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100字

2021-05-01 01:4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100字

  《萨德侯爵夫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一):读过《萨德侯爵夫人》

  忙得这么薄的书都要花3天[允悲]。萨德那种沉迷玩#五十度灰#的艺术天才兼魔鬼人物,周围的人都被感染了,罪恶在三岛的笔下描述得那么有艺术气息[哆啦A梦吃惊]。萨德获得自由时,侯爵夫人却选择离开,这点不难理解,物是人非是一点,回不到从前了,另一点就是精神上得到满足了,已不在乎形式了,如#辛德勒名单#中对权力的理解是“真正的权力是在可以杀死一个人时,却选择放弃”差不多是这样子了。最喜欢的人物是圣丰夫人,对自己是个坏女人毫不掩饰,耿直得不像话[哈哈][哈哈][哈哈],连死亡都那么魔幻现实色彩。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二):贞淑与神性

  第一次看三岛由纪夫的剧本,很短的一本书,一百来页的书籍,若说是张力十足,却又似懂非懂;所说是仅仅过目,却又饶有回味。

  场景和人物都简单之极,只有萨德侯爵夫人及其母亲孟特勒伊、妹妹安娜、女佣夏洛特,以及圣丰夫人、西米阿纳夫人。每个人物都有其符号指向,萨德侯爵夫人代表贞淑,母亲孟特勒伊代表法、社会和道德,妹妹安娜代表女性的天真和放纵,圣丰夫人代表肉欲,西米阿纳夫人代表神,女佣夏洛特代表民众。

  真正的主角萨德侯爵始终是一个“缺席的人”,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将其品性呈现出来,并且藉由三幕剧的巨大时间跨度升华主题。

  萨德侯爵夫人的母亲孟特勒伊指责萨德侯爵夫人,“一旦对爱情失去自信,那就只有逃进贞淑的洞穴”。代表贞淑的萨德侯爵夫人最后却拒绝与释放的萨德侯爵见面,此时贞淑怕已经化为神性了吧。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三):简单的记录

  第一幕

  1.两位夫人讨论八卦,交代阿方斯的作为

  2.岳母请求两位夫人帮忙救阿方斯

  3.母亲和女儿争执,母亲要求女儿离开阿方斯

  4.二女儿回来,母亲知道阿方斯的下落

  5.母亲做出决定,撤销两位夫人的帮助,留下悬念。

  第二幕

  1.六年后,母女三人聊阿方斯即将释放

  2.圣丰夫人上场,挑明母亲一直要关着女婿,女儿恍然大悟。

  3.母女二人争执,母亲认为女儿的作为惊世骇俗,女儿据理力争

  第三幕

  1.十二年后,阿方斯即将出狱。小姨子要离开

  2.萨德夫人要出家,母亲不同意

  3.一番辩论之后,女仆汇报萨德回来,夫人拒绝。

  完。

  以上简单记录,并不准确。

  仅有女性角色

  仅有台词对话表现意志冲突

  :日本人写这个题材真的很合适了!

  尤其是三岛由纪夫。

  后面的作者说明也很精准。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四):我以后一定要找个像勒内一样的妻子

  三岛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在我读完《萨德侯爵夫人》后更加坚信这一点。虽然此前只读过他的《宴后》,但这个写作风格无疑正对我的胃口。

  这是一本戏剧,记得以前读《浮世德》,看到是戏剧后立马扔一边了。。。还是没耐下心去好好读一读。戏剧的表演效果较电影会有艺术夸张的成分,毕飞宇有篇文章有说以前读曹禺的《雷雨》,有一句“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读的时候一下就过去了,之后看《雷雨》的时候,演员念的一句话让毕飞宇浑身起疙瘩。所以“看”戏剧是最好的方法。

  戏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但这部戏剧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着十分强烈的对话冲突,所以在“读”戏剧的时候也不会枯燥。

  这本书讲的是萨德侯爵外出时和妓女玩SM后,被对方告上法庭,导致萨德入狱,她的妻子勒内不遗余力营救他,十余年后才得释放的故事。在这十余年间,勒内受到了很多阻拦,有来自她母亲孟特洛伊的,也有来自外界群众的。孟特洛伊认为萨德败坏名声,执意女儿同他断绝关系,女儿以“贞淑”为名拒绝了,并一直同萨德保持联系,帮他请求赦免权,帮他越狱。但在萨德出狱之后,却又拒绝同他见面:“你走吧,萨德侯爵夫人绝不会见你。”

  我在网上查了下萨德侯爵的资料,百度百科对他的解释真是少之又少。“巴士底狱被攻破后萨德立刻被转移到一个疯人院,他的妻子借机与他离婚。”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使得以前不遗余力营救萨德的勒内在萨德即将释放之际又做出离开他的决定?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五):只是整理一下思路

  不敢妄评

  整理一下思路,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侯爵把红酒倒在洁白的百合花瓣上,像血一样的酒一滴一滴滴落下来。私心很喜欢这个描写。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天性里就有这种血腥又残忍的东西,小时候很喜欢蓝胡子的故事,读到可怜的女孩儿们如何被砍下头颅如何血流成河竟不觉恐怖不觉血腥反倒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勒内,不断地顺从着侯爵,十二年来默默守候,长久地孤寂地面对着一道白墙也要一直等他,却在侯爵被释放即将回家的时候选择避世远红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恐惧,十二年的分别已经让勒内在自己心中重新勾画了侯爵的形象,他就是神,是信仰,她不敢面对那个恐怕不似她想象中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听到女仆的描述之后勒内会拒绝与侯爵见面。还有,勒内的真实想法,是不是就像母亲所说,长久地将丈夫囚禁起来,这样自己便是他唯一的依靠了,他永远就属于自己一个人。突然想到《奔马》中的鬼头瑱子,算不上重要的人物,但是当阿勋入狱时,她一面积极营救,一面又似乎希望阿勋永远待在狱中。不理解,或许是人性本复杂。

  关于罪恶,是不是我们自出生之时起,便携带着罪恶,不过世俗的法规还有教育让我们自行隐去了这种罪恶并对罪恶之人嗤之以鼻,只是当我们批判罪人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本身也在向往着这种罪恶呢?只是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不可以这样,这是错误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关于良心的描写,也曾令我怀疑,到底我们所信奉并维护的正义与良心是不是只是他人强加的锁链呢?我们被束缚的久了,遍也心安理得,不断地加固着锁链,也试图为别人套上锁链,这便是良心吗?关于虚伪与伪善,究竟是不是存在于我面孔上的一副面具呢?只是我一直不自知罢了,殊不知我所以为的圣洁纯真不过是傲慢和虚伪罢了。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六):玩具萨德侯爵

  人人都论萨德侯爵,人人都是萨德侯爵。

  萨德从头至尾没有出场,他只是被女人们谈论着。每个女人心目中的萨德各不相同,但无论哪个,都不是真正的萨德。十八年来,萨德从未对自己的SM心理正式解释或辩护过。他仅有的表达是小说和书信。这些文本该如何解读?至少,它们对澄清作者本人的思想没有帮助,而仅仅成为女人们佐证自己成见的材料,以及她们表达自我的工具。

  因此在本作中,萨德并非作为一个人物而存在,他只是一众女性角色的精神SM玩具。这个玩具有没有用、该怎么用,每个女人的看法都不相同。

  但这些观点殊途同归地导向了对萨德侯爵的认同。萨德侯爵的支持者勒内、安娜和圣丰自不待言;西米阿纳本就对萨德的禁忌游戏充满好奇,最终归隐修道院,毋宁说是对本性的终极压抑和逃避;孟特勒伊最终对萨德的禁忌行为生出宽容,出于半是理解半是讨好萨德的心理,将SM从犯罪改判为游戏,因为比起民众的暴动和王权的覆灭,萨德在床笫之间的出格不过是小儿科;代表民众的女仆夏洛特更是萨德的狂热认同者,因为这场革命,正是要消灭贵族的特权,让一切神秘和反常变成家常便饭。

  萨德是贵族的敌人,那么他就是人民的朋友。萨德让下等人鞭笞、羞辱自己,他是指引人民反抗贵族的圣人;萨德鞭笞、羞辱其他人,他是激发普通人内心中统治与支配欲望喷涌的将军。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勒内的理解,把萨德看做凭一己之力解放巴士底、掀起大革命的神祗;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把他视为全体民众共享的精神SM玩具。

  萨德的确成为了勒内口中的人间之神,但维持信仰的前提是:我们永远不能目睹神的真容。因为以上的种种认知,都建立在臆想与虚构之上。当萨德被囚禁在监狱里时,他的与世隔绝为虚构提供了便利;当他恢复自由,重获话语权和行动权后,他的“官方诠释”势必会使崇拜他的诸多言论沦为伪经。

  勒内皈依修道院并且拒不面见萨德,完全出于这个理由;她因胆怯而逃避,因骄矜而退缩。她按照自己的解读,糅合了萨德与上帝的形貌,如同为教堂工作的艺术家,十八年如一日地创作着新神的画与像。雕像是勒内的替代品,她的丈夫和萨德早已失真。新神下凡,容貌和艺术家的构想大相径庭,那么勒内只能躲进旧神的怀抱,避免萨德亲自在其他女人面前揭露她的惨败。

  勒内的萨德雕像,与三岛笔下的金阁和镜子一脉相承,兼具端美的外表和狂野的内核。恶魔与圣子一体两面,融合而生一种妖冶的美。这种美极具魅惑性与破坏力,催生臣服,亦制造疯狂。它所到之处,遍地结满伟大艺术和情欲的果实。然而由于自然规律和不稳定性,它天生便具有难以抑制的自毁倾向,并对毁灭者极具吸引力。

  再美艳的玫瑰,亦有凋零之时,为了超脱形体的桎梏达至永恒,必须趁形貌巅峰之时,与死亡签订契约。勒内塑造的萨德,总结了三岛毕生的美学观念和情欲观念,延续着三岛自《假面自白》开启的艺术追求,成为其艺术和生命终点前的又一盏路灯。由于三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具有他所鼓吹的舞台语言的风格,所以《萨德侯爵夫人》的人物台词甚至比他的很多小说语言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观念,并且在舞台的陪衬下,其夸张与突兀也更易令人接受。

  世上有千万个萨德侯爵,却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勒内也许与三岛非常接近,但依然离萨德相当遥远。三岛借勒内之口对此抒发了巨大的遗憾,而更令他沮丧的是:如同亿万凡人,萨德也会衰老。描写萨德老丑粗俗的形象,或许是三岛最强烈的自嘲与忧惧。勒内拒不面见萨德,就是三岛由纪夫的精神自杀。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七):萨德侯爵夫人

  书 名|萨德侯爵夫人

  〔日〕三岛由纪夫 著;陈德文 译

  出 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发 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知晓此书最初源于生田斗真出演的同名舞台剧,加之多年读同人文的经验,萨德侯爵这一历史人物于我并不陌生。但若是读萨德侯爵本人的作品,以我的承受能力和思想成熟度而言,过于冒险和刺激,因此不妨跟随三岛由纪夫的脚步从夫人的视角窥得萨德侯爵其人。

  很少读剧本类型的书,因为需要关注点太多,而这本书人物较少,剧情集中,相对来说较易阅读。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所有角色皆为女性,侯爵只出现在对话中,因此称之为“女性萨德论”也无不可。每位出场角色被赋予不同代表:萨德夫人勒内代表贞淑,其母孟特勒伊代表法、社会、道德,其妹代表女性的天真和放纵,西米阿纳夫人代表神,圣丰夫人代表肉欲,女佣夏洛特代表民众……如行星一般运转交错。

  同三岛一样,对于坚守忠贞,为在狱中的丈夫奔波劳碌,即使反抗母亲也不愿离婚的夫人到了侯爵出狱时舍弃俗世,皈依修道院的行为相当困惑。这毕竟不是流俗恋爱套路的欲擒故纵,私以为夫人之贞淑,也不仅投射于侯爵本人,而是他接近于神圣的恶,发现了不流于俗世的另一个辽阔天地。

  “他的欲望因冒渎而燃烧,正如马踏霜雪,勇往直前。”

  譬如花开甚美,倒不如等待花开正艳,再将其摧毁更美。那般小心翼翼、毫不留情将其碾碎的美。延伸到两性(同性或异性)关系内,引出Sadism这一概念,带有冲击性的暴力美学色彩。

  “看见玫瑰便说美丽,看见蛇便说恶心,殊不知,玫瑰与蛇本是亲密之友,到了夜晚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

  神圣和屈辱相互转化,冲破社会道义伦理的枷锁。孟特勒伊夫人要维护道义名声(从未有人质疑她的品行),然而勒内一语道破她伪善的面具,保全自我的行为。社会伦理何尝不是一种枷锁,它要人藏起嫉妒、自私、恶毒等人性的阴暗面,用所谓“善良”“高贵”“纯洁”粉饰太平,宣扬真善美,自以为清正纯明,站在世俗道德制高点上,傲慢审视他人。凡超出伦理之事便是不道德,不能为人所容。

  由此想到毛姆写作《寻欢作乐》时引用莎翁《第十二夜》中的经典台词:“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就不允许人家寻欢作乐了吗?”

  这种卫道士般的行为正彰显了人性的妒忌。早先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很好地阐明了这种矛盾情感,表面是羡慕,实则暗含后两者情绪,只不过被道义压在心底不承认或刻意忽视了。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正因天地无情,因而无所偏袒,不执着,不在意,是为放下,是为解脱,是为救赎。而人之痛苦在于得到,譬如一人受困于世俗偏见做不到的事(自己无法实现的恶行)偏偏被他人做到了,不仅不感谢他,还叫嚣着毁灭他,此亦源于嫉妒之火。离经叛道的特权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

  侯爵的恶与本人一体同心,他是恶的化身,是恶本身。身陷牢笼断绝了行为的恶,无法阻断心灵的恶,侯爵在牢里奋笔疾书,留下一卷充满邪恶、猥亵、阴暗的恶之书。

  “他从邪恶中捻出光明,从污浊里创造神圣。”

  “一个醉心于屠戮生灵的人,又创造了生灵。”

  正因如此,侯爵夫人跟随丈夫,无视流言蜚语,尽心尽力救助,她也许期待侯爵有一天将她从世俗的枷锁拯救出来却不料被封闭在侯爵的可怖故事中。侯爵创造的可悲人物朱斯蒂娜就如同夫人的影子,一生苦难以徒劳告终。

  人常常以为世界就如眼前所见,历史惯例的伦常,社会演化的道德,是需要被遵守的,对无法想象之物加以蔑视,害怕打开笼子看更辽阔的世界,却不想自己才是笼中之鸟。摇尾乞怜也得不到怜悯,不如放过自己。

  读完或许稍稍得以窥见侯爵夫人的想法。

  放下即是救赎。

  @-Junrin-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八):自欺的贞淑,终抵不过时间

  这是个三幕话剧的剧本,短短不足百页,故事并不复杂,出场人物一共六人全部为女性。

  三岛由纪夫的创作想法源于他在阅读涩泽龙彦的《萨德侯爵的一生》时产生的疑问与好奇。萨德侯爵,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情色作家,他的作品所处理的不单是色情题材的问题,而且还宣扬性暴力和性虐待以及违反伦常的哲学。自从二十世纪初逐渐浮上台面之后,慢慢形成为一种所谓的“萨德现象”,罗兰‧巴特甚至称之为“萨德神话”。他的一生断断续续总共有二十七年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头度过的(摘自百度百科)。

  剧本正是以萨德侯爵入狱的十八年为背景,描写了萨德夫人勒内为丈夫能重获自由,以自我坚守的“贞淑”为动力,奔走求援。而在十八年后,丈夫真正获得释放的当天,绝然进入修道院。三岛由纪夫在看《萨德侯爵的一生》时,对萨德夫人的这一最终选择产生好奇。他在“跋”里说“萨德夫人代表贞淑”,而我的感觉是:全剧看下来,三岛都在揭穿这个“贞淑”。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第一幕中,勒内(萨德夫人)得知萨德侯爵入狱后,请求母亲帮忙解救。在她母亲极力劝她离开被世人看做怪物的丈夫时,她辩称:“丈夫的罪行要是超出了分寸,那么我的贞淑也要跟着丈夫一起超出分寸。”“丈夫要是怪物,我也就不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人了。”这明显带有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暗示,人只有在无法用事实说服自己时,才借助于自我暗示的力量。

  在第二幕中,即第一幕的六年后,在萨德侯爵再次入狱后,勒内的母亲再次劝她离开轻视她的丈夫,她辩解道:“他从这些快乐的瞬间里渐渐积聚起来的满肚子蜜糖,找不到一个赠予的对象,最后回到我的身边,为我注入他的全部的温柔。”在她妈妈进一步说出勒内也曾遭受过丈夫的性虐这一事实后,她几乎疯狂地辩解:“你们别无他想,只是跟世俗、道德和常规一起睡觉,发出喜悦的呻吟。这才是怪物的生活啊!”

  十二年后的第三幕,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九个月,萨德侯爵就要在这一天出狱。勒内正式跟母亲说出自己的决定:舍弃尘世,进入修道院。其实在这一幕开始一段勒内与母亲的对话中就有暗示。她母亲问她问什么一段时间以来,不再为狱中做果酱和饭菜,开始做针线了?她回答:“巴黎的春天已经完全是别人的了,倒不如就待在家里,一针一线,绣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就像勒内的内心独白。她从侯爵在狱中写的情色小说中命运悲惨的女主角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他对她所守的贞淑的蔑视。她一直让自己坚定地认为顺从他的心理,顺从他的肉体,她的恪守的贞淑是值得他独爱她的。然而他的手突然变成一杆铁棒,一下子把她打倒。她明白地意识到所做的一切都成了一场自欺,是她自己编织出来的春天!她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甚至怀疑也许是神托付萨德侯爵做了这些,所以她要把余生交付修道院,向神仔细问个明白。

  其实即使在这个时候,萨德侯爵在勒内的心目中虽然邪恶但依旧是强大的,她说:“阿方斯(萨德侯爵)——我在这个世上见到的最为奇特的人,他从邪恶中捻出光明,污浊里造出神圣。”而当下人来报:萨德侯爵来了,让不让他进来时。她长时间沉默后问:侯爵什么打扮?在下人没明确说明后,再次问了一遍。当下人回答:模样大大改变了。并描述了萨德侯爵又老又胖,又丑又蠢的样子后。她坚决地说:让他回去吧。就这么对他说:“侯爵夫人绝不会见你。”这几乎就是她为了保住这么多年赖以支撑自己自尊的最后那一点点自欺的呐喊!她不能面对假想中那个虽然邪恶但终究是披着铠甲驰骋在邪恶世界里的骑士,成为现实中老胖丑蠢的样子。

  这是我看的第一个剧本,而且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法国故事。在书的后面,附上了四篇三岛由纪夫写的关于《萨德侯爵夫人》在编写、演出该剧时一些想法的文章,非常有意思。他确实是对日本戏剧有热爱、有想法,同时又勇于实践的人。而他对语言力量的把控真的让人钦佩。他在再度公演时给《每日新闻》的文章里写到: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移的人事,越是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在这一计划中,我对于语言的抽象性和语言净化力充满自信,这种手法可以最明显证明剧本台词表现力度。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九):我一塊の肉塊なり。

  “ 萨德文学从思想方面解读起来,也或许有些优雅的鳞片。但将萨德和同时代的拉克洛(Laclos)的《危险的关系》以及小克雷比永(Crébillon)的《沙发》放在一起来看,就发现这种洛可可情色文学的馨香,是从鲜血和拷打后面升腾起来的。”(三岛,p98)

  -

  剧中女人们口中的阿方斯,即为多纳西安·阿方斯·弗朗索瓦·德·萨德侯爵。

  16

  圣丰:萨德家族的家徽是一只双头老鹰。萨德侯爵这只鹰总是高昂着两颗头颅。一颗是十二世纪以来作为名门贵族傲视一切的头颅,一颗是来自人性本源的恶的头颅。

  夫人,这九年来,您不断为砍掉一颗头颅、拯救另一颗头颅而战斗。不过,这是一场徒劳的战斗,因为,这两颗头颅本来就长在一个身子上。

  23

  圣丰:我认为,萨德侯爵那种残暴也就是温柔,只有用鞭子和媚药才能表现那种甜蜜和美丽。那么,他对你呢?

  勒内(萨德侯爵夫人):我要是回答“温柔”,您一定认为,这“温柔”就是丈夫的残暴。我要是回答“残暴”⋯⋯

  26

  勒内:现在,我完全明白了。如今,留在记忆里的一桩桩、一件件,一下子连起来了,就像一条项链。这是红宝石项链,血一般鲜红的宝石!

  28

  孟特勒伊(侯爵夫人母亲):真相,就是鞭子和媚药,就是羞愧和耻辱。仅此而已。阿芳斯确实是个怪物,正经人很难理解他。若是硬要理解,就会被烫伤。

  29

  勒内:被蛀蚀的船只和蛀虫,共同分担着大海的本质。

  34

  夏洛特( 女仆):威尼斯的夏天怎么样,小姐?

  安娜(侯爵夫人的妹妹):太美了。危险、温柔、死亡、污浊的运河、涨水时无法通行的教堂广场⋯⋯艳红的月亮打运河上空升起,照亮了我们的睡床。于是,这睡床变得像百名处女的新床似的鲜红耀眼。

  39

  勒内:正因为如此,今年的春天才是最快乐的春天。这时候,阿方斯的恶行和我的不幸,可以说是结成一体了。这两者实在是太相似了。恶行和不幸像传染病一般为人所害怕,一旦靠近,就会受到传染。

  42

  勒内:他的欲望因冒渎而燃烧。他从这些快乐的瞬间渐渐积聚的满肚子蜜糖,找不到一个赠予的对象,最后回到我身边,为我注入他的全部的温柔。

  他是一只快乐的工蜂,流着汗水采集温馨的花蜜,送给等待在阴凉窝巢里的我。那些能酿出蜂蜜、染着血色的花朵,绝不是他的恋人,它们只是为了被神圣化,被践踏,被采蜜,仅此而已。

  44

  孟特勒伊:他没有长久持续的热情,隔着窗户瞟一眼地狱,又奔向天国,又下到厨房。

  48

  圣丰:阿方斯专心地看着我,我专心地被他看着。然而,当羊羔的血在我的裸体上潇潇如雨注的时候,我明白了阿方斯是个什么人。

  勒内;您说他是什么人呢?

  圣丰:阿方斯就是我。

  孟特勒伊:哦?

  圣丰:他就是我。是那血肉模糊的桌子,是那神三个月流产的眼睛看不见、手足萎缩的胎儿。在场的阿方斯以外的人,那些受到阿方斯欺侮的女子,就是阿方斯;那些鞭打阿方斯的女子,也是阿方斯。你们所称呼的阿方斯那个人,只不过是个影子罢了。

  55

  勒内:他瞒着所有人,独自考虑犯罪的计划,阿方斯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不寄望于这种毫无前途的恋爱,只是为转移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在悄悄寻找场所和时间。

  比寄望于那种毫无前途的恋爱更加空虚⋯⋯我甚至不指望他的爱情。

  56

  孟特勒伊:啊,你说的贞淑,在我听起来就是淫乱:这个世界上最洁白的语言,一旦被用在阿方斯身上,就变得漆黑。

  勒内:那么要是这样,我的爱情⋯⋯

  孟特勒斯:这个词儿,听起来太淫乱了。

  63

  勒内:您的胸脯、腹部和大腿,像章鱼和这人世的规范紧密贴合。你们别无他想,只是跟世俗、道德和常规一起睡觉,发出喜悦的呻吟声。这才是怪物的生活啊!

  对于无法想象之物加以蔑视,这种力量在世间蔓延。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见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和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81

  孟特勒伊:不过,如今是疯子、囚犯和穷光蛋的世界。他都算得上。弄不好,托他的福,阿方斯说不定会成为我们家的宝贝。

  那海水上的水线一直都在摇动,它标志着潮起潮落的界限。阿方斯不正是在这波涛汹涌之际,一直站在海水中为我们捡拾海贝吗?他捕捉那些血一般鲜红的海贝、绳子似的海藻,还有鞭子形状的幼弱的小鱼。

  88

  (《朱斯蒂亚》)

  勒内:朱斯蒂亚就是我。

  他在牢里想了又想,写了又写,阿方斯把我封闭在一则故事里。

  狱外的我们全部被网罗进入狱中。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一桩桩苦难,都以徒劳而告终。为了成就一则恐怖的故事,我们生活着,行动着,悲伤着,喊叫着。

  肉体行为让人一时满足,这满足又转瞬即逝,十分空虚,相比之下,他一心想建造一座不朽的罪恶的大殿堂。

  他要打造的不是快乐的一夕,而是未来永劫无尽的漫漫长夜;不是鞭子下的奴隶,而是鞭子下的王国。

  一个醉心于屠戮生灵的人,又创造了生灵。他的心中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东西,即使在作恶,也能创造出十分纯净的罪恶的水晶球。

  而且,妈妈,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就是萨德侯爵的创造出来的世界。

  他已经没有心灵了。他写那些故事的心,不是人的心,是另外的一种东西。舍弃心灵的人,将人类这个世界全部关闭到笼子里去了。

  阿方斯——我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最为奇特的人,他从邪恶中捻出光明,污浊里造出神圣。一场血腥之后,清晰地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安静的百万人尸盛宴的景象。这时候,天幕破了,洪水般的光明充满人间,这圣光使得看到的人们一个不留地一律变成了瞎子。

  91

  夏洛特:然而说出姓名时,却带着威严的口吻,而且一字一顿:“忘记了吗,夏洛特!我,是多纳西安•阿方斯•弗朗索瓦•德•萨德侯爵。”

  勒内:让他回去吧。就这么对他说:“侯爵夫人绝不会见你。”

  *附录

  三岛:

  萨德文学从思想方面解读起来,也或许有些优雅的鳞片。但将萨德和同时代的拉克洛(Laclos)的《危险的关系》以及小克雷比永(Crébillon)的《沙发》放在一起来看,就发现这种洛可可情色文学的馨香,是从鲜血和拷打后面升腾起来的。

  首先,题目的意象好。光是萨德侯爵这个题目就显得阴惨惨的,有点可怕,令人难以接近,不过一到侯爵夫人,就会同萨德的名字形成颇有意思的对照,“血”和“绢”合二为一了。

  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秽的人事,越是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

  西洋戏剧的根本在于理性和感情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依靠准确的语言和语言本身戏剧性的表现力,才能充分展示出来。

  其实这种舞台就是包裹在华丽衣裳中的连续的争吵。

  我一直认为,法国十七、十八世纪文学的抽象性是和居所以及衣着装饰的过剩息息相关的。

  日本纯粹的对话剧并不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没有形成严格的主客之间的对立。引起主客对立的只能是语言,语言概念的介入、感情的对立,就会形成理论、思想的对立,于是开始产生戏剧的客观性,由此进一步产生客观与主观的强烈对立。拉辛戏剧就是这种拉丁文化传统的精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