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水印》读后感1000字

2021-04-24 00:3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印》读后感1000字

  《水印》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印》读后感(一):魂系威尼斯

  书名 魂系威尼斯这个副书名,纯粹是画蛇添足。编辑怎么想的呢?是想靠这个烂大街的通俗书名吸引更多普通读者吗?“魂系威尼斯”就是对诗人布罗茨基的亵渎。

  而且封面太丑了,一张犹豫的脸,和那个狮柱,还有弓多拉。真tm是一个旅行读物手册。你怎么不学学孤独星球啊,如果是孤独星球反而更好看一些呢。

  垃圾封面,绝对的垃圾封面。

  《水印》读后感(二):另一个威尼斯

  什么是水。什么是美。

  什么是贯穿过去和未来的眼泪。

  什么是分隔城市与人类的界碑。

  非典型性游记,觉得作者笔下的威尼斯也和其它作品里的印象很不一样。今日份被戳中:'灰尘是时间的肉体,是时间的真正的血肉之躯。砖头和砖砌工艺也是另一种肉体,当然不是生肉,但也鲜红,而且由小小的、完全相同的细胞构成。'

  《水印》读后感(三):布罗茨基的语言

  《水印·魂系威尼斯》:在这本书中,布罗茨基说他对这部电影没什么要说的,这便是我看《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的起点。看完后,我同意布罗茨基的说法,那是因为关于艺术与历史、艺术与道德、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精神,以及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中,他的立场早已明了。不过,塔奇奥的形体真的是完美无瑕,呈现了一种"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当年该片播出后塔奇奥的扮演者即被誉为世界第一美少年),也难免阿森巴赫会为了多见他一眼而被瘟疫缠身致死。我相信同性之间也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结果上的美丽,正如我多年以来,仍记得在那个栏杆看她的30秒,像极了一生所爱。 回正题。我不知贪恋布罗茨基什么,他的诗集太厚,我读起来很是无能为力,而散文集,字里行间似是串珍珠,一颗串一颗,实际上跳跃性极强,我怀疑他在表达上喜欢省略而写关键,这样读起来很多时候读完都不知他所云,可能是文字语言系统不同的缘故。即使这样,在阅读他的作品的时,那种被抓来倾听他没完没了讲话的情况是了然无存的。我想,这是他语言措辞形式的奇妙,就像不懂别国的语言,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美感,是不需要沟通的共鸣。(表达困难症又犯了,不写了输出使我头疼)

  《水印》读后感(四):城市和他的旅人

  威尼斯,又叫希罗尼希玛或者希罗尼,水城。每到一月份游人散去之后,这座城市才完完全全属于老旧城区里的市民。冬季潮湿清冷的气候很多人外乡人都不喜欢,但是布罗茨基在十七年间频繁回到此地,甚至有大段时间居住在这里。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后,带着他的装满书的皮箱。他把俄国称作前世,而威尼斯是他的精神故乡,可能因为这座城市让他想起了“回不去”的圣彼得堡。

  布罗茨基形容自己是个神经质的人,每到一个陌生之地所有官能都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捕捉到微小的差异与细节。对于他来说,一到威尼斯扑面吻过来的就是冰冻海藻的气味。跟随着夜行的航船穿过河道,像思维在潜意识里划行。从“那个地方”逃出来的人,对灰冷色调和多愁善感怀有感情,而对一座城市不需要有归属感和占有欲,是欣赏它的最好距离。

  这座镜面之城,跟卡尔维诺的空中花园不同,水作为威尼斯的一部分,被赋予返照的双重中介作用,于是在视觉上,“内”和“外”浑然一体,一方面自然被艺术化,一方面城市被自然化。威尼斯有一面无所不在的大镜子为人类提供视觉上的美感,在这里水是时间的影像,它提供给我们另一个,不依靠热量丧失而感受时间存在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如果我们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时间之内空洞无物。在这里,布罗茨基说灰尘是时间的肉体,是时间的真正的血肉之躯,来自尘土的终将归于尘土,由此我们完成了一整个生命循环。

  对一个城市的爱能浓烈到什么程度,在于你在它身上投射了何种感情,“因为爱是一种映象与其对象之间的事情”,无法保证能够得到爱的回报也仍然爱,是叫忠贞还是什么。亚德里亚海湾的潮汐带来洪水,水记得这座城市来过的每一任独裁者,也向美献上了它的影子。“这座城市通过与水的相濡以沫,改进了时间的外貌,美化了未来。这就是宇宙中这座城市的角色”。

  《水印》读后感(五):地名问题

  本书最早问世的版本是意大利语版,叫Fondamenta degli Incurabili,俄语版名为Набережная неисцелимых,两者都是“无可救药者沿岸街”的意思,此街位于威尼斯主城区最南端(现名Fondamenta delle Zattere),因黑死病医院而得名,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另一条Fondamente Nuove(新沿岸街)则是威尼斯主城区最北端的街道,此外还有一条Fondamenta Arsenale(文中作Fondamente dell'Arsenale)——军械库沿岸街。

  然而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译者却把这些街名都用一种音译不算音译、意译不算意译的方式译了出来:

  因克如比·德加·芳堤梦托街——Fondamenta Degli (sic.) Incurabili

  新芳堤梦托大街——Fondamente Nuove

  阿森纳·德尔·芳堤梦托大道——Fondamente dell'Arsenale

  从第73页的译注和第63页的译文来看,译者分明是知道Fondamenta degli Incurabili和Arsenale是什么意思,却仍然选择了这种奇怪的音译方法,这想必是翻译观的问题了。

  虽然笔者一直认为翻译文学作品时,城市内部地名、建筑名适宜意译,但也不抵触音译,前提是音译也要讲基本法。比如说fondamenta这样表示街道属性(沿岸街)的词就不能音译,音译了又往后面再加一个“街”字(注意这里译者创意性地造出了“街”、“大街”、“大道”三种叫法),就是同义反复了,就好比有歪果仁把“人民广场”翻译成Renmin Guangchang Square。即使不采用直接音译的“丰达曼塔”,而是想出个“芳堤梦托”来——此名字不仅抹煞了意语原词的铿锵音韵,更充满了不属于布罗茨基的虚假诗意——这种尝试似乎并不能挽救什么,想象一下歪果仁就算动动小聪明,把Guangchang写成Ground-chang,它和square连起来仍然是可笑的同义反复。而当第76页出现“在一个有风的夜晚拖着脚沿着芳堤梦托大道漫步,这街道的名称宣告了对你的诊断”时,误导便无可挽回地形成了:原文读者可以轻易地通过上下文得知这里的Fondamenta指的是Fondamenta degli Incurabili,所以“这街道的名称”也就是Incurabili——无可救药者,而中文版的读者在这种半音译原则的影响下,势必会认为街道的名称是“芳堤梦托”,也就无法理解它和“诊断”能有什么关系了。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另一处奇怪的地名翻译。第63页,“我…经由加里波第(Garibaldi)到了绿园城堡(the Giardini)”。“经由加里波第”,原文为take via Garibaldi,via这里是意大利语的“街”,译者显然将它看成了介词。The Giardini,“花园”,指的是威尼斯双年展花园(Giardini della Biennale),又称“拿破仑花园”(Giardini Napoleonici)。后文提到的“天堂咖啡馆”至今仍在这个花园内。不知道译者是如何想出这个“城堡”的(而且“城堡”竟然成了被“绿园”修饰的主词),诚然这花园是在城堡区(sestiere di Castello),城堡区里也的确有城堡,但能因为闸北公园在静安区(☺),静安区因静安寺得名,所以就把闸北公园称作“闸北静安寺”吗?

  《水印》读后感(六):写给威尼斯的情书

  在托马斯•曼创作的小说《死于威尼斯》问世,以及意大利名导演维斯康蒂将其视觉化为美轮美奂的同名电影之后,很难想象还有哪一部写威尼斯的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死于威尼斯》。偏偏俄裔美国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不信这个邪,写出了独具一格的长篇散文《水印——魂系威尼斯》。如果说《死于威尼斯》探讨的是情欲与克制、美与死亡的主题,那么,《水印》则将威尼斯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布罗茨基是作为一个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去造访威尼斯的。虽然他自谦既不是唯美主义者也不是哲学家,说自己只是一个神经质的人,但他坦承善于观察,因此他将自己观察到的威尼斯与众不同的魅力,以诗人特有的想象力、抒情优雅的文笔表现出来,又闪耀出知性的、深邃的光芒。在他的笔下,威尼斯清晨醒来,“打开窗户,房间里立即被外面载满洪亮响声的薄雾淹没了,它部分是潮湿的氧气,部分是咖啡和祷告”。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大理石建筑的光滑细腻,让他联想到第一次触摸“爱人的酥胸”。他将穿过夜色缓慢行进的“贡多拉”小船,比喻成“穿越潜意识的一段连贯的思想的走廊”。诗人曾经生活在封闭专制的苏维埃帝国,他发过誓,假如有一天他能摆脱那个让人压抑的国度,变成一条鳗鱼“逃离波罗的海,那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威尼斯……”而一旦梦想成真,诗人的幸福感便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认定所谓幸福“是认出处于自由状态的构成你自身的元素的那一刻”。 写威尼斯,怎么能不写水呢?在中国古代先哲的眼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诗经》浪漫的描述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是活泼的生命,水是流动的时间,水是自由的精灵。逝者如水,不舍昼夜。布罗茨基称赞威尼斯的水是造物主留下的赞美诗;赞颂“威尼斯的建筑立面那垂直的花边就是别名水的时间留在陆地上的最好线条”;沉吟“水相当于是时间,向美献上了它的影子”。更绝的是,诗人将威尼斯比喻成一个庞大的管弦乐队,而它永不停息的波浪就是合唱队,这个永恒的管弦乐队与合唱队演出的康塔塔,散发出了让我们神往、陶醉与流连的无与伦比的美。 作为一个酷爱古典音乐的诗人,布罗茨基对威尼斯内含的音乐气质、在这里飘散出的意大利歌剧王国的气息非常敏感。他嗅出了威尼斯的街巷中有维瓦尔第、凯鲁比尼的鼻音;给总督府的廊柱下一群为游人拉奏莫扎特小夜曲的小伙子点赞;对凤凰歌剧院一个星期都上演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的歌剧,而没有多尼采蒂、莫扎特而遗憾。《水印》中描写的最精彩、也是唯一的故事,是诗人经过维瓦尔第在威尼斯的故居时,想到的二战爆发的前几天,在这里的一座宫殿里举行的维瓦尔第音乐周,斯特拉文斯基突然出现在音乐会现场,为急难中的小提琴演奏家奥尔加•拉奇悄悄翻动乐谱的场景。这个故事布罗茨基写得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又像诗人为威尼斯这座水城赋予的独特气质,即:又朦胧又清澈,又浪漫又神秘。 《水印》是布罗茨基写给威尼斯的情书,就像他深情赞美的那样:“就世界而言,这座城市便是眼睛的情人。从此以后,一切都令人失望。”然而,正因为是情书,所以除了倾诉无限的爱恋,也会有哀怨,有失落,有不满,有谐谑,唯此才成为真实。比如,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接待他们的漂亮的意大利女陪同的爱慕,说:“即使她公开声明自己是个法西斯主义者,我们也依旧会贪恋她的美色。”他自嘲在威尼斯的寒风中,如果他戴上一条围巾,那么看起来就像一个本地的流氓或烧炭党人了。他不满这里的小道消息氛围比曾经专制的俄罗斯还要灵通,有扼杀个人的私密空间之嫌。感性的诗人此刻变成了冷峻的批评家。 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无论是男女爱情,还是对一个城市、一处山水的爱恋,由来如此。

  (此系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水印》读后感(七):不要在冬天读

  

2112 《水印》⭐⭐⭐

布罗茨基从水的美学角度,哲学意义展开,带着读者走遍了意大利威尼斯这个举世闻名的水上城市。看似毫不相干的散文布局——甚至一开始觉得有些太散难读进去,一段一段地,最终如一条泪珠项链将威尼斯一步步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水的意向,水的精神在作者的笔下缓缓流动,流到了我的眼睛里,我的心里。从来没有读到过如此擅长写自然元素的作家。读完这本书,对威尼斯一无所知的我,对这个城市的风貌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很难说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威尼斯,还是威尼斯作为一个意大利城市本身的艺术精神升华了水的意义。又或可说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缺点是布罗茨基太擅长写水了。威尼斯本身又是个供暖系统时好时坏的城市,如作者言。水的冰凉,水的刺骨,水的深沉跃然纸上,冬天读这本书是个错误,太冷了!

  《水印》读后感(八):《水印》:在母亲怀抱里的一次肆意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书,怎能不读?《小于一》和《悲伤与理智》。读完,纵然有千言万语,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名字,在阅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以致,阅读时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读懂他的书。

  《水印》有一个副标题,叫“魂系威尼斯”,暗示读者这是约瑟夫•布罗茨基著作中较为容易进入的一本书?可是到豆瓣上逛了逛,仅有的关于这本书的4篇长评,倒有一篇指摘了这个副标题的,“魂系威尼斯这个副书名,纯粹是画蛇添足。编辑怎么想的呢?是想靠这个烂大街的通俗书名吸引更多普通读者吗?‘魂系威尼斯’就是对诗人布罗茨基的亵渎”,这就是说,原版《水印》并没有“魂系威尼斯”这个副标题?不过,如果普通读者真因了“魂系威尼斯”而进入到约瑟夫•布罗茨基用文字搭建起来的宫殿里,未尝不是好事。问题是,普通读者即便进入到了《水印》里,在作者用写诗的如椽大笔速写、肖像、写意、工笔的威尼斯里,依然迷惑:约瑟夫•布罗茨基这样的大作家,只是满足于将威尼斯的街头巷尾、水里岸上用文字呈献给读者?

  没错,诗人尤其是像约瑟夫•布罗茨基这样的大诗人,笔下的威尼斯当然会有独到得令人跌足的状物:“如果那些蓝图的大理石有任何色情意味的话,那就是对准它们的眼睛所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与你第一次用指尖触摸到你爱人的酥胸,或者更美妙的是香肩的感觉是相似的”(第31页),这种将坚硬的建筑立面描摹得如此肉感和香氛扑鼻的写法,大概会让每一个读者“格愣”一下,随即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对着一面大理石去体验一次诗人的敏锐,结果发现,当大理石立面与对视者之间有一种密谋的话,诗人的呈现是可信的。那么,大理石与诗人之间的心领神会的纽带是什么?当然是威尼斯了,前者装点得城市更加美丽,后者则将看见化作文字把城市的美丽散布到天涯海角。不过,诗人的看见要比大理石辽阔多了,“冬日之光。只属于这座城市的冬日之光。它有着非凡的性能,可以把你眼睛的分辨率强化到显微镜的精确程度——瞳孔,尤其是晦涩的还有暗黄-蜜黄色的瞳孔,会让任何苏哈相机的镜头甘拜下风,而且还让你的后续记忆清晰得足以与《国家地理》杂志媲美”……用一般人看不见的看见和一般人看见也无法做得那么好的呈现,让《水印》成为一本最出色的威尼斯城市记录。

  约瑟夫•布罗茨基生前并没有做到著作等身,除两部诗集以外,公开出版的书籍就是《小于一》、《悲伤与理智》和《水印》三部了。出生于苏联后又常住美国的诗人,为什么会情有独钟威尼斯并将其作为自己三部散文著作中一部的主角?17个圣诞节在威尼斯度过,当然是他书写这部著作的理由,那么,是什么吸引布罗茨基17个冬天前往威尼斯?或者,到底是什么让诗人对威尼斯一见钟情?密码在第4页上:“这种气味的吸引力应该归之于我在波罗的海边度过的童年”,对,是威尼斯冬天与家乡相近的气味让诗人在以后的19年里17次不远千里从美国来到这里。17次的威尼斯冬之旅,固然能够消解一点诗人的思乡之苦,可也激起了诗人对有家不能归的现实的义愤填膺:“他们(在威尼斯的苏联人)对于我出生的国家的感情,还有他们的政治学常常把我带到恶心的边缘”(第59页)。让诗人蒙冤在边地服刑5年并剥夺了诗人的国籍从而逼迫诗人远离祖国流亡在外,这是布罗茨基只能在威尼斯温习家乡味道的不得已之举。所以,说什么《水印》是布罗茨基写给威尼斯的情书,那是诗人假装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一次肆意!

  错把家乡当故园的人,一个“错”字当然会让诗人更加痛恨切断他回家之路的人。可是,《水印》中的这种情绪只是片言只语,无论从量还是情绪的强度上,都不及那一幕。

  那一幕里,诗人与苏珊•朗格在威尼斯相遇。这是一次有预谋相遇,苏珊•朗格邀请布罗茨基一起探望诗人埃兹拉•庞德的遗孀。彼时,庞德已经魂归西天,作为诗人的成就也已经盖棺论定,奥尔加•拉奇这位小提琴演奏家却不能容忍公众对埃兹拉•庞德在二战时期表现的评价,尽管是第一次见面,奥尔加•拉奇因为埃兹拉•庞德是自己的丈夫而丧失立场的态度,大大激怒了约瑟夫•布罗茨基,“我首先看见的是放在地板上的由戈蒂耶•布尔兹斯卡所雕塑的那位诗人的胸像,一种厌恶感突然但坚定地攫住了我。”(第69页)“她(奥尔加•拉奇)讲的那些都是垃圾,但她相信这些垃圾。”(第70页)“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可是,我和相当多的共产党员打过交道,这就是为什么在奥尔加•拉奇那里——还有摆在地板上的埃兹拉的胸像——让人觉得可谓是似曾相识……”(第74页)

  可见,深受苏联集权政权之害的约瑟夫•布罗茨基,获得了可以自由发表心声的机会后,从来没有将其视作狂泻私愤的工具,而是利用自己的国际地位,抨击所有钳制人们自由思想的政权,苏联、法西斯。

  《水印》读后感(九):威尼斯的水印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出生于圣彼得堡,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64年因不劳而获罪受审入狱,被判五年刑,流放北方。1972年6月,他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从此开始国外流亡生活,后定居美国。1987年因诗歌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直都说自己是美国公民,俄语诗人,生前出版五本英文书——三本散文集,两本诗集。这三本诗化的散文集:《小于一》(1986)、《水印》(1992)与《悲伤与理智》(1995),兼收并蓄俄国和英美的诗学养分,意味绵长又耐人寻味,被认为是布罗茨基诗歌的延续,出版后大受欢迎,大大成就了作家的名望。

  《小于一》大部分是文学评论,首尾夹杂着两章回忆录,可以视为是某种意义上的作者精神自传。《悲伤与理智》收录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水印》则与这两本书完全不同,文学评论、演说讲稿、公开信等统统没有,政治批判或许只有第27小节拜访奥尔迦•拉奇对纳粹主义的讽刺批评才勉强算得上,整本书都是诗人对威尼斯的感触与回忆,充满诗人个性色彩的天马行空,笔下如行云流水,可以视为作者对威尼斯眷恋情深的情感呓语。文中不免也有哀怨,有失落,有不满,有谐谑,但这些真实情感在布罗茨基的笔下,显得那么可爱。

  被威尼斯深深羁绊的原因,作者在本书第15-17小节以及后来接受所罗门•沃尔科夫的著名访谈中都有提到过。1966年,布罗茨基26岁时朋友借给了他法国作家德•雷尼耶的几部小说,这些小说的俄文译者是米哈伊尔•库兹明,他非常喜欢这些小说,其中两部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冬季的威尼斯,引起了作者对冬季威尼斯的向往。后来又有人给他一份《生活》杂志,其中有一篇关于冬季威尼斯的摄影报道,里面是白雪皑皑的圣马克广场。再后来他生日时,一位女友送了他一套威尼斯冬季风光的明信片。接着父亲从中国服役回来,又给他送了铜制的小贡多拉。不久,他在圣彼得堡观看了半黑白电影《魂断威尼斯》,长长片头中微暗、寒冷的冬季威尼斯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73年,定居美国后那年冬天,他用第一次领到的大学教书的薪水买了去米兰的来回机票,去实现自己的威尼斯梦。到此书完成的1989年,他共有十七年在威尼斯过圣诞,仅缺席的两次是因为生病住院。1996年1月,布罗茨基死于心脏病,一年半后在亲人护送下被安葬在了威尼斯圣米歇尔公墓。他最后一任妻子是意大利人,葬在威尼斯算是回归妻子故乡,另外作为“文明的孩子”,选择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作为归属,也在情理之中。布罗茨基说意大利是人间天堂,他写过两首《威尼斯诗章》,第一首献给桑塔格,第二首给纳季•施马科夫。关于威尼斯的诗作最早写于1973年12月,最晚写于1995年10月,这些有关威尼斯的诗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整整一部诗集。

  作为诗人,布罗茨基的散文明显经过了逐字逐句的推敲,他似乎在用写诗一样的方法在写散文,读起来有时候觉得不连贯,这正是诗的结构引进散文的结果。因为讲究词语,富有张力的结构和独到的见解,《水印》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冗长和枯燥,文中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警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奇喻、字句之间隐藏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强化了散文的诗化特征。作者用细腻的情感、惊人的博学描述了冬季的威尼斯,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希腊神话,下至现代作家卡尔维诺,还有音乐家维瓦尔第,既有威尼斯的浓雾“纳必雅”又有冬季之光,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广度,读来余味悠长。

  布罗茨基对语言有虔诚的信仰,深信语言的力度,深信它能带给思维的关键性影响;不同于诗歌中的克制与理性,布罗茨基的散文热情又恳切,散文似乎说出了他没法用诗歌表达的话语。诗歌给了他灵魂的最高向往,自然也会带来最沉重的负载。严肃创作者不可能带着一颗绝对轻盈的心去创作,即便作品是轻盈的。读《水印》的感觉就好似与博学睿智的作者聊天,时不时会被作者幽默的话语逗乐。例如“因为我挚爱的芥川龙之介说过,我没有原则,我拥有的知识神经”,再如“那天很暖和,阳光灿烂,天很蓝,一切都很可爱……..我眯着眼看了看太阳,忽然觉得,我是只猫。一只刚吃过鱼的猫。如果在那一刻有谁向我说话,我应该会冲他喵喵叫……十二个小时后,我已在纽约着陆……然而,我身上的那只猫在徘徊;要不是因为那只猫,现在我就该在某家昂贵的精神病院里爬墙了。”

  《水印》是布罗茨基笔下美丽、睿智、优雅、深邃得让人感动的威尼斯画像,诗人留下了他在称之为家的威尼斯与朋友、情人以及敌人的种种回忆,凝固了水和时间对这座美丽城市的雕刻时光,无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这座美得无与伦比的城市独一无二的、一往情深的赞美诗。

  《水印》读后感(十):《水印:魂系威尼斯》读后

  有人说威尼斯是上帝的一滴眼泪。布罗茨基在威尼斯这个只有一个人认识他的城市,说眼泪是一个企图,它要逗留,要落在后面,以便与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可这却与规则相冲突。于是眼泪成为一种倒退,成为一种未来对过去的悼念。要不然它就是从渺小中减去伟大的结果:将美从人的身上减去。而同样的结果对爱情也适用,因为我们的爱情,也大于我们自己。于是他说: 爱是一种无私的感情,一条单向街。 布罗茨基一再重申水相当于时间,而这座城市通过与水的相濡以沫,改进了时间的外貌,美化了未来。这就是宇宙中这座城市的角色。因为当我们移动的时候,这座城市是静止不动的。 眼泪就是对此的证明。因为我们离去,而美却停留。因为,当美是永恒的现在的时候,我们却走向未来。 一个已经不再被看见的城市引发了一个自我遗忘的时间。不知不觉,你学起了它的样子,特别是你和它一样,身边没有一个伙伴的时候。虽然你已经不可能出生在这里,可至少,你可以以分享它的不可见性而获得某种自豪。 布罗茨基认为威尼斯不是一座博物馆,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我想说威尼斯是一件艺术品没错,但更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单单说到文艺复兴就绕不开威尼斯,那时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比如自鸣钟,有影响了后世的文艺复兴三杰,但丁等文学家,后来有好多著名的诗人比如拜伦、奥登等都曾居住于此。音乐,建筑等都美轮美奂,就连灰尘在他眼里都成为美的不可或缺的象征。 一切都积满了灰尘,有时,正如这些雕像和胸像给人的感觉,灰尘的效果出奇地好,因为这突出了它们的特征和它们的皱褶,更让一组群像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它有一种终结的意味,似乎新的灰尘不可能再被添加上去。每个表面都渴求着灰尘,因为灰尘是时间的肉体,就像一个诗人所说的,是时间的真正的血肉之躯[插图];但在这里,这种渴求似乎完结了。现在,我想,它将渗入对象本身,与它们相融合,并且在最后取代它们。 总之,在布罗茨基眼里,如果他没有因病死在巴黎,那他就一定就得死在这里。于是他引用安娜·阿赫玛托娃过去常说的一句话:“意大利,是个梦,它将不断在你的余生中重现。” 这就是为何去爱城市,爱建筑本身,爱音乐,爱死去的诗人,或者——对于某种特殊的性情而言——爱一个神是可能的。因为爱是一种映象与其对象之间的事情。最终,这是把我们带回这座城市的东西——用这样的方法,潮汐带来了亚得里亚海,引申开来,它还带来了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无论如何,对象不会问问题:只要那种元素存在,它们的映象就可以被保证——以一个回归的旅行者的形式或以一个梦的形式,因为梦是闭上眼睛的忠诚。这是我们的同类所缺乏的某种自信,尽管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是水。 当又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布罗茨基再一次来在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水上城市时说: 美在低温下也依然是美。 它看起来实在像本乐谱,因被持续不断地演奏,边缘已磨损,在潮汐的伴奏中,在运河的音乐小节中——众多的桥梁、竖框窗户、卡杜奇大教堂的卷曲的冠冕就是它数不清的助奏声部,更不要提贡多拉那小提琴般的脖子了——它来到你身边。实际上,整个城市,尤其在夜晚,就像一个庞大的管弦乐队,有着光线昏暗的宫殿乐谱架,一个永不停息的波浪合唱队,还有冬季天空里星星的假声。当然,音乐比乐队更宏大,没有谁的手能翻动乐谱的页码。 不管是让你高兴还是让你讨厌:这座城市已经在水面漂浮了一千多年了,它的身上没有千疮百孔,有的只是H2O,虽然你永远也不会去喝它;而它仍然在上升。 被水爱抚着,现在我知道了水的触感。 太爱这些文字了,因为曾在威尼斯逗留一日,尤其能理解布罗茨基对这个城市的感情: 可以肯定,每个人对她,对这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企图。尤其是政客们和大财阀们,因为没有什么比金钱拥有更远大的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以至于金钱觉得和未来同义,并且试图去指挥它。因此,大量的泡沫喷涌而出:有关翻新这座城市;有关把整个威尼托省变成通往中欧的通道;有关促进地区工业,拓展马格腊(Marghera)的港口综合设施,增加在乐湖凹的油轮运输量,并且为了同一目的深挖乐湖凹;有关把因但丁而不朽的威尼斯军械库转化为波堡嘴里吐出的——真的是这样——复刻版小波堡,以便于储存最近排出的痰;有关2000年在这里主办一届世博会,等等等等。所有这种口水话通常都是从同一张嘴里涌出来的,而且常常是同一口气喷出来的,它喋喋不休地谈生态学、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以及诸如此类的玩意。可所有这些的目标就一个:强奸。 如果我们部分地与水同义,水又完全与时间同义,那么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感情就会改善未来,就会归之于那个时间的亚得里亚海或者大西洋,因为当我们远离人世许多年后,它们仍储存着我们的映象。利用它们,就像利用泛黄的老照片,时间也许能够以一种拼贴画的方式塑造未来的一个版本,胜过那个没有它们的版本。 因为美,不是给予这个世界以希望,而是沦落为它的奖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