略。事实上这是个大误会。

《都是因为我们穷》结尾

  这个误会与现代政治和当代文学对工农的极力颂扬有很大关系,直接导致人们的认知片面。鲁迅对农村人就没有太多好感,他的观点很简单:农村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性必有善恶。江湖必有深浅。从这点上来讲,鲁尔福像鲁迅。他撕开了伪装的布,我们看到了拉美背后的人事。 细想起来农村人的勾心斗角更让人难以接受——那么小的地方,那么少的人,大家不应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么?怎能工于心计,互相诋毁?可人都是要为利禄繁忙的,冲撞后自然就会针锋相对。鲁尔福笔下“这里的一切都越来越坏”,其实就是内部摧毁了乡土的安全。最坏的男人和她们是出自同一片土地。 不免有些担心我们今天的乡土,虽然我们不至于因为贫困而堕落。现在我们的国家以工业为主,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多年前的艰困其实早已成为口传的故事,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使人难以品论价值,但我始终认为,勤劳、质朴、节俭是农村人的优点,干净、清澈、纯粹是农村的优点。这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但我们真的不该失去。比较有趣的是,鲁尔福似乎是故意忽略了农村人的优点。 如果农村是一块土,长着树木,那么城市就是一片水塘,多的是浮萍。站在历史的角度,怀旧等于复古,史家执笔时大多也不会具体到万众生民的喜怒哀乐,或是为美景的沦陷而哀叹。我个人也觉得不为始兴中亡惋惜和赞颂是比较严肃的史观。任何事物,不论媸妍,一定自有它明灭的道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一切在历史中诞生的东西必然会在历史中消亡,而消亡的过程恰是因为有更合适的东西来替代,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消亡,而是加快其消亡过程。他的观点俨然符合文明进发的含义,文明的前进本身就是寻觅与抛弃的过程。它不会管顾善恶、美丑、好坏等两极对立的特性,因为它的前程由人性决定。鲁尔福用笔杆子定住了彼时拉美人的人性,也许他充满了忧伤。他不写作了,也许不是江郎才尽,是出于一种对人性绝望的悲观。 从前的故事很好,彼时的人还有坚守的东西。

新版“鲁尔福三部曲”

  文/清远、麻耶熊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