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精选
《3个受伤的警察》是一部由赵崇基执导,郑则仕 / 王敏德 / 林晓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一):片中的一些隐喻
其实在片中甘sir、甘sir老婆、古sir三人的关系就是中、港、英之间的关系。很多对话都有一定的zz隐喻。其中甘sir(中)对谷sir(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就好吗?把老婆仍在澳洲,跑来搞我老婆。
另外,“结婚的时候你也答应我要减肥、戒烟,还对天发誓说一个礼拜最少有三个晚上回家吃饭。结果呢,哪一样你做到了。” 电影借甘sir老婆的这句台词表现了港人对huigui后的担忧。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二):三个受伤的警察
很多年以前,偶尔在中央电视台中看到了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看到开头,但是我还是得知了这部电影的片名,现在已经忘记是怎么知道的了。
这是一部并不出名的港片,应该属于港片中的“B级片”。但是往往就是B级片才能够给人以惊喜。同样,《三个受伤的警察》也是一部给人以惊喜的影片。
自从那次在中央电视台看过后,我就到处找这部片子,可是始终都没有找到。
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找到。真想再看一次。
这部片子的配乐居然是刘以达,而且是黄秋生唱的《爱因斯坦和普洛米休斯的梦》,这大概就是最大的惊喜了。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三):我也很受伤……
三个受伤的警察,并不是身体表面受伤,而是指心灵精神上的受伤。王敏德为人正直,却失职打死了无辜的人质。郑则仕兢兢业业,却被上司和老婆之间的事情所打击。林晓峰游手好闲,偷鸡蛇王,却在一次混战中打死了一个混混,内心愧疚无比。影片的镜头与情节出现对比,加强了情绪,如happy的装饰和郑则仕当时的心情,试问他happy得起来吗?三个人的受伤毫无关联,但是却通过郑则仕绑架上司联系起来,王敏德关心下属不想他死去于是来谈判,林晓峰想赎罪于是帮忙做跑腿,最后郑则仕在最后死亡前还关心老婆,却被打中心脏,so ironic!最后给了上司一个镜头,显示出他的毫不动容却又带一丝惋惜。
最后的结局似乎没有安排的很好,只能留给我们想象了。
另外片子的音乐很好。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四):好电影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五):这种悲观是发自内心的
自始至终有一种暧昧的情绪在暗涌,影片无比希望事件的结束时间是在1996年12月32日,而不是1997年1月1日。关于1997年的末世情结在影片里格外明显,而且不是以调侃的面目出现的,整部片子在谈及1997年的时候,感情色彩都相当灰暗,可以看得出,这种悲观是发自内心的。 且不论片中对大圈仔的严刑拷打有多少泄愤的意义,就最后一幕而言已十分含沙射影。劫持人质案发现场,有一幅英女王的头像,上面悬挂着1997年,导演通过郑则仕的手在厅堂的四角挽起了白花,整个房间就好像一场葬礼。在混乱的现场,仍不忘给这个头像及其上的标语以特写,仿佛可以看到镜头后面的表情是多么严肃茫然。那一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1997年”简直就是躲不开的话题。 郑则仕借该片获影帝,的确是毫无争议。如果说在《何必有我》里他的角色是智障人士还加了不少分,那这次这位底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警察,演技叫人无话可说。相比起来,王敏德和林晓峰就单薄很多,而王敏德的角色更为单薄一些,也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价值。通过郑则仕的演出,可以窥见香港警察日常生活中的几多苦涩,从体制、待遇到家庭私生活,无一不是压力重重,他最后的那段怒吼,虽然于理仍是有亏,但情感上令人动容。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六):肥猫的影帝作品-《三个受伤的警察》
殖民地的最后一个除夕, 一个24小时的故事, 三个倒霉的警察, 这是构成此影片的全部。 开场伏敌的第一个镜头就可以隐约感受到郑则仕所饰演的夺命甘所将要传达出的悲情和郁愤。 砸鱼缸是这个故事的转折,从此宣告决裂。 爆肥.秃顶.蹒跚步伐整合在一起有一种滑稽的致命痛感。在后的对峙片断中,这种情绪达到高潮。当妻子咬牙切齿在痛诉所谓幸福其定义的荒诞,夺命甘至感到彻底绝望的无能。既然如此,那就赴死吧! 原来出生入死.弹无虚发.小心翼翼.尽忠职守.沉谋深算远不能捍卫幸福。有一个细节描写得很出神:夺命甘在与妻争执完后坐垮椅子,妻认为甘过于肥胖所致,而甘则认为是木椅做工不好所致。客观主观之间的争执,引发的是对抗情绪的质疑不安。从这里已经暗示了悲剧的诞生,更可悲的是这场悲剧竟源于主人公对幸福的保卫和悍守。 97对港人来说,就真的如此惶恐和捉摸不定?答案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本片中传递着这么一种不安情绪。女王像的倒塌到夺命甘对抗SDU之死,这个24小时内无时不在传达这种气息。 港人言论自由,因此港片才得以缤纷多彩。也许只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立场,也许也只是一个商业元素的噱头,无论何种,能做到出彩就应该受到褒扬。 能贡献一个影帝,那么赵崇基就不应是个小角色,连同他的英文名derek chiu就该被影迷记住。 郑则仕时隔11年重获影帝是一次实力的见证,也是一次古典的回归。为此,“肥猫”和“夺命甘”不会被人淡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配角林晓峰的精彩表演和刘以达的精彩配乐。尤其是刘以达,曲乐的诡异特色正好映衬出剧中所要表达出的剧情冲突的强烈跳跃转换的戏噱思绪。 过去或许只是一个咸湿包皮,如今却能有难得的深沉演出;幕前是神经质的梦遗大师,幕后却是达明一派的半边天。这些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个角色会是什么样子,而这正是香港电影的可爱之处。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七):安慰剂
三个受伤的警察,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悲剧了。警察这么阳刚的职业,不论是锄强扶弱抓坏蛋维持世界和平还是警匪一家欺男霸女无恶不作,都他妈是爷们。有血肚里吞的浩南哥旭日阳刚英雄男。这么阳刚的名字跟受伤搭在一起,还三个,多妙的反差,更透出一种悲悯无奈的调子。
老子这一段傻逼的要死,尤其今天使得跟条狗一样又憋气。实在是没处找安慰,就把这片翻出来调剂一下。真有效。
受伤的警察,不是皮肉伤,而是心伤。说是三个,我只看到郑则仕一个而已。那俩人都是打酱油的,用这俩傻逼来缓和一下气氛不至于太沉闷。片子拍的很琐碎,我们细想一下,其实发生在故事里身上的事情都算什么呢?导演为了营造气氛夸大了很多东西。真正称得上事情也就是郑则仕戴了顶绿帽子。这也怨不得任何人,虽然那个古警官是个趁人之危的龌龊无耻狗屎畜生,但也只能说他人品底下该吃大便,最多切个鸡鸡,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片说是营造香港九七末世氛围很成功,更因为刘以达的配乐很出名。末世的彷徨氛围营造的倒是挺好,这可能应该归功于配乐吧,我也听不出什么太高深的东西。
这片其实很散很散,但是自有一股子神凝聚着全片。就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那种压抑了很久的淡淡的麻木的悲愤。适合于太多的情况了。拼命甘最后的死大家有没有想起那些为抗争拆迁而自焚的无辜生灵。那么惨烈的个人行为,其实放在这个大社会的背景下,在时间的冲淡下,是不是就像看这个片时候的感觉了。前面说导演为营造气氛夸大了许多东西。但是仔细回忆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在这么个奇妙的世界,真的夸大了吗?
其实这片在看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身为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普通人,等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最后混的像甘sir那样,我们这一生岂不是太操蛋了。甘sir那么牛逼的去死了。难不成我们都去死咩。可不去死他奶奶的这么活着也太操蛋了。
然而我在困得要死却不想睡小孩闹人般的写这些闲篇的时候,看到甘sir俗套地问他媳妇后没后悔嫁给他,他媳妇声泪俱下地说没。我又觉得,任何垃圾事情,在我们生命中每做一件事情,是不是都有一个善良光明的初衷或者一个美好的期望。等到做呀做呀做到一切都变味成屎的时候,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回头想想,你后悔吗?你真的真的真的后悔吗?当答案是肯定的时候,是不是也挺安慰。
总之现在老子是有点安慰。
《3个受伤的警察》影评(八):惶惶是我心
开篇
影片的开头,就足够耐人寻味,一间宽敞的房间,墙上挂着伊丽莎白女王的画像,上面写有硕大无比的1997字样,一位扫地大妈喃喃自语,今晚这么热闹,不知道明年会是什么样子?话音未落,墙上的画像突然跌落,镜框粉碎。随后凌厉的失真吉他配乐切入,画面变成快速剪辑的警局各处环境,交待影片发生的场景,白板上的数字和闪回中的邮戳,交待了影片发生的时间,1996年12月31日早上六点。整个开头一气呵成,从最初的静谧空间,到画像跌落被放大的音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暗喻。其后过于精确的时间地点,反而让影片有了延展的空间,象征意味十足,贸然闯入的黑猫和嘈杂的配乐铺陈,奠定了影片不安的基调。
长镜头
电影的正片,从一个运动长镜头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脏乱的楼梯上挣扎的甲虫,镜头向上摇,我们便会发现楼梯上坐满了疲惫不堪的人们,其中一人点燃香烟,却只能把烟雾吹到一个塑料袋里,胸口的胸牌表明了他们的警察身份。在横七竖八的人群当中,只有狄森一人正襟危坐,保持着清醒的状态,人物性格一下子就凸显出来。镜头再向上摇,夺命甘入画,似睡非睡,狄森回头看他,在女同事的拍打下,才猛然惊醒。同时,这里又插入了一个夺命甘手部的特写,掉落的烟灰和无名指的戒指,很好的表现了夺命甘的状态,预示了故事后来的走向。这个不到一分钟的镜头里面,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在叙事之余,顺带表明了人物性格,甚至还用冰冷的色调、脏乱的环境和甲虫的特写,完成了情绪的表达。这种导演的功力和镜头的考究,和之前我们印象中那种粗制滥造的港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故事
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岗位的警察,在1996年最后一天这24个小时经历的转变。狄森敬忠职守,不近人情,生活中只有工作。夺命甘世故圆滑,随遇而安,善于调节上级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长腰风流成性,每日以泡妞为乐,甚至为此欠下一屁股债务,也义无反顾。其实,这三个人的态度,正代表九七大背景下港人的不同心态。狄森属于乐观派,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想通过拼命的工作,来获得上级的认可。片中提到,母语是英文的他,连粤语都不太熟练,却开始学习普通话,进取之心,可见一斑。夺命甘属于得过且过的典型,不管局势如何变迁,只关心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工作,顺利退休,能够养活妻儿便是最好。长腰则属于彻底的悲观者,面对绝望的未来,放浪形骸,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求爽过一时,世界会变成怎样,压根不去考虑。这三种人生态度,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身处动荡时代个人的选择而已。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便是这么简单的诉求,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首先,狄森在追捕挟持人质的抢劫犯的过程中,因为过于自负和紧张,失手杀死了人质,一下子沦为阶下囚。不光如此,狄森的失职,反倒成就了RCU的功绩,狄森的拼命工作,成了他们口中的暴力人格,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讽刺。和狄森相比,夺命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不少,但他所求,只是世俗的生活,“我没什么大理想,升官发财我都没想过,只想和老婆孩子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一起”。但现实就是,妻子找上门来,因为他的冷遇,提出离婚,并明确告知已有婚外情,而且对象正是夺命甘拼命巴结的上司古sir。悲愤之下,夺命甘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劫持警局的高官,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向妻子做出了最令人动容的告白。长腰本来还在继续及时行乐的生活,执勤的时候都不忘泡妞,但随后遭遇黑帮火并,慌乱之中,开枪打死暴徒,自己却陷入无限愧疚当中,感受到生命无常的现实,痛定思痛,最后和狄森一起,加入到营救夺命甘的行动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夺命甘死在僵化的官僚体系之下,一块白布,便是他最后的归宿。天亮了,这是全新的开始,这一天,是1997年1月1日。
细节和象征
这部电影的叙事看似杂乱无章,段落之间也无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连出场人物都没个前因后果,习惯了好莱坞叙事的观众,肯定会无所适从。但其实这部电影整体性极强,它不是靠故事和剧情,而是靠一种不安的情绪和气氛统领全片,形散神不散,是偏向写意风格的影片。为达到这种目的,导演调动了大量手段,来完成这种情绪的铺垫。在这其中,细节和象征,乃是重中之重。
首先,贯穿全片的,是枪的意象。枪,对警察来说,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匡扶正义的工具,同时,亦是滥用职权的帮凶。三个主人公,在片中各开了一次枪,然后命运随之转变。狄森的开枪,同时打死了嫌犯和人质,然后,枪便成为犯罪的证据,而不是狄森身份的象征。以狄森为代表的敬忠职守的激进派,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避免不了的要伤及无辜。更为讽刺的是,这样忠心耿耿的警察,最终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只能和自己逞强抓到的无辜疑犯一起,探讨耶稣到天明。夺命甘是小市民的代表,手中有枪,心中无枪,和谁都想以和为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追求的目标。然卑微如此,在时代的裹挟下,亦无法幸免,最终只能借手中之枪,来获得和妻子表白的机会,然后走向毁灭。对长腰来说,枪压根不存在,他既不想匡扶正义,也不想仗势凌人。但怀璧其罪,一个无辜的生命,蓦然倒在他的枪口之下,在惶惶世态之中,别说明哲保身,就连放纵逃避,都是妄想。
其次,片中大量出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画像,但在画像的上面,都有硕大的1997字样,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女王头顶。狄森一口中英文混杂的口音,正如港人的身份认同一样暧昧不清,长着中国人的面孔,受的完全西化的教育,最后要回归一个陌生的政治环境。街边的报摊上,“殖民地最后一个除夕”的大标题赫然在目,众人在兴奋的新年倒数之际,插进了一个街霸游戏game over的画面,九七情结,表露无遗。夺命甘在闯入警官聚会的时候,背景响起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但面对夺命甘的哀求,古sir的反应居然是义正言辞的呵斥,于是夺命甘掏出枪来,挟持了古sir,并表示,友谊不再万岁了。甚至,在狄森开枪误杀人质之时,导演特意切到一个摇摇欲坠的鸟巢,一声枪响,鸟巢落地,蛋黄散落一地。或许,在导演心目中,那个在风中摇晃的鸟巢,就是当时香港的写照吧。
配乐
本片在气氛营造上的成功,刘以达出神入化的配乐功不可没。大量的吉他失真、诡异的民乐处理、呢喃的人声,将那种悲观、无奈、焦躁的情绪,衬托得无比精妙。刘以达作为香港乐坛传奇乐队达明一派的核心,自1991年和明哥劳燕分飞之后,潜心幕后,将自己的音乐天才用于电影配乐,为《诱僧》《大内密探零零发》《沙甸鱼杀人事件》等多部电影奉献了精彩绝伦的音乐。本片中除背景音乐之外,还有两首插曲,分别为片尾的《昏睡》和插曲《爱因斯坦与普罗米修斯的梦》,刘以达罕见的献声,歌词作者居然为大名鼎鼎的黄秋生。“渺渺轻烟/光骤变/残留片断/辗转不复见/逃离今天”,如此美妙而迷惘的意境,实在难用言语形容。
导演
导演赵崇基,估计即便是喜欢港片的朋友,也未见得了解。和诸多出身片场的香港导演不同,赵崇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先后加入亚视和无线担任编导,曾制作过多部剧集。1993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处女作为《人生得意衰尽欢》,随后又拍出了《三个相爱的少年》和《沙甸鱼杀人事件》,初步奠定了自己关注现实的导演风格。《三个受伤的警察》是其导演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出色的作品,把所有戏剧冲突浓缩在二十四小时中,以小见大,气象万千。拍完此片后,赵崇基应杜琪峰之邀,加入了银河映像。在银河期间,赵崇基交出了《天有眼》《最后判决》《甜言蜜语》三部作品,但最终因为创作理念上的分歧,黯然离去。之后,赵崇基便随着香港电影的大势,每况愈下,其作品口碑一路下滑,逐渐被人淡忘……
本文节选自我的系列文章《 串烧港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