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2 11:1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是一本由英若诚 / 康开丽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一):水流云在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很自在,英若诚和同舍的囚犯们能交流的那么密切,并且收获良多,这说明我们需要去找到让彼此舒服的谈话环境。为什么让我有一种向往,对于当年的监狱,我都那么向往,简直了。现在的人们都看着手表,掐着时间,生怕浪费了一点点的时间。人都是急急忙忙的。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反而精神是丰富的。为什么,难道富裕的生活就必须得用精神世界的牺牲来换取吗?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二):当喜欢与喜欢相遇

  因为喜欢梁左看了《我爱我家》和一系列周边,看到书友群里有人推荐英若诚自传,就顺便读了,发现英若诚居然是阿瑟米勒的译进人,好激动!

  看的是中文版,由英文原版翻译过来的,据说删掉了一些,有空可以看看原版。整本书不是正序描述,而是从英若诚进监狱开始写,然后写成长,写在人艺的故事,写和戏剧的缘分,一直写到最后去台湾拜祭他父亲的墓。

  英若诚在监狱里的故事可谓精彩,能在苦闷中玩出花儿来,学做菜、制酱、种葡萄、孵小鸡、画像、做手工、涂漆,blahblah。他写到并不知道为什么被抓,写到并不会逃走因为逃走了也没有意义。

  英若诚引进了《芭巴拉少校》、《上帝的宠儿》和《推销员之死》,反对艺术为政治服务,提到了阿瑟米勒对郭沫若的《蔡文姬》的剧作批评——剧情太早展开。英若诚在人艺排了《茶馆》,和贝尔多鲁奇合作了《末代皇帝》《马可波罗》和《小活fo》,后来又和英达一起演了《围城》,他认为英达有希望让戏剧和电影结合在一起。

  书里有很长的篇幅讲英若诚与吴世良的爱情与婚姻,吴世良真好——兼具西方女子的思想和东方女子的世俗观——可惜提早走了。

  英若诚在那个年代无疑很敢说,那么——现在还能上演茶馆吗?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三):人已去,声宛在

  过年时,在家里读了这本《英若诚自传》,阅读过程很愉快。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语言风趣,幽默十足。在那个灰暗年代里,他的过往铮铮有声。英若诚家庭背景显赫,他的入狱生活也格外与众不同。在狱中,英若诚没有陷入自己境况的自怜自伤的心境中,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学新事物,狱友们的各种生活小窍门,天南海北的八卦奇谈,甚至如何腌辣椒,这样的生活技巧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入狱是不幸,然而幸运的是他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希望。

  在那个必须夹着尾巴做人的年代里,尤其在狱中时,仍能大声询问为什么抓他。为什么抓?在那个动荡人人自危的时候,真是太过平常的事,而英若诚可以大胆问,问过还因为自己的才华,聪明,游刃有余地立于危境之中,其间从不放弃乐观与宽容,这样的心态弥足珍贵。

  英若诚家族显赫,爷爷英敛之是爱新觉罗家的乘龙快婿,后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千里,是马英九的老师。而英若诚自己,多才多艺,翻译、戏剧、电影方面都是大家。事业生活,官运享通,无一不顺心如意。读这位奇人的传记,很愉快,他的过往就像一场开了金手指的历险,处处化险为夷。

  《水流云在》的英文版名字叫Voices Carry,意思是“人已去,声宛在”。作为病榻上的口述,英若诚的忘年交友人康开丽还原了英若诚老人的风趣、幽默的豁达,也还原了这位老人的世纪情怀。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四):显赫的英家,敬重的英老,可巴图呢?

  看了英若诚唯一的自传《水流云转》,由英老的一位美国挚友-美国杜克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老临终前的100多小时录音整理而成。英老用英文接受采访,书也是英文原版,后经张放从英文翻译至中文。

  难道是美国女教授康开丽不识宋丹丹这位名气很大的女演员?非也,连康开丽和英若诚的见面都是宋丹丹介绍的(图五) 书中有英家所有人的照片,包括英小乐的儿子金星汉和英达小儿子英巴颜,唯独不见巴图。关于巴图和爷爷英若诚的照片我还是在宋丹丹自传中看见的。

  另外果然,如坊间传闻,英巴图连爷爷去世都不知道,还是老师看了报纸告诉他的,书中明确写道,英若诚去世的时候,除了家人连梁天都来了,唯独不见巴图,我不知是何愁何怨,真叫人心寒。从家谱里发现巴图和英若诚早逝的哥哥英若勤同名,这也许代表了当长孙出生时家人的期望。可究竟是怎么了呢?

  还有一处发现,英若诚年表里不提《我爱我家》虽然后记里康开丽提供了我爱我家剧照,这可是所有年轻人认识英老的唯一渠道啊,也许电视艺术太肤浅,入不了英老先生的眼。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五):传奇人生窥见历史印痕

  没错,《水流云在》是英若诚老先生很普通的一本自传,但是这本自传却很厚重,读完这本自传,你仿佛亲身见证了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如何从全新角度看待过去,是我们阅读这本自传的关键。也许很多朋友对英若诚的名字还很陌生,但如果我提到英达,相信你一定很熟悉,没错,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父亲。

  整本自传分成三部分,上部蹲监狱讲述的那是英若诚在1968年蹲了三年的监狱,那段动荡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英若诚不仅亲身经历,还得在狱中面对,当时阶级斗争持续进行,不仅莫里哀和契科夫的经典剧目被批判,就连曹禺、老舍这种国内作家的作品也被禁了,斗、批、改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英若诚在监狱里没有放弃,他继续做书、给别人画像、做泥瓦匠,他甚至学会了种葡萄、孵小鸡、做酱菜,也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

  中部家族史及早年教育,他讲述了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和他的父亲英千里,历史背景甚至涉及到了义和团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关于英氏家族的故事,尽在回忆中浮出水面。

  下部就是讲述英若诚的艺术生涯,平静而又随和,少了一份跌宕起伏,多了一份不同寻常。一个人的传奇一生,就这样通过口述,真实地浮现于字里行间。我们从这本书中读到的英若诚,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但故事却很充实,他经历过太多的风雨飘摇,人生大起大落,最终还是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这个对中西方文学界金额演艺界有双重认识的人。

  我们在他的传奇人生中,可以窥见历史的片段,虽然不像史书般完整,但是却很新鲜。

  文/阿晨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六):传奇人生窥见历史印痕

  没错,《水流云在》是英若诚老先生很普通的一本自传,但是这本自传却很厚重,读完这本自传,你仿佛亲身见证了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如何从全新角度看待过去,是我们阅读这本自传的关键。也许很多朋友对英若诚的名字还很陌生,但如果我提到英达,相信你一定很熟悉,没错,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父亲。

  整本自传分成三部分,上部蹲监狱讲述的那是英若诚在1968年蹲了三年的监狱,那段动荡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英若诚不仅亲身经历,还得在狱中面对,当时阶级斗争持续进行,不仅莫里哀和契科夫的经典剧目被批判,就连曹禺、老舍这种国内作家的作品也被禁了,斗、批、改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英若诚在监狱里没有放弃,他继续做书、给别人画像、做泥瓦匠,他甚至学会了种葡萄、孵小鸡、做酱菜,也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

  中部家族史及早年教育,他讲述了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和他的父亲英千里,历史背景甚至涉及到了义和团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关于英氏家族的故事,尽在回忆中浮出水面。

  下部就是讲述英若诚的艺术生涯,平静而又随和,少了一份跌宕起伏,多了一份不同寻常。一个人的传奇一生,就这样通过口述,真实地浮现于字里行间。我们从这本书中读到的英若诚,是很普通的一个人,但故事却很充实,他经历过太多的风雨飘摇,人生大起大落,最终还是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这个对中西方文学界金额演艺界有双重认识的人。

  我们在他的传奇人生中,可以窥见历史的片段,虽然不像史书般完整,但是却很新鲜。

  文/阿晨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七):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劫难 ——读《水流云在 英若诚自传》

  在读本书前,通过电视节目只知道英若诚是英达的父亲,曾经蹲过大牢。而英达给人的印象很幽默睿智,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因此很有兴趣读读这本自传。

  这本自传虽然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的,但却不是英若诚亲自写的,而且最开始也不是用汉语书写的。它是由英若诚在病中口述,由他的美国朋友执笔,先用英语书写的,而后翻译过来,有英达作的序。

  自传的上半部是关于家族历史和自身经历的部分。

  “英”这个姓氏很少见,让人很好奇。读了这本自传,才明白他们是满族,“英”来自其祖父英敛之的汉族名字。通过追述其祖父的人生轨迹,一步步揭示了“英氏”家族历史。其祖父由不识字的旗人家庭走出,通过自身好学成为了有文化的人,像当时很多中国人一样,笃信天主教。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当时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其祖父的兄弟姐妹:有开车厂子的,有开当铺的,还有爱好摔跤的等等,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英若诚的童年生活是在庆王府。童年的追忆中,既回忆了自己求学和逃学的经历,也包含了他的兄弟姐妹的情况,还有庆王府的内部布局和摆设等。他在教会寄宿学校学会了英语,这为他以后能熟练用英语表演和外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英若诚的自传是从人生的中段既蹲监狱开始的,可见这段经历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从稀里糊涂被捕到狱中的所见所闻,从北京监狱到冀县监狱,从惊慌失措到乐观面对,生动描写了他监狱生活的心路历程。让人不禁敬佩英若诚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和智慧,而且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年那场动乱的残酷性。

  下半部则是和他的职业生涯相关。从舞台生涯到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外交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个人在艺术和政治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英若诚。

  “水流云在”是一种闲适的心境,而英若诚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更需要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八):英若诚的自传

  读《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文/巴奇俊

  我们所有人最终都要走完生命的旅程。对有些人来说,这段旅程很长,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段路却很短。但是真正重要的不是旅程的长短,而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马克·韦伯

  阅读一个人的传记,尤其是亲笔或者口述的个人传记,是很容易了解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传记人物总有我们可取可借鉴的东西,譬如对事物的个人评判标准.一个人的人生,总有悲欢离合,起起伏伏。翻看《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便可以了解到英若诚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相当传奇的,他的一生有所爱,有所难,有华丽,有落寞。他在戏剧上的贡献颇为巨大,不仅参加演出了《雷雨》《茶馆》《推销员之死》等30多部出色话剧,还翻译了许多国外著作,更是在中西文学界和演艺界上的合作,起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接着本书的中部,主要讲述英若诚的家族和早年教育.英先生出生在一个满洲家族,尤其是英若诚的祖父不仅静宜女中、还建立了辅仁社,即辅仁大学的前身.在谈到英若诚的早年教育和王宫贵族式的童年生活时,从6岁开始就懂得发挥自己的小小能力,获取一些收入.也从那时候开始锻炼出英若诚的演艺才能和博识多才.在此当中,环境和家族当然对英若诚的在戏剧上的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因为英若诚的个人努力和勤奋学习.

  最后是英若诚的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更是细致详尽把英若诚的一生在戏剧舞台、电影银幕和文化外交上的付出和贡献,所取得的成就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从1951年在老舍的作品《龙须沟》开始,英若诚出演了《骆驼样子》《智取威虎山》《耶戈尔:布里乔夫和其他的人们》《茶馆》《白求恩》《推销员之死》等戏剧还:出演了电影《知音》《马可、波罗》《末代皇帝》《小活佛》的主要角色:还独立和其他人员合作导演了《家》《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十五贯》《莫扎特》《芭芭拉少校》等作品。因此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

  通读整本书,让我们了解到英若诚是一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出色导演,也是一位勤奋努力的优秀翻译家.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九):真实与真切的一生

  “国学热”让很多人捞了一大笔金,同样,“复兴国粹”的京剧同样也让很多人捞了一大笔金,学术与艺术就这样成为商人的脑袋瓜子里的“炼金术”。也许对于大师级别的学者以及艺术家而言,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世俗,甚至把学术和艺术拉到地狱深渊。但是,似乎学术与艺术至少存活着,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而没有消失。好像可以感谢互联网带来如此的爆炸式的生长空间已经传播路径,让这些东西保留着,在互联网的民主之下,突破“样板戏”年代的种种压抑以及无处生长的思维。

  要依靠多大的智慧以及多大的觉悟才能够在那样的年代存活,并且信仰自己的艺术?英若诚的生命中的段落至少可以解释一部分了。《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这本由英若诚口述,康开丽整理记录的传记展现了一位大师的一生的花开花落。英若诚选择了牢狱之灾作为自己的传记的开始,这样的经历似乎是那个年代稍微还有些名气的人都必然经历的过程。但是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英若诚对待牢狱之灾显得更为淡然,甚至有些“怡然自得”。他待了两座监狱,失去了亲人的相聚,却还能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创作,以及不断通过他人的帮助学会各式各样的技巧,并且利用这些能力来帮助自己的狱友,这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如何在监狱中让自己的生活继续”。当然,这些糟糕甚至惨痛的经历并不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似乎从祖辈开始传承下来的家族优良血统让他的人生一开始就展现出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卓越感知能力,至少在学习上如此。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经历过战争之中的家道中落,但是他至少存活下来,并且把自己的生命中带到了艺术的舞台之下。无论当下的人怎么谈论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终究发现即便是最黑暗的年代,依然有一道光可以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依然还是存在美好,而那道光,与上帝无关,却与英若诚有关。

  艺术,是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演艺生涯算是漫长的,并且学贯中西的他还把中国的作品推出国外,凭借《茶馆》赢得满堂喝彩。他还把《推销员之死》引入中国,并且赢得了阿瑟称之为“最好的威利罗曼”。不管他在导演话剧,电视剧以及电影,还是他舞台上做出的表演,亦或是他所翻译或者创作的作品都给这中国的演艺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我们在回顾他人的一生的时候,难免因为错误而感到遗憾,也难免因为成就而崇拜。在不正常的年代,一道太过耀眼的光芒注定要被黑暗吞噬,幸好的是它终究把光芒降落在每一个幸运的人身上。这个国度因为有英若诚而感到羞耻,这个国度因为有英若诚而感到自豪,而恰恰,他的一生囊括这一切的荣辱,他的表演装饰了国度的黑暗与光明。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不管年代过去多久,总有适用于这句话的人。仅仅因为真实的存在,永远真实;真切的表演,永远真切。他,终究只是一个凡人,他终究是英若诚而已,所以,他死了,他还活着,所以他死了,艺术还繁荣。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后感(十):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年节里空闲时光读了英若诚先生的自传《水流云在》,真是一本好书。英先生曾演话剧、做导演、当翻译,既蹲过大牢也当过大官,出自名门世家,祖父英敛之先生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在北京建立辅仁大学,如此传奇的一生和家世,自传也与众不同。

  英若诚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参与拍摄贝尔多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这在中国官场极为罕见。书中,英若诚透露这机缘巧合的来由,玉成此事的竟然是总书记胡耀邦。当时身为副部长的英若诚受邀到《末代皇帝》的片场观看,贝尔多鲁奇氏认出英若诚是美国电视剧《马可•波罗》里忽必烈的扮演者就邀请他拍戏,英以“我现在是政府官员”婉拒,不想贝表明不管费多大劲也要促成此事。“我当时没明白他的意思,没想到他走的是上层路线。胡耀邦总书记有一天突然通知我,说特批允许我参加贝尔多鲁奇电影的拍摄。”至于话剧生涯中的英若诚,最大亮点应是和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合作排演话剧《推销员之死》,后者更称赞英是“最出色的威廉•罗曼”。书中有较多篇幅是追记两人的合作,相当细腻,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