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706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库1706读后感100字

2021-05-06 00:3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706读后感100字

  《读库17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706》精选点评:

  ●《我的奴隶》可拍成电影啊,斯皮尔伯格适合

  ●银翼杀手那篇很棒

  ●2017年第60本书。本期《我家的奴隶》《软工矿》《知与名的奔突》最佳。《我家的奴隶》把我看哭了。

  ●我家的奴隶和软工矿两篇太好看了。奴隶篇写人类情感,母亲这个人很复杂,一边努力成为移民女医师,一边又在家使唤洛拉这个奴隶。软工矿描绘cr时期上海软工矿的工作与生活,老法师老司机等几个人物非常有特点。科赫这篇也很不错。对秦腔无甚兴趣,看完朴素画一文并无买书欲望。

  ●《我家的奴隶》

  ●2017的最后一本,明年再见!

  ●秤量天下才士:诚如介绍,「上官婉儿的文学才华与文治之功,部分消解了她“轻弄权势”的负面色彩」。 知与名的奔突:详细回顾了因结核病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罗伯特·科赫的学术生涯,有时间再看(霍乱/炭疽)

  ●20180208——15;这期是格格回南京之前在三联书店给我买的。八篇文章除了《百鸟朝凤》可读性较弱,其余几篇都不错,尤其是首篇《我家的奴隶》最生动。

  ●排名前三:“我家的奴隶”、“软工矿”、“知与名的奔突”

  ●《软工矿》很不错,希望能有后续

  《读库1706》读后感(一):2018年的第一本书

  这是2018年读的第一本书。元旦读书是个好的兆头。书中的四篇文章已读完,《百鸟朝凤》《软工矿》《知与名的冲突》《称重天下文士》,都很有意思。特别是介绍研究细菌的科学家科郝的文章,写得细致、到位,让人充满敬意。人总是要面对名的考验,但瑕不掩瑜,凡是对人类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就应该受到世人、后的尊重。

  《读库1706》读后感(二):洛拉

  读了这本书之后,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家的奴隶洛拉,确切的说是这个人最让我印象深刻,洛拉是一名被买来的奴隶,没有身份,自己的生活已很艰苦还要给远在老家的亲戚寄钱,我最恨的是那一对夫妇,连自己的孩子都知道心疼洛拉,可他们确百般对洛拉挑剔和折磨,甚至还有辱骂和暴力,洛拉从来都没有反抗,依旧对孩子和夫妇一家百般顺从和疼爱,洛拉的身份是当时社会不能改变的,虽然大人们没有给孩子做好教育及待人的榜样,可孩子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他们的做法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

  《读库1706》读后感(三):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706》

  虽然在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里,《读库》的主题检索数据为“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但在我看来,其所刊作品的价值,并非重在文学。就民间历史写作而言,反而是编校与阅读时较费心力的。然而,相对于文字中呈现的鲜活生活,其他皆为浮云。

  “我只要你最美的年华”,阅毕汤庆成的《软工矿》,莫名地想到在《读库》八周年读者现场会上,白岩松总结老六编辑心态的话。这又是一位百度不出来的人物,从文中作者的出生年月判断,他与我的父亲算是一代人。作为六七届初中毕业生,他记录的“老三届”在上山下乡之外的命运,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他笔下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值得珍视。

  翻阅此文的过程中,我不时想到刚刚远行的父亲。

  2015年秋,父亲脑溢血病愈后,我忽然有种时不我待之感。在此之前,我就提议,他应该写写自己的经历,但被他借故推托了。而今他大病初愈,右手无力,更无可能执笔。征得他同意后,我将其八本笔记请回郑州,扫描每个页面,并录入非医学内容。

  其间回家,与父亲聊天,提到他当年不仅记录晚辈的出生时间,也习惯注明计时工具时,他取出来曾经戴过的几只手表,一一讲解。其中的瑞士罗马表,是他四十多年前在云南进修时,通过部队渠道购买的,当时花费一百九十八元,后来戴了整整二十年。

  父亲说,1980年建房时,之所以去山西拉炭,非为家用,而是到砖厂换砖。二十四吨煤炭,换回一万四千块砖。各项投资款额总和为两千四百五十一元四角,并不包括小工及生活费。当年大队还实行工分制,请街坊邻居来帮忙,势必会影响人家上工,而他在乡卫生院工作,工分挣得相对较多与容易,便拿来与之交换。

  类似种种,我此前闻所未闻,大开眼界。

  待父亲的笔记全部梳理完毕,由于素材细节与故事不足,我的创作一时陷于停顿。其后,因投身父子家书的整理,无暇访谈。总觉得来日方长,不料却成终生遗憾。

  “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李健在《父亲写的散文诗》里,如是吟唱。从这个角度来看,提笔作文的汤先生是勇敢的,而他的子女与读者是幸运的。

  祝福父辈。

父亲戴过的手表

  转引几段话:

  洛拉最擅长通过饭菜来表达她的情感,做饭就是她无声的语言。从她的饭菜里我能够吃出来,她是只想把我们喂饱,还是想表达她对我们的爱意。(阿列克斯·提臧《我家的奴隶》)

  通渭陈家的秦腔生涯,始于唢呐声,终于鼓声。曲终人散,老秦腔已成绝响。那个锣鼓喧天、演员卖命演出、观众全心看戏的时代已经远去。秦腔唱至今日,早已不是唱戏人的命,不是听戏人的魂。秦腔失去她的生长土壤,整体已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态,被养育在温室仅供观赏。在农村,爱听戏的老人逐渐逝去,年轻一代大都远赴大城市打工、学习,在那些大城市,更无秦腔的容身之地。

  电影《百鸟朝凤》里焦三爷说:“百鸟朝凤,上祖诸般授技之最,只传次代掌事,乃大哀之乐,非德高者弗能受也。”秦腔也是我们祖辈在黄土高原唱响的大哀之乐,这哀乐悲壮苍凉,唱出世道的苦难,更唱出人心的希望。甘肃中路秦腔,以及所有的秦腔,属于那个贫瘠的年代,属于我们顽强的祖辈。(以上两段:陈晓斌《百鸟朝凤》)

  关于人物面部的留白,用画家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我笔下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观者只管将人物的表情在心中描绘出来就好。所以,观者悲伤时,人物便是悲伤;观者快乐时,人物一定也面带微笑。”

  其实原田泰治早期的绘本中,大部分人物是有五官的。在从绘本转向单幅素朴画的创作过程中,他笔下的人物渐渐定型为没有五官的形象。这或许是画家为在画面中寻找故乡风景的人特意留下的空白,就像各处景点设置的那些供游客拍照留念的人物招牌那样,人人都可将自己的脸凑上去,当自己是主角,由此获得一种仿佛与观赏对象融为一体的满足感。但我觉得,人物面部的留白,其实是为了把画中主角的位置让给房屋、石垣、电车等人工建造物,因为这些才是最能让我们回忆起故乡的景物。如果有清晰的人脸出现,观者对那些“造形物所体现的意志”的感受一定会减弱许多。(以上两段:吴菲《原田泰治和他的素朴画》)

  由于大部分建筑物布景高度有限,夹杂着山峰和现实建筑的天际线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进入镜头。为此,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得不选择夜间拍摄外景,运用巧妙隐藏在布景高处的洒水装置不停制造雨水,来掩盖布景的漏洞。《银翼杀手》那令人印象深刻、似乎永不停歇的黑暗雨天,其实是无奈之举的成果。

  这样的幸运从来都是天降偶得,总是源自那些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事物。毕竟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称之为好运,也不为过。怎样才能酿出最好的葡萄酒?这取决于种植葡萄的土壤,取决于水源,取决于空气与温度。我们就是这样东拿一点,西凑一块,最后把它们糅到一起,才酿出最棒的酒来。一颗璀璨的钻石总是由千千万万机缘巧合生成的,其中牵扯的头绪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无法数算。就算你再怎么费尽心机,也不可能再打造出一颗完全一样的宝石。(鲁特格·豪尔)(以上两段:徐辰《雨中的泪水》)

  《读库1706》读后感(四):我们都叫她洛拉

  《读库1706》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译文,却比好多矫揉造作的文字更加真正的直戳心窝。这是美国《大西洋》杂志2017年6月刊的封面故事,讲了一位美籍菲律宾裔对在自己家里几乎呆了一辈子的女佣的回忆,因为她是作者外祖父送给作者妈妈的“礼物”,所以,不用付钱,随意使唤,没有自由,终生占有,她成了这个家里名副其实的——奴隶。

  文章在一开始是这样介绍她的:

  Her name was Eudocia Tomas Pulido. We called her Lola. She was 4 foot 11, with mocha-brown skin and almond eyes that I can still see looking into mine—my first memory. She was 18 years old when my grandfather gave her to my mother as a gift, and when my family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e brought her with us. No other word but slave encompassed the life she lived. Her days began before everyone else woke and ended after we went to bed. She prepared three meals a day, cleaned the house, waited on my parents, and took care of my four siblings and me. My parents never paid her, and they scolded her constantly. She wasn’t kept in leg irons, but she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So many nights, on my way to the bathroom, I’d spot her sleeping in a corner, slumped against a mound of laundry, her fingers clutching a garment she was in the middle of folding.

  Her name was Eudocia Tomas Pulido. We called her Lola. She was 4 foot 11, with mocha-brown skin and almond eyes that I can still see looking into mine—my first memory. She was 18 years old when my grandfather gave her to my mother as a gift, and when my family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e brought her with us. No other word but slave encompassed the life she lived. Her days began before everyone else woke and ended after we went to bed. She prepared three meals a day, cleaned the house, waited on my parents, and took care of my four siblings and me. My parents never paid her, and they scolded her constantly. She wasn’t kept in leg irons, but she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So many nights, on my way to the bathroom, I’d spot her sleeping in a corner, slumped against a mound of laundry, her fingers clutching a garment she was in the middle of folding.

  文章并不长,但却字字透着接受了先进教育后的人性觉醒和反思,作者Alex Tizon在这几十年的成长变换中看清了落后制度的无耻和残忍,看清了人性的丑恶与贪婪,看清了野蛮和善良的不平等博弈,可这些,他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不能阻止作为军官的外祖父把她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不能替妈妈把本不想接受这样的恩赐的想法付诸坚决的行动,不能阻止父母对她的颐指气使随意谩骂,不能阻止父母在她的父母离世时仍然以没钱为借口而不让她回家奔丧尽孝,不能阻止父亲为了获取自由而抛下一大家子与别人私奔,不能阻止妈妈再找一个吸血鬼式的人做他的继父,而他只是一次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理解却换了父母对她更大的嘲讽与肆虐。而她,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她可以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亲比父母,她可以时刻都闲不下来整理家务做好清洁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但她终究不是父母更不是主人,她很不幸的用一生给那可恶的制度做了殉葬品,她是奴隶,一个为别人生活的奴隶,她习惯了她的身份,可她终究是人,是人就会有更多的故事。

  让我潸然泪下的部分正是她“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她其实默默地在保存着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一片片剪报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她在努力的积累着为学习语言文字而暗下决心;她在作者母亲受到再婚丈夫威胁时挺身而出高声呵斥;她在得知故乡还有亲戚时不顾高龄回乡探亲时的激动和回家后失落的要求返美的无奈;她在作者家怡享晚年时的拘束到自在。凡此种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所谓的奴隶真正的一面。谁愿天生为奴,只是命途多舛。她却从未抱怨这看起来如此苦难的人生,她把这苦难转化成了润物无声的大爱,我想要是作者的外祖父泉下有知,一定会为自己当年的得意而自惭形秽。有时候,表面的高贵不一定衬托出内心的善良强大,反而会照出一个丑恶罪恶令人发呕的嘴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库1706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