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艺人读后感100字
《中国手艺人》是一本由白英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一):珍贵的非物质遗传
这里的每一位手艺人都是普通中国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情,用一辈子的时间打磨一项手艺,他们曾经经历的磨难、现实的困境、未来的不可知,都如此鲜活地呈现于纸上。作者不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更用丰富细腻的图片记录下手艺创作的过程。这是一部有关手艺人与手艺的影像志,是对中国传统手艺与手艺人的诚挚敬意。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二):优胜略汰适者生存传统手艺是否终将淘汰?
伴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蓬勃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压缩了成本,但总感觉这种批量化的产品千篇一律缺少某种东西,或许正是这种制作时间成本提高了它的价值,再加上制作者的悉心付出赋予了艺术品灵魂,这个是独一无二的,但传统手工艺已被埋没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老一辈手工艺人的毕生心血是否会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传,最终被印刷在教科书里?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三):但愿“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和排遣心中的寂寞,而在我看来,《中国手艺人》中的那些匠人又有多少心中不是如此呢?
《中国手艺人》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四):因为他们,喧嚣世界也变得安静
中国传统手艺人,是一群甘受寂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显得格外珍贵。《中国手艺人》中大量的特写图片,不仅记录了每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也呈现出一份宁静致远的气韵。书中的有些手艺,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失传了,有些手艺的传承如此艰难,有些手艺在变革与坚守的两难中徘徊,透过作者的笔,手艺人心中的失落隐约可见。
版式也很精美。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五):手艺,守艺
通常这种拥有摄影图片篇幅的书籍价格都是不低的,这同时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一句话“高手在民间”,并且也想了解一下我们这地大物博的国家会隐藏着多少传奇!有多少是我见过的,有多少是我不了解的,有多少可以为继的,有多少面临失传的,什么样的程度和内容够得上我们叫做的手艺,够得上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中介绍了35种民间手工艺,发现大多在山西山东河北附近,这样一来觉得有些覆盖面小,北方和南方及边疆应该也有很多,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手工爆米花也被报道了,但当然这种衡量不能以个人的标准,况作者已尽己所能的在收集这些资料,值得推崇。
铁花,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手艺,因为的绚烂。陶艺,也很向往,有时觉得文艺和文化那种牵扯的关系很让人满足。而有些离现代生活渐离渐远的手艺,束之高阁被历史淘汰,我们却无法做些什么,而有些大浪淘尽却依然坚挺,受人欢迎,新一代的手艺人将历史与现代融合,这种做法让人们欣慰!
手艺,也联系着我们的国计民生,需要我们努力的同时应也有国家的调控,希望在我收入水平上涨后,也买的起像样的手工艺品,那时也对得起艺人的辛劳和手艺!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六):灵心酿精物,妙手成万端
“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中国手艺人》
你能想象吗?一张纸,一团面,一胚土,一勺糖,一块木料……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不为人挂齿的小物品,经过一些人的“妙手回春”,竟拥有了可赏、可玩、可食的独特魅力。
在电子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离“传统”越来越远,很高兴能够看到《中国手艺人》,它的存在何尝不是通过一种媒介,让民间手工技艺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
蓝印花布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七):喧嚣世界中的坚守,总是显得格外珍贵
「时间的洪流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也许是萦绕在每个人心中永恒的疑问。
小时候,我们默默牢记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现在,我们很难得有勇气回首往事,害怕过去的时光让自己大失所望。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一辈子与红墙黛瓦木雕泥塑朝夕相对的文物修复者,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与羡慕;当我们听说一位厨师一辈子都在追求刺身的至臻美味时,会在一种一辈子一定要吃一次的冲动中涌出一股难言的钦佩与感慨。
让人难过的不是从前慢,而是我们在被世事庸俗追逼时,有人偏偏在这喧嚣中,坚守出一片宁静。
如果说文物修复者的坚守,是为了守住漫漫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好,那么茫茫大地上更多更多的平凡手艺人,则更像是在守住一份人类最初的感动。
就像那铁杵磨成针的手艺。手工制造的针,哪里有机器制造的那样纤细又笔直呢?但是这门祖先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凝结的技艺,谁又舍得丢下呢?更别说凝结在这小小一根针上的72道工艺中,那属于这个民族一丝不苟的执着与坚持。
还有砖雕、漆器、面塑、印染、晒盐、手工粉条、梁榨胡麻油等等……他们的技艺大多都是祖祖辈辈的传承,然后到如今只剩自己茕茕孑立。有的还收了少许徒弟,有的却很有可能从最后一位传承人手中画上句号。现代化制造业的冲击,让传统的技艺显得“老态龙钟”——制作周期太长,产出量又太少,也让这些“最后的手艺人”显得尤其孤独与艰难——用了一辈子坚守,却不一定能养家。
可是,除了担忧古老的技艺从此被人遗忘,他们却很少为自己的不富裕担忧。一辈子都献给了老手艺,一辈子都爱着自己的老手艺。照片上的他们总是在笑,笑得含蓄而不张扬,却让人看着就觉得温暖。这种择一事而终一世的坚守,也许正是我们所求而不得的东西吧。
因为他们,喧嚣世界也变得安静。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八):抱朴守拙才是一种艺术
刚收到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封面朴素淳厚的画风直接感染了我。文案写到“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因为坚守,他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显得格外宁静”。看完这句话,本来或兴奋或躁动的心突然安静下来,只觉得要整理心情,用最为宁静的心去阅读他们的故事,才能表达对“手艺人”和“守艺人”们的尊敬。 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书香扑面而来。可能跟书的纸质和图画文字的油墨有关。这种味道更是很容易让人沉下心来,去探寻手艺人背后的故事。作者在序中也写到,是在旅游的途中把见闻记录下来,才行成了本书。我想,探寻手艺人的过程可能也是一次游历,是知识的游历,也会是心灵的游历。毕竟因为他们,喧嚣的世界也变得十分安静。 说到中国手工艺,其实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是一件件篆刻在器物上的华美纹饰,是一个个凝固在寻常生活里的家用物件,是一缕缕融化在舌尖上的独特美味,是一丝丝烙印在心房里的美好寄托”,至善至美,大美无言。 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中餐厅》,节目本身是励志于弘扬中华美食,而节目嘉宾也将中国传统的小扇子、小脸谱、中国结等等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游客。其实这些所有令我们现代中国人骄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国手艺人在传承、在延续的。书中把手艺人另写作“守艺人”真的是太过精彩和巧妙。 “无谓崎岖,专注向前,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为接近极致,不惧枯燥和漫长,倾注所有……”作者通过四年的拍摄,将这些于平凡时光中坚守的手艺人化为文字和图片呈现在书中。让我们去感受一代代手艺人探索背后的文化传承,和一段段手艺人默默坚守的民间小事。 书中呈现了“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和“指尖上的寄托”四大板块。总结起来便是书中提到的“民间中国”四字。 与文中一段段精彩故事相对应的,作者为每一个手艺所起的名字其实也是十分精彩的。像“黑白雅韵”、“蓝白之魅”、“木香久留”、“扎制环境”等等这些词语,让人看了便忍不住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总之,阅读本书,是一段知识的旅途,更是一段净心的过程。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九):匠心的传承
匠心的传承
民间手艺是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自古代以来,人基本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日常活动就是手工。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闲情雅致来动手或捏或把玩一些玩物,像当年流行一时的刺绣,一针一线,一勾一挑,在刺布上勾勒出彩色盎然的图案,极其细心的活,打发闲余的时间,同时,在绣线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内心静下来,让自己想些事情,让自己过于运转的大脑松懈一些,生活中的确需要有这样让自己分一些心来的事物。
在中国大江南北无数村落之中,民间流传的手艺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能提现出我国文化之美的方式,手艺也是艺术的传承,其作品自然也是工艺品,在作品的细节中也体现出各个手艺人的匠人精神,让中国的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的英文单词是China,而小写的china就是中国工艺品之一的陶瓷,至善至美,是工艺品之最,做陶瓷的匠人不仅精通对陶艺材料的配合,对材料的拿捏准合度,材料是陶艺制成的关键程序,关系到陶艺后期烧制的坚硬程度。而对陶瓷的外观的刻花,更是提现匠人独运匠心的技艺,精琢细做,凹凸有致,文不灭质,亮不炫目。陶瓷是中国至美的天降之物。
在每个城市的小巷里,总有那么一条街巷是属于手工艺品的,或是神奇的吹糖人,或是米粒上签字,再或是编织的动物,再或是手工雕刻的历史人物,抑或是用木头镌刻的图腾,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吸引着大批收集爱好者和前来观望的游客,不仅如此,手工艺品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手工的作品,还有一种就当属是手艺,最常见的,就是民间的小吃,家传的配方,祖传的手艺,独特的味道,飘香四溢,使之食者感受到食物的味道的另一种可能性,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许多的少数民族,民风淳朴,自制的美食也多式多样,将民间的手艺不断收集起来,统计成册,使得永远流传。
中国的手艺是最多最美的,完美无瑕的手工艺品体验了我们的大国匠心,栩栩如生的雕刻物,活灵活现的镌刻作品,独特配方的民间乡食,是中国的古韵。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十):用双手传承文化
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人大相径庭,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从现代生活中观察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时候,如果我们想要研究古人的生活,只能从书本及相应的历史博物馆中获取,并以此来推断相应时期的文化水平,当然,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片段仍然有部分得到了保存,具体表现在保留完好的建筑及偏远地区的一些生活方式上。在某种程度上,民间手工艺也是古人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这些精巧复杂的手工艺,无一不是祖先的智慧的结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民间手工艺的种类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庞大数目。这本书只选取了其中的数十种以及相应的知名手艺人进行详细介绍。大部分手工艺的完成品十分轻盈小巧,然而操作方法又十分复杂,在很多精细化操作及流程复杂度方面,甚至大大超过了现代的工艺。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很多物品在生产流水线上只粗略保留了实用部分,忽略了很多与实用无关的细节,以至于成品千篇一律,失去了应有的灵性及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举例来说,银饰品,砖雕,漆器,木雕,印染,彩面塑,砂器这些工艺品,由于制作时的,手法,操作,力度,心情略有不同,都会导致成品的结果差异,因此,每一件作品中蕴含的背景故事与独有的灵性,是我们从机械生产的成品中无法获得的。
古人的业余生活是怎么样的呢?难道他们天一黑就只有在家里睡觉的选择吗?泼金撒银和舞焰弄火以及灯盏盏古会这三篇文章给出了我们答案,古人的物质生活虽没有现代文明这样丰富,但他们用独特的想法与高超的技巧完美充实了他们的夜生活。古代人的饮食是否清淡无味?指尖上的美味这一章节展示出的调料及小食甚至能令现代人馋涎欲滴,相信古人流传下来的美食还有很多种,可惜很多食物如今只有在极少数地方可以看到,甚至只能作为传说中的特色菜存在。
手工艺虽然好,制作它的手艺人却已渐渐不多见,有的手工艺已逐渐消弭,也有的手工艺随着时代创新发展,为保留传承而渐渐失去了它的原始面貌,虽然这是时代发展变化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难免会令人为文化传承过程中即将出现的断层感到惋惜。所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类书籍出现,尽可能留存住当前尚可追溯与展现的文化面貌,以供后人研究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