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3 02:5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一):老舍的读书方法,经典永不过时

  

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敢声称自己读了很多书,因为记不住,当别人问“那个典故是出自哪本书的”,“那句话是什么来着”,似乎总是答不上来,读与没读好像没什么区别。不知道有多少人人是这样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你有,也不要害羞,因为著名作家老舍也是这样的。

老舍在《读书》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五种自己的读书方法,说的幽默接地气,最重要的是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他说他读书没有系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喜欢的不读;他看书很快且容易忘记;读完一本书谁也不告诉,没有批评等等,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缘由。

读书不求正解也许是很多人的通病,那么如何解决呢?一起来看看老舍是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这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中收录了老舍先生多篇关于读书治学方面的佳作,从这些平实无华的叙述中,读书人能获得莫大的收获,值得读者阅读和收藏。

老舍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两个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书籍的印象,同时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日后翻阅的时候对比今日之看法,不同之处也许就是进步的地方。

我发现写读书笔记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些书刚一看感觉不错,里面的知识和道理都值得学习,但是不写读书笔记这些东西就很容易遗忘了。读书的价值在于把知识弄懂并尽可能延长知识在大脑里的储存时间,只有这样学习的知识才会有意义。

二是系统性的读书,比如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是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作来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两种方法是属于精读。上面还提到广读、泛读以及快读跳读也是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首先关于泛读,老舍先生谦称自己读书没有系统,其实正是一种广采博取泛读的一种,正如他所说,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的广泛涉略。

比如全面了解作品知识离不开广泛读书,不仅要读研究和论述应该对作者的传记等进行涉猎,多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作者的性格等,这些对扩大视野,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很有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作者的深意。

其次关于快读,老舍常说自己读的快记不住,这其实是一种短期快速摄取大量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

老舍先生的话通俗易懂,简短精致,处处充满智慧,这本书除了介绍读书方法之外,还有写作方法,用亲生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写小说,如何写出《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等,还收录了他的经典优秀散文在内,值得阅读和收藏。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二):跟随老舍先生学读书:勤读书、好读书、会读书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他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散文《济南的春天》等。

没错,这个人便是老舍先生。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文章是诙谐幽默的,是平易近人的,是雅俗共赏的,很多人对他的散文作品非常熟悉,毕竟有很多篇入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很多篇目也是要求背诵。

最近,我读完了新出的这本老舍专门讲读书的《我的读书方法》,受益颇深。

这本书一共有五章,虽然书名是"我的读书方法",可是却从说、读、写三个方面入手,将他毕生的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老舍先生谈到读书的两个方法,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随读随做笔记。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将读过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后再回来翻阅这些笔记,可以快速想起当时看这篇文章的心境。

第二个是读了一部作品后,把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找出来读,然后再找一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文章来读,可以对作家的行文风格有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写相关的评论文章。这样读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老舍先生说的"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自然要广为阅览,以便分析比较"即是这个道理。

专业书评者写出的文章为什么能"洞见"真相,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长年深耕于阅读,笔耕不缀才修炼出的功力,初入行的新手缺乏知识积累,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勤看书,勤动笔,早晚也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掌握了读书方法后,我们再来大量读书,等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输出了,即需要动笔写作。

很多人会觉得读了书,也不知道可以写些什么,在书中,老舍也提出了这个大多数人会有的烦恼,他给的建议是:不要怕动笔,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

这给我很大启发,有时候我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在电脑前坐很久,都打不出一个字,然后就越来越不想写了。

其实大可不必勉强自己,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写的素材,首先要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然后将所见、所听、所想都一一记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对文字有敏感度,下笔也会有如神助。

所以,文字的学习应该是随时随地的,不局限于写文章的时候,只要大胆写,真诚地写,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作为中国人,传统国学的底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中,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不能成为"老舍"呢?

现在的人接触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实在是太多了,生活中会用很多网络语言,网络段子也是一套一套的,但很难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写出有深度的文字,所以我们应该多读经典,向以前的作家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作文。

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跟大师来学习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三):那些年我读过的老舍

  

前不久入手了一本老舍的新文集,才发现书架上有很多个版本老舍的作品集。有一些细细读完了,有一些大部头只是翻看过几页。对于老舍,很多人只是感叹他的结局,却很少愿意去多读一读他的作品。就像郭沫若一样,大家都关注他在特殊时期写的几首诗,纷纷嘲笑和揣测,却忘记了他身上具备的真正学问。

所以,对于老舍,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模糊的,只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骆驼祥子这个标志性人物身上。对于我个人来说,老舍的印象,包含《茶馆》中每个人物每一句精炼的台词,也是《猫城记》里的奇妙的政治暗喻,是《小坡的生日》中的童真,以及后来搬上银幕,体现中国人情世故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此前,还看过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才了解到他在国外的生活经历。那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人物传记,如老舍的生命一样戛然而止,他把幽默和深刻留给这个世界。我们或许唯有去重读他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位人民艺术家。

近两年来,除了老舍的小说,有两部老舍的散文集问世,分别叫做《天真的幽默家》和《幽默的生活家》。从题名就可知,其中收录的散文,大多都是游记闲谈,小品文论,还有日记书信,谈人论事一类的文章,比起《茶馆》这种人物语言精心打磨的戏剧作品,《骆驼祥子》这种自带老北京语音包,画面感十足的小说。老舍的散文就充满了闲情逸致,幽默有趣,语言自由洒脱,时不时嘲讽一番怪现象。

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最新出版的这本《我的读书方法》,则听起来像是一本正经的读书方法论指导手册,从分辑的标题来看,也似乎是如此。第一辑叫《我的读书方法》,谈读书、谈学习语言、怎样读小说、怎样学诗……收录了老舍在1934年——1961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但细细读来,倒也还是那熟悉的幽默感,老舍曾经写道“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学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这段话似乎是在说他自己,换个法子自己夸自己。

在《我的读书方法》这本书中,有一些文章明显能看出老舍先生是被迫营业,比如关于学诗,他自己本不是诗人,大概是遇到了《国民公报》“诗人节特刊”的约稿,还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谈了半天写散文,最后感觉自己好像写跑题了,在结尾处连连告饶,可爱至极。

在谈论自己怎样读书的时候,列举五个特点,分别是:随便读,读得快,不点评,不读自己的书。以上四点都切合实际,最要命的是第五点是“哼,算了吧。”这算哪门子特点!此文载于1934年12月的《太白》一刊,估计编辑看到这里的时候,快要气吐血了吧!

这样的插科打诨数不胜数,比如说自己看不懂《相对论》,又深感“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于是“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当然,老舍谈读书也不全是被迫营业的幽默闲散文章,也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指导原则。比如《我怎样学习语言》这一篇,并非谈学习外语,而是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应当如何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比如对于《骆驼祥子》中,如何学习车夫的语言,老舍是这样讲的:

有人这样问过我:“我住在北京,你也住在北京,你能巧妙的运用了北京话,我怎么不行呢?”我的回答是: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北京的一位车夫,也跟别的北京人一样,说着普通的北京话,像“您喝茶啦?”“您上哪儿去?”等等。若专从语言上找他的特点,我们便会失望,因为他的“行话”并不很多。假若我们只仗着“泡蘑菇”什么的几个词汇,去支持描写位车夫,便嫌太单薄了。

同时在第二辑《别怕动笔》中,也详尽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创作《骆驼祥子》的过程。这是老舍辞去教职,成为全职作家后完成的第一本小说。听闻朋友讲述了一个车夫被军队抓去,又牵了三头骆驼回来的经历,再经过了长时间的资料汇集,对骆驼习性的研究,对车夫这一行业的详细了解,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这个故事。

在这种充足的准备之下,《骆驼祥子》于1937年1月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连载之时,尚未写完,但老舍却是胸有成竹,因为准备充分,写起来也比较顺畅,没有挖坑。同时,在文章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结局进展稍快的遗憾。

虽然老舍先生的自述很是平常,但我们的确是看出作为后世称赞的伟大作家,对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知道现如今的长篇创作者,挖坑不填是常态,烂尾更是稀松平常,对作品,对读者,都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作为幽默的生活家,老舍在本书中还不忘总结一番,称“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对于写作新人来说,来自人民艺术家的忠告比起复杂的文艺理论知识,更接地气。本书后半部分,照例收录了一些经典散文,如《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等等。在谈读书之后,让大家重温那些让人温暖的文字。

冯唐对老舍的评价是,北京那一辈人,没谁都可以,不能没有他。这个评价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回想一下那些年读过的老舍,即便是扔下“诺贝尔奖遗珠”这个称谓,在中国文坛,的确不能没有老舍。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四):大师老舍教我如何读书写作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名的,语文课堂经常讲解老舍先生和他的作品。近而又特别有幸读到老舍先生教我们如何读书。即使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依然觉得自已用词匮乏,每当写点东西的时候总是写不出来,连笔都下不了。常常会疑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用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今天读老舍先生的《我的读书方法》受益非常深。老舍先生的文字幽默而接地气,全书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非常顺口顺胃啊。书讲的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上小学六年级写第一篇作文时,足足在教室憋了两节课才乱七八糟的编出一篇作文来,更可笑的是这篇作文不是我自已写的而是四个人在一起共同写的。每周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作文课,第一节课老师会讲作文题材与案例,范文,讲完后剩下的一节半课就是我们写作文的时间,到放学谁没交作文就留在教室里写,直到写完作文交给老师才能背起书包回家。

当时的我一点写作功底都没有,写作文简直要了命,写不出来就与老师死磕时间,反正老师也是要回家的,看你能把我留到什么时候去,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写作文的。

记得为了早点交作文回家,三个好朋友与我一起写了一篇作文。四个人一人一句的胡编乱写一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字数。这个场景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为了提高写作技巧,一直铭记老师的一句话:用手写我心。意思是:你心里想的啥 ,就用手写出来。这一句话一直记着,每当写任何东西都适用于这句话的真理。老舍先生在文中写过这么一个技巧,如果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勤加练习,如果下不了笔就先从最简单的写起,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写出来不要害怕修改文章,文章多加修改也是一种进步。

写一段修改一段,一段反反复复的修改总能修改出精华来。当初写下的心境,日后在看还有进步的余地。如果实在写不出东西,可先从学习语文下功夫,著名作家一定是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的人,学习语文就先从字、词、句,段落入手。

说说老舍的读书方法吧。其实我目前的读书方法也与文中老舍说的有点相似。我不是什么书都读,每个阶段都有喜欢的书。在初中高中那会喜欢看言情小说,对言情小说中女主人公羡慕至极,有那么多帅气富二代追随,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可是后来读的多了随着自已的阅历提升后,突然不喜欢言情小说了连言情电视都不爱看了,书和现实差距实在太大。

书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会出现在我这灰姑娘身上啊。被现实深深折服,于是言情小说被现实在我这里给淘汰掉了。

在读大学期间喜欢读成功的人物传记。印象最深的是销售冠军陈安之、徐鹤宁,当时特别崇拜徐鹤宁,感觉她就是成功女性的代表,书中写关于她的衣着打扮,处事风格,受到的各种成功带来的荣誉,深深打动着我。受徐鹤宁的影响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便是销售。

真正步入社会后,人情事故见多了便想读一些关于职场潜规则的书与职场技能书,好让自已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近而可以提高在职场中的地位与人脉。

渐渐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关于家庭婚姻的书又是我喜欢的对象,想从书中去了解围城里的生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去建设好属于自已的小家。

就如老舍先生所说读书没系统,什么年龄遇见适合自已的书就读。枯燥的放下,读不懂的放下,读不下去的放下,没意思的放下,反正就是不能让书管着我。

书读的快而记不住。这也是我自已一直困惑的事。

老舍先生在文中关于“书读的很快,而记不住”是这样说的: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已。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哈哈!我太喜欢老舍先生这样回答啦!他的回答解惑了我心头的焦虑啊!很多时候长辈们会问,你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吗?这样的问法真是令我太难受。今天看老舍先生的回答我欣喜若狂的知道如何回答长辈问我的问题了。

老舍的《我的读书方法》这本书,真是太深得我喜欢了。书的先半部分讲如何读书,中间讲关于写文章技巧,后半部分写老舍是如何创作出每一篇文章的。这三大部分有结合有穿插,不是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如果说写一篇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气呵成,那我读这本书也是一气呵成读完的。

写再多的文字也表达不完对本书的喜爱唯有收藏于书柜间转于晚辈学习运用才是一本书最贵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