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上光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无上光荣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6 01:0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上光荣的读后感大全

  《无上光荣》是一本由张正隆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上光荣》读后感(一):铁铸的历史,血染的光荣

  铁铸的历史,血染的光荣

  ——评张正隆《无上光荣——战东北》

  文罗月婷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九一八”,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部中华抗日史。

  时隔七十年,这场从东北战场发端的战争,真相到底如何?

  能还原历史真实的,唯有真实的历史史料,尤其是铁证如山的第一手资料。

  无疑,史料,正是我们从军旅作家张正隆的《无上光荣——战东北》一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

  张正隆擅长东北战争题材,或许可以说,他是写东北战争题材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这个最好,不是指,或不仅是指他挖掘并占有了大量与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有关的原始资料,更是指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独到的战争史观,以及大胆而直白的对真实事件与人物的描述。

  不刻意扬善、不有意隐恶。我们在从司马迁到历代史家身上看到的秉笔直书,在张正隆的书中得以再现。

  决策者如何失误,执行者如何从茫然到动摇到决绝,东北地方的官兵如何从不抵抗到发动影响到抗日战争走向的“江桥抗战”。七十年前的一个个瞬间,透过各种电报、手令、日记、回忆录,以及新解禁的照片,一页页展示在我们面前。

  大势不定之下,铁血战士、汉奸、投机分子轮番登场,演出了一场场后人或熟知、或陌生的情景大戏。

  战争之残酷,节操之沉重,生命之被轻忽,以及历史之被掩盖、歪曲……

  张正隆及这本《无上光荣——战东北》要告诉读者的,显然并不止是一个“九一八”或一场“江桥抗战”,甚至不止是东北抗战或抗日战争。

  东北,是张正隆作品一如既往的主题。

  反思,亦是张正隆作品一如既往亮点。

  也许此书的结构还有些凌散,也许还有一些被忽略的资料未被记录,但有了这本书,“抗日”这个大主题必然更加完整,更加生动,也更加有力度。

  作者系资深图书作家、资深出版人。

  《无上光荣》读后感(二):并不推荐此书,推荐看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马占山将军》

  

买这本书最主要还是为了看马占山将军的江桥战役始末,结果这本书行文及其凌乱,语句根本不通顺,很不连贯,读书的时候特别耗费精神。说句不好听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本书是采访什么大字不识的山野老农的口述文学合集呢,希望越高所以失望越大吧,我希望作者在写作和语言组织方面加强锻炼吧,这样不通顺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本书的内容。这本书里很多事情讲的都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上的真事,这点不用质疑,都可以找到历史证明的,但由于作者叙述方式的问题,过多带上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很多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都变了味儿,这种抗日历史书籍还是那些当事人口述合集比这种他者目光下的讲述更客观,在此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马占山将军》,本书是采访马占山家人、部下、战争亲历者、当时的鬼子回忆录等合集成的书籍,全程干货,没有任何过多的第三者感情叙述。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在叛徒汉奸那部分写了很多,我之前说了这本书是一个个人主观倾向很浓厚的书,似乎在作者的眼里没有英雄,所有人都是汉奸叛徒,而作者非常爱想象这些人当时是为什么想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我想说汉奸就是汉奸,叛徒就是叛徒,不要再给他们找什么理由,更不要扼腕叹息了,真的,我服了,咱能别逆向民族主义者了么……

总感觉作者这本书叙述的方向错了。这个书我更想看到的是讲述东北最初抗战中每一个英勇献身的战士的英勇事迹,他们的不屈精神,他们绵韧顽强的爱国之心,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所爱,他们的挣扎,以及日寇是如何筹谋良久入侵中国东北的,日寇的闪电战,日寇的舆论战笔部队,日寇的间谍和商业渗透,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作者想着能替当时的汉奸找到不叛国的出路,怎么就不愿意研究下当时要怎么把倭子国弄成弱国么?唉。

  《无上光荣》读后感(三):泰德龙君评无上光荣

  泰德龙君读张正隆《无上光荣》

  在我刚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一股非常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开头几百字就已经把读者拉近了抗战时期。

  作者很精简的把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给写了下来,绝对是个文字高手,笔下毫无废话。

  看的时候感觉热血沸腾,悲伤和激烈的画面一幕幕犹如电影一般随着文字不停地吸引读者翻页。

  关于无上光荣这本书的封面就已经看见了中国在那个抗日时期有多激烈,那个封面上的地图犹如一部带有史诗风味的电影开头曲一样,整本书所有的地方都透露着很多种感情。

  此书带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到愤怒,悲伤到喜悦。从此看来做这绝对是个功底深厚,文字驾驭能力超高的作家。

  抗日这本书有很多精美和并不公开的图片,让我们见证了作者对于此书的心血。经过了许多年的沉淀积累和搜寻资料的成果,此书终于问世。

  我去了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捧着本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整个历史中国全部都掌握在我的手上,书里面的内容非常有趣并且具有可读性。

  我非常喜爱这个作家,随着解释性社科材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情节。看这本书并不乏味,反而很有味道!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会感觉,有那么好看吗?

  但是我想告诉你我以上的言语还无法形容书里面精彩的情节,因为没有人可以用言语来说出看这本书的那种感觉。

  看完的时候我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抗战时期的画面还在我的脑中上演,我的老师我父母天天捧着这本书。

  坐地铁巴士的时候都目不转盯的看着,因为他代表了我们中国抗战时期的历史,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中国。那些图片精美无比,这本书必定要收藏与图书馆之内供我们世世代代读下去!

  身为中国了吧必须要看这本关于抗战时期的书,当时的牺牲者在哭泣,在绝望。

  令读者热泪盈眶,拿起这本厚书对我来说很容易,但是叫我放下这本书犹如叫一个饿了七天的人放下手中的红烧肉一般难。

  是中国人,是军事迷,是历史迷,是书迷,是学生,是同学,都应该看看这本旷世巨作《无上光荣》!!!

  华裔,香港人,泰德龙君。十一岁。

  《无上光荣》读后感(四):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曾在回忆录中说:“在满洲不断发生具有危险的事件,我们多次向中方提出极为公正和友好的条件来解决问题,但张学良对日本的态度是强硬的而带侮辱性的。”

  “极为公正和友好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日本人怎么说,你中国人就得怎么做。而被端了老窝也不敢还手的张学良,倒成了“对日本的态度是强硬的而带侮辱性的。”

  人类的思维是遇事先讲理,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好像更强些。可对这样的日本人还用讲理吗?

  理到什么时候都要讲,更要拳头硬。

  二战时,中国飞机去日本撒传单,美国飞机去日本扔炸弹,还扔原子弹。要说仇恨,还有比美国更令日本痛恨的吗?可日本至今也唯美国马首是瞻。

  你不老实,再弄出个珍珠港事件什么的,我还把你揍出屎来。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为,应该把太平洋战争的起点,追溯到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说敌强我弱,所以不抵抗。我们为什么弱?中国从人口到领土面积,从来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之一,还曾是引领世界千年的强国大国,这又“弱”又“大”是怎么回事儿,这两个字连得上吗?

  古今中外,有“弱大”这个词吗?

  九一八事变前三天,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刚结束。事变使蒋介石放缓了“围剿”的节奏,“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却是坚定不移。最讽刺的是,1934年春,不肯出关的张学良带领着把老家扔给日本人、在关内到处流浪的东北军,半数南下,去大别山打杀同胞的红25军。原因之一“是东北军如不参加‘剿共’战争,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政府就不拨给军饷”。

  谁在那儿偷着乐?

  而当日本投降,这回可以全力以赴地“安内”了,又在抗战的废墟上打得血火飞腾,一片瓦砾,在那儿偷着乐的又会是谁?

  侵略者打到家门口了,不抵抗。就想着去“国联”打官司,寻求“国联”主持公道。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这个没错。可国人的公道、公平和正义,又该去哪儿诉求呢?

  去“国联”打官司,让人想到“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国联”判定“满洲国”是傀儡政权,又主张国际共管,让人想到“没有三分利,谁起大五更”。日本不理这碴,退出“国联”,让人想到无赖、恶霸以及它们所有的同义词。可无论想到什么,归根结底,不还得靠自己吗?

  无论这个世界怎样风云变幻,多么千难万难,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无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心怀叵测的鬼子,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国家强大了,就能享有和平和安宁,拥有光明和光荣。

  强国强军,钱包要鼓,拳头要硬,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任何综合国力都不可忽视精神的力量。

  而打造精神的力量,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那基石应该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社会。

  《无上光荣》读后感(五):中新网:著名作家张正隆新书再写东北

  http://www.ah.chinanews.com.cn/article-39370-1.html

  著名作家张正隆新书再写东北 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

  中新网讯 (通讯员 苏白)据悉,以《雪白血红》而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潜心写作长达5年之久的新书《无上光荣》在金秋9月和读者见面了。

  张正隆的作品总是以“秉笔直书”见长,大量的史料和采访是其作品一直被读者认可的重要原因。而《无上光荣》更是以史实为基准,以关键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发力点,以珍贵中日图文资料及双方亲历者的回忆为线索,立足于国际视野,围绕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整个抗战形势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叙述。

  从不抵抗到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从明知胜利无望到仍然奋力一战;从溃败千里,奸人立现到遍燃抗日烽火;历史的耻辱、民族的伤痛,军人的血性,战争的残酷都将在这本书中一一呈现。而这也是26年来,张正隆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东北这片肥沃的白山黑水之间。

  从图书联合策划方北京九天传媒和北京天逸文化传媒了解到,之所以有《无上光荣》的面市,张正隆表示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以往大家都认为抗战打了8年,其实应该是14年,从1931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抗战的历程,特别是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历史不能忘记,先烈必须尊重!”而这一点,也和主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的讲话保持了一致。

  张正隆笔下的《无上光荣》再现了东北全境沧海横流的复杂局面,各色人物纷纷亮相,起落浮沉间,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激烈碰撞,东北军爱国官兵和义勇军终归还是血肉长城一个“战”字!从“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到“为国家争地位,为民族争人格”;从“能被打死,不能被吓死”到“这里是中国,这里在抗战”,《无上光荣》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先人们坚韧不屈的气质和品格在张正隆的笔下得以鲜活、张扬!

  主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历史不能忘记,苦难不能忘记,抗日精神生生不息。

  据了解,目前该书在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淘宝网等电商渠道,全国新华书店、独立书店同步发售。多名业内资深策划人士认为,此书预计会有较好的销量。

  《无上光荣》读后感(六):江桥,忠与奸的分水岭——读张正隆新作《无上光荣》

  张正隆的书,总会有一些细节,让“正统派”感到不痛快。这很正常,历史编纂与纪实文学写作是两码事,张正隆不是那种秉官方政治结论为天条的作家。也正因如此,每当张正隆有新书出版,我总会异常关注。沉寂五年多的张正隆,其实没有闲着,作为部队专职作家,仍在写作,仍在追寻消逝中的历史。

  有幸近水楼台第一时间读到张正隆的新书《无上光荣》,这是一本描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悲壮惨烈抗战史的纪实文学。《无上光荣》有一个很“正统”的开头,从柳条湖事件写起;《无上光荣》有一个很“正统”的主旨,探讨“不抵抗”中的“抵抗”。这些“正统”汇集起来,让我不免产生张正隆在政治上成熟之感。紧接着,不免担心其政治成熟了,书也就没有特点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张正隆依然是那个没有偏见、怀有激情的张正隆。张正隆善于从细微末节之处研究人,判断人,因此也就得以在《无上光荣》中看到多处马占山的细节描写,或在赴任的船上,或在抵抗的前线,或在省城,或在海伦。

  马占山是矛盾的,很多书都是简单地以“抗日名将”“高级将领”形容他,这太过脸谱化。马占山曾经在江桥一战,激发起全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他也一时成为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但是,抗战局势的纷繁复杂与“不抵抗”的大环境下,他又与日伪暗通款曲,就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被国人痛斥为“汉奸”。最终,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合力,又把“汉奸”重新“逼回”民族英雄。

  像马占山这样复杂的人物,九一八事变后比比皆是。张正隆在《无上光荣》中,对这些人物都无好恶,只是尽量地走近他们,尽力比较真是地接近这段历史。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做不到的,但张正隆努力在做。正如张正隆自己说过,“历史只能尽可能接近,但休想复原。”

  盖棺论定是忠是奸,非常不易。《无上光荣》,一则,寻到了“江桥抗战”这个切口;二则,不带任何个人喜恶的进行了爬梳与史实重建;三则,通篇置入了“不抵抗”的背景下。若非如此,便容易以偏概全。以这样的研究路径切入框定背景,厘清纷繁动乱下亦忠亦奸,这是《无上光荣》给我带来最为深刻的思考。

  无论是忠至马革裹尸,还是奸至遗臭万年,都是有过程的。都说1931年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但换个角度来说,也同时打响了日伪军射向同胞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不抵抗,这是在等,等待全国抗战,等待“国联”出面主持公道、正义。不抵抗政策是过渡到民族投降主义的桥梁,助长了汉奸们的叛国投敌活动。也正是从此刻起,选择开始了。是选择忠还是选择奸?

  1931年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何为忠,何为奸。沈阳北大营的官兵,拿起枪是违抗军令,任人宰割必然背负骂名。何为忠?何为奸?江桥一战似乎顿悟了,于是抗战的第一枪打响了。然而,江桥抗战,形式上抵抗了,但心理上还很迷茫。所以才有江桥抗战英雄徐宝珍最终却落得汉奸骂名的奇怪现象,才有了前文所述的大起大落、再起再战的马占山。

  1931年的江桥,是逼迫国人进行选择,忠与奸的道路上曲折前进;1937年的卢沟桥,经过6年的摸索,忠与奸的泾渭已然分明,到了践行自己的选择时刻了。也正因如此,人们不再迷茫,也就有了曾经不抵抗的蒋介石说出“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样的话。

  江桥抗战之后,十九路军又于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抵抗日寇,1933年初何柱国率部在山海关抗日,同年3月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等地与日军拼杀,5月在察哈尔又有冯玉祥、吉鸿昌等领导的抗日同盟军的抗战,1936年又有傅作义将军率部在绥远的抗日,而东北各地相继出现的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以及抗日联军的抵抗更是前仆后继一直坚持了整整6年之久……

  抗日战争到底是8年还是14年?迷茫中抵抗了6年,觉醒后血战了8年。这就是我阅读《无上光荣》后的所思所想。

  《无上光荣》读后感(七):很牛的作者很牛的书 ----《无上光荣》读后感

  很牛的作者很牛的书

  ----《无上光荣》读后感

  文陈名海

  生于1947年的张正隆是我国著名军旅作家,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血情》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及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另有10余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获军内外省军级以上报刊优秀作品奖。他严谨、写实的文风一直为读者所认可和推崇,每一本书都能在读者中形成热潮。以《雪白血红》而闻名,以《枪杆子1949》而巅峰(据说首印就达到5万册)。其著作以写内战居多,写抗战的较少。如今这本《无上光荣》的新书,足以填补空白,锦上添花。

  目前书市萧条,但是这样牛气的作家照样风生水起。这是因为作者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8岁高龄,5年采访,1825天伏案疾书,作品质量必然上乘。

  还因为运作书商牛。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有了很牛的作者,还要有很牛的书商当慧眼识珠的伯乐。

  这部书牛在角度。

  写抗战的书多,写东北抗战的少。在写东北抗战的作品中,写张学良到底为什么不抵抗的少。这书详细地揭示了面对强敌入侵,张少帅为什么选择不抵抗。还将其属下一大批投降卖国者嘴脸揭露的淋漓尽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后笔锋一转,泼墨歌颂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一黑一红,对比鲜明。写完马占山,再写东北抗日救国军,冒着炮火,万众一心,抵抗外敌,救国救民。如此视野,如此剪裁,这部大作就立起来了。

  这部书牛在语言。

  语言流畅,精炼,三言两语就塑造了深邃意境,比如开篇这句话“一轮弯月沉入高粱地,沈阳北郊文官屯南面的南满铁路,鬼影憧憧。”寥寥数语,就向读者展现了深更半夜,歹人出现的恐怖场景。

  语言贴近生活,立足大众。就像跟读者在唠家常,这样的文笔最能打动人。写书千万别故作高深,不可装大师,那样会让读者对你敬而远之,这书就很好地注意到这点。请欣赏:“如果说熙洽还有点‘信仰’,张海鹏几乎就剩下私利,有奶便是娘,谁奶子大跟谁走了。”通俗易懂,还让人忍俊不禁。再如本书说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要提名面临国恨家仇不抵抗的张学良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黑色幽默,堪比郭德纲的相声。

  整部书就是这样的语言,感觉就像喝了一碗酸梅汤,三伏天里特解渴。

  这部书牛在新奇。

  好书在于告诉读者新东西,让我们长见识。看了这部书,我们知道大名鼎鼎的北京西单商场,原来是张学良麾下大将万福麟之子万国宾席卷了3个月的党政军费而建立起来的;我们还知道了名闻遐迩的少帅张学良染有吸毒嗜好,身体衰弱,精神不振,难以担当抵抗强敌大任。而且少帅患有烈性毒品瘾,去热河的路上每走30里,停车一次,必注射毒品针,到热河已疲劳不堪。这样的元帅如何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更谈不上金戈铁马,搏杀疆场。身子早被掏空,一具酒囊饭袋而已;我们还知道了少帅麾下的干将们在大敌当前之时,花天酒地,不做正事;我们还知道了争论不休的疑问谜底:到底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还是张学良自己不抵抗而推卸责任给中正?本书明确告诉我们:张学良90多岁时候接受采访,斩钉截铁地承认是他自己下令不抵抗的。

  有大局,有细节。有骨头,有肥肉。阅读本书感觉,就像探险者进入一个琳琅满目、珠光宝气的山洞,目不暇接。又像是吃客进了香味扑鼻、汇集名吃的食店,大快朵颐。

  作者系山东资深图书作家。

  《无上光荣》读后感(八):让我血往上涌的好书—— 读《无上光荣 战!东北》 赵国燕王/文

  让我血往上涌的好书—— 读《无上光荣 战!东北》

  赵国燕王/文

  抗战胜利70周年让无数国人兴奋,隆重的阅兵活动更是引无数人观看,我们在怀念英烈的时候,也期盼着世界永远和平,不再打仗,不再有侵略。

  张正隆先生是一名著名的军旅作家,在这本《无上光荣 战东北》一书我看到了无数精彩的史料,以前无未见面,他的文笔动人,让读者跟着他的笔去到那个年代,看到1931年至1932年的真实抗战细节,让我觉得这书是真正的干货。每一篇采用了多种方式为我们呈现各种关于抗战的报道,让我们所有读者对于那一段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爱好历史的读者,确实是一本好书。

  他对于历史的苛求让我这样的写作新人十分敬佩,翻开他的写作史,《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等等每一部都是佳作,每一部都销售十分好。他写作的书大多属于内战题材,这一本《无上光荣》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东西。

  “‘九一八’事变后,受不抵抗命令桎梏,东北的辽宁、吉林迅速沦陷。日军向黑龙江继续挺进,欲跨过嫩江桥,占领当时的黑省首府齐齐哈尔,由此拉开了江桥抗战的序幕。历时半月的战争异常惨烈,马占山部队在一无外援,二无后续供给的情况下,誓死捍卫江桥、三间房两道入齐屏障。他们英勇作战、意志坚定、机动灵活,指挥官更是身先士卒,奋战在前沿阵地鼓舞士气。”张正隆先生写了很多爱国将领的故事,让我们对历史认识更透一些。

  这本书更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强大,才能立足。《无上光荣》这本书,向我们白描了那段历史,真实而残酷。“‘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法西斯起初在于投石问路,观察中国的反应,用以调整战略布局。可由于当时部队主帅的错误判断,一味退让痛失战机,使对方步步得逞,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九一八”事变当口,东北主官都忙于私事,没有战争的警觉和准备。当时政治腐败国力羸弱,日本摸清了底数,抓住了战机。其二,共同抗战同仇敌忾。孤军奋战难以为继,纵然马占山部队作战骁勇,统帅指挥有方,但以疲惫有限之师对付装备精良、越来越多的敌军,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我们当今中国不崇尚以武力解决国家间争端,做和平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但对于主权和领土安全问题也绝不妥协退让。如果因某些国家的蓄意挑衅,发动了捍卫主权的战争,那么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团结一致共御外虏,是取得正义战争胜利的关键。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但也不惧怕外来的侵略者,正义之师必将来犯者陷于人民武装的汪洋洪流中,为其错误的行径付出沉痛的代价。”

  读完此书,让我心中许久无法平静,只有我们看到真相,才能更了解历史的细节。而现在,我们只希望中国能更强大,只有强大,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这是张正隆的奖项:“长篇报告文学《血情》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及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另有10余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获军内外省军级以上报刊优秀作品奖。”

  当今,谁的书都不好卖,而他坚持写这样一本抗战的书。我只想说,苏白编剧是厉害的,是位好伯乐。苏白向我透露了作者写书的惊人之处:“ 68岁高龄,5年采访,1825天伏案疾书”,难怪,这样一本牛书才得以面市。

  这本书还有几个令人难忘的细节:

  视野有新意。

  他只选择东北战场这个角度,他写到张学良对于抗战的态度,还有他的兵的一些故事,让我们对于这些细节看得更细。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的抗战故事更是让我读得感动,思绪马上回到战斗年代。

  第二,他写的这本书文笔很有特色。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几乎是追着看的。因为每一页都写得很通畅,读得很舒服。

  没有历史学家的那些装逼的语言,更多的是通俗的描述,评论,让读者不用去百度某个词汇,也不用去脑袋里想半个某个战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在想,这样的书才会卖得大火。

  我最厌恶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写的书鬼都看不懂,只是写给他们自己看的,每本书就卖个几十本,真是可笑。

  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文字美,写得有趣,写得真实。

  张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希望这本书能大卖。

  《无上光荣》读后感(九):泣血历史悲伤泪

  ——读张正隆《无上光荣》

  文/张丽

  看抗战题材小说非作家张正隆莫属,其作品《雪白血红》、《枪杆子1949》、《一将难求》、《雪情》等都能在第一时间激发读者满腔热血,唤醒正义。里面有对历史的记忆,对烈士的敬仰,一部部血泪之歌,值得每一位同胞阅读。

  今年张正隆再推新作《无上光荣》,巧的是我在九月十八日这一天购买了此书,重温那段血与火、泪与痛的岁月。当耳边传来防空警报时,内心升起一种难以表述的悲愤。这悲是源于那些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鲜活生命;愤是日本侵略者侵我国土、杀我同胞,更重要的是对东北军爱国官兵和义勇军坚韧不屈的气质和品格所感染,他们为国家争地位,为民族争人格,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三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日本推行“大陆政策”,鼓动“满蒙独立”、苏联因中东路事件虎视眈眈、朝鲜民众在日本的怂恿下爆发一系列排华风潮,国内战乱,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对蒋介石的挑战,并由此产生了“中原大战”。

  国不强大、不团结,便导致那些图谋不轨的侵略者趁虚而入。日本军对东北三省垂涎已久,于是便有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有了东北一系列惨案的发生,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无上光荣》以中日双方亲历者回忆及来自日本的珍贵图片史料为基础,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悲壮惨烈的全过程,这里有耻辱、有伤痛、有残酷、有坚强。从不抵抗到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从明知胜利无望到仍然奋力一战;从溃败千里,到遍燃抗日烽火。这是一段泣血的历史,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无数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换醒沉睡的国人,燃起抗日激情。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借用的话,正义必胜,人民必胜。

  鉴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无数战士命丧黄泉,有的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有枪却不让打,明明有刀却不让用,乖乖的等死。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想那些服从命令的军人至死也不瞑目吧。张学良为何下令全体战士不抵抗?

  马占山,一腔热血保家护国,率众官兵奋起抵抗中本侵略者。他曾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并亲自视察防地,修筑防御工事,积极准备抵御敌人的袭击。为何这样的民族英雄后来与日伪暗通款曲,就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成为被国人痛斥为“汉奸”?

  徐宝珍,江桥抗战之前是黑龙江卫队团团长,可以说,在江桥抗战中是立了大功。为什么这样一位抗战英雄后来也投了日本人?这一切的一切书中自有答案。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读张正隆先生的《无上光荣》,重温泣血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无上光荣》读后感(十):抗日第一枪的细节和真实——读张正隆《无上光荣》

  抗日第一枪的细节和真实——读张正隆《无上光荣》

  邹剑川

  东北沦陷有无抵抗,九一八之后,张学良一枪未发放弃了东北?这些都是历史的惯性认识。抗日第一枪是卢沟桥还是淞沪会战还是在东北打响?军事历史作家张正隆的新书《无上光荣》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和往事。

  在九一八事变后,北大营被突袭,辽宁、吉林被占,围绕着抗日、投降,东北的各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奉系军阀本来就是亲日,而张学良负有国仇家恨,为何执行南京的命令,又为何严令政府军有限抵抗,不主动攻击?各地义勇军的风起云涌是自发民间组织,源于黑龙江的江桥抗日第一枪。

  江桥抗日战斗,黑龙江省防军在马占山带领下,以东北三流的部队,阻击日军精锐,在日军飞机、坦克、重炮攻击下,明知无望胜利,却为国家争地位,为民族争人格,打响了对日作战,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此役歼灭日本3000余人,在严寒天气有利地形掩护下和日军战成平手。围绕江桥,围绕马占山,作者的目光投向白山黑水,以客观冷静的笔法,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各方人物、各方势力进行了深入的追踪和刻画,以生动的语言,开阔的视野,真实的细节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民族危亡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中国人。他们中有普通一兵,有旧式军阀,有投资分子,有卖国汉奸,更有抗日英雄,爱国青年、共产党员。苏联、南京、张学良、奉系各派军头、马占山、爱国省防军、共产党员、中间动摇分子、普通百姓官员、张学良及幕僚、铁杆汉奸、第一支伪军等等,张正隆的笔端冷酷揭露出人性潜伏的恶,也讴歌那些真实、美好、高尚的品质,那在民族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激情和豪气。

  具备中国最强空军和中国精锐陆军实力的东北军丢掉东三省,一直是国人惋惜之事。当时东北军精锐10万,张学良身居关内。对于关外东北核心根据地,他并不想丢掉,然而整体实力弱于日本,寄望国联的绥靖政策,下令不主动出击的消极防御抵抗政策,让东北军陷入混乱。许多原本亲日的奉系军头摇摆两端,一些汉奸沉渣泛起,这都是那个错综复杂时代的真实刻画,一切历史的发展和推动是合力造就,东北沦陷是一个悲剧,一个惨剧,好在有江桥抗战这样豪迈的诗篇和亮色。抵抗日军精锐一周,重创日本于白山黑水,直接导致了伪军倒戈,义勇军风起云涌,日本甚至短时期束手无策,控制不了东北局面。由此可见,只要坚决抵抗,中国以人力资源之丰富,空间之广阔,以抗战锻造百战精兵,以战练兵养兵,是可以打败日本的,这也为后来历史所证明。但在恐日空气浓郁,亲日思维浓厚的东北,难得有马占山的第一枪。一些东北军高层原本准备抵抗,因为上层含糊迷糊的命令,让他们首鼠两端。种种的细节,有血有肉,真实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的真实。

  张正隆的作品,其解放战争大作历来大气开阔,大开大合,如上帝之眼注目终生,尽情写出铁血无情,写出军事斗争战争的魅力,解放军指挥艺术的高超,战争雄浑壮阔之美。其作品往往深入采写,口述笔录,查阅借鉴大量资料,令人信服,令人折服,也不乏煽情唯美点睛之笔。《无上光荣》继承了张正隆军事历史作品传统,有着深刻张氏文风烙印,文中引用马占山电文等都是第一手资料,具备较高历史文献价值,而揭秘的日军档案照片,更是首次披露,使得读者对于日军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

  作品在尊重历史的真实下,也有浪漫革命主义发自内心抒情之笔。例如江桥抗战、北大营之夜,对于抗日将士的赞,对于日本奸诈无信义的恨,对于东北沦陷的悲,对于汉奸卖国贼的怒,对于张学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中共及其抗日义勇军的赞美,都历历于笔墨之中。

  张正隆首次涉猎抗日题材作品,把目光又一次转向东北,是一次转型之作,也是沉寂多年的一部军事历史新作。与其巅峰作品比较,该书略微生涩,但不失为同类作品中的佳作。当然作品某些部分略微潦草,结尾部分有些仓促,这也是绝大多数长篇作品的通病。

  让我们向老作家致敬,为他的爱国高尚主义精神和直面历史现实真相的求实文风鼓掌。我相信更多的读者阅读此书,能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知道,东北当时的一些人,并没有爱国主义观念,满清人来了是主子,国民党来了是主子,张家也是主子,换了日本人一样,大家都是吃饭交粮纳税。中国自抗日战争洗礼,有了真正的现代国家的民族意识,而爱国主义自信从胜利,到建国后高涨成熟,我们需要更多的《无上光荣》这样的作品,去讴歌英雄,去记录历史,去教育后人,去鼓舞今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告慰那些为民族尊严、民族独立牺牲的先烈。

  (1825字)

  2015年9月29日临屏急匆草就

  作者系业余青年作家,业余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