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100字

2021-05-09 04:4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100字

  《中国画法研究》是一本由范曾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一):中国画里的“天道”

  我平时只注重文史哲,对于艺术总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后来是因为丈母娘才知道范曾先生的,她在老年大学上国画课,老师点名要求买范曾先生的画集,于是我帮其在网络上代为购买。这不禁令我这种只知道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孤陋寡闻者颇感好奇,上网一查,好家伙,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这一连串的称谓随便一个都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作为画家的范曾,将“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等称号冠于本职的“书画巨匠”之前,让我猜想他是如何将无形的思想和有形的笔墨结合并精研的。恰逢《中国画法研究》的问世,这本号称范曾系统阐述中国绘画美学和技法的作品,让我不得不一窥究竟。

  如果说蒋勋的《美的沉思》借艺术作品阐述对美学艺术的理解,则范曾先生的《中国画法研究》将其60年的艺术创造经验与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让你在文辞并茂的表达中,感受到诗书画的融合统一、文史哲的相互映照、儒释道的融汇调和,艺术与思想并重,充满了古典情怀、现代意识、艺术经验、思想价值。这不仅仅是荟萃了33幅传世名画与33幅范曾代表性画作的图册,而是展现了范曾先生借画得道的人生哲学。艺术难得,文化思想更为难得。画作中渗透出的困境、矛盾、张力,都引入深思、发人深省。全书让人大开眼界,理论与创作的相通,艺术和学术的互动,作品与思想的印证,在中国画与中国思想之间的梳理中激发天人合一的想象,在继承性与批判性的价值冲突中不断自我诘问与追求。

  《中国画法研究》,探其奥衍,精秀独诣,此为范曾先生之“天道”。

  文/卢育涛 2015.07.14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二):纵博古而论今,然曲高而和寡

  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平庸设计师,做了一辈子和画有关的工作,但其实读了这本《中国画法研究》之后,竟然有些讪讪,不敢再说自己是靠画两笔吃饭的人了。

  范曾老师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巨匠、散文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鉴赏家、杂学家、讲演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和诗人。历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等职务,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这一身的荣耀自然非是浪得虚名,是他在书画艺术方面多年来厚积薄发的深邃功力赢得的认可与赞许。而这本《中国书画研究》,从装帧到内容,从画作收录到文字剖析,也自然都堪称是中国书画方面具有很高收存价值的佳作。

  因家庭关系,我从小就熟读很多繁体字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在古文方面有着还算良好的基础,但读起这部作品也感觉稍稍有一些吃力。这一方面是因其文法多结合古文,且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对于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其内容专讲中国古今书画,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理解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第三个原因就是我虽闲来喜欢画两笔,也一直从事需要借助画笔的设计工作,但因爱好的分支不同,对于国画书法并无太多涉猎,且工作方面也因高效电子产品的介入而少了许多真正“艺术”的内涵。这实在是一件憾事。这样想来,对于众多与画丝毫不沾边的读者而言,再来理解这本书的精髓难度或许就会更大一些了,“纵博古而论今,然曲高而和寡”,大师的也许注定是要体会高处不胜寒的意境,但那也应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荣耀。

  抛开我个人的能力不足,仍然觉得这本书的收存对于个人而言十分值得。单看书中三十几幅古今大家的书画名作,以及范曾老师的三十余幅自选佳作,就已经绝对值回票价了,更何况还有详细的文字剖析可供参考呢!文字虽深奥,但有时间慢慢研读总归还是能力渐渐理解的。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三):中国绘画的艺术真谛

  2010年年底,北京大学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范曾先生就被聘为院长。历史上,北京大学于1918年也曾经成立过“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这是为倡导蔡元培先生“美育”理念而发起成立的,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起过很大作用。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的成立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的范曾先生积他六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推出这部系统阐述中国绘画艺术的新著——《中国画法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画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它属于历史。在范先生看来,中国画是需要创新,而且创新本来就是中国画的一个优秀传统。中国画是需要不断吸纳各种外来艺术的营养,吐故纳新、推陈出新。这样中国画才有更加光明的明天。

  在范先生看来,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魂。中国古典绘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上的高远、沉雄和典雅,是复杂的。中国画和中国的诗歌一样,可以抒发中国人深沉的情感,表现深远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范先生探讨了中国画的根基和和源头。他认为中国画的根本立于中国文化,道家之大义,佛学之深旨,莫不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画的精神根本,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外在表现,所以中国画法必须从形而上学开端,闻道而后勤学,方有所成。这完全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入探究中国绘画的艺术真谛。

  这本书阅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这得益于作者精心挑选了多幅精美的中国绘画作品。作者本人的作品就精选了三十多幅。除此之外,范先生还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级绘画作品中精选出三十多幅。加上整本书籍的印刷精美,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光光是一种中国绘画理论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美的艺术享受,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熏陶。这样的好书值得我们一起来分享!

  《中国画法研究》读后感(四):忘我境界,泼墨淋漓

  曾见有人批评中国画,说中国画不讲究透视,无明暗关系。因此,又有人出来辩解,说中国画的透视为散点透视,明暗关系表现在线条中。这种解释我觉得真是多余。国画有国画的画法,国画有国画的意境,国画有国画的审美标准,别再把西画画法那套衣服穿在国画身上,真的不合适啊!

  在未翻开这本书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中国画技法的研究。然而并不是,本书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是好画。范曾先生的《中国画法研究》引言中说道:“在中国绘画上,离开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东方哲学的方法,而走向西方的实证的、天人二分的、逻辑的哲学方法,立刻会偏离中国画的传统……。”范先生认为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有绝大的关系的,中国文化当然也会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的崇敬,渴望“天人合一”在历代佳作中都有所体现。若想体味中国画之精髓,必须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文化。

  什么样的画才算是一幅好画呢?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有论画六法,钱钟书先生作了详细标注,以现代话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在于气韵。而笔法则如画之骨架。除此之外,色彩的和谐,构图的精妙,形象的传神(这样的评判标准好像适用于任一画种),缺一不可。若想笔法精到,构图合理,色彩让人看着舒服,勤奋那是必要条件。如范曾先生所说:“普天下之下无一杰出画家未尝不经历过‘抽筋折骨亦堪怜’之阶段”。然而要做到形象传神、气韵生动那可就得看画家的悟性了。听说毕加索曾说过一句话:“小孩都是艺术家,问题是你要能在长大以后继续保持做一名艺术家。”未经世事的孩童自然纯真,有着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无视现实世界中万物固有的外在形态,只管画出本心中对世界最拙朴、最真诚的理解。当我们经历了悲欢离合,世事沧桑后,还能拥有这样的纯朴的本心吗?在本书中,有四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道法自然”。是的,聆听自然的声音,接受自然的启示,是我们保持初心的唯一道路。艺术是忘怀得失的产物,遵循自然的法则,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将技法与初心合而为一,浑然忘我,挥彩泼墨,那抱满一怀颜料与墨汁的笔在纸上奔跑、跳跃、翻腾、飞舞,如此酣畅淋漓,是不是会令你想起一首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高明的绘画如高超的剑术,让观众看不到或是不再在意剑法招式,只感觉到风驰云涌,骄龙翱翔,雷霆阵阵,波光粼粼。绘者与观者皆已忘形,如九方皋相马,在其内而忘其外,那是何等快意!何等的境界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