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教育案例的反思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教育案例的反思

2021-05-06 06:35:16 作者:孟岐明 来源:孟岐明投稿 阅读:载入中…

  某地高三年级一次地市级的调研考试,历史选择题给的答案没有解释。评卷后各县区的老师们在地市的历史教研群里讨论一些有疑惑的题。一个选择题是先秦古文,晦涩难懂,很难翻译。一个老师们在网上找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选D,但所给答案是B。教研员对此也给出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我感觉有点自相矛盾,但我没敢发言,毕竟人家是地市级的领导,我虽然带过多年高三,但还是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人家是市级的教研员,我只是县里一个普通高中的教师,我的认知怕有狭隘和偏颇之处。一个老师对答案里面“彻底”二字过于绝对提出质疑,教研员解释说临近高考了,答案加入“彻底”二字是想训练一下学生改变过去固化思维。因为做题时遇到“彻底”这样太绝对的词一般都是错误的,要排除选项。

  另有一个选择题历史背景的时间出现谬误,老师们提出了这个问题,领导对此及时给与了说明,说是校对时的疏忽,后来考试中有些老师发现了,不过考虑到考场上老师都没带手机,另外试题本身即使没有这个时间也不影响答题,所以就没有纠正。

一个教育案例的反思

  另外对于这个选择题的答案,老师们也提出了质疑,有老师问选项C为什么不对,怎样排除。有老师在群里解释,而且列举了一个比喻,说罚马云本质上是为了马云好来解释反垄断本质上是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这个比喻妥不妥当暂且不论。教研员给出了这个题最初的原题的四个选项,其中一个是维护垄断集团整体利益,后来把这个选项改动成了损害垄断集团的整体利益。一老师看到原题后,以为是这个题也是印刷错误,指出来不只是题印错了,答案也印错了。其实我也在迷惑,既然反垄断本质上是维护垄断集团的整体利益,那原题这个答案就有两个选项符合了,我懵了。

  一个老师发言说,出题很难保证不出现差错,就是中考高考题都是总有一些差错,中考出题老师怎么怎么辛苦都是到夜里两点,好像给出题人一些安慰和辩护。

  这下教研员给出了三条声明,一是指出了这个只是对原题的一个选项改动,改动后题干答案指向不变。二是指责这个老师好好把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弄懂再说。三是这个县级市好像在教育上是省直管,不属于市管。

  后边不同的声音没有了。

  随后,我只好在我们学校历史老师的群里讨论这两个题,老师们也都很迷惑,和我的理解差不多,还是搞不太清楚,对教研员的解释感到很无力。

  我们本来寄希望于教研员能给个参考答案,最好有详细的解释。结果领导上来一顿指责,甚至攻击老师人格和地域归属。教育是这样干的吗,是不是太粗暴了些?学生向我们提问时,我们还慢慢解释,作为教育的部门的领导怎么能这样?最后不同的意见也就这样慢慢消失了!我觉得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提出的问题是否高明,提问本身就代表了思考,交流就会推动思想进步。身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尊重提问,尊重提问者,尊重是一个人最高的教养。作为教育部门领导其领导作风、官僚主义、教育素养令人不耻,背后反映个人涵养教养更令人鄙视。

  我也在反思自己,我在工作中,还有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是否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还是有的,有时我们自己觉得很简单的题给孩子讲了很多次,他还是弄不懂,我们就着急了,会挖苦、讽刺、甚至辱骂。慢慢地孩子问我们问题越来越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钻研精神也会逐渐失去。

  另外还有一点,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给学生讲选择题,讲了为什么选A或者B的理由,学生还是听不懂,为什么不选其他呢。后来慢慢反思发现,我们是看了答案,知道答案后就在寻找支撑答案的理由,然后自圆其说。事实上面对考试,我们的思路不可能步步踩点。看答案只是照本宣科,只有自己做题时,思路指向方向才是理解的方向。知道答案后的思考是个逆向思维,就像从树的果实找向根部,你已经知道了方向,向下寻找越来越粗的树干,并不太难。但考试是从树根向上找到果实,枝叶覆盖,东西南北没有方向,得一支支找,一条思路到头了不行,还要退回来重新新开始,难度很大的。我们知道了答案,看到了这个路径觉得很容易,但对于孩子们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也做题,做题后把我们的思路、思考方向讲出来,更要有耐心倾听学生思路,思考方向,然后引导和纠正他的思维角度、方向和思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弄明白这个题,掌握解题思路,思维方向,并且理解和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也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我,提升自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改变自己,成长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