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摘抄

2021-05-08 01:4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摘抄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精选点评:

  ●琐碎啊

  ●已购

  ●前半部分我在读的时候感受到强力的阻抗,读了好久。后半部分才开始理解亚隆的智慧与用心。太好的书,在心中膜拜大师。

  ●前面,中间,读得漫长琐碎。到了最后,看到最后一次治疗时金妮流泪而雅隆医生热泪盈眶并主动去抚摸金妮的头发时,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看到他们短暂的重逢我也流泪。我觉得他们之间存在升华了的爱,正因如此美好的感情,金妮才成长了。而他们的书信成为书是他们共同的创作,永恒固定了这份感情。雅隆后来成为了了不起的作家,也是金妮写作天赋的激励。因此感动。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会让各自都成长。

  ●一开始读得很艰难,整个咨询过程琐且反复,看得人昏昏欲睡。对于一个对咨询抱有好奇和好感的人来说,无疑是有些残酷的。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感动~咨询的确就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呢?还是要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成长啊~

  ●“我不得不做好准备去跟人打交道”“我必须准备好自己才行”“她那么全心全意地要别人喜欢她,却从不问问自己是否喜欢别人”“陷入金妮特征性的漫无目的中”“生活总是空虚的毫无意义”“自己就像变色龙没有自己的颜色”“早晨从空洞的写作开始然后一切都变得空洞”“金妮表现得对生活毫无动力和方向”“她如同被一个磁铁吸进虚空里去了”“我无法真实地接触她”“我的思想不能改变或构建我的现实,只是对时间的流逝喋喋不休”“我正帮金妮解决一些有关生存的问题,却依旧放不下我那小小的虚荣”“她的母亲是一个制造内疚的机器”……看清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自我救赎。关怀他人最深处的生命力量。人与人之间诚如书名日益亲近。两个人的文笔太棒了!对内心各种层次的表述非常生动恰当,文学水平都了得!翻译也很好!要找来欧文亚隆的全部书来看

  ●就像一个金妮读完了另一个金妮的故事,或者一个我读完了另一个我的故事。

  ●好的闺蜜关系:时不时碰头,倾诉、相互证实,就类似于一段有质量的心理咨询之旅。关系日益亲近,现实壁垒消融。

  ●病人表现出来的阻抗、空洞、压抑等情绪的确会通过笔记传达给读者,中间读着有点无聊,但也为Jinny的洞见惊讶。Yalom写自己和Jinny那里我也哭了(一下)。

  ● We are all Ginnies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一):1-2 日益亲近

  

作者 欧文亚隆 译者 童慧琦 2016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亚隆的这本《日益亲近》是一本治疗笔记实录,当中以来访者"金妮"与亚隆之间一段工作的记录,真诚展示的是这段治疗过程中双方的感悟与过程的推进,可以感受到的是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越来越亲近信任的这段疗愈关系。曾奇峰是这本书的审校,他在序言中提到的观点“童年的经历,就像一个刻满了各种符号的火红的烙铁,印盖在一个人的心灵之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们的,恰恰又是这个人自己。” 这是典型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所谓代际传承,又画地为牢。 虽然我认可精分的理论,但不太认可他们的具体工作方式。尤其对于市面上绝大多数三脚猫级别的咨询师,认为挖出童年的阴影就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然而并非所有咨询师都有能力在掀开一个黑洞的盖子后,还能把它圆满的填上。回避既是问题的源头,也可能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机制,掀开伤疤又无能为力对之展开有效的工作,那么对于来访者等于二次伤害。 这里亚隆用了一种我认为比较危险的,甚至有些自恋式的方式,通过治疗过程,使金妮在与他之间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移情治疗,将自我变成金妮的情感依赖对象其一,然后对之工作,让金妮认识到如何处理这种亲密关系的分离,从而走出阻碍其成长的心理泥潭。 无疑这次治疗是成功的,是否可以一概而论去复制?慎重吧。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二):to be continued

  10/21

  Y:

  Y遇到了两难,他觉察到R对自己的崇拜,他享受这个过程,但为了和R更真诚、现实地交流,即她的成长,他需要袒露自己的内心,也展现自己的不完美。

  Y的另一个发现是,R有意变现出自己的弱小以博得他人的同情、关注。

  R:

  R在咨询中感受到了活力,尤其是她不按照预设进行交流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活力令她不安。

  R觉察到“自我意识”过于强大,想在Y面前表现自己,自我炫耀。

  咨询当晚,整晚感受到心脏的跳动。

  11/4

  Y:(给R开药)

  Y试图进入R过去的生活故事,但R之前有过这样的咨询经验,效果不大,“回到过去”还断开了彼此当下的链接。

  Y告诉R,她的幻想里也有积极、希望的一面。

  R:

  咨询过程中出现性的幻想。

  11/12

  Y:

  在咨询前一夜Y睡了2个小时,那晚大部分时间处于舒适的清醒状态。

  Y否认了R的妹妹比R更有责任心、坚定,这样的表现可能是回避与自欺欺人。

  生命是一趟单程车票,不问过去,活在当下。

  Y发现R难以表达愤怒,对于令自己生气的对象,反而示好。同时,告诉Y友善慷慨是一种好的品质,并不是对内在罪恶的防御(弗洛伊德的简化论)。

  11/19

  Y: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三):bird by bird

  

想标题依旧是一件超费劲的事。

这本书在经历了无数次看困,无数次在前期觉得“嘿,反复幻想得好像是您这位啊,动不动就以为别人对你有多大幻想”,无数次自己心情的此起彼伏,半夜三更挤时间看或者有空悠哉看,终于在前几天看完了。

有时候凭空很多感慨触动。

说实话前面真的好多次看不下去,两个人的报告对话有时候真的很馒头咸菜一样很“干噎”的感觉。

不过从越接近尾声开始,甚至在6.21之前就开始有了“送浓稠但清甜润口的汤”的感觉了,很“润喉”的开始让诸多不解变得“真相大白”。

并没有想啰嗦很多的感慨。

两个人的关系或许真的可以用她的那句来高度概括了:

“如同我常常蜷缩起身子,你常常让我舒展。”

标题呢,也是直接引用译者后记里讲的故事:bird by bird

这是第一次认真写一本书的书评,虽然短但认真了。

因为收获良多,越到最后越觉得开始得烦困豁然开朗了,醍醐灌顶,实在受教。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四):伦理的边界清晰是成长的关键

  与《送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相比,《日益亲近》少了很多技术性的解释。在知晓这本书被归类为小说时以为会阅读的很轻松,然而,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艰难的小说了。也许是出于对来访者的保护,也许是因为书里的内容只是咨询后所思所想手稿的集合,因此总觉得逻辑中有很多连接不上的地方,就像亚龙每次说金妮进步或者又回到过去的状态时,却感觉不够明显,一如金妮最后突然的好转。 其中印象很深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卡尔的出现。在和亚龙感到同样无聊乏味的时候看见了卡尔,由吃惊到饶有兴致。金妮的绝大多数困惑都来源于卡尔,因此他的出现也成为了治疗转折的关键。原以为卡尔是一个刻板到完美主义的人,却在咨询中认识了不一样的卡尔,打破了咨询师的认识,同时也让金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就像刚开始看书时对于金妮的描述与述说印象里总觉得金妮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剩女,在情感中患得患失,满腹牢骚又了无生气。直到书的后半部分,发现金妮仅仅是一个26岁的姑娘,突然也能够理解亚龙的无力感。 第二点是关于亚龙为咨询时间设置了最后的期限。在真正进去心理咨询的行业后会发现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咨询师的迟到,比如因为来访者是外地的来一次不容易而肆意延长咨询时间,又或者是为了挣取更多的费用让一个访客依赖上咨询师连续做了多年的咨询却未有长进与改变。而亚龙不一样,他对金妮恪守着基本的边界线,即使金妮为了看一小时的咨询需要做三小时的车也不曾改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咨询设置与规范,让金妮最终不得不学会摆脱对于亚龙的依赖与症状获益,真正彻底的好起来。 也许是因为咨询经验与阅历的匮乏,很多地方依然读的不明不白学习不够,也许再过三五年甚至再过十年重读,又会有不一样的,更深层次的收获。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五):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

  工作之后养成了一个规律,在最糟糕最虚无的时候一定会读欧文亚隆的书,这本书买回来反反复复看了一个多月,全无其他本的如饥似渴,更多是看十几页丢一边,然后过几天再翻。这的确不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也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治疗教材,这只是一本心理治疗的尝试,一本治疗师与患者的对话,很像我在CBT中和个案一人一本的治疗笔记。在阅读中,更多的时候像是一脚踩进了烂泥塘,垂头丧气、心烦意乱,金妮怎么了,迟迟没有进步,欧文大师怎么了,反移情为何如此严重,奈何自己动力学和人际关系治疗理论知识又很差劲,无法尝试理出一条清晰的治疗路径。直到治疗结束,在双方的后记中,才慢慢理解其中的奥妙。

  说几点感悟吧:

  这本书给了新手咨询师的我很大的共情,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大师,在咨询或治疗中也会有和个案一起陷入烂泥塘的时候,但是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在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共感到那么多的无助、黑暗和无望,最后却都走出来了,是因为我们的训练和工作的信仰,我们没有成为病人,是因为我们时而是个病人,但知道如何走出来。也正因为我们时而是个病人,所以才能理解到他们。

  这本书的治疗再次让我领略到基本功和边界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完全忘记了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治疗笔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咨询的基本功,这是拉近咨询关系、强化咨询联盟的重要基石,我深信这是多少年过去都不会变的一部分,就像当我翻开四十多年前的治疗实录,依旧被其中熟悉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和尊重所打动。其次就是边界,即使欧文大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用对方的治疗笔记代替酬劳,治疗中也不乏一些肢体的触碰,治疗结束后依旧就出版事宜约见个案几次,他依旧在整个治疗中保持了节制,并且他清楚做的这一切是以个案的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这让我想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守住咨询伦理的底线。

  最后给准备阅读此书的读者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没有动力学或存在主义背景的心理学小白阅读此书可能有点困难,而且读着读着就容易半途而废了,比如我这样的。如果实在想读,可以先把欧文写在最后的后记先读了,这样在读前面的时候可能好理解点。

  非专业人士和无心理咨询经历的人士阅读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是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部分,容易觉得咨询设置就是没有设置,可以随咨询师和个案随意设置,同样咨询关系和朋友很像,这些都是咨询中的雷区和误区。后记部分虽然有阐述治疗师的治疗思路,但是里面很多的专业术语还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这不是一本适合想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的读本。

  个人认为后记的部分是此书的精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治疗实录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如果你已经翻开了这本书,那么千万不要错过后记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