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手艺人》读后感摘抄
《京都手艺人》是一本由[日] 樱花编辑事务所 编著 / 大野木启人 监制 / 高阶秀尔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一):京都职人的醍醐味
文/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二):手艺人爱手艺
Lovecraft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京都有这么一群爱手艺的手艺人深感欣慰。
鬼面瓦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三):传统手工艺存在必要性
此书描述了现存日本手艺人制作的产品和态度、行业状况以及生存情况。书中涉及的京瓦、和伞、灯笼等大多脱胎于中国,并在日本流传保存下来。看完此书后,确实被日本手艺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所折服。
尽管手艺人强调手工作品的精致和美丽,甚至到非常微妙的细节。不过,应该思考一点的是,既然手艺人在规模化生产的今天,在工作效率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生存艰难,为何不放弃,如批量印刷已经取代线装书,线装书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或是机械化结合,让旧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毕竟,在历史长河中,此消彼长是常态,旧事物被淘汰,新生事物也会应运而生。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四):十年及以上
一、所有手艺,要达到独立操作可以出师的程度,最低十年。
二、日本手艺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师傅很少开口指点。即使师傅是自己的父亲,在对确定要继承手艺的儿子时也是如此。很奇怪。大约是非自己动手实践、用脑琢磨,无论别人说多少都不会对手艺有用处吧。不用说,做就是了。
三、日本的传统手艺品受到来自中国廉价品的巨大冲击,大多数是毁灭性的。
四、几乎所有的传统手艺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都有失传的危险。
五、靠情怀养活不了人。
六、日本人真的是工作至死啊。有好多人是在实在不能做的时候把工作交了出去,人也灯枯油尽很快就死了。
七、佩服即使是没有前途也对待产品一丝不苟的精神。
八、想起了那个用最好的皮子做最好的皮鞋最后饿死了的老鞋匠。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五):手艺人不求留名,只求作品传世
1、京都是小店琳琅满目,而且很多都是代代相传的,《京都手艺人》择选了京都50门手艺,及背后的50位手艺传承人;
2、手艺人与艺术家的区别是,手艺人不求留名,只为留下了作品,而且让更多的人看到;
3、手艺人的作品力求精益求精,稍有偏差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拿出来卖的,这是一流手艺人对自己的要求。
——闲书馆 书评人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六):偶然相遇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这本书,没想到带回来翻翻却是有惊喜,本想着看看手工艺品的图片,等看完全本书才意识到自己审题的不严谨。书是京都手艺人而不是京都手艺品,而且书上所谈到的各种手艺也并非我所本以为的手工艺品。
整本书读下来,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些手艺匠人对待自己事业和作品的态度。开篇第一位制作京瓦的浅田京久就说,“那么多顾客中,了解屋瓦优劣的可谓少数,可这仅有的少数人就已经很可怕了。制作上稍有懈怠,哪怕骗过了大部分人,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被蒙骗,也渐渐不会有生意找上门来”。其实书里所有的手艺匠人,不管当初承担下这个店铺的初衷是什么,几乎都是这种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客户和每一件作品。
再谈谈我开始对手工艺品的认识偏差,看之前认为这些手艺匠人做的都是那些我所理解的工艺品,就像商店玻璃橱窗里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那些。但看后才发现,虽然有一些作品是这样,但许多却都只是日常生活的用品。比如做金工细网的辻贤一,他就说“金网制品仅是一个生活器具,……不过分苛求,自然存在就好”。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总觉得只有沾着生活气息才是这些匠人作品真正的生命力。
现在不管哪里的手艺匠人,也许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传承的难处,书中亦然。有许多匠人都有后继无人的窘境。也有许多匠人在试图突破,在旧传统的作品上寻找与现代生活联系的支架。传统手工业岌岌可危,不仅需要匠人们去保护,更需要有人在古朴传统与现代之间搭一座桥梁。作品的传承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制作烟管的谷川清三,就是因为想要留存具有风雅的日本传统烟草文化,才毅然辞去工作,加入到烟管这个前景不明朗的事业中去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一切都讲究效率、批量生产、快速消费,不仅也会遥想古人那个车马慢、时光慢的岁月呢,也许只有在那个情境下,才更能发现生活之美,时光之珍。 最后以书的收尾来结尾,“燃起炭火、等待成灰,与瞬息万变的世界暂时作别,仅将身心托付香薰……偶尔让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时光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七):这一行,偏执狂才能生存下去
随便写几条看书时候的感想。
1. 做成一件手工制品的时间,常常以年为单位。比如能剧的面具,精品一年才能做一个。
这样费时费工的事情发生在京都,好像就很说得通,如果是在别处,简直不敢相信,或者说不可能存在。全世界也许只有京都,有这样的土壤,滋养真正的职人。
另外,对手工和完美的追求,是否过于极端?不好评判。这个世界有人敷衍一生,也有人燃烧自己,存在就是合理的吧。
2. 手工艺人出门推销、找订单,反而被人看低,比如提灯制作人小岛商店老板的故事。
这个有点意思了,反映了社会对职人的心理预期,也反映了消费社会的商业法则。
手工艺人就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冷清样子,做出来的东西才会被膜拜,才有价值。(这点经常被无良商家利用,我们可以叫他们“装逼犯”)
就品牌调性而言,一个神秘的职人显然比一个事必躬亲跑业务的职人,让人看到更多“讲故事”的可能性。我们不知不觉被消费社会利用了,你的想象力为品牌加成的部分,具有无限的商业价值。
3. 手艺人不仅仅是想象中的专注、勤劳,更是追求完美的偏执主义者。有些人已经活出了哲学的高度。
专注、勤劳、追求完美只是最基本的职人自我修养,在这一行,偏执主义者才能名垂史册。
如果你一生都在打磨一件物品,你的手每天与之肌肤相亲,你的脑子里日思夜想都是它,你会用这件物品的物理属性来理解他人,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4. 日本依然有很多东西不可思议的在人手工制作,比如铜镜、金属茶叶筒、纸牌、梳子。
日本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用铜镜(多半是用作收藏,原因不明),并且希望是手工制作的铜镜,这样的需求也就保证了铜镜手作人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其他不可思议的手艺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存在一定的客户需求,尽管在收缩,但是仍然保证了相应手艺人的生存。
一方面,因为我们早就见惯了流水线出来的塑料制品,才会对这些东西仍然被精心呵护的人手制作,而感到惊奇,是的,真正的精心制作。(说白了就是我没用过好东西哈哈……)
另一方面,这些东西的消费群体还挺神秘的。有钱肯定是一方面,但是我们见多了买奢侈品的有钱人,愿意为这些古朴的小玩意花大价钱的有钱人,非常好奇他们的背景,这里面的传承和信仰一定有很有意思的地方。
有偏执的生产者,就一定有偏执的消费者。
5. 作坊里师徒之间的蜜汁氛围——“你自己看着办吧”。
多个手艺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学徒经历,他们最常说的就是“不主动问,绝对没有人会教你,即便是问了,通常也不会多说,回答往往也就一句话。”
想起我们常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点上,也许扶桑与中国无二……
6. 21世纪了,手工艺品的现状和前景大部分都令人担忧。
书里提到的50来个京都手艺人,三分之一受到了从中国进口的大批量商品的影响,比如编绳、流苏之类,这些本身就是很容易流水线生产、容易遗失、损坏的小物品,从义乌过去的,价钱肯定特别便宜。
还有三分之一又受到了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的影响,比如弦丝、扇子、伞之类。机器代替人手,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早就对全世界的工业领域碾压了一番,尤其是对轻工业,影响深远。
京都居然还有手工制作,已经是莫大的幸存。不知道再过50年,这50多个手艺人还有多少有传承。
京都手工伞是真的漂亮、庄重,光是图片就让人惊艳。
7. 所有手艺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传了21代的柴田弓,始于日本战国时代的1532年,可怕……
“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使用的就是柴田弓。orz orz orz orz orz orz orz orz orz orz
《京都手艺人》读后感(八):本书摘录
★那么多顾客中,了解屋瓦优劣的可谓少数,可这仅有的数人就已经很可怕了。那是因为,制作上稍有懈怠,哪怕骗过了大部分人,只要有一人没有被蒙骗,也渐渐不会再有生意找上门来。短短的一句话里,凝聚着始终力求完美的师傅对工作的自豪。
★想要留下好的东西,只有增加身边有眼光的受众。
★这工作,想偷懒一下倒是可以,但到了月末就该痛哭了。不需要开发票的日子就意味着没有工作,我一到这种时候就不知所措。玩耍消磨掉的都会在你的作品上有所表现,倒是残酷又有趣,总之一定会出结果。
★对于木艺师来说,木材可不仅仅只是材料,因为木艺师自古便有崇尚老木为“神木”的传统。而在绫部看来,不忘却对山川、草木的感谢之情,是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因为树木与人皆为生命,所以制品才有温度,让人安心。木艺师要持有对树木和自然敬畏的信念。今后也不能忘记这份心意。”
— “京都的手艺人不留履历,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便已知足。各行各业,既有为了生存而做的工作,也有能够留存后世的工作。所以我想留存下手艺人的这份骄傲。虽然手艺人不会留名,但是历经百年后,后世的人们能想到‘啊,当时还有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这就是手艺人的欣慰之处了。
★工作时很难达到完美,只有不断地积极改善来提升。虽然达不到完美很不好受,但以此为目标就能有所成就。虽不会有终点,也无法做到极致,但我却想不断靠近,就是这么一回事。
— 现在已经没法花费那么多精力和财力慢功细活了,如果可以没有时间金钱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创作,那我真想尝试做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莳绘作品上不留手艺人的名字,自己经手的莳绘工艺品也都作为商品被出售,因此不管是出自父亲之手,还是我的作品,手边都没有存货。所以,哪怕留一件也好,我想为自己、为家人做一件留作纪念的作品。死之前,至少在世上留下一件毫无悔恨的作品。
★我面对的都是真正的手艺人。二十克的重量之差都会被指责,若是钢的种类搞错,立刻会被察觉。我面对的都是一流的手艺人,所以稍有偏差的东西都不能拿出来卖,我也不想为对方做不适合他的东西。
— 总体看来,京刃具冶炼的品质在下降。“制作京刃具的工坊多数还在取巧。用压力机合金,却打着‘京都手艺’名号售卖的也为数不少。真正严肃对待的工坊也就三家左右。虽然是又脏又累的工作,但毕竟是祖祖辈辈积累下建起的店铺……"
— 尽管如今刃具市场被中国占据,但锻冶师作为手艺人的尊严与技巧依旧得以保留。今井坚定地贯彻始终,将这条路走下去。
— “即便没有钱拿,也要试做一遍。是意气用事,也是乐趣所在。手艺人要是连这个也没了那就到头了。我一直在挑战,毫不厌倦。哪怕开年也接不到活,也到带着半玩的心态动动手。辛苦了一周,周日本可以多休息,但我也会默不作声地做点儿,要不就浑身不自在。我常被老婆念叨‘你也稍微发发呆呀’。可这就是手艺人啊。”
★”能面师并不仅是单纯地复制古型,细节处理中也凝聚着自己的功夫,在遵循古老制作传统的同时,也创造新的传统。但即使为了忠实再现古面而穷尽各种技法,最终呈现出的样子还是会带有制作之人的风格。因此能乐师经常说,哪怕是同样的面具,出自我之手与出自母亲之手也完全不同。“
“尽力去打磨自己的品性。”师傅的寄语留存于岩井的内心。想要敲打出面具的情感,取决于面具自身是否具有品性,而面具的品性,归根结底就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品性。
— 在品性磨砺上,作为能面师的母亲交给岩井的,是不可变得焦躁傲慢。母亲在制作的同时,还在能面教室里授课,岩井也曾帮忙。随着母亲的引退,岩井自然地继承起这份事业。教别人的时候,容易走进“自己即是规则”的误区。为此,之前去修习茶道、花道,现在又开始学习敲打小鼓,让自己始终站在学习的一方。
— “顺利推进或是作品被采用比什么都更令人高兴。看到古面,或是别人做的更好时,我也会激励自己再接再厉,不断精进。提高施彩的技艺,不断磨砺自己,我希望能敲制出所有种类的面具。"
★两遍、三遍,或许旁人看来是多余的工作,但这份用心就是我的制作方法。
— 我自身能够满足,也能令顾客满意地穿戴,这就是全部的意义。交货时,有客人特意发来感谢状’常年穿着足袋脚很容易疼痛,但穿植田做的足袋一整天也不会疼‘,还有特意打来电话的。听到这样的心声还是非常高兴的。无论对方穿着怎样精致的和服,相貌多漂亮,我还是会先留意到足下,那就是我的工作,也颇有些职业病了。
★”手编的编绳,必须先制作样本,不然容易搞混色彩的搭配。用两三根细线开始编,必须编织到顺手才行。优良品一年连两条也做不了。可以给任何人看都不觉得丢人的东西,一年最多就有一条吧。”
— “一生中必有三次机会,哪怕跌跌撞撞,只要能把握好其中一次便可。但不能总寄望于下一次。”出自手艺人的自尊与长年经验的这番感悟中,丝毫看不到妥协。
— 大林现在每周开设一次编绳课。“需要传承的技术,一旦停滞就意味着永远停滞了,所以不敢懈怠。”不只考虑自己的传人,心怀整个编绳业继承难题的大林,也有目光迥然的时刻:“我希望学生们带着自豪感做东西,不为求同。利用闲暇时间做也没关系,但要珍视原创的精神。”大林经历了京编绳形势严峻的时代,如今,“只要大家做起来容易就好”。
— “京编绳终究只是编绳,不可能成主角。我的人生就是’编绳人生‘。“大林大笑着调侃起自己。这份调侃将传统工艺师大林心中的豁达与尊严显露无遗
★我对自己的裱装有着绝对的自信,但也不能不作任何解释。虽然常被人说’你可不擅长做生意‘,但不能妥协的东西就是无法妥协。也有过因为得不到顾客的理解而拒绝对方的时候,不过正因为现在接受的委托都是取得充分信任的,订单会跟着来。因此,自然而然地都变成了气味相投的的客人。”
★“机器能运转顺利倒也还好,但一失灵就无计可施了。到头来,还是手比较灵巧,熟练于心就不会出错。手工的东西也更有味道,靠的全是手艺的严谨考究。”
— 饱满且光滑的指尖,最能概括片冈的人生。
★做了其他人没有做或者做不了的事而获得肯定,很开心。我不愿去同行那里争抢客户,因为那就变成打价格战了,我更想靠技术一决高下。
★“我对文字的起源进行过深入地学习。通过了解文字的构成,充分理解其蕴含的意义后,才能正确地进行表现,对客人才可以很好地说明。”
— “在父亲的那个年代,制作印章的手艺人们都学习过文字的构成,被一同工作的装裱师傅询问关于书法作品等问题时,能立刻作答是理所当然的事。”
— “因此,父亲那时的印章铺,被别的业界奉为‘老师’,可见印章铺是想当有地位的。如今却已变成‘普通的店铺’了,究其原因,是大家都不去学习了。”
— “忽视学习,只想着做生意可不行。我这里虽然创业百年,但也无力建起大厦。因为毕竟是手工,无法量产。可正因如此,学习如何下功夫,学习文字的知识,才显得尤为重要。”
— “这不是信手拈来就能胜任的工作。如果有顾客问起文字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完整解答。比起赚钱,我更想成为拥有可靠技术的手艺人。同样是印章铺,有苦心经营的,也有在雕刻等技法上下功夫,优秀中也有各种类型。而我想变成那样的印章铺。”
★大家工作与生活的地方都连在一起。如今,我在工坊旁的家中与孙子一起生活。这个工作需要从小开始教育,感受手艺人工作的氛围,比如要学会察言观色,那非常重要,所以我也会和手艺人打招呼,有孩子到工坊来时请他们不要生气。
★“我们不会直接去找订单。刚继承家业,几乎没什么客户的时候,我出去推销了一阵,结果被贬得一文不值。毕竟太勉强了。”手艺人毕竟就是手艺人。
— “(提灯)既不是艺术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不上不下的。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认定了就绝不输给任何人。”
★至今我在开始织制时,仍然会先驱散心中的烦恼。只有去除了杂念,方能心静。手艺活需要包含自己的心意,若非如此可不行。
★对定永来说,与古老的花街一直保持不变的信赖关系,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
“一直以来,我们从未偷工减料。如果被要求照着做,那就必须如此。我们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订单,即使是定制一根也得完成。有时候,客人带着二十年前的东西让我们找着做,甚至可能提供原材料的店铺老板都已不在人世了,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想办法四处找材料,直到找到为止。“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能耽误交货,或许这份责任感正是定永先生能坦然面对工作的原因吧。
”与其说工作有趣、愉快,不如说责任重大。交货必须按时,若耽搁了,可能就无法在这里住下去了。有时为了赶上交货期,加班一个通宵才完工的情况也有。完成的瞬间,与其说是高兴,更多的是终于松一口气。那一刻的安心感,才是最大的满足。“
★前代并未传授什么,要说任何达到前代的水平,唯有自己观察、牢记、尝试、失败了还会被斥责,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这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就能掌握的技艺,每天都要思考创意,下功夫。
”年轻气盛时,遇到失败便怒火中烧。如今一点小失误,也会想能否修补。能够’化险为夷‘的人最厉害,当然不是指用狡猾的手段。“
”边看着材料,边与之对话。虽然确实应当如此,但老实说,面对天然之材,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竹材有时候上部坚固,下部却异常柔软;有时候以为它很硬,削下去却发现很软;有时候则是竹节隐藏在里面。各种情况都有。没有比认为大自然读得透更天真的想法了。它不以人的意志而动,所以才能一直与它打交道。我是我,竹是竹,一切顺其自然。制品上有着道不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