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1000字

2021-05-01 02:2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1000字

  《恰似水于巧克力》是一本由[墨西哥]劳拉·埃斯基韦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一):一丢丢想法

  蒂塔打小就和她的姐姐们生性不同,她更像一只想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然而却因为不可理喻的家规被迫照顾母亲到死。她的脚上上了镣铐,她的心也被安了枷锁。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姐和自己的爱人结婚生子。小说中的蒂塔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爱而不得。和二姐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大姐的女儿esperanza像是蒂塔对自己从前想象到的延伸,她给予了无私的庇护。幸运的是,esperanza和爱人修成正果,携手并肩。而她,却在故事的最后和佩德罗在爱的顶峰被火吞没,她大抵是幸福的吧,至少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和爱人在一起。书中的每一道菜都代表着蒂塔的心境和情绪,是将其物化的表达,也许蒂塔从未离开,她会一直活在那本菜谱里,因为它记录了她一生的酸甜苦辣。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二):坚贞不渝的爱情

  这部小说被誉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讲述了一个关于美食、厨房与爱的故事:误闯没落家族的男青年佩德罗爱上了家族的小女儿蒂娜,由于家族传统的束缚,两情相悦的二者不能终成眷属。佩德罗娶了蒂娜的大姐只为接近蒂娜,而蒂娜在经历了外甥的死亡、二姐的私奔、与母亲生死不绝的对抗、大姐的敌意与内心的愧疚以及与医生约翰的短暂感情之后与佩德罗终成眷属,二者的生命之火也在最后的夜晚燃尽。 那水之于巧克力又意味着什么呢?“Como Agua Para Chocolate”是一个墨西哥谚语,曾被意译为”干柴烈火“—— 一触即发的情欲,正如将滚烫的沸水与热巧克力的交融。水之于巧克力,恰似厨房之于女人,亦恰似男人之于女人。这部作品以魔幻现实手法塑造了那个时代压抑与放纵的爱情。 文中蒂娜与佩德罗的爱情故事,映射到生活中不就像厨房里的故事吗。火作为厨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而轻柔,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烟火气息,时而浓烈,就像生活中偶尔的插曲,就像二姐与游击队长大胆的私奔,就像蒂娜与佩德罗义无反顾的爱情。巧克力融进沸腾的水中,那种互相交织的柔情,缠绵不清却又无法清晰明了的感觉,映衬着他们的爱情。生活中的爱情不也是这样吗,人人都向往那种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爱情,但生活中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没有坚贞不渝的坚持,大多数爱情都回归不到原本最初的模样,蒂娜一生都没有痛痛快快的为自己而活过,僵化森严的家庭传统,严厉刻薄的母亲,嫉妒心强的二姐这些压抑的蒂娜喘不过气来,佩德罗是他一生唯一的真爱,两人也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爱意,最终在生命的结尾谱写了一曲爱的终章。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三):厨房里没有虚掷的光阴

  认识墨西哥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恐怕得从这部《恰似水于巧克力》说起。

  小说写于1989年,并于1992年由作家亲自执笔改编、其丈夫执导拍摄电影《巧克力情人》,创下影史奇迹,除获得墨西哥电影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阿列尔电影奖的所有奖项,还一举夺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十几项国际大奖,一时风光无限。原著《恰似水于巧克力》中的“厨房魔幻文学”也因此被誉为“美食版《百年孤独》”而为各国读者熟知。

  初看电影和小说还是在上学那会儿。读完《百年孤独》《佩德罗·巴拉莫》《幽灵之家》,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似懂非懂,意犹未尽。《恰似水于巧克力》开篇,读到女主蒂塔的出生,便展现了作者对厨房的掌控力,以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野心”:

  “她生在厨房的桌子上,周围满是那正煮着的通心粉味道,还有百里香、月桂、芫荽的气味,滚开的奶的气味,大蒜的气味,当然还有洋葱的气味。严格地说,蒂塔是被眼泪冲到人间的,那泪水流到厨房的桌子和地板上,流成一条令人吃惊的泪河。”待水分蒸发后,“扫起来的盐装满了一个容量为五公斤的口袋”。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四):厨房里的故事

  “恰似水于巧克力”是一句墨西哥俗语,墨西哥人做巧克力饮料时,会把成块的巧克力放到热水中不停搅拌,直至煮沸,以煮好的粘稠绵密的巧克力水的状态来形容难以抑制的情感爆发。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所著的这本小说于1989年在墨西哥本土出版,此后畅销多国,轰动效应还被称作“巧克力现象”,劳拉本人也被誉为“厨房文学”的开创者。

  作为书名的俗语印证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食物,每章以一个菜谱作为开篇,十二道菜串联起了这个地理位置毗邻美国的墨西哥庄园的日常烟火。在厨房中烹饪是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女主人公蒂塔就出生在厨房的桌子上,并在厨房里长大,耳濡目染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每天为全家人准备可口的食物,一生的光阴都投掷在厨房中。部族传承的习俗规定:家中最小的女儿要一直侍奉母亲到死方可出嫁,所以深爱她的佩德罗只能与其二姐结婚,以期与蒂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蒂塔依靠食物与佩德罗传情达意,她经手的菜也都被赋予了奇妙的含义:苦涩无比的恰维拉蛋糕、象征情欲的玫瑰鹌鹑、抚慰心灵的牛尾汤……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墨西哥菜浓烈、馥郁的香气,展现了最鲜活的生活,由此,拉美民族朴实简单、自给自足的民风可见一斑。

  伴随传统民风传承下来的也有旧观念。蒂塔的妈妈就是旧制度的代言人,偏执、独断专行,她的人生就是折磨其他人。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老厨娘娜恰,善良温厚,陪伴蒂塔成长,是她的心灵依靠。这两位年长的女性死后都变作幽灵回到家中,埃伦娜妈妈要破坏蒂塔的爱情,而娜恰是来帮助她获得幸福的。书中类似的魔幻场景还有很多:蒂塔的泪流成河、突如其来的奶水、母鸡龙卷风等等,它们由世代相传的习俗演化而来,又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当地的现实,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为那片土地蒙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

  女性作家通常都会对女性所遭遇的生活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书中诸多女性角色都非常饱满:蒂塔美丽聪明、任劳任怨,一直为冲破无形的精神桎梏而抗争着,她渴望自由,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大姐赫尔特鲁蒂丝敢做敢为;二姐罗绍拉则是埃伦娜妈妈的翻版,也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作为男主人公的佩德罗形象比较模糊,我们只看得到他软弱的一面,他似乎是作为刻画蒂塔美好品德的一个衬托而出现的,在故事中他向来都是索取者,而蒂塔就是一味地为他付出,作者希望借此来强调女性自觉牺牲的伟大。布朗医生是体现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的绅士,也是书中最值得肯定的一位男性。

  至今我们还会用亲自下厨来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意。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厨房之事被如此完整地搬上台面,令人觉得新奇又欣慰,传统中专属于女性的厨房终于可以“出得厅堂”了。蒂塔和佩德罗的爱情在达到顶峰时燃尽的结局并不完满,但并不妨碍今天的人们仍旧可以以厨房为中心,上演更多动人的故事。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恰似水于巧克力》读后感(五):美食版《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同为拉丁美洲作家,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于巧克力》既是一部美食文学,也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佳作。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由作家的丈夫阿方索•阿雷奥执导的电影《巧克力情人》享誉国际,除了获得墨西哥电影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阿列尔电影奖的所有奖项,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十几项国际大奖。墨西哥著名作家古斯塔沃•赛因斯说:“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于巧克力》标志着我们的文学在美国和世界所处的一个真正重要的时刻……这部小说使墨西哥作家赢得了同任何一位美国、日本、德国及所有其他国家的作家一样高的地位。”

  书名《恰似水于巧克力》(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能有点奇怪,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也是有点纳闷,水对于巧克力的重要性为何?后来得知,原来这是一句墨西哥成语,他们煮巧克力饮料时,把巧克力块加进沸腾的水里不停搅拌,最后煮出浓稠的热巧克力,以此来比喻人的情感达到极限难以抑制,象征了蒂塔与佩德罗的爱情。

  全书共十二章,每月一章,以十一道佳肴和一个制作火柴的配方为标题,正切合了小说的副标题“月刊小说——菜谱、爱情和家用秘方”。

  小说的背景是20世初的一个墨西哥小镇,女主人公蒂塔是德拉迦尔萨家的小女儿,德拉迦尔萨家有个传统,最小的女儿必须侍候她母亲直到百年归老,在此之前不能出嫁。蒂塔出生两天后她爸爸便去世了,所以她的悲剧命运早就注定。少女蒂塔与青年佩德罗相爱,佩德罗到她家求婚,埃伦娜妈妈说蒂塔不能结婚,但是他可以娶蒂塔的姐姐罗绍拉。佩德罗为了接近蒂塔,答应娶罗绍拉。蒂塔伤心欲绝,但不能反抗埃伦娜妈妈。蒂塔自出生起便由厨娘娜恰在厨房里喂养长大,她的生母埃伦娜妈妈凶狠残暴,一辈子都在折磨蒂塔,没有一丝一毫的爱。从精神上来说,娜恰更像是她的母亲。

  蒂塔的前半生都被软弱的佩德罗和残暴的埃伦娜妈妈伤害着,娜恰在她十六岁时便去世了,唯独厨房是她的天地。厨房是一个温暖的场所,那里有食物的气味,儿时的回忆,充满生活的气息,对人的精神有抚慰作用。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中,女主人公在唯一的亲人去世之后,就只有在厨房里才能入睡,她甚至希望厨房能成为她生命中最后的场所:“委实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常常出神地想:什么时候死亡降临了,我希望是在厨房里结束呼吸。”

  蒂塔的厨房更像是一个施展魔法的场所,娜恰传授的秘诀,加上她从经验中得来的厨房小秘密,使她做的每道菜都像施了魔法一般:佩德罗和罗绍拉的结婚蛋糕由于滴进蒂塔伤心的眼泪,使全体宾客吃后狂吐不止;蒂塔的姐姐赫尔特鲁蒂丝吃了玫瑰花瓣做的玫瑰鹌鹑后,欲火焚身,连木制洗澡间都烧着了;在埃斯佩兰萨和阿莱克斯的婚宴上,客人吃了核桃泥青椒后,所有人都情欲勃发,迫不及待地在大桥下、汽车里、药店柜台甚至在大树的树冠上做爱。蒂塔对厨房和美食的热爱,她对烹调的耐心,使她做出来的食物味道无与伦比。她会花上几个小时来做一道菜,只为做出完美的味道。曾经有人问她做菜的秘诀是什么,她说“秘密在于要带着爱心做”。

  蒂塔也通过美食与佩德罗传情,“就像是在奇特的点金术中,她(蒂塔)这个人已经融进玫瑰法中了,融进鹌鹑的身体里了,融进酒和食品的每一种味道里了。用这样的方法,她进入了佩德罗的身体里,欢畅、芬芳、炽烈,充满肉欲。”食物与情欲的关系在智利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里也有所描述:“新鲜而精心烹调的食物,就跟体味一样令人兴奋。美食佳肴的香味不仅让人口水直流,也会让欲望在我们血管中脉动,那种感觉即使不等同于情欲,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蒂塔视如己出的外甥夭折后,她深受打击精神失常,经布朗大夫百般医治无效,女仆倩恰熬制的一碗牛尾汤却使她完全恢复神智,因为倩恰知道,“浓汤可以治愈各种身心的疾病”。在作者笔下,食物除了充饥和满足口欲,还有神奇的精神疗愈功效。

  书中描写的印第安妇女淳朴善良、技艺超凡,令人印象深刻。厨娘娜恰心地善良、厨艺精湛,她虽然跟蒂塔没有血缘关系,但从蒂塔出生起就给予她无私的爱。她传授给蒂塔各种烹饪秘诀,在她失恋时安慰她,甚至在死后还化作幽灵在蒂塔身边帮助她。蒂塔喝倩恰给她带来的牛尾汤,“当她吃第一口时,娜恰就来到了她身边,在她喝汤的时候抚摸着她的头,就好像她小时候生病时的光景一样,娜恰在她的额头上吻了无数次。和娜恰一道的是她儿时在厨房里的各种游戏,逛市场,刚烤好的玉米饼,上了各种颜色的杏核,圣诞节馅饼,她的家,烧开的牛奶的气味,抹了奶油的面包,混合酒以及欧莳萝、大蒜、洋葱的气味。……和娜恰长时间谈天对她有多么好!”

  而布朗大夫的祖母“黎明的光辉”,是一位印第安巫医。蒂塔因精神崩溃住进布朗大夫家时,她的幽灵友善地对待蒂塔,给蒂塔带来一点类似娜恰的那种温暖。她不但精通印第安传统医术,而且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理论,她认为我们每个人生来身体里就带有一火柴盒的磷,而爱人的气息和食物、音乐、抚摸、声音等在一起就可以将一根火柴点燃,那是爱情的一次爆发,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点火器,那一盒火柴就会浸湿,灵魂就会从我们身体里逃走。但如果激情过度一下子点燃全部火柴,我们就会打开通往神圣根源的通道,我们的灵魂就会回到它原来的地方。

  与她们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埃伦娜妈妈。作为蒂塔的亲生母亲,她不但丝毫没有母性的光辉,还用对待仇人的态度对待女儿,百般刁难和折磨。埃伦娜妈妈在家里不容许任何人挑战她的权威,“德拉迦尔萨家族可以原谅一些事情,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不听从父母,对父母的行为有所怀疑。”蒂塔形容她,“毫无疑问,只要是拆毁、解剖、破坏、断奶、损伤元气、拆缝、使幼子离开母亲,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埃伦娜妈妈可真是个行家里手。”即使死后,她的幽灵也缠着蒂塔不放,随时诅咒、责难蒂塔,直到蒂塔对她的幽灵喊出“我恨你!”,才把她驱走。但她临走时还要打烂油灯烧伤佩德罗,可见她的残暴、狠毒。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布朗大夫对蒂塔的爱。相较于软弱、自私、不负责任的佩德罗,布朗大夫善良、大度、可靠,他对蒂塔的爱虽然不像佩德罗那般轰轰烈烈,但那种温暖平和、如沐春风的爱情,是最可以让女人幸福的爱情。布朗大夫在蒂塔最困难的时候拯救了她,当埃伦娜妈妈要他把蒂塔送去精神病院时,他把她接到自己家里,治疗她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帮她重回生活。而他对蒂塔的耐心、对她失贞的宽容、对她的选择的尊重,在那个风气保守、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相当难得,表现出一个真正绅士的典范。

  拉丁美洲是盛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土地,小说里的魔幻情节令人着迷。例如描写蒂塔出生时的情景:“蒂塔是被眼泪冲到人间的,那泪水流到厨房的桌子和地板上,流成一条令人吃惊的泪河。……由于阳光的作用,水分已经蒸发了。娜恰打扫泪水留在红石板地上的印迹,扫起来的盐装满了一个容量为五公斤的口袋,这足够好长时间炒菜用了。”还有赫尔特鲁蒂丝吃了玫瑰鹌鹑之后,“那时候,她的身体散发出的玫瑰的芳香传得很远很远。一直传到小镇外,在那里革命军与联邦军正展开一场恶战,他们之中最勇敢的是那位比利亚战士,……一片粉红色的云彩飘到他身边,把他团团围住,使他飞快地策马朝埃伦娜妈妈的农庄奔来。”此外还有娜恰的幽灵指导蒂塔给罗绍拉接生,蒂塔以处女之身分泌乳汁哺育她的外甥等等,诸如此类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墨西哥玛雅文明使之成为一个神秘的国度,魔幻情节在这里显得合情合理,没有丝毫不自然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