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侯爵传》读后感100字
《萨德侯爵传》是一本由(法)尚塔尔・托马斯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德侯爵传》精选点评:
●看得很不耐烦,想看原著
●变态人之变态事..缺少八卦..若干膏药章节的补补贴贴
●虐恋与性变态的始主__引用
●作者想替萨德说几句公道话,然而通篇不知所云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如此,全书混乱不堪,语焉不详。没找到想要的东西。
●高贵的恶魔,从书中引用萨德的文章看萨德的文笔非常好。
●啥也别说了,资深同好应该都知道他
●一半都是引用萨德的文章。翻译也不知所云。萨德和他爹都是文学爱好者。然后贵族在十八世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搞sm大法的不在少数,萨德只是其中一个。倒霉在他爱搞文学。因言获罪。禁闭二十多年。又因写作一辈子精神抖擞,战斗不止。两百年后化作文化遗产,他的手稿最近法国政府宣布为国宝收藏。
●06秋枕上。写不下,发至“书评”
●造成淫乱的不只是男人本身的原因,还有那些负责配合男人的放荡女人。
《萨德侯爵传》读后感(二):恶名来自哪里
今天下午我终于把《萨德侯爵传》磨叽完了。我发誓这本书真的不好看。因为我觉得好看应该是那种很吸引人的,让人看着不那么累的,虽然有些富有这种特质的书很白痴。但是这毕竟是萨德的传记,这又毕竟是我从学校背回来的,所以在各种睡不着的晚上我就看着这本书看到困……
我承认这不是一本很好的用以了解萨德侯爵本人的传记。其中写到的可以说是从萨德侯爵生活中各个对他人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以及能突出体现他个性的一些方面,比如幼年教育、家庭影响、戎马生涯、牢狱生活等等。与其说是萨德侯爵的传记,不如说是作者以个人观点综合足够多的前人的贬斥重新分析萨德其人其书的论点论据。
不过,是不是就要为萨德侯爵彻底翻案呢?当然不,轻易鼓吹萨德文中的思想与忽略人性恶的方面而只思考如何驳斥其文贬低其人的行为并没有区别。正如作者开篇所说,这是一本关于萨德侯爵的书,读者看到这本书里各种的观点,只需要各取所需。譬如有那么多人看到萨德小说之中不幸之人命运中遇到的淫荡、暴虐,也有很多人看到萨德在描写细节时细腻、优雅的文笔,又有人看到他借小说人物之诡辩表现出的对于当时社会形态、贵族阶层的腐败与黑暗、以及他对于神学的思考。
革命作家把萨德当做一个杀给猴看的鸡,十九世纪却又有人对他推崇起来,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有作家写到什么时依然想起萨德侯爵的小说。我们不需要说萨德是不是正常,是不是道德。萨德的作品已经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不同的评价,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影响了不同的人群。没有必要定给他和他的书一个具体的名号,任何人都不能给这么个写了些前人完全没有写过的东西的人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当“萨德”变成一种抽象的标志,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都不断地被各种人分析,或者说利用。既然我们已经利用他老人家了,就没有必要又对他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或者说是过分的、缺乏依据的诽谤。至于你在他的作品中究竟看到了什么,自认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侯爵,这都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最后,我还是觉得这不是一本适合用于了解萨德本人的传记。阅读过萨德大部分作品并对哲学有兴趣,对诡辩有偏爱的人或许可以借这本书对萨德和他的书产生更多的思考。不过就我的阅读状态来说我显然不是这种人。无论如何,我听说了萨德他老人家,读到了他的传记之一,想到了这些。
《萨德侯爵传》读后感(三):一个人的前边和后边
当初我还在保定读大学的时候,就听坊间流传说保定中银大厦里的俄罗斯姐姐就会说俩中文词:一个是“前边儿”,一个是“后边儿”。
我觉得,萨得侯爵要是来了中国,估计会说的中文词儿决不会仅限于此。他一定会说冰火啦、毒龙啦、蚂蚁上树啦,铁树开花啦之类的。胸推逼推之类的行话的更是不在话下,肯定说得倍儿溜,一点法国口音都不会有。很明显,像萨德这样把性交当成一生事业的人,比那帮俄罗斯大妞儿敬业多了。不过话说回来,对一个在异国他乡以劈腿为生,每天面对保定土大款的年轻姑娘,你还能要求什么?
可萨德会不会来呢?我琢磨着会的。且不说中国人对洋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钱多人傻速来”全球闻名,单说“涉外三星级以上酒店公安不查房”、就是被逮住了交三千块钱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而且恐怕侯爵连钱都不用出-----这年头儿,等着傍洋人出国的姑娘比学校食堂的苍蝇都多。可惜啊,洋傻子比食堂粥里的米粒儿还少,大部分都是干一炮儿就拍屁股走人,挥一挥手,留下一团狐臭......不过,侯爵先生要是想在法国那样把大姑娘捆起来拿把小刀儿给人放血就坑定不可能了-----毕着眼都能想到:人家小姐一叫,
立马从包房外头闯进几个穿黑衣留小平头东北口音的大汉,按住萨德一顿猛踹,手机钱包肯定保不住了,临了儿还得威胁说要通知家里人讹丫好多大米。不过咱侯爵对后者是不怕的------连自己小姨子都操了,还怕“通知家里人”?
不好意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天马行空胡说八道是我的恶习,扯淡到此为止,现在进入正题。
其实,我并不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我在豆瓣上查了一下,萨德的传记还有一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1019/只是这本很薄,那本很厚.所以,要是有人想通过读书了解萨德生平,不光可以看这本。但如果你抱着这一目的来读,八成你会失望的。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人物传记该是记叙文体,当然作者也可以发表感想啦、像我一样扯淡啦,但要以对传主的一生作出回顾为主吧?事实上这本书分明是抒情散文和八股文论的嫁接......语言上前言不搭后语,恶劣的翻译使情况变得更糟;还穿插了大量萨德作品的段落和对这些作品的评价,稍不留意你就会搞不清楚究竟是萨德的想象还是其亲身经历;文论部分要不是专业人士还是不要看了,因为这是要在读过大量萨德作品的基础上才能领会的,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观点,外行止步;并没有以时间线索叙述侯爵的经历,事实上,作者的行文更像是意识流的散文,且形散神也散,很多在我看来很牛逼的事情只是在后面年表里一笔带过的,作者太不体谅读者的八卦心情了!!!!
但是,这毕竟是本传记,克服(其实是无视)重重困难后萨德的生平事迹还是能够被粗略描绘出来的。当然,我已经读完了,如果你不想读而又想知道一些关于侯爵的事迹,
那么请往下看:
问:请回答,萨德是个什么人?
答:简单说,萨德是个牛逼人。
问:其牛逼事迹有什么?
答:比较值得记住的事情有:
一,十几岁当兵去德国打仗,为学德语在军营外头睡了个德国男爵夫人,“是个大胖子,年纪比我大三四倍”。
二,在广场上与一女同志搭讪,把人家领回去之后将此女脱光了用鞭子抽并关在了屋里。后来人家逃出来并报了案。
(妈的我怎么从来就不会跟美女搭讪?)
三,组织聚会,散发大量巧克力,巧克力里塞满强力春药(就是我们现在称为“西班牙苍蝇水”的东西),趁大伙儿都性致勃发的机会把自己小姨子给操了。最牛逼的是,萨德夫人对此表示理解、支持、鼓励;小姨子则从此跟定萨德~~~~
四,蹲大狱的时候手淫。当然这不算什么,在牢里看好自己的屁眼儿才最重要。不过其自己记录是“在一七七八至一七八零两年间,共手淫6536次”。(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意味着两年里一天不间断,平均每天手淫九次!同学们啊,那是精液啊,那可不是米汤啊。一天射九次,连着射了两年!而且还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妈的,想起来我就嫉妒得咬牙切齿,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1774年9月雇佣几个仆人,其中包括一个秘书和一个贴身女仆。第二年就被秘书和怀孕女仆的父母给告了。
六,在牢里的时候要求养一条狗,后来从卫生间越狱出来之后还要求人家把狗还给他......
除此之外,逛窑子、为几个戏子倾家荡产之类的根本就不值一提。
问:丫老是这么不着调么?就没干过什么正经勾当?
答:当然干过,要不他就只是个败家子儿了,充其量有个强壮得离谱的肾脏罢了。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被人拿来说事儿。
其干过的正经勾当有:
一,游历意大利,写《意大利游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古代建筑给我们提供了多少教益,也就该得到我们多大程度的重视。(我主观一点说,冲这句话,现在北京市政府里那帮成天琢磨着拆民房给开发商腾地儿的代表们还真就不如这个法国老流氓。当然,当年拆城墙的那些个主儿就更差劲了。)
二,对写小说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幻想可以是小说的一种成分,但不能充当叙述唯一的动力”。萨德侯爵以此来反对恐怖的哥特小说。
(其实,我对这种看法是很赞成的,如果单纯以幻想来推进叙述,那么迟早会进入自言自语胡说八道的地步。之所以去年《鬼吹灯》火了,就是因为它比那些不着调的所谓奇幻小说更现实主义一点。就一点,足够了。)
三,在王朝被推翻,革命党人当政的时候反对死刑(要知道那可是在法国大革命过后杀得的最兴起的时候啊,真的是人头滚滚),写《关于法律惩戒方式的想法》,自己差一步就上了断头台。
四,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既反雅各宾派又反王权。自称立场不属于任何党派。(在法国大革命过后的那一段时间里,政治投机不是选择,而是生存所必需。所以,萨德的这种态度比较值得佩服。)
五,最重要的是,萨德是一个作家,他写小说,写剧本,其文学才华惊人。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就包括《所多玛一百二十天》这样的cult杰作。个人认为,萨德在文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以其独特想象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学范式。没有哪个人,将肮脏、华丽、奢侈、淫荡、堕落、纯洁、温柔、残忍如此完美结合。
问:萨德入狱是怎么回事?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萨德的话题,除了其性心理外就是蹲大狱了。
按理说,像逛窑子啦、招鸡啦、跟小姨子通奸啦之类的事情在王朝时期屁眼儿大个事儿都算不上,杀个把妓女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整个贵族阶级从上到下,从男到女就没有一个不变着花样儿脱裤子的。警察对平民的道德行为约束极为严厉,但对贵族阶级不但不闻不问,还刻意加以保护。其实,这有点像现在的中国。
表面上看,像搀春药的巧克力之类的事做的太出格,所以引起了民愤,于是被收监。但实际上这是由于萨德忒不会做人了,他无意中打破了贵族间原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让民众窥见了那个阶级的腐烂。本来,他的老岳父就是最高法院的院长,放了他只是动动嘴唇的事情。可萨德把自己小姨子给操了,还大骂自己丈母娘。于是,丈母娘弄了国王的文件,让丫在王朝的监狱里呆了十三年。
到了革命政府阶段,萨德又让革命的巴黎人民投进了监狱,只是这次,巴士底换成了万森。原因据说还是老丫的四处支帐篷~~~不过我对此表示怀疑,很难说革命政府不是因为萨德对革命的态度而下手。
基本上,这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了。
既然我码的这些字儿以书评名目出现的义务已经结束了,我扯点别的淡:
那就是,一个人的自由与生命是否和道德同在天平的两端?或者说,一个人是否应该因为在词语中放纵狂想与欲望而被杀戮禁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估计应该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法理、宗教......等等。我学力有限,无法彻底说清这问题,但我有个很朴素的想法:让头脑的事情归上帝,让身体的事情归法官。
政啦哩噜治的解放,是从裤裆开始的。
最后:貌似我那题目跟文章没什么关系。嗯,我就是传说中的标题党。
《萨德侯爵传》读后感(四):评论《萨德侯爵传》
标注写不下,所以放这里
1,就传主萨德来说,值得力荐;就本传隐约大意来说,应该推荐;但是考虑译文水平,也就算了,不够流畅,很多地方意思含糊,没有阅读快感。
2,就萨德的文学创作,远远超过淫荡二字所有含义,其“富有创造‘性’”的残忍冷漠挑战着想象力&人性的极限。劳伦斯还有什么上海宝贝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乘机回顾下邱小平对于美国宪法中对于“淫秽”定义的演变历史。
3,就他的政治思想,他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中颇为无奈的机会主义的选择,以及他心底的远离独立态度,让我开始反思康德的“启蒙”,当有了一个具体的“理性”例子后思考产生转向。另外,他的部分社会观点还真满有见地。
4,就他“恶”的哲学思想,不论其内容,且问其来源?仅仅环境二字太过单薄
5,如果按照福柯的说法,性&政治相联系,均关权力。那么不厌其烦的讲演表演&叙事欲望,充满热情与破坏性的政治理念,“恶”的人生哲学便圆满统一。可是,为什么隐约总觉得哲学中透出疏离的大慈悲——或者说一种大恐惧。
6,电影《索多玛120天》。
1
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相关目录:
第四章 淫秽出版物
第一节 淫秽定义的发展
第二节 Miller案的新努力和布伦南的反思
第三节 淫秽出版物对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影响
第四节 个人生活领域和公共场所的不同情表达自由
(转自www.yizhou-online.cn)
2
卡尔维诺 《萨德在我们体内(评索多玛120天)》
结构上的规则有序、条理分明使得《索多玛120天》(The 120 Days of Sodom)成为马奎斯-德-萨德(Marguis de Sade)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这是一部最怪异的性倒错的一览表,四位高级妓女向四位堕落的权贵讲述淫猥奇事,作为插曲段落穿插在表现荒淫暴行的故事情节当中,以此来组织起作品的叙事。那四位权贵时不时地要在由八位男孩、⒑推渌叫运娲幼槌傻囊桓觯ㄋ降模?quot;动物园"成员们身上实行这些被讲述出来的淫邪的性经验。所有的48人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幽居于黑森林中的一座城堡之内。
这部作品的轮廓与那种典型的《十日谈》式的叙事轮廓并不一样:在此书的120天内,叙述者们每天讲述5个(短小的)故事,最后总共得到600件猥亵逸事。可是,萨德只讲述了其中30天的故事。对那些剩下的故事,作者提供了一部详细的大纲,在其中每一桩逸事都写了聊作概要的几行文字。他还精确计算了在全书最后一段淫荡祭礼中被屠杀的人物数目,总共有30人被杀,且他们的死法各不相同。
如果说我过于强调此书形式设计上的规则有序,那是因为在确定此书的精神主旨之时,这一点至少与作品内容上的无羁的躁乱同样重要。努力通过秩序化系统的手段来耗尽恐怖与凶残无疑是促使萨德执笔协作的根本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也可以说在萨德的所有作品中,《索多玛120天》是最少"虐待狂"味道的一部作品。因为此书中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残忍苛酷而是令人反感的变态行为。这样说可能是恰当的:我们只是概述了充斥于这些"日子"里的暴虐和杀戮,而在这30个"日子"里有一个被过分强调的、详细描述的主题,即摄食排泄。计算一下记载下来的600件变态淫猥逸事之中,超过半数都与排泄物有关,甚至萨德的文学作品的最忠实的研究者和辩护者吉尔伯特-莱利(Gilbert Lely)也认为这种怪癖是"被过分地夸张了"。
因此,重复这些千篇一律的令人厌恶的细节并不能增加阅读趣味。《索多玛120天》被认为是最可怖的作品的最可怖的作品,它无疑应被归之于那些经常被提及但是很少被实际阅读的著作之中。我相信这是实际情况,甚至在今日法国,这部作品已从仅有少量珍稀印本成为了广泛流传的袖珍本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时,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我本人要求自己要以最大的精确度来谈论此书之时,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毅力通读全书每一章节,而且我认识的所有萨德的读者也与我的情况相似。但是尽管遗漏了许多章节,我也是以极大的兴趣沿随此书的内部机制主导结构而行,试图理解"此书是如何完成的",这部萨德的心智之作的不可遏阻的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多玛120天》是一部趣味独特的文本,因为它是在30天之内(依作者本人之说)一气呵成的第一部草稿。它包括了萨德作为备忘录而插写进去的一些笔记段落,这本是作者打算在校改之时便于更正的,但他终于未能完成这一计划。于是,在这部文本中我们同时看到了作者手写的一部最终成品和在制作过程中机器运作的情况。
这部手稿的历史是非常离奇独特的。萨德在1785年协作此书时,正作为犯人被关押在巴士底狱的一间小囚室内。四年后,在巴士底狱解放之时,手稿失踪了,萨德怎么也找不到它了。虽然手稿并未真正丢失,但是追索它的踪迹的过程也耗时150奶奶。直到最终它被以为著名的法国收藏家得到(似是天意,这位收藏家是萨德家族的一位旁系后裔)。这样才有可能在1935年出版了此书的第一个全本。
这部手稿本身也是与众不同的:为了躲避看守们的搜查,萨德把此书写在了长长的一卷好看的纸上,这一卷纸是萨德亲手用一张张的纸片粘贴起来的,从头到尾共有几百张小纸片。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亲眼见到了这部手稿(这应多谢那位收藏家的千金的仁慈),此手稿一直保存在芳坦奈布鲁(Fontainebleau)的著名的邸宅之内。这一纸卷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为了妥善保存,萨德很明智地时不时将纸卷完全铺开,然后再以反方向重新卷起。这一次我可以亲睹这异乎寻常的浓密的端正整齐的手写的文字洪流、,每一行字完全平行,不偏不倚,没有任何一点增删,没有一丝遗憾。
这一切使得像我这样的人--每写一行字就平均有三四处涂抹的作者,面对萨德的手稿就会震惊得目瞪口呆。这部文本的第一稿,(尽管只是萨德在他的笔记中如是声称,我们也必须认定这是真实情况)描述的是最卤莽无羁的情感冲动的爆发,而其作为一部作品表现出来的形式则是极端冷静的、明晰的和规则的精神秩序。在萨德的艰苦卓绝的生命和工作的诸多方面中,这部手稿对于我来说是他最为特异和神秘的作品。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一直在"从外部"来谈论萨德的这部作品,但是这正是我力图达致理解其"内部"是何物,它真正以为着什么的方法。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在依据此书改编拍摄的电影《萨罗,或索多玛120天》(Salo o Le centoventi giornate di Sodoma)中,看起来他决意要让我们"从内部"来直面萨德的地狱。但是,这确是实际情况吗?
帕索里尼的影片《萨罗,或索多玛120天》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的明晰性。以可憎可厌的影像来表现我们本身的勇气并不足以给予影片以非常意义;还需要的是决意确立这些影像能够暗示出来的效果。我的印象是帕索里尼在影片中留有三至四种未定的可能,而未能决心认真处理或许具有某些意义的其中一种可能。结果是影片对萨德的文字表现出了不必要的忠诚,反而远离了萨德作品的精神主旨,并且这也无法证明它对文字的忠实再现的合法性。
首先,把萨德小说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北京设置在纳粹--法西斯共和国时代,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种糟糕的做法。在许许多多实际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们的记忆之中,过去岁月的恐怖是无法充作一种不断超出可能的事实范围之外的象征性、想像性的恐怖背景的,这种恐怖背景就是萨德作品所呈现的(而竟帕索里尼以其奇异的风格适当地再现了)。应当澄清的是萨德的恐怖也是真实和可信的,但是这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在此,精神假定和文学矫饰冲击了隐藏在人类心灵和社会之内的某些事物。我在影片中看到一个路标,它标出了发生恐怖屠杀的实际地点--玛扎博多(Marzabotto),此时我感到极其不快。对于纳粹占领时期记忆的召唤只可能唤醒一种深沉的感情,它与萨德所提出的(不仅是他的小说中人物的,也是他的读者的首要游戏规则的)悖谬的残酷无情是完全对立的。
提及镇压机构中虐待问题在仍有许多国家习以为常地虐待囚犯的世界上将继续具有现实重要性。但是萨德本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这一讨论中去。萨德在法国1793年的残酷暴戾的"恐怖统治"(即虐待狂成为正式的和合法的)之前就放弃了他的恐怖。如果这部影片意图加入对今日政治暴力的谴责的话,它求助于萨德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这当然并非要害所在。
社会控诉之意被较好地明确表达出来:选择四位严肃的权势任务的形象,他们的身份要多尊贵有多尊贵,法官、高级官员和教授等,然后展示出他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欲望如果得到实现,我们将会目击有史以来所见的最肮脏堕落秽行的总爆发。这一思想当然并不是新奇的。它可以称作是过去两个实际的部分小说作品中内涵的或是明确的主题之一。土国这正是影片想要说的,为了一种可预知的社会争论的缘故而引用萨德,它将是某些东西--但并不多,考虑到在影片中所有这些都将被消化掉(并非在隐喻的意义上)。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对萨德的甚至更加激进的翻转吗?将萨德视作一位受害者?当然,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这一点,而且在这部故事影片中,帕索里尼先前影片的观众还会再次找到他作品中的那些著名特征。当我们发现一小群恐惧的牺牲者各自掩藏了个人的爱的隐私以求他或她可以存活下来之时,影片的最重大的叙事变化就发生了。年轻人们仍然互相揭发,希望这样可以救自己一命,而这正是权力扩散造成的堕落的一个符号;但是观众也会发现一种不可削减的生命本能的保留,它显现于人类的脆弱和温暖之上,压制不能使其窒息。这一主旨(我认为它不存在于萨德作品中)以电影化的手段有力地表现出来,但是它伴随着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具有修辞效果的影像而迅速地结束了:那位被杀害的裸体青年,他四的时候手臂上举,拳头紧握着。
无疑,帕索里尼希望为一种乐观的,"人性的"和鼓舞人心的影片读解留一扇敞开的门。(因此也就有了结尾和钢琴师之死)但是这一理想幻象和影片实际上展示给我们的情景之间并无相应之处,而只可能存在于对整个恶心的、堕落的世界的表现之中。如果影片肯定告诉了我们某个真理,我们只能在后者之中寻找而非他处。
我想到了萨德在《索多玛120天》中小心翼翼地排除了所有的贫穷和苦难,而正因如此他安排的16位牺牲者都是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但是他坚持认为金钱是造成堕落的工具。然而很明显,这一点帕索里尼并未给予明确表现。
现在,使描写堕落的绅士们和他们的机构之间关系的作品真实可信的唯一途径是:明确写出其中最重要的事物是金钱。只有以这种方法,帕索里尼才能够谈及他的戏剧的基本主题:在他成为一位成功的电影导演之后,金钱在他的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金钱制约了他,必须依据电影预算来进行艺术表现;金钱制约了他与无产阶级青年的关系;他曾以兄弟般的情谊相待的男孩们,那时帕索里尼几乎与他们一样贫穷,现在看起来变化是如此之大--斤斤计较,贪婪,热衷于暴力和劫掠。
这是一部将堕落作为一种制度来表现的戏剧:这是萨德作品的核心,而萨德又是以一种极度的欣悦来表现它的,而在帕索里尼作品里,它是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在这种对感染了一切的堕落的厌憎之中,寄托了影片的真理。但是,内在明晰性的缺乏迫使帕索里尼搬弄一系列花招,将某些他力图历史性地加以界定的、变得更加抽象和一般化的"权力"作为他的把子,最后控诉整个世界的堕落和腐化--他本人除外。
为了衡量影片得失并指出一清晰可辨的思路,对于帕索里尼来说,他必须认识到:他本人也是生活在他所控诉的那个世界上的,这种认识哪怕只存在一刻,也就足矣。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重新发现萨德的意义。当实施对立行动是一个问题之时,萨德小心地不使我们的良好感觉坠入游戏。只有当"控诉"的手指并不是制向他人而是指向我们自身之时,我们才有可能从萨德那里获取一种"道德"的意义。"行动的空间"只可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良心之中。
来源:《世界电影》
(转自http://bbs.trendsmag.com/printthread.php?t=28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