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1-05-11 00:2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精选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一本由[美] 丁松青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一):终于出个新版本了支持

  之前199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是不是盗版啊,这次说首度出版?不管如何都是好事,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那套有很多印刷排版错误。终于出新版本了。希望接下来能把<<刹那时光>><<遇见三毛>>这两部也出个简体中文版。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二):6666666666666666666

  从台北到竹东,自竹东搭一个多小时公车,群山点翠中隐驻着一个小小的泰雅族部落——清泉。温泉、吊桥、张学良故居、三毛的家,错落散布的景点之间,一位神父用四十年的日月守住一座充满山地风情的天主教堂。丁松青,中国名字,却是一个美国人。 丁松青自小立下做神父的志愿,受到同是神父的哥哥的影响,一九六九年,二十五岁的他来到台湾。两年后,作为修士委派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兰屿小岛上接受神职训练,与海的臣民雅美族人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三):我爱兰屿

  是去过兰屿半个月后才发现这本书的。

  去兰屿,虽只是短短三天,但竟也生出一份归属感。兰屿真是太美了,景美,人美。景美,美在她的宽广,她的山,她的草,她的羊群,她的海岸,都有一份悠然自得在。人美,美在我所接触到的原住民的幽默善良,以及热情,他们都有一份狂热在,是尽职之外的狂热,能够快活快乐地接受生活。她们有信仰,大都信教,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他们都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风气而骄傲,不喜欢台北,因为那些人相比之下热情不足。也对绿岛持保留意见,因为那里过于商业化。

  这本书文学性一般,但是人文却很强烈,丁神父想必是个很可爱的人,假若你对这种浅浅淡淡的文字没有耐心,那么你不必看这本书。假使你,对人的一种精神更为肯定,你一定要来看看,看看丁神父的内心世界啊。

  看到这本书,自然想了解更多,但发现书里的内容早已成为往事,我所见到的兰屿和我所阅读到的兰屿,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我加入自己的对兰屿的想象,读完了这些故事。相比之下,兰屿已经变了很多了,我见不到讨东西的人,有手机,有wifi,有便利店,有酒吧,有核废料厂;兰屿的小食店不多,但是很好吃。其中有一些不变的,便是兰屿人的热情与善良。

  还想在那里呆着,坐在凉亭上看山羊漫步,看海浪汹涌。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四):爱是接受不是改变

  

书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爱是接受不是改变”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到兰屿生活,朋友很高兴见到他,觉得他真的很爱这里的人和事

因为他愿意接受以他们的方式,融入他们的生活

而不是以自己的方式跟当地的方式混着式的

抚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得出真的吃他们的芋头,一点自己原生生活的影子都没有

几年前去欧洲留学的时候,我也发现自己对米饭和热汤的热爱远超乎我自己的想象

特别理解,这种,的确是深刻的爱。或者换句话来说,是大爱

爱,是接受而不是改变,但在别的情况下又好像不能完全成立

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她们达到她们达不到的高度

花钱,花精力,引导小孩上学学习,学习书本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其实很少有人问过这个小孩,这些是不是他自己想要的

当达不到父母所想的情况的时候,花更多的钱让他补习,或者换个学校,或者直接帮他安排了前路

可能有时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心里想着至少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朝着爸爸妈妈的方向走着先吧

可能越走越清晰,或者很庆幸很感恩父母当年逼着学习的乐器真的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又或者越来越清晰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个

谁又能说得清,爱到底是接受还是改变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五):小王子

  人啊,拼的是一个缘分。

  缘分深 ,纵然见面的机会与次数在彼此的生命中都是如此短暂、稀有,仍可以用一句“好汉剖腹来相见”慨然相对。

  想用《后乐园》的歌词描述阅读完《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的感受:

  用生命也许才换得到,一次机会深刻拥抱。

  在我的后乐园中,谁是我的依靠,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找到。

  用我的心去感受,拥有爱的美好,我愿意世界为你,就这样静止了。

  简单做了一份三毛与丁松青的年谱:

  一九四三年,三毛出生于重庆。一九四五年,丁松青出生于美国。

  一九六九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两年后的一九七一年开始在兰屿做见习修士。一年后,也即一九七二年,三毛和友人卿去兰屿游玩时偶然遇到丁松青,这是第一次见面,二人从此结下二十年的情缘。

  一九七六年,丁松青在菲律宾学习后,再次回到清泉做神父。其间,三毛游历多国,二人唔多联系。

  一九七九年九月,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身心非常不好,回到台湾短居。不多久,大概是一九七九年底至一九八零年初的时候,丁松青前往台北辅仁大学修读神学。其间,两人曾互通书信,并约定见面,然而阴错阳差始终未能如愿。自此之后两人也绝少联络。

  一九八二年末至一九八三年初,三毛与出版社友人柱国前往清泉就《兰屿之歌》出版事宜与丁松青接洽,这是两人相隔十年之后第二次见面。但时间有限,只有不到六个钟头。不久她写下《有这么一个人——记丁松青神父》来怀念在兰屿的日子,是为《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第一篇序言。此次见面之后,三毛即去南美、西班牙、法国等地,丁松青也去了美国的艺术学院。 除了偶有书信往来外,二人亦再未曾谋面。在此之后,《刹那之间》出版。

  一九九一年,三毛去世。丁神父在清泉作为神父布道。

  两人友谊起自一九七二年,终于一九九一年,整整二十年。其间,两人见面的次数,至多不到三次。

  一九九一年至今,丁神父依然生活在清泉。

  丁神父,我们一生见面的次数那么少,可是你说的话,我怎么全能那么方便地就能懂?小王子说,有一些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那么有一种语言,也是需要用心灵去听的。

  我想去兰屿,想去清泉,想去台湾。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六):松青,最美好的心灵

  今天雾霾很重,天气预报说:极重度污染。

  中午饭后依旧想出去走走,边去了书城。几乎是没有绕太远,便看到了这本书:兰屿之歌。

  看到封面,翻了几页后,几乎是没有犹豫,便决定由它开始我新的读书之旅。

  因为那段三毛的文字:在许多许多时候,我们的灵魂是如此的相像,不仅相像,我们还可以,或者说我还可以,感受到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心,对于苦难的、辛苦的。温暖的、悲伤的、对于快乐。

  于是,刚刚把它读完了。

  它的文字很像一场电影,情感的宣泄表达少,而栩栩如生的笔画描绘多。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文字、摄影、录像究竟哪一种更能够准确的传递作者的思想?虽然记忆中不少言论认为阅读是正道而电影或电视剧则是应当划分到娱乐的范畴。但我想,就同一件故事来说,电影的表达要比小说逼真且能让人共情的多。

  但是,文字却是最简便最能直接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就像松青,在兰屿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再比如很久的以前,古人的笔墨书简。

  回到主题。这是一个几近于世外桃源的所在。尘世中的人们以为的他们的贫穷、疾病、饥饿、落后,对于兰屿人而言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事实。他们习惯,并且不以为异。因为饥饿是常态,所以只是一块肉、一块糖便是无上的幸福了。

  所以,松青是真的有一颗水晶般美丽的心。一个人,愿意舍弃富庶的生活,而甘心落入困顿艰难生活中去拯救别人,并且真的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这样的人,精神是真的高贵,灵魂是真的满足。

  他甚至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没有半分的厌恶。因为在他选择了那种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对它给予了肯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拒绝改变。松青的文字里并未提及他对现代化浪潮将会对兰屿造成的巨大影响的看法,但我想他是不拒绝的,他应当是期待的。

  因为每一种生活都有每一种生活的美。若是生活在古老的兰屿,便捕鱼挖芋头,若是现代化席卷而来,便去经商造房。后者无疑是进步的。或许对于绝大多数兰屿人来说,他们也是无比期盼着富庶生活的到来,并且在之后会对过去的落后深恶痛绝绝不愿意回去。

  但是松青不会。他不抵触落后。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直在进步的历史。

  记得很久以前,一个男孩在船上说:“摄影师需要跳出红尘去看待这个世界。”他说这话的时候有阳光洒在他的头发上熠熠闪光。

  作为一个修士,从神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切便都是自然和谐的了。生老病死,都是。

  他的怜悯,解救现世的病痛饥饿。或许是真的站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或许自己也未曾意识到, 他在俯视着苍生。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七):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爱---接受、包容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爱---接受、包容

  --------读《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 文/纪汐

  在台湾岛东南约50海里处,有一个开放着野生蝴蝶兰的美丽小岛,因花而得名兰屿。有山、有海、有淡水的兰屿是3000多台湾雅美人的家园,是远离现代文明的神秘之岛。

  兰屿因三毛译作丁松青的《兰屿之歌》而为世人所知。2015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了该书,同时也把《清泉故事》纳入,合为《兰屿之歌清泉故事》一书。该书讲述的是丁松青神父于1969年抵达台湾,并于2年后到兰屿当见习修士,和当地的雅美族度过了他难忘的一年。之后1976年正式成为神父后,接受安排到清泉天主教堂任职,并和当地的泰雅族一起生活的成长故事。同时书中还插入了50张作者拍摄的珍贵作品。

  “爱是包容,爱是接受”在这本书体现得相当淋漓尽致。特别是当我看到作者跟伊丽莎白关于是否把吃食给到那一排孩子的时候,虽然伊丽莎白说如果给了,明天会有多一倍的孩子来时,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地给了出去。并且之后和伊丽莎白的对话里,他讲了这么一句话。

  “我知道你的意思。 我每次一和别人交上朋友,我就真的不愿意把他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只是接受他。“

  嗯,爱是接受,爱是包容。丁神父注定了这种爱的能力,皆因他有一颗慈悲心。所以雅美族,泰雅族人,事,物,在他的笔下,哪怕如此贫困,食物匮乏,他仍发觉他那种乐知天命,安然于行,淡然处事,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懂得包容的心。他们对道多陀虔诚,盛装打扮只是因为道多陀指引了他们。让他们得以有食物吃。这些在丁神父的眼中,并非无法接受的事情,相反,他只是了解,只是接受,接受雅美族本来就有的种种。无论是吃食,还是祭祀活动。

  也就是他这种爱的能力,所以雅美族,泰雅族的人也爱他,帮助他,被他所感动,所影响。所以马浪会老是带他一起捕鱼,一起去家里吃饭,一起去伊凡瑞奴;谷三会帮他拎行李,泰雅的孩子会带他一起去游泳,教堂起火了,大家一起扑灭,哪怕是最后一个抵达跑步赛事的终点,他仍得到了“最佳精神奖得主“。

  丁松青用平实的语言将雅美族,泰雅族人的生活娓娓道来,不夸张,不炫耀;而译者则完全忠于原著,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还原雅美,泰雅人的本色生活。

  作为美国人的丁神父都说了:“我不晓得这是否由于我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访客的缘故,总之,每次到了那儿我就禁不住想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它。“

  这是一种大爱。作为外国人都如此。我们对于自己的同胞呢?

  2015/8/20星期四 七夕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油或邮件联系273104504@qq.com。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八):做一只自由鸟,在那遥远地方

  昨天,《新京报》的一篇评论《80后,怎么办?》在朋友圈刷了屏,文章写道:“我们为自己摆脱了原来出身的阶层而感到幸运,但从那时开始,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悬浮的群体,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归属。”这种深重的挫败感来自于一种“被束缚”的焦灼与绝望。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化和定型的社会秩序中,加上外界加诸于身上的“责任”,导致我们很难突破现有的生活模式,按照自己想望的方式过一生。

  我是在地铁上读完《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的。十个清晨或黄昏,周围是摩肩接踵的陌生人——哈欠连天捧着平板电脑的上班族,拖着旅行箱不知将往何处去的异乡人,年轻得情侣,拖家带口的中年夫妇,有人沉默,有人谈笑,有人打盹。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被人满为患的地铁运送到巨型城市的某处,在浸透汗水和体味的缝隙里争夺方寸立足之地。

  如果能够选择,你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过一生?对我来说,绝不是现今这个样子。

  周而复始,被钳制的无力感使我们更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体验一种完全有别于现在的生活。据新华网2015年2月报道,根据大数据统计,80后已成旅游消费的主力军。利用仅有的个位数年假、国家规定的公休和法定节假日,我们背起大包,朝着拉萨、敦煌、清迈、加德满都、伊斯坦布尔、巴黎、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毛里求斯、里约热内卢……进发,每一个名字代表一座圣城,谷歌地图上插满的小红旗象征着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朝圣之旅”。然而我知道,远游只是短暂的逃离,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看雪山巍峨,云衣缥缈,绿野苍茫,经幡猎猎;看佛殿香花缭绕,宝相庄严,众人垂首叩拜,面目森然;看古城沧海桑田,车水马龙人潮汹涌,来往喧嚣千帆过尽……当我以游客的身份游走在不属于我的“远方”,总会在恍惚瞬间生出不合时宜的失落。“远方”安好,我为过客。即使走过再多的地方,看过再多的风景,我知道自己还会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过原本就属于我的那一生。

  所以循规蹈矩的我们爱看不蹈常轨的故事,那些不仅仅是以观光客的身份停留在某个遥远地方,而是真正成为那里一份子的生活故事——比如丁松青和三毛。他们代表着一种热望,那是被钳制在原地的我们关于沙漠、深山、林地、海岛……一切无法企及的遥远生活的想象。

  三毛的译笔比她的文章更好,不浓烈、不刻意,如海浪、如清泉,把单纯而笃定的年轻神父对生活的简单记录理解得恰到好处。透过质朴而轻盈的文字,我看到丰沛的关于爱的谕示——爱不是占有,不是需索,不是改变;爱是平等,是融合,是真正成为你爱着的人们的一部分。当你在真正爱着,那么你也是安详的。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或许,当你在那遥远地方,做一只自由鸟,也能拥有澄澈得闪闪发亮的灵魂之光。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九):在荒僻小岛寻一颗诗人之心

  记得上初中时,爸妈送给我一本三毛的《温柔的夜》,我读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爸妈看着自己女儿的兴头这么足,又马上追加了一本《撒哈拉的故事》,这后一本书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三毛与荷西在广袤沙漠里的生活令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生在大都市,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生活的小女孩来说,全然是另一种体验。虽然我在之后的学业里更多接触的是纯文学,但三毛的影响至今未减。

  在那时的我看来,三毛是很不一样的女性,她也写缠绵的爱情,但更心系于广大的世界。她游历了大半个地球,在撒哈拉那样艰苦的地方,也能苦中作乐,发现陌生世界里的各种奇妙事物。

  而今读到丁松青的《兰屿之歌》和《清泉故事》,我也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难怪三毛当年会那么热情地帮他翻译、出版,而且据说这还是三毛唯一的译作。这位美国来的神父,在台湾的原住民地区一呆就是几十年,期间,他笔耕不辍,用纯净的文字记录下了与原住民们生活的点滴。

  也许翻译的笔法沁入太多三毛的风格,也许两个人的灵魂就是那么的相似,阅读这本书时,我不时会比对《撒哈拉的故事》,二者在心境上实在是太相像了。三毛写起撒哈拉里的部落人民,既不俯视,也不美化,她会乐于体验当地人的洗澡文化,对那种暴力的结婚仪式则颇感无奈。

  而看过丁松青的文字,我发现世代居住兰屿小岛的雅美人与沙漠部落里的人们也是那么相似。神父十分热爱当地人的淳朴、可爱劲儿,但也会对人类共通的贪婪与狡猾神伤不已。就像他碰到了马浪这样可靠的雅美族小伙儿,被他一家人热情地招呼着,也碰到了约玛姑妈这样“难缠”的老妇,每次来他的住所都会问东要西。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开化”的族群,丁松青非常困扰,不知道是要接受这种“落后”,维持原有的“平静”,还是要试图改变雅美人的“陋习”,带领他们改造家园。正是有了这份困扰,他的文字才显得更加厚重。

  而这份纯净又厚重的文字,正是靠了三毛的翻译,才得以面向更广大的中文读者。可以说,是三毛让丁松青的写作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而丁松青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三毛寻得了慰藉。1979年,三毛遭逢荷西意外身亡的巨大打击,人生陷入悲痛时,她收到了丁神父的《兰屿之歌》,从中又体会到了生命的热度,看到了一颗“美丽而敏感的诗人之心”。

  合上书页,我不禁猜想,三毛或许是在丁松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当她在悲痛中接到《兰屿之歌》手稿时,回想起的不仅是丁松青被雅美族小孩围住的亲切场景,还有初踏足兰屿时那个活力四射的Echo,而那之后不久,她就奔赴了撒哈拉,开启了自己最壮丽的旅行。而今,她感受了生命的破碎,却又在丁松青那里见识到了一个经年打磨却完好如初的灵魂,一定会是感动万分的。

  《兰屿之歌》与《清泉故事》也许正是对三毛破碎心灵的巨大安慰。我也愿她怀着这份慰藉,在天堂安息。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十):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大陆首度出版的三毛的译作,书的作者是美国神父丁松青。一九七一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他与雅美族人共同度过了一个年头。一九七六年夏,丁松青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与泰雅族人共同生活。虽然是美国人,但立志于做神父的丁松青却在中国台湾的兰屿、清泉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关爱。丁松青和海一起,和山一起,和雅美族人一起,和泰雅族人一起,和兰屿一起,和清泉一起,和爱在一起,将宽厚与希望传达给更多的人。

  一九七二年,丁松青遇见了来兰屿岛游玩的三毛,偶然的相识,让他们结下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这个充满爱心的青年,不仅是雅美族人的好朋友,也是三毛的挚友,更是诗人,是美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相识,正是因为对爱与生命相似的心灵感悟,才有了这本译作----《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三毛以感性、清灵的文字,翻译了丁松青神父在兰屿、清泉两地的点点滴滴,美丽的兰屿和清泉,神秘的雅美族和泰雅族,也由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兰屿之歌----他们不是为了自由而唱,因为他们的生命一直就像风和海一样无羁。兰屿是台湾东南海岸的小岛,岛上有两千多名雅美族土著。环境地形的独立,使得雅美族得以保留原始传统的色彩,飞鱼文化、大船文化、丁字裤与精细的织衣,是他们的族群特色。一九七一年,丁松青来兰屿做见习修士。在兰屿,他友爱宽厚,经常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在兰屿,他结识了大大小小的朋友,马浪、雅由、小雅由......;在兰屿,他参与雅美族的各种活动,跟随雅美族人出海、捕鱼。在兰屿,他传播福音。与雅美族人共同生活的一年,是丁松青脑海中终生难忘的影像,也是一首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你说的是清泉故事,不知你自己便是一道清泉。一九七六年夏,丁松青在台湾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教堂任职神父。清泉的山地人属于泰雅族,青山,吊桥,红砖小屋,构成了清泉的美丽风景。在清泉的这些年,他组织过山青会,感受过劳动的艰辛,跳过山地舞,懂得了施与受。这些感人真实的故事,就是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清泉故事。

  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丁松青有爱的能力,他接受雅美族和泰雅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也给了他们爱与福音,而他自己也收获了,关于爱,关于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