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来走去》的读后感大全
《走来走去》是一本由刘涛 / Len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来走去》读后感(一):Hefei, a city of no significance
Hefei, a city of no significance
文/方曌
《走来走去》读后感(二):社会的思考者
我们简称大陆的摄影协会叫“老法师”,他们经常性集体抱团拍荷花,我认为这种现象跟儒家文化有关。儒家文化讲究群体性立场,在群体里我们是安全的,但是缺乏思考,这种摄影乱象缺乏对审美的思辨。我觉得如果在古代有相机,那庄子一定是个很出色的街头摄影师。庄子他主场个人的自由,长期以来保持一个高度,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具备一个街头摄影师需要的个人解放和个人在孤独里的自我觉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街头摄影师,也是一个社会里的思考者,他可能是伤风败俗,也可能众所瞩目,我相信,社会里的思考者可以承担这种孤独。
《走来走去》读后感(三):那种触摸不到的幸福
“爸爸已经很幸福了,自从拿起相机以后......但愿有一天你可以体会到那种触摸不到的幸福”爸爸已经很幸福了,自从拿起相机以后......但愿有一天你可
《走来走去》读后感(四):装帧排版不如意
是摄影师刘涛这些年来的摄影作品和Lens的访谈合集。
刘涛居住在河北,正式职业是一名抄表工。从一家水表到另一家水表,无数个分分秒秒都消耗在街头,这些时间都被他一针一线穿起来,编织成镜头里的故事。平庸的大多数,抱持着对于平庸的厌倦。而对于平庸的厌倦,无非是最为平庸的情绪。
懒惰且漠然的人,把自己的迟钝推诿给远方。
而那光怪陆离的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人群,鱼水相融的生活,平凡世界的烟火气,却只能被敏锐的灵魂捕捉。
这些就是刘涛的灵感来源。
他不必生活在别处。他始终只爱市井,避开那些新开发的“文艺”路段,只选择那些被汗水味浸泡的街道。
那些郑重其事地、煞有介事地、相安无事地、无所事事地存在着的人们,在某一刻被记录,被镜头重新编写。心内有诗,无需远方。
《走来走去》读后感(五):走来走去,走来走去
刘涛在合肥的街头走来走去,用手中的摄影机拍下了很多普通人的照片。在我翻着这本图集的时候,很多有趣的照片都让我忍俊不禁:下雨时遛狗的人在狗链上也装上一只小伞,怕自己的狗狗淋雨;一对老年夫妻隔着很远坐着,两人都不看对方,但背后却坐着两个耳鬓厮磨的青年男女;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看店里电视上播放的只穿了泳衣的女郎、两三个在街头不知为何拳打脚踢的女人、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和同样一个坐在轮椅里被人推着走过的老人……我能感觉到刘涛那颗朴实的心,他走在街头,记录着自己行走过的轨迹,记录着这些陌生人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四季光阴。他也有偶尔的黑色幽默,利用错觉原理,拍出一些肯定会让照片里的当事人指着鼻子骂的作品。虽然不是在合肥长大,但是看到照片里倒垃圾的街角、“皖”字开头的车牌、抑或是背景中朦朦胧胧的霓虹招牌,这些熟悉的人、物、景,也会让我突然感受到淡淡的思乡之情。另外,合肥也是一个会让我产生眷恋的神奇的城市,不过说是这样说,若爱的人、关心的人不在那里,自己肯定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一定是。
《走来走去》读后感(六):落魄的风致
这些年我们被朋友圈浇灌了的审美之花在小清新和秀晒炫的两大主题之下大胆盛放,动辄高大上,动辄“诗与远方”,贫瘠的精神不停寻找一种富足的平衡,一种高贵的表象。
然而多少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活色生香的美,往往产生于落魄。
小时候读《欧也妮·葛朗台》,最最喜欢读到葛朗台老爹家里那烂了的楼梯板,吝于拿出来待客的糖罐,不舍得点的白蜡烛,被当作玉盘珍馐的一颗煮鸡蛋……任是葛朗台老爹家财万贯,却活得像个穷光蛋。在极度匮乏的表象之下,一切物品的价值都被无限放大了,哪怕是一个小针线盒也能光彩照人,你惊异于平凡事物不再显得平淡,而是珍贵异常,人性的善与恶也在那种情境之下,加倍放大、夸张。
《走来走去》读后感(七):好酒请配新壶
首先想表达我对刘涛作品的喜爱,我很喜欢这种Elliott Erwitt式冷幽默的街拍,以前看过刘涛在微信群里分享创作想法,以及他点评其他街拍摄影师的作品的语言,让我觉得他是个很有想法,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得知他的作品集终于要在国内出了,还是信任已久的Lens操刀,一直很期待来着。
但是拿到书还是失望了。
不是对作品失望,是对这本书的设计、装桢、编排很失望。
第一次看到封面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像川岛小鸟的《小未来》?
等了很久拿到手,才发现这本书像《小未来》的地方不止是封面,可以说整本书的设计大规模参考了《小未来》。
以下举一些明显的例子:
封面/封底超级像的主题、构图、情境,书腰文字的排版方式:
《走来走去》读后感(八):半夜在电冰箱里寻找食物的普通人
“如果你志在追求艺术追求文学,那么去读一读希腊人写的东西好了。因为要诞生真正的艺术,奴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而古希腊人便是这样:奴隶们耕种、烧饭、划船,而市民们则在地中海的阳光下陶醉于吟诗作赋,埋头于数学解析。所谓艺术便是这么一种玩意儿。
至于半夜三点在悄无声息的厨房寻找电冰箱里的食物的人,只能写出这等模样的文章。
而那就是我。”
在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中第一章节所读到的一段。
这段多少也影响到我对书目进行选择。
闲下来又非常热的一天,我去24小时书店找关于摄影比较感兴趣的书。原定的书籍没有找到,于是我又另外搜寻,在两本书中摇摆不定。一本书包装设计走简洁风格的苏菲•卡尔的摄影集《痛》,另一本书则封面市井生活气息浓厚,来自抄表工刘涛的《走来走去》。
《走来走去》读后感(九):流动的街头
我在微博上看到他的照片的。隔段时间就发长图。他在instagram上叫“grinch0748”。很幽默的照片们。看的时候会噗哧笑出声。
有趣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他的作品就很有趣。或者说好玩吧。没有志高气昂的洞见。那些场景,你我都可能会在街头看到,他刚好拍下了这一幕而已。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在注意构图之类的。我能很容易看到他要表现的对比。
我希望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们。或者说,希望我也能注意到他认为值得按下快门的那些瞬间,那些流动的生活。
(编辑很差,按题材排列照片。一个类型的看多了就没意思了。还不如按他拍摄的日期排列呢。
(排版很差。这种普通书大小的,线装,整页撑满的排版。很尴尬。如果是呈现一个系列的感觉,可以一页放两张,这样一本还能薄一点。做得这么厚平摊也摊不平。整页撑满使交接处没有留白,两张照片之间关系不清不楚。好没有常识的排版。
(装帧也很差。线装,溢胶。从穿线的那两个小孔里溢到内页上。粘住了整页撑满的照片。这想平摊也摊不了,要看全还要撕开。毁了很多页。封皮一打开就掉。特别垃圾的装帧。)
希望下一版换一换编辑或者出版社?出个正经的摄影集。我会买的。
《走来走去》读后感(十):在烈日下狂奔
风行水上说到幸福感,"即便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也是农业社会的幸福感,低层次,吃饱就感觉很好"。想必这是小确幸的来源。有稳定的工作,投资,出轨,打牌,"最重要的是孩子,为孩子付出所有,这就是生命的一圈圈轮回"。合肥这个城市因为不懂现代艺术,"很难做到在笑点应和,在高潮鼓掌"。往往是入会员拍妹纸的私房照,放学流中揩女学生油,摄影头内裤底等偷着乐的市井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萌芽。这便是摄影师刘涛所在的城市背景板。
是在看后续看到对刘涛的访问,他已经暂时从一个来回要四小时路程的县城又调回到市区抄水表了。他的照片很平静,"拍很多人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的微妙连接",而"人与人的情感很多是发生在家里或者熟悉的环境里"——底层普通人的黑色幽默。城市空气里仿佛含有某种听不见的响动,嘶哒的焰火早在旭日的薄雾中就被消失了,只有真空般的沉寂和耳鸣。一块嫩红的长条牛腱悬挂着,挡在牛肉老板的脸前。这种不是用言语表达的深层生活力触动了人内心日积月累的麻木。但它沉淀太重,刘涛真的类似手工者,把他的感触密密麻麻编织进入,在夏天的暴雨中冲刷干净。"对于艺术来说,必须处于一个很抵触的环境中"——我总觉得很可惜,在如今中国不说人话,情感很白左的艺术环境里,还有人桎梏在石窟里追求佛性。也许我们在段子手的幽默里沉沦,但艺术家总应该有更广阔的路能在烈日下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